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铁凝说自己就有了“鬼祟的当作家的妄想”。年少时,铁凝一直很喜欢孙犁这位“白洋淀派”文学代表人物。在那个年代,文学老前辈们常教导的就是“要想成为真正的作家,需要去农村体验生活”。铁凝认为,从劳动的角度看作家,作家是一个写字的匠人,你在技巧的磨炼上、在勤奋的写作姿态上可以说是一个工匠,“像一个缝鞋的人,你不能偷懒,差一针都不行,这鞋就合不上。但是作家最终不仅仅是一个匠人。他比匠人高出许多,高出来的就是他对人生的体察,对人的灵魂的探究,对世界的关切,对生存本身的思考”。
1975年夏,铁凝从保定第十一中学毕业。那时的大学是不招应届毕业生的。铁凝的面前摆着三条路:当兵、留城、到农村。
早在毕业前,第二炮兵文工团就看上了铁凝,派人来了解情况,送来一张入伍登记表。只要将这张表一填,铁凝就可以穿上军装。当上文艺兵。同学们都说她交上了好运,然而,她还是放弃了这个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去处。今天,铁凝笑言:“可是我当年当了兵,全家在政治上就会觉得光荣,因为你成为军属了,首先门上要挂一牌子‘光荣军属’,然后有军属证。那时穿军装就是一种时髦,给人的感觉就是时装!”
那时,牵动千家万户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从最初的狂热渐渐冷却下来。“自觉革命”被学校、街道彻夜不眠地轮番“动员”所代替。铁凝算是幸运的,毕业这一年,政策有了新的规定:排行老大的,可以留城。熟人们都为铁凝一家而庆幸。当时的知识青年,难得有这样的运气。然而,铁凝却出人意料地提出,她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
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吗?是为了给年幼的妹妹让出一个留城的名额吗?是……父亲没有像母亲那样急着劝阻女儿的荒唐念头。他沉默着。却为女儿的举动想了很多,很多。
铁扬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早年出来参加革命,以后一直生活在城市,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还是饱含着深情的。他常常带着画夹到农村去,到山区去,一转就是个把月。当他用自己的笔,把冀西农村那丰富多彩的四季风光再现在画布上的时候,他感到无比地畅快。说到底,女儿对农村、对大自然那种朦胧的崇拜,深情的向往。不正是做父亲的不知不觉地传递给她的吗?他相信,女儿到农村去,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也会情不自禁地用笔来写下她体验到的一切。然而,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艰苦的环境她受得住吗?平凡的生活会不会磨掉她的理想?如果女儿以后因一事无成而懊悔今天的选择,他将以一种怎样的自疚心情愧对女儿啊。
铁扬整整一夜没有睡觉。第二天,他找到女儿,第一次像对待大人一样,郑重地谈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到农村去吧!即使你将来什么也写不成,了解中国农村,了解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农民,对你今后的生活是大有好处的。你要有长期留在农村的准备。”
铁凝沉静地听爸爸说完,简捷明确地表示:“爸爸,您放心。我已经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她所受的教育告诉她,当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叫生活。在她的印象中,大作家孙犁、徐光耀都是来自农村的作家。说实在的,想当作家应该深入生活,但谁又能保证它的“逆定理”也是正确的——下乡就百分之百能当上作家呢?
父亲从铁凝的选择中,看到了女儿想当作家的明确志向,他站在了女儿一边,而母亲心疼地流泪,她想不通女儿放着阳关道不走,非要自讨苦吃走泥泞小路,还不知哪里是尽头!她气呼呼地哭着嚷着:你就去当你的“女高尔基”吧!
“高中毕业生铁凝,放弃留城条件,立志到农村当农民”,这件事在保定市引起一番不大不小的轰动。报社、广播站,把铁凝当作反修防修的典型来宣传,还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全家学“毛选”,帮助妈妈打通思想障碍的假报道。妈妈气得要找报社去算账,爸爸笑着劝止道:“你就委屈点吧。这是写八股文的惯例了,总要有个反面人物嘛!”
