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的是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主要是写1959年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它是以笔者的见闻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写成的,同时也广泛阅读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等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凉山彝族风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伍精忠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写的是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主要是写1959年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它是以笔者的见闻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写成的,同时也广泛阅读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等特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介绍和研究凉山彝族民俗风情方面的一个成果。它是以笔者的见闻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写成的。比较真实而细致地叙述了彝族的风俗情况,集中了许多资料,具知识性、可读性。 目录 前言 一、绚丽多姿的服饰 1、头饰 2、上衣 3、下装 4、足衣 5、披毡察尔瓦 6、腰带和包 7、佩饰 8、护腿、掩膊和战袍 二、风味独特的饮食 1、主食 2、副食 3、饮料 4、酒具和餐具 三、结构别致的住室 1、居住地点的选择 2、风格独特的瓦板房 3、别具一格的院落 四、别开生面的牧养和狩猎 1、绵羊避暑 2、奇特的“都约迪勒博” 3、丰富多采的狩猎活动 4、捕鱼捉鸟方法种种 五、丰富多采的体育和游戏 1、彝族式摔跤 2、赛马 3、跳高、跳远、跳绳 4、游泳 5、武术 6、游戏 六、优美动人的民间歌舞 1、音乐 2、器乐曲 3、乐器 4、舞蹈 七、原始的宗教信仰 1、民间信仰 2、苏里 3、毕摩 4、占卜 八、奇特的婚姻习俗 1、通婚范围的限制 2、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 3、包办买卖婚姻 4、夫兄弟婚 5、抢婚 6、自主婚 7、离婚 九、古朴的人生礼仪 1、诞生礼 2、成年礼 3、婚礼 4、葬礼 十、欢乐的传统节日 1、彝族年节 2、火把节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4、夫兄弟婚 过去在凉山彝族婚姻中,有类似夫兄弟婚(又叫转房婚)的习俗。其主要特征是一个男子死后,留下的妻子如果还在生育年龄\而且子女又还未长大的话,一般要由死者的一位兄,弟上门与其结为夫妻。这种婚姻彝族称为“石”,又称为“以乌”。“石”在彝语中有带领、领有的意思。大概是男子死后,应由他的兄弟带领他留下的妻子生活的意思。“以乌”直译就是“进屋”,也就是汉语所说的“上门”之意。 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上门者首先应在死者的弟弟中选择。弟收兄嫂,在这里是名正言顺的。如果死者没有弟弟或弟弟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如太小,那就可由哥哥去上门。不过这样做就被视着不得已的情况了。因此在举行上门仪式时就要讲清不得不如此的道理。总之,上门者的选择原则是按父系血统的亲疏远近而论,次序是先同胞兄弟,后堂弟兄,还可推及较远的弟兄。 上门的具体事宜由死者家庭同上门者协商决定,不用征求寡妇娘家的意见,也不用征得寡妇本人的同意,就可实行。一般来讲,男子死去,家人亲友将他送葬以后,不要很长时间就要举行上门仪式。就是本村亲友择日将上门者送到女家,杀猪宰羊请洒以示庆贺,并开始作说服工作,因为一般来说,上门者的原妻和寡妇都要用谩骂和哭闹的方式表示反抗的,因此要进行劝说。上门者以沉痛的心情进入寡妇家,因为这是由于自己的兄弟去世了才发生的,因此这种婚姻本身也有不幸的成分。上门者昔日是以兄弟的身份进出这里,如今人去屋在,不得不上门,因此百感交集。其他参加仪式的人,边喝酒,边劝说,说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这家人多灾多难,如今死的人已去了,留下的要有人照顾,而且这是祖宗古来如此的惯例,寡妇和原妻应采取谅解与合作的态度接受这一决定等等。引经据典,苦口婆心,慢慢地劝说三、五天,然后人们渐渐离去,此事即告一段落。上门者是光棍的话,这种仪式在寡妇家举行,如果还有原妻,那就要抬酒、宰牛,送给原妻算是举行陪礼道歉的仪式吧。有的要请来毕摩,用一羊做牺牲,进行一种成家仪式,将寡妇和上门者凑合在一起,这个婚姻也就算成立了,就不再举行另外的婚礼了。如果上门者是光棍汉,他上门就住寡妇家。如果上门者原来已有妻子,寡妇仍住原处,成为上门者的新妻。上门者就要在原妻和新妻间轮流居住,成为一个多妻者。 上门者娶兄弟遗孀为妻,不需要再付聘金给寡妇的娘家。但如果他有原妻,那就要向原妻和原妻娘家行道歉礼。一般条件,抬酒并送骏马一匹给原妻娘家表示陪礼,请求谅解。 一般讲寡妇部要由死者的家门选人收为妻子。但有的寡妇由于不满于上门者的条件或其他原因,坚决拒绝这种婚姻,遇上这种情况,彝族是严肃对待的。有的上门者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寡妇同意。但有的寡妇坚决不从,以至采取轻生自杀的方法来反抗。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问题就严重了,就会被寡妇娘家视为寡妇是属被迫害致死,就要兴师动众,往往形成寡妇的全体同姓姐妹姑侄等女性的联合抗议斗争和娘家的干予,就要酿成大的纠纷,处理不好,就要导致冤家械斗的发生。因此如果寡妇誓死不从,夫家一般来说要慎重处理,不敢贸然从事。这样经过寡妇的斗争,有的也就回到娘家,由娘家改嫁他人。也不退还夫家原来给的聘金,夫家就失去一笔财产,以上所述指已生儿育女的寡女而言。