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旧得泛黄的老照片里,凝聚了不少作者对亲人和友人的怀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串联起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过去,看到一个真实的过去的世界,从一张张老照片里,我们体味着什么叫真、什么叫善、什么叫美、什么叫痛、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照片(10珍藏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里旧得泛黄的老照片里,凝聚了不少作者对亲人和友人的怀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串联起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过去,看到一个真实的过去的世界,从一张张老照片里,我们体味着什么叫真、什么叫善、什么叫美、什么叫痛、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内容推荐 《老照片》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照片有一定的清晰度,一幅或若干幅照片介绍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种风物或某种时尚。文章围绕照片撰写,体裁不拘,传记、散文、随笔、考据等。 目录 第46辑 青空飘零——对一本国民党空军飞行员相册的解读 一份“坦白交待”,偶然记录下一群热血男儿在民族存亡之际勇赴国难的疯爽身姿…… 从南日岛到东山岛 半个世纪之前,国共双方在东南沿海的战事揭秘…… 一位志愿军英雄的自述 不负陈铭枢厚望的陈广生 一位名门之后的坎坷遭遇、磊落人生 缅怀应铨校友 往日同学相忆 身为晚清遗臣的祖辈 当年的“乡镇干部” 市长颁发的委任状 我的曾祖父王英楷 回忆父亲张春霖 爷爷与书的旧闻 《中国家庭》的故事 正是一个个普遍家庭的影像,构成了历史长河的画卷…… 秋瑾的第一个西泠墓葬 父亲在抗战初期的上海 无人知晓的德奥战俘 百年前的抚顺炭矿医院 追念一位作者 第47辑 我在东北四年(上) 寻找消失的背景 母亲的旧照 那滴泪,在心底流淌 父亲的入党经历 父亲是个兵 第一张全家福 就读多伦多 台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毕业照后面的故事 往事回眸 我曾是“工农兵学员” 家乡早期拖拉机手 唐山大地震救灾亲历 “13062”的记忆 战争年代的几张照片 一位汉中赴台女生的“思乡曲” 大理行影 战争中的照相机 碾臼不可铺路 身在其中与“隔岸观火” 第48辑 我在东北四年(下) 献给三线的青春 “钻研”是怎样炼成的 幸福,被地震埋葬 我的老照片收藏之路 想起姑妈 母亲的一家 妈妈,您在哪里? 四合院里的家事 祖上 娘家的故事 祖母的老照片 萨镇冰赠石克士的一张照片 吉光片羽忆校长 “华北革大”剪影 创办“五七”大学的日子 难忘受日本欺压的年代 祖父拍摄的老照片 为了“告别”的聚会 第49辑 叶维丽 马笑冬 我们的初中生活(上) 杜高 荒原上的瞬间一笑 姚小平 波峰浪谷间的鲍文蔚 沈苏儒 感念罗俊 柏均和 口述 张冠生 整理 袁家旧事 刘振宇 图像背后的异国情缘 华亦僧 我们的父亲华霁荪 孙清鼎 一本旧相册 徐宗懋 国民党特务跟踪监视毛泽东的报告 李凡 我的童年 陈宇舟 1930年代的儿童照 胡志远 四野后勤机关南下 徐义亨 难忘的记忆 章开元 有感“清华老照片” 任建国 “文革”中的乡村宣传队 刘博智 “金山”寻梦人 张蕾 我的三个爷爷与《老照片》 冯克力 “下必甚焉” 第50辑 叶维丽,马笑冬 我们的初中生活(下) 张远航 1932年:中国掠影 宗鸣安 西安忆往:曾经的“激情岁月” 谢声显 山色不随春老 熊景明 属羊的二姑姑 齐晓芳 童年照片的背后 李强 三十年前的“教育改革” 朱新地 边塞旧事 张凤杰 没有老师参加的毕业照 史耀增 难忘当年育花人 秦风 历史照片的美学追求与深度开发 冠珍 天下谁人还识君 叶之翔 瘳初江浮沉录 鲁礼安 父亲,深圳往事 羡梦梅 怀念母亲 梁克隆 赋得永久的爱 秦风 “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就任摄影”人物考证 郭建良 曾经赛诗 阮刚 读《幸福,被地震埋葬》有感 冯克力 又到秋风飘叶时 试读章节 天下谁人还识君 冠珍 旅澳画家沈嘉蔚从澳大利亚米歇尔图书馆馆藏的莫理循文件中选编了五百多幅图片,出版了《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从袁世凯、李鸿章、日置益、冯国璋、梁敦彦、辜鸿铭、张之洞等人签赠的照片来看,莫理循交往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当年,《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一篇报道等于十个给朝庭的奏折”。