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汉帝陵/历代帝后陵寝研究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阎崇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汉、东汉,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极其辉煌的一段。它既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并进而形成和巩固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社会蓬勃向上发展的时期。可以说,两汉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两汉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

本书为“历代帝后陵寝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目的就是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探讨两汉帝陵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而揭示两汉帝陵神秘的内涵,既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服务,也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服务,为西安、洛阳两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服务。从主观意愿上讲,是想全面地论述两汉帝陵方方面面的问题,并能彻底地解决一 学术上的疑难之点。

内容推荐

两汉既是中华民族融合与巩固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因此说,两汉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代正处于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本书以墓葬研究为出发点,对位于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11座帝陵及位于河南洛阳及焦作的东汉12座帝陵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文献及考古研究,从而提示了两汉帝陵的营建规制及汉代社会风貌。本书力求解惑、补缺、填充空白,使人们对两汉帝陵方方面面的情况尽可能地接近于问题的解决,使人们通过对两汉时期的历史,两汉帝陵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而提示两汉帝陵神秘的内涵,本书即可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服务,也可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提供知识性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综述(1)

 第一节 两汉帝陵的分布与地理环境(1)

一、陵墓分布(1)

   1.西汉帝陵分布(1)

   2.东汉帝陵分布(3)

  二、地理环境(6)

   1.西汉帝陵地理环境(6)

   2.东汉帝陵地理环境(8)

 第二节 两汉帝陵陵区形成的原因(9)

一、 “葬者宜在国都之北’’思想的指导(9)

  二、卜择吉地的堪舆之风盛行(10)

  三、便于保护、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11)

 第三节 墓葬制度和帝陵的历史沿革(12)

一、石器时代(12)

  二、商代(13)

  三、西周春秋(14)

  四、战国(15)

  五、秦汉(16)

第二章 两汉帝陵的营建(21)

 第一节 陵址的选择(21)

  一、营陵机构及具体营建人员的组成(21)

   1.营陵组织机构(21)

   2.具体营建人员的组成(25)

二、选址过程(29)

 第二节 帝陵的营建过程(32)

  一、测量与布局(32)

  二、营陵所用财务(36)

  三、各陵营建时间(39)

   1.西汉帝陵营建时间(39)

   2.东汉帝陵营建时间(40)

 第三节 陵名的确定及其影响(43)

  一、陵名的确定及寓意(43)

   1.西汉陵名的确定及寓意(43)

   2.东汉陵名的确定及寓意(45)

  二、陵名的类别及对后世的影响(48)

   1.陵名的类别(48)

   2.对后世的影响(48)

第三章 帝陵的管理与祭祀(50)

 第一节 帝陵的日常管理(50)

   一、帝陵管理机构(50)

   二、日常管理内容(51)

 第二节 帝陵的祭祀(54)

第四章 两汉帝陵的建筑(58)

 第一节 陵园内地表建筑(58)

  一、原有地表建筑(58)

  二、沿革变迁(61)

三、现状(63)

   1.西汉帝陵陵园地表建筑现状(63)

   2.东汉帝陵陵园地表建筑现状(66)

 第二节 玄宫建筑(68)

  一、以山为陵(68)

  二、凿地为穴(69)

  三、两汉时期王侯贵族典型墓葬(72)

   1.马王堆一号汉墓(72)

   2.大葆台西汉木椁墓(73)

   3.满城汉墓(76)

   4.洛阳西汉卜千秋墓(78)

   5.和林格尔汉墓(81)

   6.武威雷台汉墓(84)

   7.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墓(87)

  四、地宫形态推测(90)

 第三节 陵区附属建筑(95)

  一、陵邑(95)

   1.长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5)

   2.安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6)

   3.霸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7)

   4.阳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7)

   5.茂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8)

   6.平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99)

   7.杜陵陵邑设置之文献记载及现状(100)

   8.西汉陵邑之概况(101)

  二、宗庙与陵庙(104)

   1.文献记载中的汉代宗庙与陵庙(104)

   2.汉代宗庙与陵庙的推测与考察(107)

第五章 西汉帝陵陵主及其陵墓(114)

 第一节 高祖刘邦、吕后及其长陵(114)

