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是最受世界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这位以描写他人心理见长的作家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个难解的谜,比如他的婚恋、政治态度和自杀。他的红颜知己弗里德里克曾说:“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这部分的本质,可以解释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
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尝试在茨威格作品中解读其心理自我的传记,一部充满才情与洞见、颠覆了人们对茨威格传统看法的雅俗共赏之作。它由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北大德语系教授张玉书历经十年打磨而成,书中配有部分珍贵图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学思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张玉书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茨威格是最受世界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这位以描写他人心理见长的作家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个难解的谜,比如他的婚恋、政治态度和自杀。他的红颜知己弗里德里克曾说:“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这部分的本质,可以解释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 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尝试在茨威格作品中解读其心理自我的传记,一部充满才情与洞见、颠覆了人们对茨威格传统看法的雅俗共赏之作。它由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北大德语系教授张玉书历经十年打磨而成,书中配有部分珍贵图片。 内容推荐 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思丛书》之一。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对人们灵魂的发掘与刻画,小说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传记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性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而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敛,从不暴露内心世界,旁人很难走进他的灵魂深处。他的婚恋、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自杀,都是需要探索的谜。 为了使中国的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曾经风靡世界的小说家,本书作者根据他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翻译体会,写成了本书。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文学专业、德语专业的师生,以及所有研究和喜爱茨威格作品的读者。 目录 第一章 维也纳之子 1 维也纳 1 家庭 3 父母 4 童年 6 课外读物 9 榜样的力量 13 第二章 诗坛新星 19 《银弦集》 22 《新自由报》(副刊)26 漫游时代 29 翻译家 33 维尔哈伦 34 哲学博士 38 求师访友 39 第二章 剧作家 45 《特西特斯》 45 《海滨之屋》 49 《一生的传奇》 52 《沃尔波纳》 54 《穷人的羔羊》 55 第四章 浪漫曲 57 陌生女人的来信57 巴黎之恋 68 弗里德里克 70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77 战争爆发 77 战争期间 80 《耶利米》 85 萨尔茨堡 92 终成眷属 95 欧洲别墅 98 第六章 《三大师》101 巴尔扎克104 狄更斯 108 陀思妥耶夫斯基 111 第七章 罗曼·罗兰 123 罗曼·罗兰与茨威格123 《罗曼·罗兰传》 129 第八章 《与妖魔搏斗》 133 荷尔德林 136 克莱斯特142 尼采 149 第九章 《描述自我的三诗人》 157 卡萨诺瓦 159 司汤达 165 托尔斯泰 172 第十章 小说家181 “不速之客”——成功 181 中短篇小说 181 反战小说 194 传记 200 成功的秘诀200 成功之后 201 第十一章 高尔基 207 高尔基与茨威格 209 在俄罗斯 220 《俄罗斯之行》l 222 第十二章 