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所知道的张恨水(张恨水长孙解读大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纪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叙事的独特视角,还在于记录了大量经过思考辨正的历史资料与图片,更在于它第一次以张恨水长孙的身份向读者介绍了张恨水。从这一点来说,该书对张恨水学术研究也算是一大贡献。笔者相信,读者只要认真读完全书,世人面对张恨水先生的诸多“疑团”,都会容易得到破解。

内容推荐

他是通俗文学的大师,还是职业报人;在抗战胜利后获得过国民政府的抗战胜利勋章;重庆《新民报》曾联合为他祝寿,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周恩来总理委任他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他就是张恨水。老舍曾说“他是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中没有张恨水的地位。本书作者是张恨水的长孙,作者在现有张恨水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大量资料,并通过张恨水长孙这一独特视角把张恨水向大家娓娓道来。作者说:“我从哪里知道(张恨水)的?是长辈和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和情感浸染了我。”张恨水,一生的作品逾2000万字,华语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作家,擅长写凄美爱情的他有怎样的感情经历,张恨水之孙张纪首次打破沉默,拂去长期以来笼罩在张恨水身上的历史迷雾,全方位、多层次地解析其人其作品,还原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张恨水。

目录

序 我的爷爷张恨水

一、人生“地理”之谜

 1.北京砖塔胡同43号:我见爷爷的最后一面

 2.安徽天柱山下:我们家庭不屈的武魂

 3.江西新金三湖镇:领悟了旧学的真谛

 4.苏州盛宣怀家祠:开始偷偷写小说

 5.安徽潜山:接触世界名著

 6.湖北汉口:笔名“恨水”的由来

 7.北平大栅栏12号:小说创作的高峰

 8.北平东四十一条21号:担任“北华美专”校长

 9.重庆南温泉:待漏斋孕育的抗战文学

 10.安庆:抗战胜利后的大东迁

 11.北京:当上文史馆馆员

 12.北京砖塔胡同43号:划上生命的句号

二、婚姻生活之谜

 1.贤淑的大奶奶

 2.二奶奶——落霞与孤鹜齐飞

 3.酒

 4.悼周南

 5.父与子

 6.老友的温暖

 7.品茗

 8.我家的书

 9.电影

 10.菊

 11.布衣

 12.能与不能之间

三、报人生涯之谜

 1.安徽芜湖:《皖江日报》

 2.北平潜山会馆:《时事新报》

 3.北平:《益世报》

 4.北平手帕胡同35号:《世界晚报》

 5.北平石驸马大街甲90号:《世界日报》

 6.上海:《新闻报》

 7.南京:《南京人报》

 8.重庆:《新民报》

 9.重庆:《新民报》联合祝寿

 10.北平北沟沿甲23号:《新民报》北平版

四、名作之谜

 1.社会言情小说:标志着对传统小说的扬弃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一◆《金粉世家》二

 ◆张纪与《团结报》记者赵大力谈《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因” “姻”的混淆

 ◆《夜深沉》◆《满城风雨》

 2.游记文学:游历祖国大江南北,体验人民水深火热

 ◆《燕归来》

 3.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吸收,使武侠小说现实化

 ◆《中原豪侠传》 ◆《剑胆琴心》◆《水浒新传》

 4.抗日小说:充满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

 ◆《虎责万岁》及《巷战之夜》◆《纪念》

 5.批判小说:反映中国20世纪20~40年代的社会现状

 ◆《八十一梦》◆《巴山夜雨》◆《魍魉世界》

 6.其他文学作品

 ◆散文◆冲淡◆对联

 7.专家眼中的张十艮水

 ◆杨义◆越孝萱 ◆徐继达与张恨水研究会

 ◆王蒙谈张恨水◆袁进◆谢家顺与张纪对话录

 ◆与小晖谈小说姜学

附录

为通俗而鸣——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

张恨水大事年表

张恨水主要小说出版情况汇览

试读章节

江西新淦三湖镇:领悟了旧学的真谛

我曾祖父张钰在江西景德镇税卡上当了师爷,张钰调到过南昌、新城(今黎川),又调到过新淦县。我爷爷是曾祖的长子,出生在江西,从小也跟着他父亲到处跑。那时爷爷的名字叫张心远,小时侯他脑袋挺大,嗓门尤其大,虽然经常奔波,但学业一直没有中断,所谓学业就是私塾馆,曾祖走到哪里先要给孩子找学习的地方,我爷爷在小学的三年中摇头晃脑地熟读了四书五经,千家诗更是张口就来。十岁的爷爷已经熟读了几十本古书,但还没有读过一本小说,这是因为曾祖对他要求很严,把小说当作闲书,小孩子看了容易走邪路。

在江西景德镇到新城的水路上爷爷读到了第一本小说《残唐演义》,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书,也有这样好读的。到了新城爷爷开始遍寻小说。教他的私塾先生是个三国迷,爷爷开始看《三国演义》。爷爷把零用钱用来买小说,已经有了两三箱。他读小说不仅看正文,还看批注,从这些批注中,悟到了不少作文之法,尤其是金圣叹批注的《西厢记》使他对写作有了顿悟。读完小说他就在孩子群中讲小说。那时候他就是“小说家”了。

江西新淦三湖镇的经蒙馆读书是爷爷人生的一个重要坐标。他到老年时仍然不忘。在三湖镇的经蒙馆里他打下了一生中坚实的基础,那时他13岁。在此之前他读了很多书,但那都是“读”,童年他没有遇到好老师,在三湖镇则不同,他真正遇上了一个好先生,突然开了窍,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私塾分为蒙、经两种,蒙为启蒙,为刚入学的儿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让学童认字写字;经馆是高年级学堂,先生要教授学生作文并讲解书意。先生姓萧很有教学经验,由于我爷爷在此之前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功课并不费力,于是看了些闲书。两个月之内他读完了《西游记》、《水浒》、《封神演义》、《列国演义》、《五虎平西南》、《野叟曝言》、《红楼梦》、《聊斋》,这些书使他作文时虚字用得更活了。在这个阶段他还研读了《唐诗别裁》、《袁王纲鉴》和《东莱博议》。