  一、刘邦生平(114)

  二、吕后生平(116)

  三、文献记载中的长陵(117)

  四、现在的长陵(120)

 第二节 惠帝刘盈、张皇后及其安陵(122)

  一、惠帝生平(122)

  二、张皇后生平(123)

  三、文献记载中的安陵(124)

  四、现在的安陵(125)

 第三节 文帝刘恒、窦皇后及其霸陵(127)

  一、刘恒生平(127)

  二、窦皇后生平(128)

  三、文献记载中的霸陵(129)

  四、现在的霸陵(131)

 第四节 景帝刘启、王皇后及其阳陵(133)

  一、刘启生平(133)

  二、王皇后生平(134)

  三、文献记载中的阳陵(135)

  四、现在的阳陵(136)

 第五节 武帝刘彻、李夫人及其茂陵(138)

  一、刘彻生平(138)

  二、李夫人生平(139)

  三、文献记载中的茂陵(140)

  四、现在的茂陵(142)

 第六节 昭帝刘弗陵、上官皇后及其平陵(144)

  一、刘弗陵生平(144)

  二、上官皇后生平(144)

  三、文献记载中的平陵(146)

  四、现在的平陵(147)

 第七节 宣帝刘询、王皇后及其杜陵(149)

  一、刘询生平(149)

  二、王皇后生平(150)

  三、文献记载中的杜陵(152)

  四、现在的杜陵(153)

 第八节 元帝刘 、王皇后、傅昭仪及其渭陵(155)

  一、刘 生平(155)

  二、王皇后生平(156)

  三、傅昭仪生平(157)

  四、文献记载中的渭陵(158)

  五、现在的渭陵(159)

第九节 成帝刘骜、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好及其延陵(162)

  一、刘骜生平(162)

  二、许皇后生平(163)

  三、赵皇后生平(164)

  四、班婕好生平(165)

  五、文献记载中的延陵(166)

  六、现在的延陵(170)

 第十节 哀帝刘欣、傅皇后及其义陵(171)

  一、刘欣生平(171)

  二、傅皇后生平(173)

  三、文献记载中的义陵(173)

  四、现在的义陵(174)

 第十一节 平帝刘 、王皇后及其康陵(176)

  一、刘 生平(176)

  二、王皇后生平(176)

  三、文献记载中的康陵(178)

  四、现在的康陵(179)

第六章 东汉帝后及其陵墓(180)

 第一节 光武帝刘秀、阴皇后及其原陵(180)

  一、刘秀生平(180)

  二、阴皇后生平(181)

  三、文献记载中的原陵(183)

  四、“刘秀坟”的传说(184)

  五、现在的原陵(186)

  六、原陵位置的不同说法(193)

   1.陈长安说(193)

   2.杨宽说(197)

   3.太田有子说(198)

   4.徐苹芳说(202)

   5.黄展岳说(202)

  七、何以说“刘秀坟”即原陵(203)

   1.文献记载和“刘秀坟”相一致(203)

   2.不断的考古发现所证实(204)

   3.实际调查的感受(206)

 第二节 明帝刘庄、马皇后及其显节陵(207)

  一、刘庄生平(207)

  二、马皇后生平(208)

  三、文献记载中的显节陵(211)

  四、现在的显节陵(212)

 第三节 章帝刘 、窦皇后及其敬陵(213)

  一、刘 生平(213)

  二、窦皇后生平(214)

  三、文献记载中的敬陵(215)

  四、现在的敬陵(216)

 第四节 和帝刘肇、阴皇后、邓皇后及其慎陵(217)

  一、刘肇生平(217)

  二、阴皇后生平(217)

  三、邓皇后生平(218)

  四、文献记载中的慎陵(223)

  五、现在的慎陵(224)

 第五节 殇帝刘隆及其康陵(224)

  一、刘隆生平(224)

  二、文献记载中的康陵(225)

  三、现在的康陵(226)

 第六节 安帝刘祜、阎皇后及其恭陵(226)

  一、刘祜生平(226)

  二、阎皇后生平(227)

  三、文献记载中的恭陵(229)

  四、现在的恭陵(230)

 第七节 顺帝刘保、梁皇后及其宪陵(234)