以心理学研究历史人物229 《人类星光灿烂的时刻》 229 《约瑟夫·富谢——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32 第十三章 弗洛伊德 249 弗洛伊德与茨威格 249 《精神疗法》 256 第十四章 人生中途 271 五十诞辰 273 《玛丽·安多纳德》 279 第十五章 风云突变中的犹豫和彷徨 295 希特勒 297 排犹主义 298 《火烧火燎的秘密》 301 焚书 302 与“海岛”决裂 303 《沉默的女人》 304 第十六章 人道主义的力量和无奈 315 《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 316 隐蔽的自我写照 331 第十七章 流亡国外 333 抄家出走 333 《玛利亚·斯图亚特》 334 第十八章 良心反抗暴力 353 茨威格反抗纳粹的斗争 353 《卡斯台利奥反抗卡尔文》 356 第十九章 南美之行 373 难忘之旅 374 《麦哲伦:其人及其事迹》 376 婚变 379 《心灵的焦灼》 386 第二十章 二战爆发 393 流亡生涯 393 故交零落 400 第二十一章 告别昨日 413 再访南美 413 《巴西》 415 《亚美利哥》 418 《昨日的世界》 420 诀别 424 第二十二章 埋骨他乡 427 移居巴西 427 《象棋的故事》430 最后的日子 433 茨威格的死因 438 永恒的纪念 441 试读章节 歌德说过:“谁也别说能克服童年时代最初的印象。”童年时代的经历往往决定一个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虽然斯台芬和他的哥哥阿尔弗莱德从小有家庭女教师安排他们的起居,领着他们到公园里去散步,下午跟父母亲乘马车到普拉特尔公园的林荫道上去兜风,夏天到疗养地去避暑,冬天有维也纳温暖舒适的家,表面看来是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里,没有任何矛盾。然而生活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即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也是如此,因为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有钱人家并不一定能给孩子以温馨。茨威格从小过的并不完全是温室里花朵的生活。莫里茨·茨威格性格温和,是个慈祥的父亲,伊达·茨威格可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的母亲。这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过于任性。这位在社交场上引人注目的美丽少妇,打扮人时,穿着讲究。这位年轻的母亲还把她的癖好发展到孩子身上,这可叫小斯台芬受罪匪浅。他常常不得不穿上紧身的时髦童装,两臂和双腿紧紧地裹在狭小的衣袖和裤腿里,行动不便,浑身别扭。孩子叫苦不迭,母亲得意非凡。 伊达·茨威格爱讲排场,好摆阔气,按照维也纳阔人的习惯,每年夏天必须出外度假。一般人家度假无非找个疗养地住上一段时问,安安逸逸地消夏避暑。伊达·茨威格则不然,她本来志不在此,从不满足于在一地度假,而是兴师动众地把她人数众多的度假大军从一个疗养地拉到另一个疗养地,招摇过市,以此为乐。就是在这样度假的时候,长得活泼可爱、眼睛特别迷人的小斯台芬往往使得许多太太小姐都忍不住要走过来摸摸他的脑袋,亲亲他的脸蛋。有一次奥地利的皇太子妃也被他吸引,亲切地抚摩他的面颊,大大地满足了做母亲的虚荣心。 可是这个从小被父亲娇纵的少妇,却从来也不娇惯自己的孩子。她有一套莫名其妙的教育原则,或者说,她毫无教育原则。她总是用各式各样时髦的清规戒律来限制两个儿子的行动,使得他们叫苦连天。尽管斯台芬拼命抗议,也无济于事。出外度假,莫里茨和伊达夫妇俩自然下榻于豪华饭店,孩子们却和仆人、使女安排在廉价的小旅馆里。父母亲自己在高级餐馆里用膳,却让孩子们在小饭店里吃饭。伊达·茨威格也许并不是有意要培养她儿子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但在客观上却达到了这个目的。茨威格没有纨绔子弟挥金如土的恶习,这得归功于他母亲的这种并不自觉的教育原则。茨威格渴望自由,不依赖父母的财产,而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和个人奋斗。母亲的任性专横,激起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孩子表示反抗无非是大哭大闹,以任性反抗任性。平素性格温和态度斯文的小斯台芬,会突然变得犟头倔脑,大发脾气。斯台芬·茨威格的妻子弗里德里克告诉我们,有一次斯台芬跟母亲上街,走过一家糖果店,希望母亲给他买点什么,母亲不睬,斯台芬便赖在地上大声哭叫,死也不走。围观的大人看见这孩子长得可爱,哭得可怜,都对他表示同情。弗里德里克幽默地说:这是茨威格生平得到的第一批对他表示好感的观众。我们不知道观众的同情是否使母亲心软,使小斯台芬达到目的。不过可以想象,这种以任性反抗任性的斗争,十之八九是以小斯台芬的失败告终。 这位社交场上出足风头的美貌少妇伊达·茨威格,看来是忽视了孩子的要求。在苏格兰人环行大道上的这幢宽畅的大楼里,空着好几间客房,准备供客人过夜。