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都会觉得,学习是让人心烦的事,尤其是提到学习科普知识时,我们更觉枯燥乏味。而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关键是培养兴趣,只有喜欢某一学科才能学好它!本书正是从这一主旨出发,设计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力求在故事的氛围中,引导人轻松地学习思考。本书在每个故事后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小板块,让读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能够触类旁通,在开拓眼界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本书还在每个故事后都留有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开动脑筋,做出思考,乃至和别人进行探讨,以此培养读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中的诸多故事涉及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生物界未解之谜等方面的知识。书中的故事,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添加了动人的故事情节,使得每个故事都能引人入胜。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读者不仅能学到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学发展的相关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受到生物学家们优秀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还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自然因植物而变得多姿多彩.遍布整个地球的植物组成了天然的氧吧——森林.铺成绿色的地毯——草原。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到冰天雪地的南北极;从蔚蓝的海洋湖泊,到干旱的沙漠戈壁,到处都有植物奇迹般生长的身影。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很难给植物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有人或许会说.有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就该算是植物的最大特征。但是,腐生植物、寄生植物还有某些菌类植物却是例外。
有人或许又会说,植物的细胞壁富含纤维素,质地坚韧,没有运动器官.所以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而且植物没有感觉器官。但是本章中也会向你展示这样的一些意外:比如能动的风滚草.靠独特的武器吞食小动物的猪笼草,还有一些似乎具备感觉和神经系统的神奇植物,甚至还会告诉你植物也如同人类一样具有不同的血型。
目前,植物学家沿用的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也有的生物学家正准备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将菌类归于微生物界。如果按目前的分类法,低等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和地衣三大类型,因为它们在形态方面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所以又名原植体植物。而高等植物主要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有根、茎、叶的分化,所以又称为茎叶植物。
植物除了提供给人重要的粮食之外,还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制造氧气;它还能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吃的水果、蔬菜,喝的饮料,用的工业原料,芽的衣服,甚至欣赏的花朵,这些都是植物的杰作。
我们脑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是从哪来的?有一天,一棵小黄豆苗也问了路边的马尾草同样的问题。
马尾草告诉小黄豆苗,它曾听研究组的同志说过这个问题。研究组的同志说,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发现:种子是由非生命物质氮、氢、氧、碳四大元素演化而来的。那是距今60亿年前,当时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现象.只是被含上述四种元素的气体所包围.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分子不断地进行着化合、分解等各种化学变化。到了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胞,但那时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又经历了大约20亿年.细胞才具有完整的细胞核。大约在三四亿年前.地球出现陆地.随着陆地植物的不断进化.有些植物开始用孢子繁殖。孢子植物开始时不分雌雄,后来,植物中出现了大小不同、雌雄有别的两种孢子,雌孢子和雄孢子结合,就发育成种子,世界上的第一粒种子就这样诞生了。
听完马尾草的叙述后,小黄豆苗高兴极了.因为它终于弄明白了自己最早最早的祖先是谁了。P1-2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汇聚成今天浩瀚的知识海洋。生于今天,我们是幸福而且幸运的,因为我们既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俯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又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开启神秘的未来之门。
然而很多读者都会觉得,学习是让人心烦的事,尤其是学习科普类知识更是如此。这个的确没错,比如说当你绞尽脑汁想弄明白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你首先要做的是周旋于“染色体”、“基因”等这些抽象可怕的词汇中。要不了多久,你的大脑就会发出疲劳的信号,同时你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分散,效率肯定就更谈不上了,结果是很多时候你都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因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兴趣能够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只有喜欢某一学科才能学好它!本套故事丛书正是从这一主旨出发,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翻开本套丛书,你会惊奇地发现:好好的一张白纸怎么能“生”花?小数点怎么能引发空难?对联是怎样来的?海参为什么要抛弃它宝贵的内脏?奇妙的闪电摄影,让手不沾水就能够取出硬币……这些都会引起你浓厚的兴趣,你会猛然发现:原来学习科学知识也可以这样轻松、有趣!并且这些故事都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而设计的,并且贯彻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与现在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素质教育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并不是学会某项科学知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在于对科学和知识的创新,而创新又都是从问题中来的。本套丛书正是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不仅仅是给读者朋友们提供广泛的知识,更注重引导读者不断地思考和提问。此外,任何知识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丛书中也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都给了读者们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本套丛书采用了活泼的体例和风格,趣味性、可读性强,可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更多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当你读完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后,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更加自信、勇敢,取得辉煌的成就!
编者
2006年11月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王静、李淑敏、李海霞、李秀敏、段成刚、张剑、许晖晖、李俊生、谷洪杰、丁彦彬、邵海龙、胡顺甘、石乐、胡乃波、蔡亚兰、赵彩霞、欧红梅、姚迪雷、徐春艳、关丽莹、宋桂花、杨海莲、王杰、张保文、杜延起、罗婷婷、程晓芬、刘丽莉、于心愿、蒙明炬、袁丽卿、何瑞欣、杨菁、侯伟宁、李敏、孙敬华、李楠、梁素娟、欧阳勇富、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周婷、但佳玉、杨艳丽、柳絮恒、杨俊飞、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尚恺。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