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是个性鲜明的人,但他们身在教学岗位上,往往已经最大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脾性、牺牲自己的自由,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得罪学生(家长)”,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有不少教师甚至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对教师而言,他教学生涯里的每一堂课都如同现场直播,它与生命同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教师声辩 |
分类 | |
作者 | 吴志翔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教师也是个性鲜明的人,但他们身在教学岗位上,往往已经最大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脾性、牺牲自己的自由,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得罪学生(家长)”,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有不少教师甚至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对教师而言,他教学生涯里的每一堂课都如同现场直播,它与生命同步。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绝大部分来自“塞林说新闻”栏目中的刊登稿,另有一小部分是我在《教育信息报》及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教育言论。 本书的文字来自一个栏目——“塞林说新闻”。 “塞林说新闻”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尤其是《教育信息报》倾力打造的个性化教育言论品牌栏目。本书在尊重理性力量的同时,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从文章中可以把握教育脉搏,感受文化体温。作者思想新锐而成熟,行文大气,理性与激情兼具,文笔富于美感个质感,能给读者尤其是教师、学生带去一些启发和感悟。 目录 第一辑:教师不可承受之重 分享时代的艰难与辉煌 教师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请不要把教师推上祭坛 给教师更多一点“余裕” “裂缝正好穿过我的心” 穷教师,富教师 一不小心就成众矢之的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在理想面前崩溃? 班主任:负轭前行 人生是一次长跑 徐本禹唤醒的感动 一位英雄的离去 伤逝 压力的合围 “说真话”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2005,悲情与温暖 博客之于教育有何意味? 是谁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校长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先生” 辱师事件:失去靶心的批评 寻找抚慰人心的力量 两位林老师的命运 守望教育的人生永不谢幕 这个时代的价值标高 其实,教师更需要人文关怀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 第二辑:青春岂能不设防? 乖孩子的B面 生于八九十年代的那些人 误不起的下一代 “全能的牧羊人” “80后的盛宴” E时代的忧虑 时间的壁垒 褒贬之间三题 “超女”美学暴动与教育的惊愕 陈凯歌为什么得不到尊重? 高中生怎能不钟情理想? “青春霸权”是否不可冒犯? 青春岂能不设防? 选秀是个“情景大课堂” “彪悍的人生”也需要道歉 “头发问题”:个性与规范之间 韩寒与语文:谁为谁纠错? 当“书面体”遇到“动漫体” 感恩的心需要表达 别忘了自己也有小时候 阅读是浪费生命吗? 疯狂女歌迷为何执迷不悟? 我们今天怎样做观众? 第三辑:让阳光朗照心灵 那根钓鱼竿价值八万美元 “山姆,欢迎回来!” “马加爵病毒” 附:二十二岁的落日 . 成长路上真情相随 多几分反思少一些责难 “胁迫式教育” 光脚走进阅览室 人性化·迟到·女生后背 从“爱情如歌”到《少年心事》 “生命教育”无处不在 “平凡教育”无立足之地 让阳光朗照心灵 爱因斯坦和安徒生,两只“丑小鸭” 好学生为何成另类? 思政教育需要“视野融合” 我们需要那21克的重量 洪战辉是强者而不是圣人 体贴那一颗脆弱的心灵 泥泞中的执著 风雨后的美丽 让高贵的道德凯旋 路上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没有感人的新闻又何妨 9月1日,想说的话太多 “好学生”与“后进生” 校园岂能如“囚室”? 因为“失败”,所以“伤害” 赏识其实更需要智慧 让“游戏冲动”回归艺术教育 尊重,不只是说说而已 跟着兴趣走,握住命运的手 关上了一扇门,定会打开一扇窗 第四辑:教育绝不嫌贫爱富 不一样的读书,不一样的命运 谁是无辜者 被异化的职称 “甘朱事件” 大学的门槛 走向教育公平 另一种“不和谐音” “见苦思甜”的幸福 教育应拒绝“丛林法则” 泥沙俱下,或者玉石俱焚? 歧视别人就是歧视自己 教育绝不“嫌贫爱富” 择校:抢购教育 高考移民:几分合理,几分荒谬? “制度性委屈” “不得歧视外地人”的主语是谁? 让“他们”成为“我们” 是什么在敲打我心? “学术腐败”得到了太多的宽容 偏见才会污染童眸 丑陋的“生存智慧” “体验贫困”真有那么好吗? “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潜规则”下丑陋的蛋 那种真实刺痛了我的眼睛 无论怪胎还是宠儿,都是“私生子” 她们为何随权力起舞? 第五辑:观念的荆棘路 创新之花开在“围墙”边缘 破除名次的“执著” 就业之门:务实的理性 助学贷款的尴尬 “神话”背后的焦虑 考研变高考 偶然性的悲剧 选美,选美 所谓“状元”,不过是个概念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考语文还是考哲学? 