今天,铁凝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去深入生活。连徐光耀后来都对她的做法表示吃惊:“你还真的跑到农村去了?”现在想起当初的天真,铁凝感到有趣,如果现在让她选择她可能不会那样去选择。但那段农村生活确实是不可替代的,已经成为她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铁凝被分派到河北省博野县张岳村,距保定市100多里,是一个四周有着平原和沙丘的村庄。“我爸爸送我去的,坐卡车。还绕城一周,还敲锣打鼓。后来。我回来时,家里的户口簿上没有我的名字了,我妈妈为此还哭了一场。”
刚到农村,村里正缺小学教师,让口齿清晰、语言纯正的铁凝当老师,她坚决不干,说自己主动来农村,就是为了体验真正的农村生活。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可不能出了校门又进校门,在农村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
城市姑娘铁凝为了心中那个目标,一心要和农民打成一片。8月天正午,她仍在棉花垄里劳动。晒得脸上层层爆皮。她推碾子磨面,扶犁耕地,锄地薅草。车水浇麦,甚至推车卖豆腐。“生活艰苦,冬天砸开冰窖取水,耳朵、手、脚到处都是冻疮,夏天则要忍受蚊叮虫咬。当时主要劳动就是种棉花,也就是《笨花》里写到的种棉花。我很感谢当年农村的那段生活。”
当年,农村女友为铁凝过18岁生日时。把麦秸秆编成的戒指套上铁凝的手指,发现她双手上竟有12个血泡,这个女农友忍不住捧着她的手哭起来,而铁凝的心却感到莫大的满足。“我问她哭什么啊?她说,你们是城里人啊,这些事情本来是我们干的。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想,为什么我们就不应该干这些活、受这些罪呢?后来我再和别人说起种棉花的时候,我就没那么悲愤,也回避戏剧性的对苦难的渲染。我觉得,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必要特别夸张自己的痛苦。相反,我很感谢农村当时的那种环境”。
农村。这座人生大课堂使铁凝迅速成熟起来。她写了50多万字的日记,积累了有血有肉的人生素材。感受了生活底层的心律和历史变迁的步履。P10-12
铁凝:中国文坛的新任女掌门
中国文坛女当家的喜悦和惶恐
大作家的“毫不在意”和“真的没想到”
“女高尔基”的“一时冲动”和“终身职业”
步入“玫瑰门”后的多重身份和多重考验
“美女主席”诠释独身内情和成熟之美
绿原:诗坛上的“绿林好汉”
诗人翻译家的双喜临门背后
诗在流亡的路上与自己相伴
“又一名歌伦布”的莫名其妙
“五七战士”炼成“大陆生命力最强的诗人”
牛汉:诗坛上倔强的老黄牛
诗的故乡给自己并非诗的美好回忆
生离死别的那个晚上让游子不堪回首
诗坛上的“不倒翁”
所有的作品有一种“史诗的痛感”
诗心常青的热血老年最具“硬骨头”精神
屠岸:用生命与美的诗魂拥抱
母亲是“诗爱者”的第一启蒙人
绰号“尤里卡”与“诗呆子”的背后
“老运动员”的“地下艺术创作”生活
“深秋有如初春”的心境
肖复兴:大作家的文缘与心事
“串连”北京城南“挖掘”旧事引发故城保护话题
中戏“二进宫”学生与叶圣陶父子结下“忘年文缘”
走出赛冷的北大荒的一直“反刍”着感恩
“老三届”与“中学生”成为他的创作主体
是作家也是针砭时弊的社会评论家
“贵人”相助而“书路”畅通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父亲
李普: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
为保证顺利采写开国大典新闻稿而落下吃安眠药入睡的毛病
采访开国大典他曾有幸收藏毛、周手迹
资深新闻记者将民主与自由视为毕生追求
周恩来曾给这对新闻伉俪的婚礼三个建议
战场“新兵”与刘伯承结下深厚友情
走过风雨迎来夕阳无限红
黄苗子:自由穿行在艺术的宫殿里
小时候挨父亲打最多的“小调皮”为画漫画离家出走
夏衍做说客促成他们“国共合作”的婚姻
因“二流堂”而成右派与“五七届北大同学”同赴北大荒
“艺术小票友”视兴趣为老师终成艺术大家
与众多名流大家因艺术而结缘
互为师友的他们是艺术天空的“双子星座”
徐邦达:“徐半尺”被世人鉴定为“艺德双馨”
为国征宝避嫌瓜田李下从此姓“公”
潜心鉴定将古书画珍品从废堆中“解放”
他最初的人生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七旬之年为文博交流而多次出访
晚年诗书画戏并重其乐融融
吕济民:阅尽沧桑不失儒雅高洁的文博泰斗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失眠了
不能轻易忘记伤痛的过去
陪同叶利钦总统的文化之旅
走在经济社会十字路口的博物馆事业
文物摆脱了“秘不示人”和“孤芳自赏”
何兆武:不太看好易中天的学贯中西大家
没有志愿读文科最终还是选择学历史
在茶馆曾听杨振宁“吹牛”
想“远离政治”的人目睹闻一多被害之前后
中西文化贯通者开了间“地下工厂”
章开沅:“半个”中国近代史家的传奇“史话”
打响辛亥革命史研冤的第一枪
“小鲁迅”自文到史的“历史角色”切换
发掘、整理文献以弥补南京大屠杀证据链的缺陷
标新立异的史论与史观开史坛之源
不敢自称人梯而甘做铺路石的史苑“老母鸡”孵出“学术金蛋”
李莎:我选择真爱,我来到中国
嫁给“犯了错误”的外国人
丈夫与团籍之间的选择
爱在中国情相伴
黑色岁月烙下永远的痛
皓首飞雪沃桃李
爱泼斯坦:波兰“斯诺”“很中国”
母语是英语的“中国通”曾被“匿名”报料“遇难”
家里或摆或挂的老照片映射永恒不老的友谊
