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历代以来,学者研究与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几,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
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结合经典与经验,孔子的智慧将成为我们走上人生坦途的最佳指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的智慧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姚淦铭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历代以来,学者研究与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几,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 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结合经典与经验,孔子的智慧将成为我们走上人生坦途的最佳指引。 内容推荐 子曰:学而时习这,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压志也。◎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姚老师在《文化中国》栏目中和本书里讲的正是孔子的智慧人生。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关于孔子智慧给我们两点很深的感受,一是很年轻的人和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对孔子智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的生活经验越是丰富厚实,孔子智慧对你的启示和教益越大。二是智慧不会过时,历史的风雨了不会使智慧褐色。孔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 2006年年终,《文化中国》栏目根据观众投票,评选姚金铭老师为最具亲和力的讲述人。事实上,亲和力说的不仅仅是一种仪态,姚老师和一批担当电视文化讲述人的贡献在于他们对历史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这种方式更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探究的热情,也使得历史通过他们的讲述而变得生动具体,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很重要的。 目录 第一集 孔子形象之谜 中国人了解孔子吗 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艺术家与孔子像 人们心中的心像 第二集 孔子家世之谜 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父亲 “野合”而生之谜 一个杰出的母亲 第三集 贫贱生活出智慧 贫且贱的孔子 十有五而志于学 委吏·乘田·相礼的磨练 第四集 孔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为什么要办学 孔子的教育智慧 名副其实的大师 第五集 当官·流浪·晚年的贡献 孔子是怎样当官的 14年的流浪生活 晚年的贡献 第六集 孔子“吃”的学问 君子食无求饱 陈蔡绝粮,七日挨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第七集 孔子“不吃”的学问 一章十“不食” “不食”的种种智慧 第八集 孔子饮酒之智慧 传说孔子海量 孔子不能不喝酒 不为困不及乱的智慧 孔子精通酒文化 第九集 孔子与饮食礼仪 孔子精通饮食之礼 孔子饮食,每食必祭 别人款待,礼貌对待 饮食礼仪,灵活得体 第十集 孔子与南子之谜 《论语》的“子见南子” 司马迁笔下的“子见南子” 林语堂创作的“子见南子” 第十一集 孔子重视男女情感的考察 孔子评柳下惠 对阿谷女子的考察 男女有别的理念 第十二集 孔子的婚姻理念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 五种女子不能娶 七种情况的“出妻” 三种情况不能抛弃妻子 孔子择婿趣闻 孔子家的婚姻之谜 第十三集 孔子的服饰理念 服饰与文化符号 丰富多彩的孔子衣饰 得体·实用·灵活 钟爱佩饰玉器 第十四集 孔子服饰的几个谜 孔子的睡衣之谜 孔子的儒服之谜 为什么要精通服饰礼仪 为什么称孔子为“布衣” 第十五集 孔子弟子的服饰趣闻 开导子路“戎服”“剑舞” 批评子路“盛服”之谜 文质彬彬的教诲 “弊衣而耕”的风骨 智慧地为孔子穿丧服 第十六集 歌咏一生表志趣 喜欢唱歌的孔子 困境中的歌声 告别人生的歌咏 第十七集 孔子·演奏家·词曲作家 多才华的演奏家 卓越的词曲作家 第十八集 孔子是音乐教育家 音乐·教育·硕果 孔子用音乐育人 从梁启超的评论说起 第十九集 孔子留下的音乐智慧 珍贵的另类智慧 孔子的音乐与人生 音乐与治政的理念 音乐与文化遗产 第二十集 孔子是研究哭声的专家 倾听哭声,解读内涵 敏感哭声,关注礼仪 善于倾听女人的哭声 用哭声来教育人 第二十一集 孔子是“爱车一族” 驾车与驾车教员 驾车的技术和境界 不肯为颜回卖掉车子 坐车的有礼与无礼 第二十二集 孔子驾车之哲学 驾车与做人之道 驾车·治政·管理学 颜回深得驾驶之哲学 第二十三集 乐山乐水的孔子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吾与点也”之谜 第二十四集 关爱草木生灵的孔子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深层参悟动植物 孔子的“钓”与“射” 第二十五集 孔子如何交友 孔子广结善缘 三种益友,三种损友 孔门的交友理念 第二十六集 孔子想发财吗 孔子也想发财致富 孔子收礼吗 孔子学生贫富趣谈 第二十七集 