夏令营的消费泡沫 “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的喜与忧 爱智慧,也爱1000万 “洋教材”与教育生态 职业教育因“势”而“热” 谁来担负灾难的罪与罚? 反应过度,于事无补 建筑的背后是理念 求职应有“低姿态”和“高境界” 面试招生的“滞后”与“超前” 高考,不能撬起整个人生 作文原是寻常事 高分复读:制度缺陷和心理病灶 给“裸体教授”补补课 明星与教授不是死对头 2006年的教育表情 好的教育是要让人民满意 语文名篇是岁月和心灵的优选 哗众取宠也无妨 跪谢师恩也有正面价值 我曾以为长江之水向西流 回望过去的中学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辑 教师不可承受之重 一个对教师缺乏起码尊重甚至以亵渎教师为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难道一定要把生命的剧情推到最尖锐冲突的境地,流血流泪,才能彰显出人格的高尚?要知道,教师职业的特性本来就是平淡,是平淡中的坚持和守望。 ——《伤逝》 教师也是个性鲜明的人,但他们身在教学岗位上,往往已经最大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脾性、牺牲自己的自由,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得罪学生(家长)”,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有不少教师甚至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忍气吞声。 ——《教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全社会好像都有点施虐心理,我们还习惯于把教师职业视为“神圣”,当然这是一个荣耀的冠冕,但同时也容易使之成为一个构成拘役的魔咒。 ——《请不要把教师推上祭坛》 对教师而言,他教学生涯里的每一堂课都如同现场直播,它与生命同步。 ——《是谁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分享时代的艰难与辉煌——写给教师节 问候你的节日。问候熟悉或陌生的你。在这个秋天,共同感受一份清凉,或者温暖。 日子总是过得平凡,生活总是那样匆忙。你很少想起,某一天该为自己庆祝一回。作为一名教师,你承受过很多,可你获取的享受,总是很少很少。也许你并不在乎,或者你无暇计较,可是在你心里,是否还有一种渴望——在你疲惫的时候,人们能理解:为什么你的身躯,总是那么瘦弱?为什么你的笑容,总是那么亲切?为什么你,总是那么顽强地守望着,文明的薪火? 因为你面对的是求知若渴的孩子,因为你迷恋的是讲台上思想的飞翔。和所有默默无闻的人一样,你只懂得承受和劳作,把一切寄托在可以预见的远方。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公,你也曾经历过无助的时刻。我们的时代远未尽善尽美,就在你以赤子之情关注他人成长的时候,有人在收敛巨财,有人在欺压弱小,有人则在那儿兴高采烈地狂欢,败坏着你们苦心经营的道德之城。你经常在沉默中思考,思考时你的背影孤独而忧伤。你在想:经历过太多以后,我们到底长进了多少?什么时候身处的世界会更显天真,人们的目光会更为清明,所有的人,都以诚实交换诚实,用善良回报善良? 你注定要承担。在许多地方,我们感受过你的坚强。你在大山深处的某个角落点起灯,让蒙昧在你的眼前无处藏身;你面对无边的大海掀动书页,在中国的疆土边缘用尽一生;你在那些小小的村庄之间奔走,用双脚去丈量知识的高度。你注定要承担。你要承担那些学生的目光,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期待和热望。你要承担来自外界的压力,身为教师,你的德行代表着时代精神的标高。你要承担,如果你不想在下个世纪掉队,就要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两个字。是的,你要承担每一个平淡的日子,承担每一天工作中的每一份责任。你们中的一些人,还要承担身份的卑微和生活的清贫。属于你的光荣很大,而属于你的幸福,却常常显得微不足道。 希望从你的手上升起,美好在你的眼前闪动。我们正经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我们听到了大地的喘息。一切都在向上生长,就像我们的国家正趋于强大。从你身上散发出的奉献、坚忍和纯真,我们更真实地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问候你的节日。,请分享我们时代的温暖。不管面临多少艰难,最终抵达的总是辉煌。问候你的节日,问候你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与你同行。 教师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苏州一位女教师上英语公开课,从全班48人中选择30人,有位学生未被选上,其家长就赶到学校兴师问罪,并且殴打了女教师。奇怪的是,当地媒体并未正面批评此种野蛮行为,反而在那儿唱起“如此选拔本不该”之类的高调。有位号称“专家”的家长在网上发表文章,提到其女儿所在小学一位教师被学生家长殴打致伤时,“一方面觉得这家长实在野蛮,但另一方面内心里却可以说有几分快感,觉得这位老师就该被打”。更令人发指的是,温州灵昆中学校长黄玉生竟在家访之际被一位家长残忍杀害。而据媒体报道,面对如此悲剧,居然有家长幸灾乐祸,甚至还有人说“活该”。一些教师在遭受身心的双重暴力。 今天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对教师极其不公平的盲动情绪。凡是教师犯了过错,则群情汹汹,全民声讨之,并且很容易把教师的无心之失放大为恶意罪过,把极少数教师的个别行为泛化为普遍现象。有的教师确实很恶劣,但让诸如“禽兽教师”之类的称谓在媒体上大行其道,则是对教师群体施加的一种语言暴力。在社会上,涉及面最广的人群身份是家长,教师则是数量很庞大的固定职业人群,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管教的尺度,则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媒会以一种超出正常限度的畸异的兴奋度,推波助澜,大肆炒作,把很多脏水泼到全体教师头上。