可是小斯台芬却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伊达购买首饰一掷千金,可是孩子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在斯台芬当了中学生以后,想到宫廷剧院去看戏,也只能和家境较差的同学一样,排几小时队去买一张站票。 斯台芬·茨威格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事业心、进取心,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这股执拗劲和急脾气。他从小斯斯文文,外表温顺,可是会突然发火,在文静的表面底下有一颗焦躁不安的灵魂,缺乏耐心,任性固执。这种内心的骚动,促使他日后写出篇篇杰作,获得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功,也驱使他最后走向悲剧的结局。而这种性格上的特点在童年的斯台芬·茨威格身上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母亲有意识地把孩子隔离在外,使斯台芬·茨威格从小就性格内向。通过阅读、写作,他在自己的内心里开辟一个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扩大这个天地。外面越乱,内心越静。他在内心的宁静之中,渐渐养成一个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学习、写作的习惯。这母与子的矛盾使得茨威格从小就性格独立、酷爱自由,产生摆脱家庭约束,依靠自己奋斗,追求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有别于依赖家庭,仰仗父母却挥金如土,挥霍成性的纨绔子弟。他从小珍惜金钱,但绝不吝啬,总是尽力帮助别人。 童年时代的经历塑造了茨威格矛盾的性格,使他外表上温和斯文,内心里孤僻偏执。这样一个孩子,于1891年开始在维也纳瓦萨胡同的马克西米里安文科中学学习。这时他正好10岁。历时8年的中学时代,给斯台芬·茨威格带来的痛苦,甚于欢乐。 斯台芬·茨威格和许多中学生一样有使不完的劲,有一股强烈的狂热。儿童时代有好奇心,但往往无法得到满足,少年时代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为了得到满足,会想尽办法。倘若引导得法,这种好奇心会成为强劲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然而19世纪末德语国家的教育制度,都是束缚少年身心发展的精神桎梏。当时的文科中学不重视体育,只重视文史课程。另外还有一般教养所要求的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然而使茨威格感到不满,甚至感到厌恶的并不是学校轻视体育,而是学校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再加上教师态度严厉,对学生不是耐心地谆谆诱导,而是动辄呵责训斥,惩罚多于教育。军队里的绝对服从、等级森严被照搬到学校。教师犹如下级军官,师生之问对立情绪严重。难怪茨威格这一代作家不约而同都对当时的教育制度给以严厉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德国小说家亨利希·曼尔的长篇小说《垃圾教授》,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尔的长篇小说《在轮下》,都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中学里的生动画面,鞭笞了中学教育的各种弊端。茨威格回忆起这中学八年,内心不无痛苦。课程繁重自不待言,可气的是,“学生每天上学总是惴惴不安,怀着自卑感,总感到自己缺点累累。我们踏进这深恶痛绝的房子时,仿佛不得不赶紧缩起脖子,免得额头撞上那看不见的桎梏”。 学校一心想把茨威格培养成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顺民,培养成目光短浅、庸碌无为的市侩,其结果却造就了一个思想活跃、独立思考、不同凡俗的优秀作家。是学校扼杀生机的限制、禁令激起了少年茨威格的逆反心理,促使他向相反方向发展。 瓦萨胡同的这所中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奥匈帝国的缩影。统治这个帝国的是个白发苍苍、年老衰迈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这位老皇帝已失去了1848年登基之初锐意改革的朝气,只求维持现状,不作丝毫变革。臣民的活动只要不危及帝国的生存,他懒得干涉。瓦萨中学的校长、教师也是一批墨守成规、不务革新的老朽冬烘。有些人也许还未臻高龄,但思想已僵化。年复一年照章办事,照本宣科,讲解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早已使他们未老先衰,不可能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只要学生不犯上作乱,他们也就不横加干涉。于是在帝国内,在学校里,人们都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虽然是很可怜见的空间。正因为茨威格对学校教育不满。他出于反抗精神,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寻找精神的滋养。