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半个世纪的心理学经典!风靡德国的心理健康读物!畅销46年,再版35次!消除恐惧的影响,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会觉得不安全?最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选择?担心和异性相处?努力相爱却伤害更深……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却又无法摆脱。本书把这些困扰归因于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并让读者认识恐惧,帮助你消除恐惧的影响,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面内心的恐惧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德)弗里兹·李曼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畅销半个世纪的心理学经典!风靡德国的心理健康读物!畅销46年,再版35次!消除恐惧的影响,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会觉得不安全?最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选择?担心和异性相处?努力相爱却伤害更深……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却又无法摆脱。本书把这些困扰归因于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并让读者认识恐惧,帮助你消除恐惧的影响,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内容推荐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本书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 作者弗里兹·李曼以地球的行星运转原理——自转、公转、向心力和离心力为模式,分类出四种恐惧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变以及害怕既定的规律。由这四种恐惧原型为出发点,书中分类出四种与之对等的人格类型——精神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论为开端,从情感、侵略性、环境的角度,并辅以他行医多年搜集到的真实故事,微视每种人格的心理冲突、运作机制,及其行为表征。进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长的环境因素,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给患者以治疗。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他人,有助于探索自身恐惧的来源,抚慰我们受伤的身心,并在四种恐惧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点。本书兼具文人之笔、学者著述的双重美感。 目录 译序 漫山遍开的鲜花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 第1章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 把自己藏起来:分裂人格诊断 距离 猜疑 避风港 恼人的渴慕: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爱与被爱 责任与情感 性与爱 奉献与猜忌 不加修饰的愤怒:分裂人格的侵略性 目的一:宣泄 目的二:争取 敏感的新生儿:分裂人格的成困 不被照顾 不被关爱 过多刺激 特定环境 他们恐惧什么:分裂人格的故事 行为怪异的音乐家 局外人 黑白两色:分裂人格的行为模式 淹没 自闭 敏感而脆弱 天才与精神异常:分裂人格的多种面貌 第2章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零距离:忧郁人格诊断 依赖感 制造亲密 利他主义 自怨自艾 比亲密还要亲密:忧郁人格的感情世界 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 “我爱你,这与你无关” “假如你不爱我了,那我也不想活了” 温柔的迫害:忧郁人格的侵略性 折磨别人 惩罚自己 学会发脾气 宠爱或拒绝:忧郁人格的成因 善意或敌意的宠爱 冷酷的拒绝 人生观中了毒 他们恐惧什么:忧郁人格的故事 不敢说“不” 备受宠爱的独生子 渴望温情的同性恋 充满恐惧的童年 性无能的外交官 生命的客体:忧郁人格的行为模式 日常征候 常态与病态 第3章 害怕改变——强迫人格 永远到底有多远:强迫人格之诊断 希望一切保持原状 强烈需要安全感 犹疑不决 用理智和冷静保护自己 自我压抑和克制 对自己的身体充满敌意 握在掌心里的情感:强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两性关系中的权力欲 形式重于感情 像火车时刻表一样刻板的性生活 狡猾的愤怒:强迫人格的侵略性 表现一:强行克制 表现二:合理化的愤怒 表现三:权力欲 表现四:不受操控的身体 表现五:死寂沉默与碎嘴子 表现六:崩溃的俾斯麦 “你不可以”:强迫人格的成因 “我”的意志 “你应该”“你不可以” 苛刻的管教 强迫性的怀疑 