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会讲故事的庐山石刻/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贺伟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块碑,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兴衰更替,铭刻着荣辱得失;一片石,一首立体的诗歌,礼赞着壮美河山,流溢着奇情异彩。

本书从庐山众多的石刻中精心挑选出部分名人石刻加以介绍,试图披露题刻者当时的心境、用意和有关故事以及后来围绕这些石刻发生的故事轶闻,展现庐山丰厚的文化底蕴。

内容推荐

由于石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则是庐山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具魅力的奇葩。

本书从庐山众多的石刻中精心挑选出部分史学、文学、书法艺术都较高,且便于为游客所观赏的名人石刻加以介绍,试图披露题刻者当时的心境、用意和有关故事以及后来围绕这些石刻发生的故事轶闻,力争将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既能对庐山石刻有些初步的了解,又能从中受到一些感悟和启迪。

目录

概述

“纵览云飞”与“豁然贯通” 

从“佛手岩”到“山人洞”

朱元璋与御碑亭

朱元璋与御碑亭

给后人启迪的仙人洞石刻

“竹林寺”与“天在山中”的疑惑

《庐山高》与九十九盘古道石刻

王阳明题诗《照江崖》 

“龙首崖”石刻消失之谜

从亘古“庐山”到山城“牯岭”

“好汉坡”上的石刻

白司马花径与-t花径”石刻 

蒋介石百感交集题“美庐” 

“月照松林”背后的血与火

马占山题诗松树路

吴迈题诗大林路 

“莲花山房”与两位名人的戏剧性联系

女儿城的民国石刻

一副令人困惑的石刻残联

“虎守松门”与“碧龙洗海” 

陈寅恪墓碑上的格言

林森与黄龙寺石刻

丁玲笑谈黄龙寺石刻

吴宗慈与《静观亭记》 

庐山与李白有关的石刻

毛泽东诗碑园 

邵式平留在庐山的石刻

精彩的汉阳峰石刻对联

吸引诗人、元帅的五老峰石刻

林尔嘉与庐山石刻

周总理笑谈“虎溪三笑”和“聪明泉” 

东林寺内“三绝碑” 

杨成武题词东林寺

朱熹寓意深远题“枕流” 

趣谈《游白鹿洞歌》 

碑刻琳琅秀峰寺(一) 

碑刻琳琅秀峰寺(二) 

观音桥与三峡涧石刻

冯玉祥“玉渊”镌石明心迹

留在太乙村的石刻

试读章节

天下名山,大都有奇峰峻岭、流泉飞瀑、古树名花、云雾飘绕,这些庐山都有。但是,占老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美的园林建筑,却不是名山都有,而这些庐山又都具备。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高度评价庐山:“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正是庐山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具魅力的奇葩。1959年,江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派专家到庐山进行摩崖石刻的普查,同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巾,庐山仙人洞石刻群、九十九盘古道石刻群、黄龙寺石刻群、大天池寺石刻群名列其中。

众多的庐山石刻,形式多种多样。最早关于庐山石刻的记载为秦朝的《一统志》,志中载:庐山紫霄峰石室内有先秦石刻百余字(现以无存)。目前庐山地区保存最早的石刻为唐朝开元十九年的李北海残碑。其巾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的欧阳修、米芾、朱熹,明朝的朱元璋、王阳明、李梦阳、王世昌,清朝的康熙争帝、王以敏、紫霞道人,民国时期的康有为、陈_二立、吴宗慈、马福祥父子、蒋介石、冯玉祥、李烈钧、吴迈、马占山,解放后的毛泽东、邵式平、杨成武等人留下的石刻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史学和书法研究价值。这众多的石刻有的讴歌大好江山,有的抒发人生感慨,有的反映时代呼声,给后人以感染、启迪和深思。

庐山石刻中最出名的当属仙人洞景区内的“纵览云飞”和“豁然贯通”。这两幅石刻在仙人洞圆门下侧的“蟾蜍石”上。蟾蜍石是从陡峭的山壁上突出的一块臣石.三面悬空,下临深谷,极像一只鼓唇瞪眼的蟾蜍(青蛙)头,故得名,石壁上刻有“蟾蜍石”三个大字。“豁然贯通”刻在飞石的正面,“纵览云飞”刻在飞石靠路的里侧,故更为显眼。蟾蜍石的石缝里长有一棵松树,虽根须裸露,却极为苍劲,生机勃勃,傲然挺立。“纵览云飞”石刻和蟾蜍石、石旁的劲松以及万里江天构成一幅极为生动、壮美的图景,成为庐山最具特色的标志,大量出现在各种宣传品、产品包装甚至香炯盒上,人们一看见它,便知道它代表着庐山。

