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部分主要写的是帝王,自秦以来,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单独成章,就连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未正式称帝,司马迁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叙述,并且精彩纷呈,感人至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使读者读后受益匪浅。特别要告诉读者的是,古代帝王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帝王往往被看作高高在上的神,仅供黎民百姓敬畏仰视。所以,原著中作者对他们也有许多奇幻的想象和瑰丽的夸张描述。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读者看透历史的原貌。帝王的胆识和谋略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的同时还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演变、朝代的兴衰更替的轨迹,从中得到借鉴。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部分主要写的是帝王,自秦以来,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单独成章,就连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未正式称帝,司马迁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叙述,并且精彩纷呈,感人至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使读者读后受益匪浅。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计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抠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译文]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他一出生,便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异禀,几个月大就会说话了,幼年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敦厚勤敏,成年后见多识广,能通晓天下大事。
轩辕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已经开始衰落,诸侯征战不休,残害百姓,但是神农氏却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开始操练军队,以武力来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因此天下诸侯都来归顺。但是蚩尤最为残暴,还没有谁能够有能力去征讨他。炎帝准备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附轩辕氏。于是轩辕推行德政,同时强化军队,以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气象,种五谷,抚百姓,并丈量规划四方土地,训练勇猛的劲旅。凭借这些,轩辕氏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展开了大战,战斗数次后,轩辕氏终于取得了胜利。蚩尤叛乱,不服从黄帝轩辕氏的命令。于是轩辕氏就向各路诸侯征调军队,与蚩尤在涿鹿展开了决战,蚩尤兵败被俘,并最终被杀死。轩辕氏被诸侯推为天子,从而取代了炎帝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凡是有不归顺者,黄帝就立即进行征讨,平定以后就离开,他披荆斩棘、开山凿道,没有过过一天安逸的日子。
[原文]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笑。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耻,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译文]
东到大海边,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崆峒,登上了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了熊山和湘山;北驱逐了荤粥,在釜山与各路诸侯验合符瑞,并在涿鹿山下建起了都城。迁徙往来,住处不固定,只是在营地的周围布置军队来作为护卫的屏障。用云来命名所设的官职,连军队都叫做“云师”。设置左右大监来监察天下诸侯。天下诸侯和睦相处,所以对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禅,远远多于以往任何时候。黄帝又获得了宝鼎,用通灵草来预测日辰节气。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推举来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自然规律,预测阴阳五行的日常变化,制定养生送死的礼仪制度,推究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他按照节气时令播种谷物草木,驯化鸟兽虫鱼,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水土玉石的性能等各项事务,使人用心尽力地做事,对山川林泽的物产资源进行有节制地使用。由于有“土德”的祥瑞出现,所以被人们称为“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姓氏的有十四个。
黄帝住在轩辕之丘时,娶了西陵氏的女儿为妻,就是嫘祖。她是黄帝的正妃。并给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统治过天下:一个叫玄嚣,即青阳,其封地在长江;另一个叫昌意,其封地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叫昌仆,生了高阳,高阳有圣德。黄帝死后,葬在桥山。他的孙子高阳,也就是昌意的儿子即位,即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宁静深沉又智慧,通达又明事理,他充分利用土地以养材育物,按照时令节气办事以顺应自然规律,以鬼神的名义来制定礼仪制度,治理四时五气以教化百姓,诚心诚意来祭祀。疆域北到幽陵,南至交趾,西到流沙,东到蟠木。动植物、大小神,但凡日月星辰能够照到的地方,没有一处不是属于他的。P2-4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学士,将道德的修养和品格的完善,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多少先贤曾立誓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进而把“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当成是上善的品格标准。
学识渊博的司马迁,一直把先贤衡量品格完美与否的标准,当成是自己修养品行的目标。于是他不顾冒犯天子,替涉嫌叛敌的将军李陵在刚愎自用的武帝面前求情。这正是义理之所在,而司马迁不愧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宫刑。自古以来,除了无力供养生计,或者甘心为奴的人,才不得不净身做太监外,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男人会自愿接受宫刑,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但司马迁为了申张正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也曾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几度因不堪受辱而欲轻生。然而最终,他选择继续生存下去。忍辱偷生,是否意味着他丧失了男子汉应有的气节呢?司马迁用一部不朽的巨著,给世人答案,向历史证明。
《史记》,是一部真正伟大的著作,是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丰硕成果。中华泱泱大国,历史源远流长。注重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风格。对此,司马迁的《史记》最是功不可没。
在司马迁之前,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一致推崇孔子的《春秋》。然而,《春秋》的缺陷与不足,在《史记》问世后便凸显了出来。由于它是对少数帝王言行的记述,所以无法完整重现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的全貌,再加上条目式的文字叙述,与《史记》生动的笔法相比,显得枯燥无味。
《史记》在历史学著作的领域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例。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具有两个明显的标志性特征:
其一,《史记》记事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直到当朝汉武帝时期,前后横跨二千五百余年,它把中华文明的源头整理得异常清晰,让后世之人能轻易地从中华文明的各种演变中,寻找和总结出规律性的演化与教训,这是此前所有著作都无法实现的。
其二,《史记》呈现给后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他们不是神,也不是工具,而是血肉丰腴的生命个体;历史事件亦不是单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果。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学形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使后世史学家有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板,甚至可以说,中国后世的史学创作和优秀的历史著作,都没能超过这个范畴。
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另一项耀眼的成就,那就是研究历史的方法。许多历史著作往往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事迹,而忽略了更多的社会群体。司马迁却站在一个特殊的高度,俯瞰社会大众,关注民生以及社会群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真实体现了作者极为先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史记》中,太史公把项羽、吕后列入本纪,把孔子、陈涉列人世家,同时还为刺客、善辩者等立传,无不独具匠心,处处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辉,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史记》不仅是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而且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鲁迅先生曾对此做出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评价也已经为大众所认可。
中国文学,自发源伊始,莫不以抒情和议论性质为主流,叙述性文学,甚至史学,因受制于体裁及叙述形式,往往显得较为单薄和苍白,在中国丰富蓬勃的文艺发展史上,显得枯燥而孤寂。
然而,《史记》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这种现状,推进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进程。它不仅把客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演绎得如此生动,而且还直接成为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艺术蓝本。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司马迁忍下了一时之辱,才诞生了《史记》这部承传不朽的伟大著作。他正是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树立起了中华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史记》的价值和魅力是恒久的,同时也是多角度的,它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史实价值以及那些历史人物的品格和胆识、智慧与谋略上。
原著中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书精心选出最具现实借鉴意义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省去“表”和“书”。笔者在尊崇原著体例,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对原著中的篇目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省去原著中较不重要的篇章,将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尤其是那些在为人处世上、在才智谋略上、在道德修养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人物,使读者在阅读王侯将相和先贤明哲的行事风格及成败始末的史实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本书力求语言的简洁凝练、语意的通俗易懂、语句的通达顺畅和,使读者在阅读时既有节奏明快之惬意,又有如饮甘泉之况味。期望这样的呈现能为读者开启进人中国古典殿堂的方便之门。评析部分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同现实相联系,其独到的见解给现代人以借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史事,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更能从中学到做人、为官、从商的无穷智慧和高深谋略。
会通主义大矣哉!……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自《春秋》之后,唯《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迁之门户自此衰矣。
——南宋·郑樵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