他们恐惧什么:强迫人格的故事 不受诱惑的“模范男人” 牺牲自我的童年 权威式教育的阴影 患强迫症的女子 套路固定的生活棋局: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 完美主义的病 常态与病态的界限 强迫人格的生活行为模式 第4章 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既定即不定:歇斯底里人格诊断 摆脱约束 向诱惑俯首称臣 当不负责任的小孩 活在当下 天生情种: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调情高手 自恋 父母的坏榜样 到底谁错了 先下手为强: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 为虚荣心而战 耍手段 榜样的阴影:歇斯底里人格的成因 榜样的缺失 惯坏了的不肖之徒 父母角色错位 歇斯底里的起源 他们恐惧什么: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 剪断幼时的脐带 双面人 性别的迷惑 谎言筑成的城堡: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模式 否认过错 阴晴不定 天生的演员 冒险家 结 语 试读章节 敏感而脆弱 让我们多举一些因为害怕别人亲近,不得已过着“自转”生活的人的例子。不信任别人,时时提高警觉,分裂人格者日渐病态,套一句日常用语。他们甚至听得到“小草生长”以及“跳蚤咳嗽”的声音。换句话说,他们以为自己嗅得出来四周潜伏的危险,能够透视平静的表面背后所隐藏的不良动机。 有一回我在诊所里挂了一幅画,一位分裂人格的患者马上认为我这么做是针对他,以便测验他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改变。这个凡事都对号入座的例子同时告诉我们。当旁人尚且浑然不知的时候,分裂人格者却以无比的敏锐来捕捉环境中芝麻绿豆的变化。他们凭借感觉与知觉来设定方向,非常灵敏。又有一次,这位病人看诊的时候电话响了又响,他又以为这些来电是我设计好的,以便测试他对这个干扰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把对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通通对号入座,而一般人根本不会察觉到这些,那么他与别人相处时,解读人的一言一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自成一套妄想系统,再也无法修正。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没有什么会引起他注意,对他而言,外面平静无波,只悄悄地建立与自己的关系,这个唯一的关系当然非常重要,他必须全力维护。 他饱尝煎熬,痛苦不安,再也不能自在快活地过日子,时时刻刻都在问自己“怎么啦”,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意外与危险。他伸展触角时高度戒备,犹如蜗牛探触世界,一旦有人靠近一点儿。立刻缩回壳中。 一位在职场上屡尝败绩,又刚刚被刷下来的年轻人,陷入失败的妄想情绪中。他很希望步步高升,但不太有自信,家人认为他不过是“自以为了不起”、做着“春秋大梦”,他其实应该子承父荫,留在农村工作,所以并不支持他,青蛙变王子有多难呀!他因此野心勃勃,力求表现,想让家人刮目相看:如此一来,遭遇失败时他感到特别苦涩,家人一定早就料到他没出息。看诊时。我们一起试图贯穿这些前后相关的经历,告诉他这属于现实生活的考验,希望解开他的妄想。但是,当他经历前述的挫败时,又陷入妄想之中:他垂头丧气地来看诊。满怀怨恨,以半挑衅的口吻说: “如果我告诉您。今天我在火车站看见一个穿着一件破烂西装的男人。那颜色、布料和我唯一一件上好的西装一模一样。您会怎么想?这还不够明显吗?他就是要我有自知之明,我是个失败、往下坠的人。您大概又要说这只是个意外而已,对吗?”我们很可以理解他的自卑感与挫折感,以及造成他失常的背景因素。我们同时也看得出来,先入为主与妄想之间只是一念之差,我们不妨这么说,偏见会变质为妄想: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固守着既有的成见。而没有实地了解情况,然后再修正我们的偏见,就和这位胡思乱想的人一样。 当我们的心情沉重,没有处理好心头的恐惧或罪恶感的时候,也会产生诸如此类的纷乱心绪。寂寞、惴惴不安、离群索居以及确实存在的危险,会扩大我们错乱的情绪。夜深人静,置身在废弃的房子里,或许处于陌生的国度,一个奇怪的声音就会让人产生错觉,心乱如麻、害怕或有罪恶感的人。比轻松自得、处于安全的环境又有人陪伴的人,更容易疑神疑鬼。我们再一次看到分裂人格者的问题:与世隔绝与缺乏同伴保护。这个例子也显示出。正常与病态的区别有多么细微,一般人也会有脱稿演出的时候——只不过分裂人格者长期处于异于平常的情境,再演变为“病态”的行为——但这样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因为他必须借此保护自己。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分裂人格者如何压抑与人来往、发展亲密关系的渴求,导致失常错乱: 一个非常孤寂、几乎没有任何朋友的近三十岁的男子,有一次在音乐会上,被坐在他旁边的年轻男人所深深吸引。他不动声色地偷偷看对方,强烈地希望近一步与之交往,和对方打招呼。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只是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冲动。恐惧慢慢浸润,刚开始是一种不确定的惶惶不安,然后扩大到慌乱的程度。