按彝族的习惯,只要订婚,夫妻关系就已成立,所以即使未婚妻或已婚而未同居生儿育女的年轻妻子,也是寡妇,一般讲也在由夫家上门之列。但这种情况女子要求高,这一般由死者的年轻未婚的弟兄顶替才行,让她去做新妻就不易,本人不接受,其娘家也不愿意。这种情况下,往往由娘家另择他人配婚。但要将原夫家所给的聘金退还来了结。一般来讲上门,这里被视为·种权利和义务。因而习以为常。此外,年轻寡妇不再婚的也有的是。 5、抢 婚 解放前凉山彝族婚姻中,还残存着抢婚的遗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通婚范围之内,男女双方用某种方式在私下相约成亲。但由于公开的明媒正娶,有某种不便,所以事先并不经媒人介绍的手续,男方采取抢亲的办法,先将姑娘强行抢掠到家里。然后再请头面人物出面调解说合,议定聘金,举行婚礼。这种抢亲形式,是预先得到女方默契,然后采取的行动。 另一方面是有摹拟抢婚的习俗。凉山彝族举行婚礼时,男家要派出迎亲队伍。这个队伍全由男子组成,人数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有的地方还讲究派出的人数要成单数。迎亲队伍中一般都要有新郎的兄弟,他们多赶着一头肥猪和一坛酒,有的还有部分现金,送给女家作为礼物。这个迎亲队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扮演象征性的抢亲人员的角色。他们一到新娘家,首先要受到姑娘们的泼水抵抗。当女方得知迎亲队伍已在途中时,女友们便准备好冷水和水瓢,等迎亲队伍一到家门口,女友们便奋起抵抗,将冷水一瓢瓢泼向迎亲队伍。迎亲队伍则要冒着瓢泼大水,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直往新娘家里冲去。在一片欢声笑语和泼水声中,送亲队伍最终冲进了新娘家。抢亲队伍算是在这里立住了脚根,这算是抢亲仪式的第一个会合。迎亲队伍进屋后,主人要燃起一堆篝火,供客人烘烤被淋湿了的瓦拉。(即察尔瓦)。同时拿出酒来招待客人,表示欢迎。 客人们正在纵酒高谈,烘烤衣物时,又受到姑娘们的第二次袭击。她们趁客人不备,用锅烟做武器在客人们脸上乱抹,于是迎亲队伍个个变成了花脸,这算是第二个会合。 第二天清晨,又出现一个高潮,这时人们将新娘盛装打扮起来,新娘离别时刻到了。于是开始哭嫁,女友们也开始围着她哭泣,送亲的人们也整装待发。同时主客双方又一次进行摔跤赛。在这热闹的场合中,迎亲者中的一个最后看准机会。突然将新娘背走,新娘似不愿前往,送亲人员似去追赶,形成摹拟抢亲的高潮。 有的地方已不进行这个仪式。但到婆家举行成家仪式时,主客双方要抢夺一块叫“夫哈”的肉。这是一块头带肉割下的肉条。这可能也与抢婚习俗有些关系。有的地方在进行摹拟抢婚仪式时,女方姑娘们除用泼水、锅烟等做武器外,有的还用短棒,以至石沙等作武器对迎亲队伍作战。同时在此过程中,喜笑怒骂将迎亲队伍痛骂一顿。 此外,由于女子不满意父母包办的婚姻而进行反抗拒绝去婆家时,夫家就往往采取抢亲的方式达到目的。但这种抢亲一般是经双方亲家协商后,娘家同意让男方来人将女儿强行抢走的。这是在女子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婆家抢去的。这实质上是包办婚姻的一种强制压迫手段,只是表面上用抢亲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已。这种现象在包办婚姻盛行的凉山奴隶制婚姻中屡见不鲜,是公开强制形式的婚姻。这是抢已举行过婚礼的女子。 还有一种情况是男方看准了某个女子,在女方不知底细的情况下,聚集一伙人将姑娘强行抢回。然后通过中人调解,从中说合,娘家承认既成事实,双方和解,再正式举行结婚仪式,抢婚宣告成功。用这种方式,往往引起女子和娘家的强烈不满。有的还牵涉到女子原已许配的婆家,因此,很容易引起严重的纠纷,甚至酿成械斗,后果严重。所以一般人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P152-156 序言 这本书写的是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主要是写1959年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 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直到民主改革前,这里的社会还处在奴隶制阶段。其民俗风情古朴而丰富多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 过去学术界对凉山彝族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这些成果多集中在研究她的社会形态、历史及语言文字等方面。对于她的民风民俗则涉及较少,或者说注意不够。 所以,对凉山彝族的民俗风情,作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并舴某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这样做不但可以拓展研究凉山彝族的领域,同时对于我国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也会有所补益。此外,做好这一工作,在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实行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事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是介绍和研究凉山彝族民俗风情方面的一个成果。它是以笔者的见闻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写成的。同时也广泛阅读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在书稿中,有不少地方参考和利用了这些资料。在利用这些资料时,笔者也尽可能地进行了核实、订正和筛选,力求材料真实可靠。 本书如有值得参考之处,在于它比较真实而细致地叙述了一系列的情况,集中了许多的资料。并且对材料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此外,在书稿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 尽管如此,由于情况复杂,牵涉面产,又缺乏现成的系统的调查材料等原因,书中仍有不少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