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有两种态度,或是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让学校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或是自我激励,用自己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茨威格采取的是第二种态度。 P6-9 序言 走近茨威格(代前言) 几年前,我在《我译茨威格》一文中写到茨威格在中国的遭遇,以及我和茨威格接触的经过:“在以日丹诺夫卢卡契为代表的国际极左路线的影响下,里尔克、卡夫卡在我国都成为颓废作家,茨威格也不清不楚地受到冷遇。 “十年噩梦终于过去,中国文坛又现春色。茨威格就乘着春风飘然而至。先是《象棋的故事》问世,这位受法西斯迫害神经错乱的主人公的命运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同情。联想起我们自己不久前身受的思想迫害,报上把作者写成被纳粹迫害致死的牺牲品,使人想起在噩梦中丧生的中国作家,尤其使人无限唏嘘的是这位不幸遇害的奥地利作家出色的写作才能也随之毁于一旦,于是对茨威格的兴趣迅速高涨。 “反应灵敏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立即约请我翻译茨威格的四篇名篇以飨读者。它们是《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我便欣然命笔。不料原来以为可以用来止渴的甘露,竟成了激起干渴的烈酒。读者的呼声日高,译者的兴趣也日浓。到80年代初,两家出版社都推出茨威格小说集。为了纪念茨威格的一百周年诞辰,国内四家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又叫《爱与同情》)。 “中国的这股强劲的茨威格热潮竟与当时国际茨威格热潮合流。由于纳粹的禁令,从20世纪30年代起,几十年内,茨威格的作品几乎绝迹。大学里没有讲授茨威格的教授,报刊上也不见研究茨威格的文章,整整一代人不知道茨威格为何人。1981年,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为纪念茨威格的百岁诞辰,重新陆续再版茨威格的全部作品。尽管茨威格的研究者由于历史原因人数不多,但是新版的茨威格的作品却是德国书店里的畅销书,销售额历年居高不下。至于在德国境外,在美国、奥地利、日本和韩国则茨威格始终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中国的茨威格热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到德国,引起出版界的重视。1984年秋至1986年夏,我通过德国洪堡基金会在波恩大学从事科研。回国前夕,忽然接到德国《图书交易报》副主编的电话。他对‘文革’后的中国出现茨威格热这一现象,表示极大的兴趣。我向他作了简单的解释和介绍。他便请我回国后务必为他的杂志撰文介绍茨威格在中国深受读者欢迎的情况和原因。 “回国后我用德文写了《内心生活——terra incognita(陌生世界)——谈茨威格在‘文革’后中国的接受》,谈到这些年我在研究翻译茨威格作品时的一些体会,谈到中国读者首先折服于茨威格的心理分析,折服于他对人们灵魂的发掘与刻画。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传统小说中那个必不口丁少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起伏和事件背景全都告诉读者,而是由主人公现身说法,或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向读者敞开心扉,‘让读者瞥见人物灵魂深处最幽微、最隐秘的角落,感觉到灵魂最精微的震颤’。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人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我们‘文革’时期的作品脸谱化、概念化比较严重,好人衡好,坏人衡坏。而茨威格的作品则让我们看到,‘写小说并不是非要捏出一个天使、一个恶魔不可。那种非黑即白的状况在生活中并不存在,在小说中也大可不必’。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宵小作祟,恶人暗算,厄运使然’,往往是‘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涨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主要是由于心灵的危机。最后我也谈到,茨威格小说中浓郁的抒情性也是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的重要因素。” 这只是一篇短文,并没有详细说明茨威格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时代背景。经历过十年动乱的读者,想必记忆犹新,劫后的中国文坛荒芜,反映出思想紊乱、精神萎顿、感情枯竭的状况。