  一、刘保生平(234)

  二、梁皇后生平(235)

  三、文献记载中的宪陵(237)

  四、现在的宪陵(238)

 第八节 冲帝刘炳及其怀陵(240)

  一、刘炳生平(240)

  二、文献记载中的怀陵(241)

  三、现在的怀陵(242)

 第九节 质帝刘缵及其静陵(243)

  一、刘缵生平(243)

  二、文献记载中的静陵(244)

  三、现在的静陵(244)

 第十节 桓帝刘志、梁皇后、邓皇后、窦皇后及其宣陵(245)

  一、刘志生平(245)

  二、梁皇后生平(246)

  三、邓皇后生平(246)

  四、窦皇后生平(247)

  五、文献记载中的宣陵(248)

  六、现在的宣陵(249)

 第十一节 灵帝刘宏、宋皇后、何皇后及其文陵(249)

一、刘宏生平(249)

  二、宋皇后生平(250)

  三、何皇后生平(251)

  四、文献记载中的文陵(253)

  五、现在的文陵(253)

 第十二节 献帝刘协、伏皇后、曹皇后及其禅陵(258)

  一、刘协生平(258)

  二、伏皇后生平(259)

  三、曹皇后生平(261)

  四、文献记载中的禅陵(261)

  五、现在的禅陵(262)

第七章 两汉帝陵出土文物(264)

 第一节 两汉皇帝丧葬的“厚”与“薄”(264)

  一、文献记载中有关皇帝的丧葬情况(264)

  二、是“厚葬”还是“薄葬”(268)

 第二节 出土文物选萃(271)

  一、车马(271)

  二、陶俑陶塑(273)

  三、玉器(277)

  四、铜器(279)

  五、陶器(283)

  六、建筑材料(285)

 七、其他(289)

   1.罗经石(289)

   2.金印、铜印(290)

   3.石辟邪(291)

   4.石象(292)

第八章 两汉帝陵的丧葬制度(293)

 第一节 丧葬制度的形式(293)

一、西汉帝陵的排列与“昭穆制度”(293)

   1.李毓芳说(294)

   2.雷依群说(296)

   3.焦南峰、马永赢说(298)

   4.沈睿文说(300)

   5.秦建明、姜宝莲说(303)

二、陵园配置(305)

   1.西汉帝陵陵园配置(305)

   2.东汉帝陵陵园配置(308)

  三、封土(310)

 第二节 丧葬仪礼(313)

  一、皇帝大丧故事(313)

  二、合葬(319)

   1.帝后合葬之文献记载(319)

   2.“后陵位于帝陵之东为通制”问题(320)

   3.同茔不同穴和同茔同穴(322)

  三、陪葬(324)

   1.陪葬坑(324)

   2.陪葬墓(325)

  四、上陵之礼(329)

   1.“元会”与“酎祭”(329)

   2.“上陵之礼”的形成(330)

第九章 两汉帝陵陵园及相关遗迹的勘探与发掘(333)

 第一节 长陵陵园及其陪葬墓的勘探与发掘(333)

  一、长陵陵园的勘探(333)

  二、长陵陪葬墓的发掘(336)

   1.长陵陪葬区概况(336)

   2.长陵陪葬墓的发掘(337)

 第二节 安陵陵园的勘探及其陪葬墓的发掘(342)

  一、安陵陵园的勘探(342)

  二、安陵陪葬墓的发掘(345)

 第三节 霸陵陵园的概况及其从葬坑的发掘(346)

  一、霸陵陵园概况(346)

  二、窦皇后陵、南陵从葬坑的发掘(349)

 第四节 阳陵陵区的勘探与发掘(352)

一、阳陵陵区的勘探(352)

  二、阳陵陵园的勘探(354)

  三、阳陵从葬坑的发掘(359)

  四、阳陵陵区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362)

 第五节 茂陵陵区勘探及其陪葬墓的发掘(365)

  一、茂陵陵区勘探(365)

  二、霍去病墓及其石刻(367)

  三、陪葬墓从葬坑的发掘(374)

 第六节 平陵的调查(376)

 第七节 杜陵陵园的考古勘探与发掘(379)

  一、杜陵的调查与发掘(379)