因为几乎所有的读者和观众都是家长,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今天家长们最放不下的关切。可是,这样的舆论氛围只会加剧教师与家长群体之间的紧张对峙,而根本无助于建立起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只能是有害无益。 教师不会犯错误吗?当然会。教师没有脾气吗?当然有。可为什么一旦教师犯了错误就仿佛十恶不赦了呢?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受了点委屈就不依不饶,这也许没错,但身为家长是不是也该多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呢?教师也是个性鲜明的人,但他们身在教学岗位上,往往已经最大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脾性、牺牲自己的自由,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得罪学生(家长)”,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有不少教师甚至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忍气吞声。 “学生是主体”,不错。但学生不是上帝。可是今天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却使得很多尚缺乏足够理解力的孩子滋生出狂妄的“上帝意识”。有位大学教师就对自己儿子每天举着拳头嚷嚷“我行”“我能”而忧心忡忡,认为固然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也应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限度才行。传统的谦逊美德教育,其实比今天流行的传销员式的自信心煽动更迫切。没有理由夸大,但也没有必要回避今天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的缺陷。“只有差的教师,没有差的学生”,听起来也不错。但是坦率地说,这里应把教师两个字换成“成人”,其中也包括家长,甚至包括我们整个成人世界。孩子没教好,不单单是教师的事,社会也有责,家长更有份。可是有多少家长、传媒人、大众文化生产者作过必要的反思呢? 很多学生可能都看过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系列,里面描绘了大量学生“整蛊”教师的喜剧性场景,津津乐道于他们对校园秩序的颠覆。“有一些任性,有一些嚣张,有一些叛逆,有一些疯狂”的成长之混乱无序得到美化。流行歌手“哼哼哈兮”阴阳怪气的耍酷做派,“我的地盘我做主”式的黑老大习气,也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校园。校园其实并不平静,更不单纯。如果把那些古惑仔式的东西标榜成个性,那实在是荒唐。校园本来就是一个需要秩序和规范的场合,就是让学生摆脱自我的狭隘和偏执而接受社会化的地方,怎么能够一味容忍甚至纵容、强化学生的反叛意识?要认识到,此等所谓狂叛未必是个性,只知道淘气的孩子也不见得更有创造性,许多逸出常规的行为一点也不高明,美化它们恰恰有可能助长自私和蛮横。 教育的基调是“欣赏与激励”,而不是“规训和惩戒”,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相信每一位教师对此都很清楚。可是对很多东西,教师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有些论者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所谓“天敌”关系深感忧虑,其实不然,教师与学生必然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他们与之对抗的倒是某些劣性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力。P1-6 后记 三年多以前,我在《教育信息报》开设了个性化言论专栏“塞林说新闻”。在一个论坛上我曾调侃说,那天恰巧是情人节,也是周末,我第一次与一位“情人”约会了。从那时起,每个周末我都与那位可爱却又烦人的“情人”约会,迄今已经有百来回了。约会之前,我都会感到一点焦虑,又有一丝兴奋。很多约会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转眼耳鬓厮磨三年多了,个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实在不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记得当时说这番话时,听众起初都睁大了眼睛,替我紧张:怎么把自己的隐私都当众曝出来啦? 开这么一个栏目的初衷,无非是几条:当今教育现象错综、纷繁,抨击教育和批评教师也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媒体的心理习惯,但是有关教育的价值判断却屡屡陷于迷乱,可谓真假莫辨,爱恨交织;传媒界的言论时代,读者也不再满足于获取资讯,而更看重观点的认同,作为对于新闻事实作出的反应,言论往往比事件本身更能引发兴趣,用我说过的一句话说,言论写作是试图穷尽新闻本身的“剩余价值”,给读者带去更具品质的“阅读消费”;可今天充斥报端的多是程式化的时评,在文体上略显僵化、单一,理性强而感性弱,骨头多而韵味少,我的“塞林说新闻”则想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尽可能寻求一种更具自由感,也更有可读性的表达方式。我的很多文章,其实是并不强求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的,黑白之间有大片的灰色地带,是非对错之间也总是犬牙交错,有成堆的悖论或佯谬,于是,我的笔,常常就游走在理性与感性的边缘,蜿蜒在真理与谬误的缝隙。