孔子的财富理念 庶富:人人都富而教 均富:财富患不均 怎样取得财富 怎样使用财富 丰富的财富智慧 第二十八集 孔子珍爱生命 孔子和弟子年寿的比较 孔子珍爱生命 生命的“三戒”,“三非命” 第二十九集 孔子养生的智慧 养生法“九条” “一张一弛”与养生 终生学习与长寿 重视疾病,懂得医道 对百岁老人的反思 第三十集 快乐人生是大智慧 被荣声期的快乐感动 感动孔子的颜回之乐 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心理调节的智慧 附录《论语》原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要深识对方,往往要有一个由远及近、由貌及言、由言及行、由行及心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孔子,也要先走近孔子,继而观察孔子的生活情趣和智慧,最后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中去。我开篇就先来讲讲孔子的形象。 中国人了解孔子吗 说起孔子,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圣人;说起《论语》,有的人把它比作东方的《圣经》。说起孔子的智慧,人们也大抵会说出许多孔子的教诲,比如“见贤思齐”(《论语·里仁篇》4·17。笔者注,数字表示《论语》20篇的第4篇17章,原文可参见本书附录,下同)、“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11·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15·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篇》7·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2·11)、“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篇》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篇》15·10)等等。这些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一部分。 是的,孔子其人与《论语》其书,中国人谁不知道?但我又常常想,中国人真的了解孔子吗? 有一次,当读到林语堂说的这样一段话时,我很有感触。林语堂是这样说的: 美国人难以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因为美国人通常是宽大、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不能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因为英国人一般是深刻、单纯,却不够宽大;德国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因为德国人深刻、宽大,但不够单纯;至于法国人,在我看来,是能了解并已经是最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 如果美国人能够学习中国文化,将会获得深刻;英国人学习中国文化会获得宽大;德国人将会获得单纯。 ——林氏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就来看法国人。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把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有人说,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是第一例。 当然林氏的话是否全是中的之言,还可以讨论的。然而我突然来了个脑筋急转弯,由外反向而至内,由辐射反向而至辐辏;如果说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难以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那么中国人就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了吗?了解孔子了吗?中国人兼有了这深刻、宽大、单纯吗?如果中国人都真正学深、学精了中国文化,比如关于孔子的智慧,那么又会怎么样呢? 孔子这位中国的圣人,不是创造了睿智的文化吗?但是,他既被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受到过极其隆重的皇家祭祀以及公祭等,却也曾被叫做孔老二,认为他是历史的“罪人”。他的儒学曾被称为“孔家店”,是文化的“黑店”;《论语》被称为大毒草要“铲除”。其人其书其学遭遇到不断的纵批横判、打倒唾弃。 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在人云亦云中,孔子的形象,已经像是出现在不同哈哈镜前面的“孔子”了,而且又是各人戴着各异的“有色眼镜”去看的。这种双重的“失真”,我想大都是因为一部《论语》,虽仅有一万多字,但人们却很少愿意真正去通读一遍,更不愿意去深入地了解一番。这或许是一种深刻的遗憾、历史的感叹! 目前“国学热”的悄悄升温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对这么多年来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热热闹闹”、“此起彼伏”的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刻反思后出现的。人们需要重新了解孔子,这个任务当然很艰巨,我在这里就暂且做一回文化导游,在孔子的“文化大地”上指点徜徉一番,泛舟他的人生长河,登临他心灵的青山秀水,参观他的学问宫殿,浏览他的智慧花树,说解他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体味到,孔子是一个凡人,却又是个圣人,在由凡人转变为圣人中,又“超”又“人”,这就有一个“超凡人圣”的蜕变的过程。 