茨威格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美奂、丰富、多样,深邃乃至矛盾冲突,满足了大家的希望,填补了我们文学的空白,吸引和激动了一代作家,风靡一时。而他抒情的笔触,对女性的充满敬意和柔情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于是这位在德语区里由于12年纳粹统治被注入另册的杰出作家,为一代德国读者所忽视和忘怀,在中国却拥有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成为许多著名现代作家的良师益友。 1991年至1993年我在德国拜罗埃特大学讲学,我的一位研究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德国同行建议和我合开一门课,分别从德国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两个方面来研究和介绍同一个作家,算是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具体例证。我们决定在一个学期内联袂开课,同讲茨威格的中篇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长篇小说《爱与同情》。这个别开生面的课吸引了不少学生。除了中国留学生和德国学生外还有来自亚洲和欧美国家的其他学生。由于研究茨威格的文献甚少,该课程主要是听主讲教授的分析评述。我的德国同行一开始便把茨威格说成通俗小说家,他的作品之所以雅俗共赏,由于他的文字浅显,缺乏深度。这种观点我当然不能苟同,我于是对文本进行分析,让茨威格自己为自己辩护。我指出茨威格如何吸取众家之长,发展自己的写作特点,他如何满怀同情地关注和描述这些人物的命运,无论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他对同时代人或后世的影响,他在全世界受到的尊敬和爱戴,都说明他是20世纪出类拔萃的伟大作家之一。一学期下来,我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交锋在所难免,我欣赏德国人的认真求实的作风,课上我们虽然彬彬有礼,不失学者风度,但也决不相让。“我爱我友,但更爱真理。”因此这堂课上得非常紧张激烈,颇有火药味。可是下课以后,我们会一同去喝啤酒,松弛一下。学期末我们和学生一同总结,我的同行说了一句使我深受感动的话:“张先生,您的论述至少说服了一个人,这就是我。我承认茨威格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学期,我独自一人开设茨威格研究专题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笔下的人物。在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时,课堂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有几个信奉女权主义的女生,对这位“陌生女人”大肆攻击,当然也免不了猛烈批评茨威格。另外一派女生则竭力捍卫茨威格。这样激烈的课堂讨论对我也是个难忘的经历。我高兴的是,我这个来自中国的教授把茨威格介绍给了德国学生,使她们为他而激愤,为他而喜悦,为他而感动,没有人对他无动于衷。 1993年回国后,我发现读者对茨威格的热情有增无减,这股茨威格热也越过海峡传到彼岸。我的译作在台湾地区的两个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毕竟感情相同,趣味相近。审美标准也许会有差异,可是大家都喜欢茨威格。台湾光复书局把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斯·茨威格小说选》收进该社发行的“珍本世界名著”丛书之中,台湾志文出版社连续出了三卷《褚威格(即茨威格)小说集》,他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以《爱与同情》的书名在台湾出版。读者不仅对他的小说感兴趣,也对他的其他作品发生兴趣。不言而喻,大家都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大师,这位风靡中国的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我于是给德语系和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茨威格专题研究”课程。就是在这时,我一面备课,一面着手撰写茨威格的评传,把我这些年的教学心得、翻译体会汇成的科研成果写进这本书里。可是因为杂事繁冗,这本书始终未能完稿。 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尤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几位热情的年轻朋友的大力支持,我终于在今年集中精力,重新拾起旧稿,经过增删,完成此书。 写完这本书,就仿佛陪着茨威格走完他那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心情很是沉重,总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清楚。为人写传就是为人画像,我不知道我画出来的这张茨威格像,是否和他本人相似。要写好传,自然要了解传主,要走进传主的心灵深处。