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案件为线索来描述故宫的著作,重点描述六百多年来紫禁城中发生的一起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曲折离奇的疑案、悬案,着重写了古代禁卫、现代安保、文物保护等内容。
故宫自建成后一次次被毁,一次次重修;珍藏国宝一次次辗转,在颠沛流离中得以幸存,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昨天的故宫是皇家的“禁区”,一桩桩案件令人匪夷所思,一起起刺杀令人瞠目结舌;今天的故宫是人民的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敞开博大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
让我们走进故宫,揭秘故宫,认知故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拍案说故宫--解密明清两朝奇案/狂飚历史名家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李蒙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案件为线索来描述故宫的著作,重点描述六百多年来紫禁城中发生的一起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曲折离奇的疑案、悬案,着重写了古代禁卫、现代安保、文物保护等内容。 故宫自建成后一次次被毁,一次次重修;珍藏国宝一次次辗转,在颠沛流离中得以幸存,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昨天的故宫是皇家的“禁区”,一桩桩案件令人匪夷所思,一起起刺杀令人瞠目结舌;今天的故宫是人民的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敞开博大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 让我们走进故宫,揭秘故宫,认知故宫…… 内容推荐 故宫又名紫禁城,在明清两代是皇帝的居所和国家政治中心,禁卫森严,但几百年里还是发生了不少刺杀案、盗窃案、火灾案、宫禁案,寻常百姓甚至有人能混入宫廷。清亡后,故宫成为一座文物宝库,当时废帝溥仪仍在宫中,导致大量珍贵文物被太监、宫女、官员盗出,他们还纵火焚烧宫殿,以掩盖其盗窃文物的罪行。溥仪在出宫前也监守自盗,把上千件文物带到东北,导致大量流失。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保护文物竭尽心力,在抗战烽火中千里运宝,多次辗转,竟使南迁文物毫发无伤。建国后,故宫文物不断回流,馆内也不断加强安保工作,虽然发生过5次盗窃案,但犯罪分子最终都落人法网…… 目录 前言 古往今来话故宫——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600年前紫禁城建宫始末 第一章 宫廷刺杀案 1、明代宫女刺杀嘉靖皇帝 链接:“瓜蔓抄”与投毒案 链接:梃击案 2、小小家奴行刺嘉庆皇帝 链接:刘士兴行刺嘉庆帝 3、天理教徒打到养心殿 第二章 古代盗窃案 1、护军太监监守自盗 2、贪官和砷宫中行窃 3、萨隆阿盗太平天国金印 链接:高官盗窃何其多 第三章 宫禁门卫案 1、寻常百矗牛植入宫廷禁地 2、门禁护军殴打太监 链接:皇宫警卫知多少 链接:清代宫廷的宿卫制度 第四章 瘟疫丹毒案 1、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2、康熙皇帝防治天花 3、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4、明光宗红丸案 5、雍正皇帝死于丹毒 第五章 火灾营建案 1、光绪大婚前贞度门失火 链接:紫禁城内的皇家消防队 链接:周总理重视故宫消防 2、明代紫禁城营建贪污 史实资料:紫禁城火灾清单 链接:康熙皇帝与防火 第六章 国宝流失案 1、建福宫大火与国宝劫难 2、末代皇帝盗宝出宫 3、“东北货”散佚经过 链接:东北货到底有哪些? 史实资料:故宫文物的流失与回归 链接:“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廷 链接:《苕溪诗卷》背后的凶杀案 第七章 南迁“避难”事故案 1、南迁国宝十三次遇险 链接:石鼓劫难 第八章 现代盗窃案 1、发生在故宫珍宝馆的盗宝案 链接:故宫文物知多少 链接:故宫的“锁封” 链接:“大内狗官”防偷盗 链接:故宫清场揭秘 链接:神秘的故宫地宫 明帝王历史年表 清帝王历史年表 试读章节 燕王思旧地,天子守国门 朱棣即位后,他在南京的统治并不稳固,不断有效忠惠文帝的旧臣明里暗里进行反抗。最典型的是御史大夫景清差点当殿行刺。朱棣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将景清的肉用铁刷子一层一层地刷到露出骨头,又兴起“瓜蔓抄”,将许多人罗织杀害。疯狂的杀戮使他自己内心里也产生深深的恐惧,觉得南京的宫殿里有些“鬼气”,住在里面不安全。而且只要在南京,他就觉得难以摆脱“谋朝篡位”的骂名,住得很不舒服,从而加深了对第二故乡北平的怀念,毕竟北平才是他的老窝啊。 此时,在距北平万里之遥的西北蒙古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朱棣认为,只有把帝国的政治重心北移,才能更好地抵抗北方蒙古兵的威胁。作为能文能武的一代英豪,他向往领兵抗敌的军旅生活,提出了“天子守国门”的主张,因此也更强烈地想迂都北平。 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礼部尚书李至刚提议,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朱棣当即答应,宣布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帝国的第二京都。 5月,朱棣在一次临朝时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但他的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大臣们多在南京生活已久,有家有业,自然不愿迁都。从此,朱棣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也是在1403年,朝廷开始将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大量迁移到北京,并为他们提供五年免缴税赋的优惠政策。这些原来在江南比较富有的南方人,很快在北京做起了以往在南方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朝廷也迁移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三年后,也就是1406年8月的一天,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向皇帝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朱棣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本来这个建议,就很有可能是他向丘福等人授意的。 就这样,一场浩大的宫殿营建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一天,距今整整600年。 十年备料,十年建成 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等人,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这些人先去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开采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采木不易,运木更艰难。