首条英文新华电讯改稿者终生难忘的延安之旅
无国籍的犹太人后裔如今有个纯粹中国式的称呼“爱泼老”
历经噩梦岁月仍放不下对中国大地的挚爱
顾绶康:是西藏给了我后半生
今生缘定高原
用镜头来说话
魂系世界屋脊
难了的雪域情
方寸浓缩万象
亲近的露天展
让人梦回西藏
贾靖宏:翻译家的头脑,书画家的肌体
松之风骨:缘结翰墨砥成材
竹之虚心:书画为桥结知音
梅之高雅:情系乡梓溢清香
梅正国:不是一个“好人”
能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由自己编撰的书送给读者,那该多好
老梅呀,保命要紧,这书救不了你的命
这回他不死,除非阎王革了职,下了岗
把心分到了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于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汪国真: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变火锅:最近心里有点烦
燃情岁月:诗竞在手抄本上流传
半路出家:签名“惹祸”涉书坛
兴趣使然:“不务正业”作词谱曲
还我清白:两万元赢回声誉
于丹: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
一夜蹿红的“女版易中天”让经典走出象牙塔
低调的“学术超女”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心灵的鸡汤”让大家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
被粉丝追捧的美女学者原来是“玩委会主任”
于丹:带着烙印去消费
只能开一把锁的那唯一一把钥匙就是品牌
选择一个品牌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格调
最适合自己的肯定就是最好的
洞察高端奥秘采撷智慧之果——《中国高端访问》序
中华儿女报刊社副总编辑、编审 陈安钰
余玮和吴志菲是一对情投意合的记者型作家夫妇,也是一对年轻有为的事业搭档,近年成果累累,佳作迭出,这在当今中国新闻出版界或许并不多见。《中国高端访问》是这对新人的作品集,在即将付梓印刷之际,余玮请我写一个序。起初,我的大脑一片木然,不知该说点什么为好,当我看过全书之后,出于一个职业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敏感性,我为这套书的内容所吸引,而余玮和吴志菲这一对人生伴侣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发向上的风采,顿时重现在我的眼前……
多年以前。余玮给我寄过一篇写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部长钱瑛的文章。钱瑛这位被人们誉为铁面无私的“女包公”,曾是一位威震敌胆的传奇式女英雄,曾因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尽艰辛,出生入死。当时,我为这篇稿子的内容之翔实、部分史料的独家发掘所惊叹。两位年轻作者对过去多年的往事,特别是一些比较隐秘的细节,他们都千方百计找到当年的当事人寻求线索,采访记录,从而得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撰文为党史“补白”。
没有执著,没有勤奋,没有钻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就因为这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余玮到了新华社,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接触的人物面更广了。吴志菲也到北京的一家新闻单位供职。我曾看过他们写的一些人物专访,可以想像,采访那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界、科技界、文化界、理论界、企业界、军事界、政界尖顶人物,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功底,那是很难与采访对象对话交流的。恭谦,好学,认真,机敏,闯字当头,胆识为先……我从这一对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
当然,更可贵的是他们付出了好多的汗水、辛苦和代价。要采访一个名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前都要做相当的准备工作,而紧张的采访结束,其实是另一个艰难过程的开始,晚上,你得趁着余兴未尽、思路清晰的时候整理录音,写成文稿……