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敛,不喜欢抛头露面,视虚名和浮华为粪土,认真写作,不断创造,精心描述笔下人物的性格,细致剖析他们的内心,可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从不暴露,很少谈论自己,连他的自传也缺少个人的特点。诚如他妻子弗里德里克所说:“除了我,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即便是少数人,你也不让他们接近你,你把自己包得很严。” 我一直在问我自己,究竟有没有打开茨威格的心扉,走进他的心灵?伟大的作家大多心灵博大。茨威格外表谦和彬彬有礼,性格内向,从不失态,一副绅士风度。他的内心世界照理应该风和日丽,一马平川,可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却暗藏着高耸的危崖,阴暗的幽谷,湍急的山瀑,无径的丛林。连他自己都会在这些内在的险阻上面颠踬,我们自然很难完全越过这些障碍。 可是茨威格告诉我们,作家在写作时有意无意地会进行自我描述,所以他在《描述自我的三诗人》一书里,以三位作家自己的作品、书信、日记为筏,越过那些深潭、激流,再攀高山、下深谷,进入作家的心灵。在茨威格的作品里,照理也会看到蛛丝马迹,在他的作品里他想必也会进行自我描述,再说还有劫余的书信和残存的日记。这一切都是他内心的宣泄,是通向他心灵深处的通途,虽然隐秘,却还通畅。弗里德里克的话证明他的作品便是他的自我:“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这部分的本质,可以解释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 于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位常常紧闭心扉、从来不愿自我暴露的作家,就不得不在他的作品里寻找他的自我,包括那些看来和现实相距遥远,和他本人似乎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传记。 横在我的面前,阻止我走近茨威格的第一个障碍便是他的婚恋问题。我和许多读者一样,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描写爱情的名篇之后,为他感情的细腻深沉、诗意的浓烈馥郁所吸引,总觉得作者准是一个多情男子,想必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可是茨威格守口如瓶,他和托尔斯泰相反,托翁在23岁便写回忆录,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全都暴露在读者面前。茨威格一生没有写过回忆录,或者忏悔录之类的文字,在他辞世前完稿的自传《昨日的世界》里又绝口不提自己的感情生活。翻遍他的这部自传,找不到他初恋情人的踪影,是他没有经历过初恋?还是这段恋情使他心碎,他不愿提及?谁都知道婚恋问题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卢梭的《忏悔录》里,还是在海涅的《回忆录》中,恋爱都占有相当可观的篇幅,至于歌德老人生活中爱情所起的作用,更是尽人皆知。可是茨威格对此却讳莫如深。幸亏他的前妻弗里德里克作为当事人在她写的茨威格传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曲。就是她作为“陌生女人”飘然而至,进入茨威格的生活,结束了这位青年作家艳遇无数的单身贵族的生活。这首浪漫曲可以作为“陌生女人奏呜曲”的序曲,引出20年幸福美满的生活和铭心刻骨的爱情汇成的动人乐章,在这绮丽的爱情主题的伴奏下,气势磅薄的创作激情的华丽乐句,在茨威格众多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作和传记里回荡、交响、轰鸣,直到最后出现一串令人揪心的不和谐音,导出悲伤低沉的哀乐。在葬礼进行曲里,那浪漫曲的旋律也依稀可辨。我于是感到对茨威格多了一层了解,多了一分亲切。 第二道横在我面前的障碍乃是一句评语:茨威格是个不问政治的人。这句话说得有根有据,茨威格在《卡斯台利奥反抗卡尔文》一书中说过:“我对政治深恶痛绝。”(德文版第236页)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里也说过:“我从不属于任何党派,从不关心政治。”(德文版第428页)言之凿凿,不容怀疑。可是我想起一段往事,不禁为之愕然。 50年代我在外文书店购得一本莫斯科出版的茨威格小说集,渎了之后欢欣鼓舞。50年代末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在《世界文学》发表,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大家都希望这样美妙的小说能尽快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些艺术珍品。然而很快便彤云密布,罡风四起。茨威格的小说也就成为百花凋残荒芜一片的中国文坛上的一朵飘零的落花。 神州大地发生的变化突兀得令人瞠目结舌。就在这鬼蜮横行人人自危的日子里,我的一位启蒙老师悄悄地把一本旧书塞给我——茨威格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谢——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她只用德语跟我说了一句:“像是为我们写的。”