   1.杜陵的调查(379)

   2.杜陵陵园东门遗址和王皇后陵东门遗址的发掘(380)

  二、杜陵建筑遗址的发掘(383)

   1.1号建筑遗址的发掘(383)

   2.5号建筑遗址的发掘(384)

   3.6号建筑遗址的发掘(387)

  三、杜陵陪葬坑的发拙(389)

   1.1号陪葬坑的发掘(389)

   2.4号陪葬坑的发掘(390)

 第八节 渭陵的调查(391)

 第九节 东汉帝陵的调查(394)

  一、文献记载和古人眼中的东汉帝陵(394)

  二、建国以后对东汉帝陵的调查(396)

第十章 两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400)

 第一节 两汉时期对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4uu)

  一、西汉时期对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400)

  二、东汉时期对西汉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403)

 第二节 现代的保护与开发(408)

  一、西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408)

  二、东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411)

附录一:西汉帝陵规模表(414)

附录二:东汉帝陵规模表(417)

附录三:阳陵编年大事表(420)

附录四:原陵编年大事表(424)

主要参考资料(429)

后记(433)

试读章节

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诸帝陵,虽经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像座座山丘一样屹立于关中大地。东汉帝陵虽整体上要比西汉帝陵小一些,但也很具规模。应该说两汉帝陵营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就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也是今人难以想像的。

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份详细的营陵组织图表,我们只能从一些具体的文献记载中看到营陵组织机构的一个大概。

《汉书·百官公卿表》文中云:“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庐、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官令丞,……”服虔注日:“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者也。”该表中又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

《东观汉记》文中云:“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日:‘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倾,无为陵池’。”

《汉旧仪》文中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

《后汉书·百官志》文中云:“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日:承秦,日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丞一人,六百石。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日:掌左工徒。丞一人。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日:掌右工徒。丞一人。”

《西汉会要》文中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在《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西汉成帝原定初陵为咸阳原上的延陵,但几年后由于喜欢霸陵曲亭南这一带,决定停建延陵而改在此兴建昌陵。当时著名将领陈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十分友善,解万年便与陈汤议论,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做产品数可天子之意,因此提升为将作大匠,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因造杜陵有功赐爵为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也因营建帝陵劳苦而封秩中二千石。今天兴作昌陵而营建陵邑,会成就大功,我自己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乐于东方,应主动请求迁徙,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田宅,我们两家都可获利。陈汤也同意解万年的看法,便上书皇帝起昌陵邑,徙内郡国民,同时自己带头迁徙于昌陵邑。但是由于昌陵地势低下,修建费用浩大,“三年可成”的计划泡汤。为此,成帝不得不下诏说:“联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在营建昌陵这件事上,陈汤和将作大匠都受到牵连,陈汤被免为庶人,并一块被赶出京师,俱徙敦煌。

《太平御览》文中云:“(《汉书》)又曰:哀帝令将作为董贤起冢营义陵。”   刘敦桢指出:“自始皇治骊山,穿三泉,下铜以致椁,上崇山坟,秉事死如生之义,又建寝园游馆,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周城二重,故陵寝之名始于秦。西汉因袭秦制,其天子即位之明年,将作大匠营陵,……该文明确指出西汉时“将作大匠营陵”。

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将作大匠是主管土木建筑工程的官员,掌修建宫室、宗庙、陵寝等。其原称将作少府,简称少府,秦置。有两丞,左右中候。汉初沿置,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为将作大匠。西汉时又设将作大匠丞,为其副职,员额二人,秩六百石,东汉时减至一人。前校令、后校令、左校令、右校令为其属官,主领工徒掌修作事,有丞,成帝时省。东园匠令,亦为其下属,主管帝陵所需器物,如棺椁、明器等丧葬用品,东汉沿置。

从西汉、东汉的职官职责和分工,以及文献记载中的具体史实看,我们都可以确认:两汉时期帝陵的营建组织机构即以将作大匠为首的这一套人马。

        P21-P25

序言

     序   《史记》本纪中有两段关于帝王陵墓的醒目记载,是人所熟知的。

一是《秦始皇本纪》叙:“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叙述中还谈到了将始皇后宫非有子者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又因怕泄漏陵中秘密,将修陵墓的机匠全部闭死在冢中墓道。可见秦代之残忍。

