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美国的硅谷相比,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差异之处?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需要自己创造呢?……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比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硅谷、“硅谷模式文化”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构成“硅谷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硅谷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回顾总结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硅谷信息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高新区和建设的基本情况;对中国高新区和美国硅谷进行了比较分析,就如何建设中国高新区提出了一些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硅谷怎么办(硅谷模式文化与中国高新区建设)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王志章 |
出版社 | 中国档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美国的硅谷相比,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差异之处?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需要自己创造呢?……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比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硅谷、“硅谷模式文化”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构成“硅谷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硅谷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回顾总结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硅谷信息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高新区和建设的基本情况;对中国高新区和美国硅谷进行了比较分析,就如何建设中国高新区提出了一些建议。 内容推荐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硅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斯坦福大学、国防工业和主导型产业集群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产学研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结果,更是创新文化结出的硕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硅谷的创造者们,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文化和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为源泉,以技术创新为起点,以风险资本为助推器,摸索总结出了有利于硅谷发展的模式,即为世界所推崇的“硅谷模式文化”,一种完整、科学的创新文化体系。几十年来,这种创新文化在发展中丰富,在实践中完善,对世界科技园区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模式(model)“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如模式图、模式化等”。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硅谷模式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那些从事高科技研究、科技开发、转换、生产、经营等机构和利益攸关人(stakeholders)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摸索、创新、总结出来的一种能够促进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并经过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标准样式。这种过程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沉淀,而沉淀下来的正是一种文化。因此,硅谷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文化模式。 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比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硅谷、“硅谷模式文化”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构成“硅谷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硅谷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回顾总结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硅谷信息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高新区和建设的基本情况;对中国高新区和美国硅谷进行了比较分析,就如何建设中国高新区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 一、硅谷、硅谷模式文化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即对硅谷及其模式进行历史性的背景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硅谷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上的狭长谷区,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硅谷、文化硅谷、市值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中心。 硅谷之所以能够在一个自然条件不太优越的狭长谷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中心,著名的斯坦福大学、50年代国防工业和以半导体为主导产业的企业集群无疑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真正推动硅谷快速成长的原因还是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并被世界广泛认同的“硅谷模式”。这套模式是几十年来硅谷广大工程师、教授、企业家等在创新科技成果、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概括起来,硅谷模式文化是由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社会生态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以科技为先导的创新机制、发达的资本市场、技术社会层次扁平化的氛围、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领军科技创新时代的人物等基本要素组成。换句话说,基础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人才资源是决定创新创业的三大因素。 二、硅谷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研究硅谷发展的内部系统。综观硅谷的发展,硅谷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国际性场所。从一开始,硅谷就没有任何政府号召,完全靠内在的创新环境,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这些淘金者在硅谷能够充分展现和实践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从而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推动硅谷的兴旺发达。可以说,硅谷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来源于自身生态系统内的生机和活力。这里的文化哲学、创新机制、商业运作方式、社会服务体制、风险投资等,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生态圈,它像一块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各国,它们或效仿,或借鉴,或前来淘金。 三、硅谷10年来信息经济的特点。分析10年(1994~2004.)间硅谷信息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掀起了一股信息革命的浪潮。10年来,全球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单边贸易体系已经成为历史,经济多元形态异常活跃,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 10年间,在硅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影响着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新经济改变传统工业结构,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然而,硅谷在2000年经历了巨大的嬗变,高科公司遭遇破产、倒闭,企业纷纷外迁,新股上市严重下滑,风险资本进入高科领域热情锐减,劳动力市场疲软等。尽管如此,硅谷以其良好的创业环境、较强的科研实力、灵活的创新体制、坚实的经济支撑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独领风骚! 纵观10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硅谷信息经济拥有技术的新浪潮、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各个信息市场竞争者的行动等三股强大的力量,它们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波,从而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硅谷信息经济的新特点。 四、中国高新区与科技园区建设。本部分回顾总结我国高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成就和特点以及近几年以“中国光谷”为龙头的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我国科技园区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为“高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我国高科技和信息经济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起到了快速孵化产业集群的龙头作用,培植新经济增长点的催化作用,拓宽出口创汇的拉动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作用。 随着世界高新技术①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新区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高科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外商投资增长更加迅速、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等。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信息投资市场趋于多元,利用外资水平亟待提高;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与周边国家竞争更加激烈,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体制创新任重道远,法制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发展诸多缺陷存在,必须加速信息产业市场培育等。 五、中国高新区与美国硅谷比较分析中的启示。通过美国硅谷和“中国光谷”跨时空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于我国高新区和“中国光谷”建设的启示。 美国硅谷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长于70、80年代,在90年代成为世界瞩目高科技圣地,令世界向往。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态势,我国中央政府和一些省市政府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光电子产业和技术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在抓好全国高新区建设的基础上,又筛选了几个区域优势明显、科技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厚、高科产业群体突出的城市或区域,并借鉴硅谷模式,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硅谷”,打起了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中国光谷’’牌。 与美国硅谷相比,我国科技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但通过对两个不同科技园区社会人文环境、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比较,可以找出存在的差异,从中得到启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历史证明,要搞好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建设,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加速培植主导产业集群,强化产、学、研整体功能,建立风险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培育高新区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增强商业环境意识,构架信用体系,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落实激励机制。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区。本部分以前面的对比分析为基础,通过借鉴国际上当前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并结合中国高新区建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新区要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运营,强化“城市创新引擎”(urban inn。Vati。n engine)功能,把高新区建设纳入“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统筹规划,以全新的视角,充分发挥自己知识优势、产业优势、机制优势、人才优势,知识基础设施优势等来赢得未来核心竞争的主动权,把高新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打造知识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高新区要想真正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园区,就必须走科技优势取胜、产业优势取胜、竞争优势取胜、机制优势取胜、人才优势取胜之路。一句话,走创新文化取胜之路! 目录 序 言 摘要 O 绪言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硅谷、硅谷模式文化及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硅谷 1.2 硅谷模式文化及其基本要素 1.3 硅谷发展的历史背景 1.4 “硅谷模式文化”与世界高科技园区 2 硅谷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2.1 与时俱进的政府支持机制 2.2 产学研联合体的优势互补机制 2.3 孵化器综合功能的转化机制 2.4 社会资本主动参与机制 2.5 法律法规环境的保障机制 2.6 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 2.7 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机制 2.8 技术社会的公共服务机制 3 硅谷10年信息经济的特点 3.1 新经济改变传统工业结构 3.2 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3.3 风险投资是新的经济增长的引擎 3.4 硅谷21世纪初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5 嬗变中的硅谷 4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与建设 4.1 高新区建设的历史回顾 4.2 高新区建设的新特点 4.3 高新区建设中的中国光谷 4.4 高新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5 高新区建设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4.6 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 中国高新区与美国硅谷比较分析 5.1 社会人文环境 5.2 运行机制 5.3 管理体制 5.4 对比分析中的几点启示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区 6.1 加强创新生态学研究,营造创业的良好环境 6.2 把高新区建设纳入“知识城市”发展战略 6.3 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运营 6.4 打造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团队 6.5 值得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