大家熟知一句很有鼓动性的话: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就是一个由普通人成为“尧舜”一样丰碑式的人物。我想,如果真的走进了孔子的生活世界中,我们会被他触动、撼动;等到真的汲取了孔子的情趣生活和智慧,我们会因他而感化、变化;等到我们真的能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会站得更高,瞻望得更远。如果一个现代人而拥有这样的生活之秀与人生之秀,岂不是一桩赏心的乐事与甜蜜的美事? 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我们先来介绍孔子的模样,这就是欲知其人,先观其面吧,然后我们再去探知他的丰富的情趣生活、广袤的心灵世界。不过孔子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这还真是个谜。 司马迁为了写好孔子的传记曾亲自来到曲阜,实地考察调查,最后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形象有四个特征: 一是,其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 孔子的父母到尼丘山祷告后才有了孔子,孔子生下来的时候,头上是凹下去的,中低而四周高。尼丘山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就在今天曲阜东南。昌平乡就在山下,今天叫鲁源村,现在村头还有一块碑,是康有为写的“古昌平乡”。正因为这些原因,就取名为丘,叫孔丘;又上面有个哥哥,排行是老二,因此字仲尼。 二是,孔子身高很突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P2-4 序言 姚淦铭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儒雅,是一位谦谦君子,请他来我们《文化中国》栏目说孔子是很合适的,这就是我们“以貌取人”的第一判断。 和姚淦铭老师的初次见面是一个初春的雨天,那是2006年春天的第几场雨,未曾知晓。我们SMG纪实频道的几位编导从上海驱车到无锡,登门造访姚老师,诚邀姚老师来做我们《文化中国》栏目的主讲人,姚老师是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当我们介绍《文化中国》栏目的一些情况时,姚老师手拿笔记本,边听边记边问,他的认真和谦虚我们记忆犹深。还有两个记忆点,一是在交谈中,姚老师接了一个电话,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女编辑打来的,电话打了半个小时,目的就是一个,要姚老师的讲稿出书。暂时被“冷落”了的我们对那位未谋面的北京女编辑的“磨劲”和“韧劲”感受颇深。当然我们也因此对姚老师有了一番新的掂量。二是姚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在大学生里追星族很多,而听了姚老师讲孔子以后,有些女大学生就把孔子画像挂在寝室里。这个小故事使我们有点兴奋。《文化中国》栏目不说孔子,肯定在文化成色上要打折扣,而在电视上说孔子,是否有收视率?而姚老师的学生竟成为孔子的追星族,这使我们有所领悟:关键是怎么说,关键是谁来说。 于是就有了姚老师一次次地来上海录节目。 于是就有了姚老师一次次电视上非常生动地讲述孔子的画面。 于是就有了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把讲稿改编成书,这就是我们正在打开的《孔子的智慧生活》。 孔子不朽,孔子也是说不完的,已经说了2500年,还会再说上250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中国无法做这样的选择,国人对于孔子的认识好像也不用由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来提醒和借鉴,问题是我们认识了吗。远的不说,我们还记忆犹新的是,就在三四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妇女这样批判孔子,说孔老二讲糯米不是米,女人不是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吗?天晓得。 姚老师在《文化中国》栏目中和本书里讲的正是孔子的智慧人生。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关于孔子智慧给我们两点很深的感受,一是很年轻的人和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对孔子智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的生活经验越是丰富厚实,孔子智慧对你的启示和教益越大。二是智慧不会过时,历史的风雨也不会使智慧褪色。孔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 2006年年终,《文化中国》栏目根据观众投票,评选姚淦铭老师为最具亲和力的讲述人。事实上,亲和力说的不仅仅是一种仪态,姚老师和一批担当电视文化讲述人的贡献在于他们对历史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这种方式更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探究的热情,也使得历史通过他们的讲述而变得生动具体,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很重要的。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SMG纪实频道通力合作,出版《文化中国》系列从书,姚淦铭老师的《孔子的智慧生活》就是丛书之一。作为丛书的出版,即是不断地为读者提供好书,也是希望读者不断期待,因为期待就是品牌。 《文化中国》栏目组 2006年12月 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之潜,当属哲学之父——老子;凤之翔,当数这位万世师表——孔子;老子不就是被誉为“其犹龙邪”,而孔子则被称为“凤兮凤兮”吗?