一是《孝文本纪》载了汉文帝的遗诏,开始说:“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成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最后说:“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这里的霸陵就是文帝在世时已经确定修筑的陵墓地。《史记集解》引应劭的意见,解释遗诏中最后语的前句:“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解释后句:“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凡七辈,皆遣归家,重绝人类也。”遗诏的中段是要求改变常规,减轻服丧的时间与规模。

司马迁记下这两段,明显是企图以两两对照的手法,以揭示出秦始皇与汉文帝二人在修建陵墓上,对待死亡与安葬问题看法中的不同品格和效果。

首先是人生观、生死观的不同。人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利用他的最高权力,想尽一切办法企求长生不死的。他多次受方士欺骗,先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接着“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再是听信卢生的说法羡慕做“真人”,要“与天地久长”,还让博士写了《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结果是长生不死的仙药没有采集来,还花费了“以巨万计”的费用,而且由于对方士的忌恨,又引发了“坑儒”的举动,加重了社会矛盾,使政权危机继续深重。而汉文帝则非常理智,且气度宽大,认为人之有生有死,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这种法则,因而走向死亡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在这一点上,汉文帝确实像一个古代唯物论者的味道,他的认识和心态比秦始皇就现实得多,高明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去企求长生不死,不必为此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这样,他也就保护和节约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

其次是修陵的规模不同。秦始皇在世间为皇帝,死后还想如生时一样能有一个让他制约的空间,他的具有天地百川大海象征的墓穴,竟需要动员七十多万刑徒来进行修筑,而其中的随葬物都是奇器珍怪,整个坟墓大得像一座山。相反,比较这样大的肆意挥霍,汉文帝要节俭得多。汉文帝死后“藏郭穿复土”虽然也任命了三位将军负责,但实际参加修筑工程的士卒总共只有三万一千人。虽然这个数目就今天来说是够吓人的,但相对于修秦陵的七十多万人,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霸陵修筑是“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的,汉文帝还规定“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全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与他的“以示敦朴,为天下先”的节俭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秦始皇的鱼肉百姓,残暴民力,汉文帝的爱惜百姓,养育民力,二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故《史记》中常有“暴秦”之说,而赞誉汉文帝为“仁”君,评述迥然不同。

第三是结局不同。秦始皇就位后,一以发三十万人由将军蒙恬率领北击匈奴,又以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分做阿房宫,还从全国征调七十余万人来筑郦山墓,在进行了一定时间统一六国的征战后,仅在十多年内又动员如此规模的人力加以兴作。繁重的劳役负担逼得民众不得不揭竿而起,最后使企图延续万万世的秦王朝,只存在两朝共十五年就短祚而亡。新兴的强大帝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只能令人叹息!而汉文帝,本着汉初休养生息的总体国策,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不能不顺应潮流,抑制自己的欲望,在各方面减少开支费用,厉行节俭。但更重要的是,他从秦亡的教训中得到要珍惜民力的宝贵经验,使其能在不断的国力积蓄中让社稷走向更为辉煌的繁荣。

在研究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墓这一问题时,这一两两对照的探索应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这个时期还处在帝王陵墓修筑的始初阶段,这种比较似乎更有其一定的典型性价值。因此,《史记》应该是将帝王陵墓的修筑与国家盛衰兴亡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第一部史学著作,足见其思想之可贵。但有一点,那就是《史记》的记载也表明,中国帝王陵墓的规模大小与其随葬物的丰富与否,常常是陵墓主人在世时所处国力强弱的一个折射反映,这一可以视为的不争事实,也正是引起帝王陵墓研究者兴趣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国古代传统上是以儒学立国,上述汉文帝遗诏中就已提到的“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礼教的内容也是多有变化的,帝王们个人的信仰和爱好往往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中国是一个曾由不同民族进行着全国范围治理的国家,不同民族的统治者对陵墓修筑的要求,也要依据不同的原则和方式,民族和风俗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仅从设计和修筑的体制来说,秦始皇陵就是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一种创制,至今的勘测还反映出地宫下水银挥发的放射渗透力。基于这些原因,时代的变迁,古代帝王陵墓的遗存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宝藏,对它的考察和发掘,可以为我们进行的历史、民族、文化、思想、技术、中外交流等等的研究,提供出原始的物证和许多鲜活的参考资料。