“纵览云飞”和“豁然贯通”这两幅石刻立意极好,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此地形胜的妙处。游人从花径走向仙人洞,山路两旁都是峰峦和茂密的树林,视线狭窄。一过仙人洞圆门,眼前陡然开阔,万坐江人尽呈眼底。站在蟾蜍石上,天风飒飒振衣,云雾缭缭拂面,令人心旷神怡,豪情勃发。这两幅石刻道出了此处的特点,引起游人强烈的共鸣。

这两幅石刻书法艺术也较高。“纵览云飞”为行楷,以楷书为主,又糅进了行书的一些特点。如“纵”字左边的“绞丝旁”,按楷书要求下部应为“三点”,但此处却为行书的“一横”;“飞”字上部行书特征也较明显,使整个“飞”字动感极强。由于糅进了行书的特点,使“纵览云飞”在楷书庄重的基调上,又兼具行书的洒脱、飘逸,显出“云飞雾绕”的韵味,石刻和所表达的内容极为贴切地吻合在一起。“豁然贯通”则为标准的楷书,笔法显得极为大气、厚重,正好表达出了万里江天的壮阔感,题词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即使是不擅长书法的游人,也会对这两幅石刻赞赏不已并产生深深的喜爱之情。

这两幅石刻的名气大还与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密切关系。

三上庐山的毛泽东极喜欢仙人洞一带的景色,尤其喜爱蟾蜍石处极目远眺、纵览云飞的壮景,赞赏蟾蜍石旁那棵傲然挺立的苍松。江青(李进)于1961年在庐山拍了一幅以仙人洞御碑亭为主景的照片。毛泽东看到这幅照片后,脑海不由浮现出仙人洞景区的壮景,联想到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心有所感,挥笔写下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2-3

序言

一块碑,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兴衰更替,铭刻着荣辱得失;一片石,一首立体的诗歌,礼赞着壮美河山,流溢着奇情异彩。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是庐山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具魅力的奇葩。

“文以载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文字记载的传统。由于石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

庐山石刻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已有2000多年。秦朝的《一统志》中载:庐山紫霄峰石室内有先秦石刻百余字。但由于庐山地区历史上屡历兵戈,加上二几千年的风雨浊蚀、岩石风化,庐山目前所发现的石刻年代最早的只是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李北海(李邕)残碑。在现存的近千幅石刻中,明、清和民国时期石刻居多。

庐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刻石(摩崖和碣。“摩崖”指在山崖的平整处或略为加工成一块较为平整的岩面施刻,“碣”指在独立的大石块上施刻)、刻碑、牌坊塔铭及建筑附属刻铭等。

庐山石刻大多较为集中,形成“石刻群”。山麓的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秀峰,山上的仙人洞、五老峰、大天池、黄龙寺、九十九盘古道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都是游人聚集之处,因此石刻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及至民国时期,庐山成为民国政府的“夏都”,牯岭中心区的石刻也随之剧增,又出现了女儿城、松树路、白司马花径等石刻群。

庐山石刻整体水平很高。1959年,江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家到庐山进行石刻普查,同年江西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庐山仙人洞石刻群、九十九盘古道石刻群、黄龙寺石刻群、大天池石刻群名列其中。1986年,庐山又有松树路石刻群等八处石刻群被列入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庐山石刻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400余处。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庐山石刻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赞美大好江山,有的抒发人生感慨,有的反映时代呼声。题刻者既有帝王将相,又有文人高士。他们往往将对人生的感悟和慨叹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凝聚于片言只语或诗文中,使得这些题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百味,给后人以感染、启迪和深思。很多石刻本身就包含着不凡的经历和故事,又在以后的年月中引出很多新的故事和轶闻。唐朝大书法家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的石碑能保存至今颇为不易,都具有传奇般的经历;朱熹寓意深远题“枕流”,不想却帮助刘少奇躲过了一大劫难;“紫霞真人”“编蒲为书”,留下千古佳作,作者的真面目却至今还是悬案;朱元璋立御碑,宣扬神人相助,用心实在良苦;王阳明题诗、刻碑,委婉地透露出心中极大的冤屈和愤懑;康有为满腹辛酸题诗东林寺,叹不尽落花流水春去也;蒋介石诀别“夏都”题“美庐”,无限留恋、感伤尽在不言中;吴迈、马占山、冯玉祥壮志难酬,万千感慨都付题刻中;“纵览云飞”占尽形胜地利,又凭伟人一首诗而誉满中华;“花径”石刻造就了一个著名景点,使白居易永生匡庐山水间,而“青莲谷”石刻至今相伴冷月清风,无缘为李白增辉……

本书从庐山众多的石刻中精心挑选出部分史学、文学、书法艺术都较高,且便于为游客所观赏的名人石刻加以介绍,试图披露题刻者当时的心境、用意和有关故事以及后来围绕这些石刻发生的故事轶闻,力争将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既能对庐山石刻有些初步的了解,又能从中受到一些感悟和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