别无其他评论。我一口气读完这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的传记,一个使人夜做噩梦的丑陋怪影顿时在我眼前浮现,他头戴三角帽,唱着马赛曲,透过浓重的迷雾,行进在塞纳河畔影影绰绰的无套裤党人的行列里…… 这位善于描绘人们内心世界的作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灵也能分析得这样透彻,这样准确,使我不仅折服于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治上的犀利目光和深刻分析。再看前面提到的两处茨威格的原话,才发现茨威格说的“政治”和一般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苏联建国之初能和高尔基成为知交,能把俄罗斯进行的革命称为伟大的革命实践,能对列宁表示赞赏,能在1928年便毫无顾忌地访问苏联的人,很难戴上“不问政治”的帽子。 他憎恶那些丑恶的残暴的政治,尤其鄙视那些出卖灵魂、丧失人格的政治家。他称他们为politischer Mensch(政治性人物),那么,他宁可做一个“非政治性人物”(unpolitischer Mensch),不与他们为伍。另一个重要的证明便是他的写作在30年代,突然发生一个巨大的转折:他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有四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者,也有苏格兰女王、法兰两工后。乍一看似乎又证明茨威格脱离现实,神游往昔。可是仔细一读,才发现他的传记都在为现实斗争服务。他在辞世前不久给友人的信里谈到世界局势如此严峻,他无心吟诵诗篇。他的创作始于“昨日的世界”,在那里他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探幽索隐,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今这个世界已经在战火之中沉沦,他必须用手中的笔来抵抗那股毁灭性的邪恶力量,使人们惊醒,使人性复苏。于是他以史为鉴,折射现实,写出那几部有着深厚学术功力又显出卓越才华的历史人物传记。这不是逃避,而是斗争。 最后一个障碍乃是茨威格的自杀。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生活优裕、享有盛誉的作家竟然会和他年轻的妻子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巴西,在风景绮丽宁静安谧的世外桃源双双自杀,这的确匪夷所思。这是厌世、绝望、怯懦,还是……?这又成了一个使人困惑的谜,把我们拦在他心灵的门外。看看他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想想他任性急躁的性格,尤其体会一下客居他乡的流亡者的落寞心情,也许对他的死也会多一些理解。 我不知道越过了这些障碍之后,我是否走近了茨威格,我不知道有没有打开他的心扉,向他心灵深处匆匆投进一瞥。也许我只是向前迈出了几步。我愿把自己粗浅的认识作为林莽小径上的路标写在书里,也许有助于读者在探索这位作家心灵时循迹前进,抵达幽深。 茨威格在《麦哲伦:其人及其事迹》一书的序言中说:洋溢的热情或感激之情均可成为写作的动机。同样怨恨、愤怒、懊恼也可引起写作的激情。促使他写作麦哲伦传的,乃是一种羞愧之情:乘坐豪华邮轮,悠闲舒适地航行海上,还嫌生活单调平淡,于是感到厌烦、困倦。想想麦哲伦当年带着一批勇敢无畏的水手在极端困难、无比危险的情况下环球航行,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羞愧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为麦哲伦立传。 促使我写这本茨威格传的激情是什么呢?主要的是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给这位不幸的作家讨回公道。几十年来,茨威格被人无端视为不问政治的唯美主义者、通俗作家,甚至是个颓废作家。我不知道这是由于偏见,还是由于误会。但愿这本书有助于消除误会和偏见。 我曾经建议,对这位如此透彻地了解人心,了解时代的心理分析太师,也应该进行一次心理分析,才能对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对我们的学习研究甚至为人处世有所裨益。但愿这本小书没有违背我的初衷,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茨威格的朋友们能对他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朋友对我表示支持和鼓励,给我许多帮助,帮我克服困难。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限于水平,谬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张玉书 蓝旗营 2006年10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