我爷爷从小迷上了古典小说,他后来成为小说家,他的作品便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审美因子连脉了。有学者说: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张恨水小说,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个奇人、一件件奇事、一桩桩奇情,都可以看到古老的东方叙述方式讲述的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他的小说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振荡。这是和我们的几千年国民审美习惯相吻合的。

关于背诵,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很拿手的方法。爷爷得到过背诵的益处。便要求我的父亲张小水也要背诵。那时爷爷年轻气盛,我爸背不下来就罚跪,挨了罚更是背不下来。爷爷不停大声地起头,结果三岁的庆儿叔叔在奶奶的怀中居然背下来了一句。我奶奶在人大的时候常揭我爸的老底,我父亲的旧学功底到了儿是打下来了,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学校园,他的国学是令人敬佩的,爷爷在对我父亲的教育上没少下工夫。

1961年我父亲作七绝一首,用仄起: “缓缓玉盘柳梢头,三山暮色影幽幽,综综溪径寻梦远,啾啾秋声添新愁。”三天后爷爷改稿如下: “缓挂玉盘柳梢头,三山云暮影清幽,小桥溪滑难寻梦,别有秋声一段愁。”这是爷爷给父亲留下的最后一首“辅导诗”。

指望爷爷令我背书已经不可能,我父亲也没有令我背书,背不下来就罚跪现在看来我甚至有些渴望。有些人是需要罚的,如我。偏偏我父亲在我的教育上大撒手,采取美国式教育,像一棵野草,长到哪算哪。父亲年迈的时候觉着应该辅导我了,我已经上了中学,他戴上老花镜手把手地教我查《康熙字典》,他觉着我会查《康熙字典》就什么都会了。现在《康熙字典》在我的书柜里成了供品,那是父亲惟一的一次家教。

1995年与陈建功先生一同去潜山,在浑浊的列车硬卧席,他说:“四书五经是个好东西,你爷爷小时候要不是熟背了四书五经也成不了大师。我建议小学语文课都要开四书五经,玩命背,中国人嘛,吃几年苦,一辈子受用。”这是朋友之间的酒后之言,估计在主席台上的他是不肯这样讲话的。

一个人的童年是他一生中的关键,他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往往影响他一生的气质、教养。我爷爷以他独特的天资领悟了旧学的真谛,这是绵绵不断几千年的道德文化精髓,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基础。他不容忍对伦理道德苟且通融,因此他正义感极强,无论怎样艰难困苦,他都要本着自己的信念生活,不取不义之财,又把社会的道德风尚视为国家兴亡的标记。在他的所有创作中都有这样的标记,来自传统教育的标记,来自江西三湖镇的标记。P11-13

序言

2003年根据爷爷长篇小说改编的《金粉世家》电视剧在央视播出,收视率达到当年央视电视剧播出的最高峰,接着就是各省电视台的轮番播出,红了一个沙宝亮,还红了几个小星星。剧组挣到了钱像挨了一针吗啡,接着改编了爷爷的长篇小说《满江红》又推出了《红粉世家》,发誓要将“世家”进行到底。这一年央视还推出了由袁立和付彪主演的《啼笑因缘》。今年由陶红、何冰主演的《夜深沉》,又是我爷爷一部重要作品再次搬上屏幕。在中国,在世界华人范围内,知道张恨水重温张恨水的人应该有几亿人了。

张恨水,一个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名字,老舍先生曾说“他是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除了最著名的言情小说外,他写过大量的抗战小说、国难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游记小说,以及五千余篇散文、杂文。他并不仅仅是通俗文学的大师,还是职业报人,写小说只是他的副业。虽然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中没有张恨水的地位,但他在抗战胜利后获得过国民政府的抗战胜利勋章,重庆《新民报》联合为他祝寿,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周恩来总理委任他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

现在人们重温张恨水的作品,也关心他的生活和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既然是名人,是文学大师,就是公众人物了。公众人物首先是人,只要是人,人的隐私权都受法律保护。但公众人物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时人民很需要了解公众人物的隐私,所以不能太较真儿。历史终究是历史,家属后人的缄默是无济于事的。好在有这样一种声音:“了解一个作家,就从他的作品文本中着手吧。”我很赞同。

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爷爷就离开了我们,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他留下的是书。也留下了他自己的一篇短短的《写作生涯回忆》,作为以后对历史的一个交代。20多年前,有几位研究张恨水的先行者,令后人可以踏着他们的基石攀登的令人敬佩的先行者,他们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学术工作。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占国、魏守忠用了两年的时间查阅各地近百种报刊,走访亲属和现代文学研究者数十人,收集整理了4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汇编(乙种)张恨水研究资料》;安徽大学董康成、徐传礼教授在1987年所著的《闲话张恨水》,袁进1988年所著《张恨水评传》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后张恨水研究会曾召开过四次全国范围的大型研讨会,使张恨水研究不断得到深化。  人们觉得张恨水像一个巨大的疑团,上个世纪留给文坛的疑团——一个被排斥在文学圈外的文学巨人。作为他的孙子,自然会招来很多的询问,这本书是总答复,谁再问我,我就给他本书。《我所知道的张恨水》,我从哪里知道的?是长辈和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和情感浸染了我。为了爷爷,为了读者,再难也要把它完成。

张纪

2006年11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