他幻想着身上有彩色的圆圈缠绕,那人想圈住他,捉住他,他非得挣脱出去不可;他冷汗直流,仓皇逃离音乐厅。 他希望认识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背后或许隐藏着同性恋的倾向,只是还不敢对那位年轻男人表白,这些愿望全都被压抑了下来。演变为一场攻击事件。整个场面失控,心中的恐慌向外变质为威胁,唯有逃离现场才能解脱。 当一个人里里外外的世界都脆弱不堪,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创造出一套生存的技巧,不依赖任何人,不为所动也不感动别人,总是公事公办,保持距离,尽可能维持优势,绝不与人平起平坐,让人捉摸不定。骄傲自大、难以亲近、冷冰冰、没有感情,或者,当他所有的保护措施不敷使用时,也有可能瞬间变得尖刻暴怒,像前文所形容的一样。如果了解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也晓得是什么心理因素让他有这样怪异的举止,才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P54-57 序言 多年前,当我坐在法兰克福大学总图书馆阅读《恐惧的原型》,埘,心中有很强烈的惊艳之感,书中分裂与忧郁人格的故事让我惘然惆怅;强迫人格的征象字字浸透着森然的凉意;而且,我不可置信地迷恋上歇斯底里人格的优点。读着读着,往往忘了这是一本专书。当时我就想,希望有一天有机会翻译这本学术扎实、文笔流畅、引人入胜的好书。 《恐惧的原型》出版已届46年,畅销35版。是德文心理学论著中经过岁月洗礼,以及广大读者考验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曼从天体运行的离心与向心力之中,厘析出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四种人格;以分裂人格为例,再区分为健康但倾向孤寂独立、轻微分裂、严重分裂,以至病态式的分裂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论为开端,继而探究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与侵略性,辅以他行医多年收集到的真实案例,借此深入患者自幼成长的环境因素,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兼具文人之笔、学者著述的双重美感。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是形成神经官能症的主因。1906年11月3日在德国杜宾根(Tubingen)举行的南德精神医师第37次集会上,他的学说遭到自认被心理分析拒于门外的主席侯赫(F.Hoche)的大加挞伐:“对于这种差劲,以医师的立场而言危机四伏的时髦玩意儿,我们不跟着起舞。”坐在台下的荣格(C.G.Jung)起而捍卫,在现场点起了雄辩的烽火。同一场会议上被冷落的还有阿兹海默症的发现者阿兹海默医师(A.Alzheimer)。科技与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20世纪末,阿兹海默症异军突起,不断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无独有偶,21世纪初,被科学主流边缘化了的精神分析疗法,在神经学者运用现代先进的脑部造影术进一步深究脑部实体结构之后,发现弗洛伊德有关意识的看法与当代神经科学观点完全吻合。 处于人生巅峰时期的歌德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大意是说当他行经一座座喷泉与一棵棵盛开花朵的大树时,常有奇妙的感应,他的心扉因而开启,硬壳被抛却,所以能与神交会。此处的“神”可解释为造物主,因为歌德是泛神论者。翻译这本书时,这首诗中的“硬壳”说不时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译到“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都有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对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将之转化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难道不该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吗?”时,由衷佩服作者李曼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我们有勇气一探心田上郁黯角落的究竟,那些伪装矫饰与浮夸将变得一文不值;褪却硬壳,豁然开朗,坦荡荡无所惧,人生才不虚此行。 我相信是那个“模糊地带”让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谨以此译作献给我亲爱的老师Thomas Rogowski。当初我带着单薄的行囊与依稀的梦想远赴德国,十年之间,我不时茫茫然踩在深山栈道上,脚下的悬崖令我惴惴不安;有的时候我勇气十足,在幽深的榛莽中找寻一线天光;也有一口气想探访春花与秋月的浪漫。感谢他传授我正确、优雅且犀利的德文,以满满的关爱缓和我迷糊的奔闯;那是错失了的童年重现。我从此步履稳健,装备齐全,心情和美。我知道穷山恶水之后必定有一座明丽的村落,狂暴的风雨终将过去,而且还会再来。崎岖的天涯路上,我看到了漫山遍开的鲜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