我未必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也开不出针砭弊端的良药,倘若自己的文字能对读者的内心有一点点触动,就已经很满足了。 所以我曾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个栏目:“教育脉搏,文化体温。” 我身在教育媒体十多年,也算是脚踩教育与媒体两只船。这种“蝙蝠式”的身份使我在观察教育时能保持半是介入半是疏离的态度,也因此能够获得一个就教育问题发言的最佳身位。既不会有“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的盲点,也不会走进“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误区。我自认为这些文字基本上能够摆脱偏见,穿透隔膜,不会像有些对于教育和教师的真实状态缺乏足够的理解,却以公众利益自命、装扮出一副公道面孔的媒体言论家一样,只知道把某种非理性的情绪倾泻到教师头上,只知道把愤怒的手指指向在默默工作却苦于表达的人。我虽没有当过老师,但我接触过大量在匮乏中、在劳碌中、在压力下、在被误解和指责中无怨言地工作的人,他们理应得到尊重,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沦陷于身心交瘁的“重灾区”,沦落为现实名利场和价值评判席上的弱者。我不能容忍自己参与到这个时代对教师进行妖魔化的丑陋的表演之中。 也因此,我的这些粗陋的小文得到了许多读者的错爱。我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不少老师收到《教育信息报》后,首先看的就是“塞林说新闻”。还有的读者在认真收集这个栏目的文章剪报。在今天这么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短缺的时代,这种有点“古典形态”的做法令我深受感动。也有很多次,当一位教师或者校长得知我就是“塞林说新闻”的主创者以后,会特意跟我紧紧握手致意,他们告诉我,我说出了他们一直想说却苦于说不出来的话。从他们握手的力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有形无形的多重压力“围剿”之下无处申说的郁闷和委屈。可以这么说,读者的鼓励是我这几年坚持写下来、并且还将继续写下去的精神动力。 世事如流,几年之间物换星移,“新闻”早成了旧闻,所“说”的也无非那么一些话,今天听来也许未见得多么深刻,本来我也完全应该像素来所钦敬的鲁迅先生那样,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但是,一则,读者的期待使我获得了一丝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的勇气;再则,太阳底下无新事,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而一些“灰色”的理论却未必不能楔入那常新的经验的肌体;还有,我的“塞林说新闻”一直突出人文性,相信文章里所渗透着、浸润着的那片人文情怀是具有相对恒定的价值,能够在时间中得以绵延的。最后,我恐怕得承认,骨子里还是有几分作文者的自恋和虚荣心,总是希望自己当初用心所写的东西,能够获得相对更坚固的物化形态——一无论它们是“岁月的馈赠”,还是“时间的残骸”。 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绝大部分来自“塞林说新闻”栏目中的刊登稿,另有一小部分是我在《教育信息报》及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教育言论。乘编辑书稿之机,我将这些文字又通读一遍,发现其中有喋喋不休强调旧观点的,“今天的你我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也有因思维路径和论述重心不同而在理论上略有龃龉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所幸的是,虽有重复但表述方式毕竟各异,虽有龃龉但整体的价值取向毕竟没有冲突。何况我始终认为,有时候叠加式的或悖论式的言说更能接近本真的存在方式,它们的相斥又相容能够造成一种多声部激荡的立体声混响效果。前文不是已说过了吗?“我的笔蜿蜒在真理与谬误的缝隙”。我的思想,也不得不在纷乱万象所构筑的迷宫般的荆棘路上彷徨、喘息。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的领导对“塞林说新闻”栏目的开设、推广以及此次的结集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是我首先需要感谢的。尤其是时任《教育信息报》主编的王舒女士,更是为这一个栏目的创设和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她直接领导策划了这个栏目,而在我开栏不久因意志薄弱、性情疏懒试图放弃时又鼓励我坚持了下来。我每篇文章发表之前,都得到了王舒以及我的同事、现任主编项勇义的精心审读。我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对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育信息报社能够支持我出版此书致以诚挚的谢意。 值此书出版之机,我还感谢所有在网络论坛和博客上给我留言、通过电话和电子信箱给我支持、或者当面予以鼓励的朋友,感谢在座谈会上提供过宝贵意见的专家以及帮我寻找素材或讨论观点并且总不吝惜溢美之词的同事,也向太多次因为等待我迟到的稿子而不得不加班的责任编辑表示谢意和歉意。当然,对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慨然允诺出版,尤其是玉成此事的宋铁莎和李茂军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叫“塞林说新闻”?“塞林”其实是我最常用的笔名。那么,“塞林”是什么意思啊,看起来这么古怪。它是英文单词Sailing的音译。有一首很好听的歌叫“I am samng”——所以,我就是塞林。我正在航行。 吴志翔 2007年7月15日,于杭州青春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