从《辽夏金元陵》的撰述来看,《历代帝后陵寝研究书系》应该是一套很有价值的著作。它既有关于历史问题的深入探讨与思考,又有对历代帝后陵寝详细而具体的论列;既有多方面顺畅而优美的文字描述,又有众多形象而生动的帝后陵寝文物,古迹的绘图、照片;既有历朝历代关于帝后生活、作为的讲释,又有多角度深邃的人物、事件的评析。其中所寓含的丰富哲理,使它具有极强的学术性;所传递的广博知识,也使它具备着引入的普及性。故它的出版将会受到读者们,其中包括文史研究工作者、旅游业界及旅游爱好者、文化思想界及文博工作者、社区文化馆及大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者的欢迎和厚爱。因而此一书系的著撰问世,对传播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事业,均将做出有益的贡献。

我与阎崇东先生是挚友,曾经共为多项学术活动的合作者,他对我多所帮助,我很感激他!阎先生为人热情、诚恳、谦恭、耿直、豁达、朴实,故常被同辈视为“长者”。他意志坚定,做事严谨,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在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民族学、史记学、中国历史文选等的教学和研究中,均颇具创获,受到学界好评。今又在帝王陵的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继撰有《辽夏金元陵》后,复广搜文献资料,并深入实地考察,精心运筹,深刻构思,投入到有关东西汉陵的撰著中来,其奋发之情,使人难以忘怀。在他此一著述即将完稿之际,嘱予为序。我诚惶诚恐,思之再三,实难应允。然先生厚情不改,要之弥坚,故终得从命,草此短篇,以伸个人之鄙见,并谢先生之提携。班门弄斧,深感愧疚,若语有不当,企望方家海涵。                 杨燕起            2005年5月25日于北京师大

后记

两汉文献、两汉历史是我所热衷的,且自始至终是本人学习和研究之方向,所以接受撰写《两汉帝陵》的任务是十分情愿的。当然写这样的书,又不是仅仅搞文献、搞历史的人所能胜任的,必须查找相关的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消化和利用这些资料。两者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合为一个整体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但就此还不够,还需要尽可能地到实地走一走,搞调查研究,亲自看一看,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体验和环境感受,索取尽可能多的感性形象。看与不看大不一样。当写到两汉墓葬之一种——崖墓时,以前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已经不少,包括考古发掘报告和实物照片。但总觉得还是抽象,疑问颇多。当我利用一次开会的机会参观了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和龟山汉墓时,一是惊呆了,一是踏实了。之所以惊呆,是因为面对这种顽固而复杂的山岩,汉代人竟能凿出如此精确、豪华、庞大而又一体的山中宫殿。它需要多么精妙的设计!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艰辛的劳作!多长时间的雕凿!花费多少钱财!之所以踏实,是因为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就是文字记载中的崖墓!崖墓不是人们爬在书桌上写出的.而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凿凿是血,凿凿是汗。当人们参观它的时候,有谁会觉得它不牢固、有危险!亲眼看到了,立刻就踏实了,放心了。当我在咸阳原上穿梭,杜陵公园信步,白鹿原上联想,邙山上下徘徊时,深感作学问不易,作好学问更不易,真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写成这部书,同样得到了不少师长和朋友们的帮忙。在此,衷心感谢我的师长、老朋友杨燕起先生为本书撰写了一篇生动的学术性很强的序言。感谢我的老朋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电教馆孙顺霖先生泼墨挥毫题写了苍劲洒脱的书名。感谢我的老朋友、岳麓书社刘柯先生为本书写下了既漂亮又为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题词。再次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林栋先生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同时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学生、现任西安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博士,昭陵博物馆副馆长胡元超先生,荥阳文化局张顺林局长、陈万卿副局长,内蒙古考古所张红星先生。也要感谢我的学生梁伟岸、崔隆等。感谢他们大力和无私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无法付梓出版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会永远铭记支持我的朋友们的!

            阎崇东

           2005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