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接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以细节动人,以细节取胜,可以说是人物专访成功的一个“秘诀”。余玮、吴志菲伉俪的不少文章我此前曾阅读过,也曾多次同余玮一起采访过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我感受较深的是他们善于抓住一些细节着力进行描写,使通篇人物专访具有了灵气和神韵,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生动感人的细节,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要求记者有极强的观察力,要善于在深入采访中,通过比较、鉴别,找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来。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本丛书作者成功之处,在于善于挖掘细节、刻画细节,通过传神的细节反衬主人公的本质,打动读者。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几年来,余玮和吴志菲这一对年轻伴侣,事业有成,著述亦丰。除了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文摘》等各大报刊上发表或被转载了大量的人物专访外,几年前,人民出版社在短短一个月内多次再版了他们的合著《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中共党史出版社又单独出版了余玮继《世纪小平》(人民出版社)之后的姊妹著《魅力陈云》,并在全国政协礼堂首发。据悉:迄今,他们已出版各类著述30多部,可谓著作“半身”。经过多年的人物专访积累,他们夫妇俩撷英集革,现在又结集出版了这套《中国高端访问》。
《中国高端访问》收录的人物专访,视野宽阔,角度新颖,采集深入,材料丰富,行文流畅。
从这里,你通过有关高端人物的访谈可以看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台前幕后,看到当代社会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看到今日中国的发展行踪。
你可以了解许多曾经影响并且有的还在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若干脉络,以及这些人物为何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与信念。
你可以更深切懂得人生是可以多么的绚丽多彩,成功的道路是可以多么的与众不同,生活的滋味是可以多么的因人而异。
最重要的是,从这里,你可以采撷到智慧之果,滋补自己的人生、思想和事业。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有阅读价值的地方。书中不同的人物生活及其反映出来的处世哲学,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启示。
我曾在《青年文摘》杂志做过多年的主编,知道青年喜欢阅读人物故事,特别是那些成功人物的传奇经历。在《中华儿女》杂志工作的这几年间,使我对写人物又有了一些新认识。我在新闻出版界从业二十七八年了,从我多年的工作历练来看,我认为,写人物选人第一,选材第二,立意第三,谋篇第四,行文第五。为什么选人第一呢?因为所写的是大众瞻目的人物,是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是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有独特性格的人物,是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读者才乐于去看,作品才有社会文化价值。
在这一点上,两位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与选择。
为了办刊和研究写人物,我阅读过《史记》,学习过白寿彝先生的《史记新论》。白先生曾谈到《史记》的一个重要写作方法,就是细节的描写。他说,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有的时候用直接叙述的形式,有的时候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叙述,特别是善用细节描写,有时看似不经意的捎带的一个小故事,而对人物的品评和对问题的看法就表达出来了。
若以历史名著的标准来谈论此书,似乎太过挑剔。但以此观之,我希望作者在以后的人物采写中,可以在细节故事的选择上更多一些,这样不仅强化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据我所知,以作者的功力、才力和笔力,将来是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2007年4月10日于北京
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的于丹、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的李普、自由穿行在艺术宫殿里的黄苗子、被世人鉴定为“艺德双馨”的徐邦达、以及成就中国文坛亮丽风景的铁凝、绿原、牛汉、屠岸、肖复兴……一个个丰满、灵动、人性化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在两位资深记者的访问中坦露真情,在两位青年作家的笔墨里被还原出原汁原味的本色。
走近名流人生,胜读十年厚卷!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18位文化名流——铁凝、绿原、牛汉、屠岸、肖复兴、李普、徐邦达、吕济民、何兆武、爱泼斯坦等作者家们的本色人生以及这些人物为何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