这一龙一凤,长空交舞,九天蹁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煽扬得如此光焰万丈,照彻亿万斯年。 不过事实并非就这样诗性浪漫,他们生前生后都太多地经由过誉也毁也,历阅过浮也沉也,跨越过坎也坷也,这大概就是佛教上所谓的“万劫”吧? 我想,经典的东西大约注定要遭遇到这样的周际的,因为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出经典的浩然生命来,非这般不足以彰显出元典的沛然魅力来,也非这等不足以显现出经典的黄金价值来。确实,时尚的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最终能沉淀为经典,而经典的却永远是时尚的流行的。21世纪的新人类,回眸老子、孔子的智慧,不还是觉得如此亲近?人们若摘一束智慧之花,则还是那么花香袭人;如尝一枚智慧之果,则依然那么果甜沁人;或取一瓢智慧之饮,则仍然那么滋滋润润。 孔子、老子的这些心智,都会浚发人们心灵之泉,从而活水汩汩,继而流转无碍,让每一个现代生命臻于精旺、气爽、神清的人生境界。不仅如此,若遥想那210世纪,再远一点2100世纪,沧海与桑田不知道轮流变幻过多少回了,眼前的花花世界也不知道已经变成什么模样了,但是老子、孔子还照样神采奕奕地和那时的新新人类对话,侃侃而谈,殷殷诱导,款款情深,一样地会被老子、孔子触动、打动、感动!因为人之所以是人,那就有人性中不变的“基因”在,既有生物的遗传基因,又有人文的遗传“基因”,还有传统的遗传“基因”。那时候的人类还需要智慧的巨人孔子、老子来做机趣盎然的启迪,作惬人心意的抚慰。 大约因缘的凑合,我在做完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老子与百姓生活》系列讲座后,恰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的热情相邀,便欣然赴沪上作《孔子》系列讲座30讲。这本书就是这30讲的足本。 说到孔子与《论语》,我心中也系有一个“情结”,那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好多年来一直给中文系的大学生开《论语导读》课。学生的心态变化很有意思,有的一看古文就晕,有的还以为《论语》不就是自己已经会背诵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套话吗?但是真的上了《论语》课,通读了《论语》之后,他们才发觉自己的浅陋与无知。我说:下焉者把《论语》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了,是个进步;中焉者把《论语》里面的话弄懂了,是个大进步;上焉者把《论语》中的智慧学到了,那就是人生的一个进境了。果然如此,《论语》读完后,有的学生把床边的明星像换下了,改为孔子的复印像,把《论语》作为枕边书,午睡和晚上睡觉前重温几段语录,体味几许智慧,省察点滴人生,不亦乐乎?而能站在孔子智慧的肩膀上读懂人生与世事的风景,不亦赏心悦目乎? 当然,在电视台讲孔子,不能像大学里上课一样,得另换思路。我这次讲《孔子》,希望观众都能“来电”,从过去被圣化或神化,被陋化或丑化,被教条化或泥塑木雕化的孔子印象中走出来,从一个老是纠缠人的、不太愿意被现代人接受的层层编织了的仁义礼智信理念的网络中脱出来。让我们从昏昏浑浑中走出来后,走近一个生机勃勃的,在呼吸,在奋斗,在风一阵雨一阵中跋涉人生,又歌一回诗一回的生活中的孔子,因此书名就取为《孔子的智慧生活》。 我讲述孔子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一饮一食、一衣一裳、一车一马、一琴一曲、一山一水、一友一朋、一穷一达等,让人们了解他生活的经历、情趣与智慧。孔子在底层打工磨炼,在民间创意办学,在朝廷为官治政,又十四年辛苦流浪,晚年则勤奋著述,我们可以体味他的艰难的人生历程。我们融会《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讲述他的志向、言行、人格、经验、理念、风采,窥探他深层的灵魂世界,萃取他的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时间关系,还不能详细地讲述孔子的处世智慧以及其他的内容,不过这也好,留下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观众可自由地进而读读《论语》。 在这里要衷心感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文化中国》栏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本节目的策划、编导、播出,以及本书的出版作出了热忱的关照和帮助。应启明、汪求实总监、余永锦制片人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曾冒雨长驱无锡热情邀请,并以其丰富的制片、传媒经验时常给予直接热情的指导。节目主持人今波在长期的合作中,妙语横生,出言警动,互应互动,有鱼与水之遇之合。责任编导范景秋、林川,用他们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文史知识、娴熟的电视技术善编善导,付出了辛勤的劳作。还有编导普郁、周雯华、李澜、唐蔚等,都给予了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社长张晓敏先生、总编辑刘文祥先生,还有资深责任编辑蒋惠雍女士和责任编辑刘征先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精心策划、出版了此书。他们付出的热情、智慧和辛劳,都是令人钦敬的。 当然也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让我在古典文献与现代人生相沟通、传统智慧与当今生活相融会的系列研究中走得更远、更好些。 姚淦铭 200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