可惜,时光已流逝近百年,有些照片已很难考证其主人了。沈嘉蔚不无遗憾地说:“可惜远在天涯海角,只凭自藏的一点资料,无从破解。不过也罢,好似在这里留下一盘象棋残局,让各位过路的高手一试身手,把留空处逐个填满吧。” 有一位不知名的台湾高手来了。他看到书中有两张帅哥照片,气度非凡,不满足于“此两张照片为同一人,着中、西两种服装,似是满或蒙王公,并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图片解说,从照片上主人英文签名上找到了线索,谜底解开了,Kungpah T·King,不是什么满蒙王公,而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盟主、鼎鼎大名的金石书画家金城。 金城(1878一1926),原名金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的一个大民族资本家家庭,是被当地人们传说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牛”家。其亲妹妹金章,是当代文物学家王世襄的母亲。 1902年,金城到英国国王学院学习法律,并获法学博士学位。1905年学成回国,任上海中西会审公堂会审官。他上任后的第二年,便大闹了会审堂。起因是,有一广东籍黎黄氏携子女及婢女等十余人,由上海回广东。巡捕诬黎黄氏贩卖人口,将其押送中西会审堂,以敲诈他。英领事下令判罪。金城认为证据不足,不能判罪,要求放人,竞遭英方无理拒绝。消息传出,轰动全上海,华人相继罢市,以示抗议。在强大压力下,英副领事不得不撤销前判,释放了黎黄氏,劝华商开市。事后,英国公使只好把英副领事调离,以平民愤。金城也因此被罢官。 此事传至京城后,时任法部右侍郎的沈家本为金城处事秉公、不畏强暴所感动,即聘他为编订法制馆协编,并奏补大理院刑科推事。1910年金城受法部委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美洲万国监狱改良会议,并赴欧美考察监狱。回国时,民国已成立。他任内务部佥事,当选众议院议员,曾任国务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 金城尤被世人所知的是他的书画成就,曾被宣统帝赐以“模山范水”匾额。他也赢得了“南画正宗”的称誉,成为画坛一时的领袖。 他在英国留学时常于节假余暇,自学绘画,留连于美术院、博物馆。由于他刻苦钻研,又有机会浏览各种名作,画艺日进,山水、人物、花鸟皆精。清太傅陈宝琛说:“君风宇僬爽,又善书画篆刻。”他的篆刻取法广而风格多样,当时画坛有“南张(大千昆仲)北金(拱北兄妹)”之称。 1913年在任众议院议员时,他倡议政府将盛京内库及热河行宫所藏金石书画移至北京,陈列于武英殿中,以供大众参观。而后他又提议设立了古物陈列所,以保存展览文物。当局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他负责筹建。他借鉴国外博物馆经验,使古物陈列所日臻完善,因此他也是中国博物馆的奠基人。 1920年,他得到总统徐世昌的资助,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并任会长。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弘扬中国画技法,指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培养了一批传统功力深厚、技法精湛的书画家,有《北楼论画》、《吴兴金北楼画册》、《金北楼遗墨》、《藕庐印存》、《藕湖诗草》等著作传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教育家。 为加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他积极筹建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1926年,中日两国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日本东京、大阪等地联合举办绘画展览,受到两国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不幸的是,画展结束回上海后,他竞一病不起,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九岁。 金城一生多姿多彩,在当时的政界、文化界是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风云人物。他逝世已经八十年了,而他的名字并未被人忘记,标有“金城”、“金拱北”、“金北楼”的作品还时常出现在拍卖行里。可是,如果不是沈嘉蔚从澳大利亚图书馆将这沉睡了近百年的照片发掘出来,谁还记得他英气勃发的容貌呢。 P106-1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