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曾说,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朱棣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而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这样的采木工作,持续了整整13年。 除了木料,还需要石料,石料的采集和运输也同样艰辛。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干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自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 现在在故宫保和殿后面的那块巨大的丹陛石,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这块石料的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他们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动用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巨石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因为朱棣有一天视察工地时看到他们的彩绘称赞不已,而在史册上留下了名字。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来到北京,住在西海,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海。直到宫殿建成后的1421年,他在北京共住了5年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 1410年到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 这时,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书,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做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沉默。 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这次,群臣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的提议,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 通过10年时间,朱棣终于达到了正式决定迁都北京的目的。这一年,紫禁城的营建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 在《明实录》中,宫殿正式建成的时间,被定在永乐十五年,也就是1419年。但如此浩大的工程包括8700多间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那些传统的建筑工艺,在清代被人们概括为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这些工艺的复杂和精湛,今天的人们并不能完全复现,即使当时也不可能在三年半完成。所以说,今天有许多专家学者把宫殿的营建时间,定在朱棣1409年到北京后就开始,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因为1409年后,宫殿的营建其实已经开始,只是还有些羞羞答答地在进行,没有像1416年后那样大张旗鼓而已。 1420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从此,紫禁城成为中国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上演了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八生。P21-25 序言 2006年上半年,我供职的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进行了“拍案说故宫”的系列报道。这个报道是由我负责的,撰写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报道完成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对故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使我有了信心,在原报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终于结集成书了。 这本书的形成,首先要感谢民主与法制社李明信总编对“拍案说故宫”系列报道的确立和坚持。如果没有他的坚持,也许在策划过程中我早就打退堂鼓了。还要感谢赵晓谦副总编、张建华、阮莹等领导和杂志社多位老师对我的指点和帮助。 其次,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向斯副馆长、古书画部金运昌副主任,和首都师范大学离休教师、《载沣传》作者凌冰老先生,担任了顾问,使这个报道的真实性、学术性有了可靠的保障。 尤其要特别感谢的是,在报道完成后,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回答了读者来信中提出的许多问题。他在采访中对故宫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对故宫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对文物的内涵和文物保护的独到见解,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把对他的采访放在了本书的开头部分,还附录了我写的《600年前紫禁城建宫始末》一文,以便读者在开卷之时就能对故宫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故宫的大量历史典籍和图书报刊资料,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致谢。 故宫又名紫禁城,在明清两代是皇帝的居所和国家政治中心,禁卫森严,但几百年里还是发生了不少刺杀案、盗窃案、火灾案、宫禁案,寻常百姓甚至有人能混入宫廷。清亡后,故宫成为一座文物宝库,当时废帝溥仪仍在宫中,导致大量珍贵文物被太监、宫女、官员盗出,他们还纵火焚烧宫殿,以掩盖其盗窃文物的罪行。溥仪在出宫前也监守自盗,把上千件文物带到东北,导致大量流失。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保护文物竭尽心力,在抗战烽火中千里运宝,多次辗转,竟使南迁文物毫发无伤。建国后,故宫文物不断回流,馆内也不断加强安保工作,虽然发生过5次盗窃案,但犯罪分子最终都落人法网…… 这本书以故宫600多年来发生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曲折离奇的案件为线索,着重写了故宫的古代禁卫、现代安保和文物保护等内容,管窥蠡测,绠短汲深,不足之处,请方家鸿儒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李蒙 2006年9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