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朝史话/中国历史大讲堂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娄曾泉//颜章炮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颜章炮和娄曾泉编写。该书对明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人读者的需要,我们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他们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希望这套书能对海内外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所帮助。

本书为其中的[明朝史话]。

目录

开头语

——略说明朝

第一章 明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一、从牧童到皇帝

——朱明王朝的建立

(一)“挑动黄河天下反”

(二)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逐风

(三)红巾军大帅

(四)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二、革旧鼎新,大权独揽

——高度发展的中央集权制

(一)三司分治,权归中央

(二)废中书,罢丞相

(三)“将不专军,军不私将”

——明朝的卫所兵制

(四)胡蓝之狱和文字狱

三、“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争夺劳力,垦荒屯田

(二)提倡节俭。严惩贪贿,

(三)奖劝桑棉生产,改善匠户地位

四、“人多百岁之老,产竟世守之业”

——明代的黄册及粮长制度

(一)黄册制度

(二)粮长制度

五、建文削藩,朱棣“靖难”

(一)尾大不掉的藩王

(二)“靖难”之役

(三)明成祖的治绩

六、蒙古、女真与乌斯藏  

——明初的民族关系

(一)明成祖远征漠北

(二)永宁寺碑话女真

(三)驿道直通乌斯藏

七、扬帆万里播友谊

——三宝太监下西洋

八、“仁宣之治”

第二章 明朝的中衰与中叶人民起义

一、“土木之变”和“南宫复辟”

(一)明英宗土木“北狩” 

(二)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三)“南宫复辟”

二、昏君、权阉、佞臣

三、明中叶的民变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闽浙烽火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三)流民浴血战封山

——荆襄流民起义 

(四)倏忽驰骤的“响马”

——河北农民大起义

第三章 明朝的腐朽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一、嘉靖“家尽”,力衰财尽  

——嘉靖朝的腐朽衰败

(一)世宗崇道

(二)严嵩奸贪

(三)庚戌之变

二、针砭沉痼,革弊兴利

——张居正改革

三、“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嘉靖、万历时期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四、风起云涌的“城市民变”

——城镇人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

(一)贪财好货的明神宗

(二)城镇人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

五、东南倭乱

(一)倭乱的由来

(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平倭

六、东林党和阉党之争

(一)党争缘起和东林清议

(二)“三案” 

(三)阉党专政

七、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朝的特务政治

(一)检校和锦衣卫

(二)东西厂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一、满族的崛起

(一)努尔哈赤和后金的建立

(二)明军兵败萨尔浒

(三)皇太极称雄满洲

二、闯王李自成

——明末农民大起义之(一) 

(一)暴风雨的前夜

(二)放羊娃出身的闯将

(三)埋葬朱明王朝

(四)功败垂成

三、八大王张献忠

——明末农民大起义之(二) 

第五章 昙花一现的南明小朝廷

一、“清歌漏舟,痛饮焚屋”

——腐朽的弘光政权

二、鲁王监国,唐王称帝

三、绍武和永历政权

第六章 明朝的科学文化

一、科技四巨匠

(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二)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三)徐霞客及其《游记》 

(四)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二、思想两大家

(一)王阳明

(二)李卓吾

三、艺苑奇葩妍

——明代的小说和戏曲

(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 

(二)《西游记》 

(三)《金瓶梅》和“三言”

(四)《牡丹亭》及其他

四、《国榷》和《永乐大典》

(一)“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谈迁和《国榷》 

(二)“大典图书渊,渔猎资来学”

——《永乐大典》的编纂

五、雄伟壮丽的北京城

六、利玛窦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传人

附录一 明朝世系表

附录二 明朝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因为打仗机智勇敢,又识得一些字,很快就被提为亲兵九夫长,留在郭子兴的身边。郭元帅见他年纪虽轻,可有见地,有胆略,交给他办的事情,无不办得很好,又很得下面战士的心,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朱元璋做了元帅的女婿,他在军中的地位也就与众不同了。

这时濠州城里有五个元帅,互不服气,互不统辖,时常在闹矛盾,五股力量合不到一块。打下濠州大半年,竟不能出濠州城一步。朱元璋看出,长此下去,不是自家闹事火拼,就是要被元军吃掉;如果想干一番事业,就非得发展队伍、扩大地盘不可。于是,他回到老家钟离乡,竖起一面招兵大旗,小时候的放牛朋友徐达、周德兴和乡里的几十个青年都来投军。这些人后来长年在朱元璋身边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同是淮西人,逐渐地就都被任命为带兵的将帅,形成朱元璋军队中的骨干。不上十天功夫,朱元璋就招募了700人。郭子兴见此大喜,升他为总管。朱元璋不愿局促在濠州,想到外面继续发展队伍,扩大势力范围。他征得郭子兴的同意后,就带着徐达等24位贴身体己的将士往南攻打定远。  

定远被攻克后,当地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带着队伍前来投顺。冯家兄弟家道殷实,因害怕红巾军,组织乡兵,结寨自保。他俩听说朱元璋吃掉了附近的两支地方武装,又听说朱元璋打下定远后军队纪律还不错,就带领自己的乡兵主动归顺。朱元璋见他兄弟俩身着儒服,知道是个读书人,就向他们请教取天下的大计。冯国用回答说:“金陵(今南京)的地理形势正如古人所说的龙蟠虎踞,是帝王建都的地方。您可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取财宝女色。这样,天下是不难平定的。”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把他兄弟俩留在军中,参与机务。

紧接着在进军滁州(今安徽滁县)的途中,定远人李善长到军中谒见。李善长也是地主出身,从小读书,研究法家学问,颇有智谋。见面后,朱元璋从容问他:“如今四方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长答道:“秦末大乱时,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五年而成帝业。”他接着说:“你是濠州人,距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只要你认真学习这位老乡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朱元璋听后连声称善,把李善长也留在身边,帮助筹谋划策。李善长的这次谈话对朱元璋的影响很深,自此,他事事以刘邦为榜样,一直到建国后的一些政治、经济措施,也都是向刘邦学习的。

文人们的一席话更使朱元璋立下雄心壮志,也使他更加明白读书人的用处——历史上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都写在书上,只有读书人才能取得这些知识。但是,自己书读得很少,没有读书人的帮助,要取得天下是不可能的。从此,他对有学问的读书人更加尊重,只要能提出有利的建议,都给予优厚的待遇,也就是所谓“礼贤下士”。

要想成大事,首先就得整顿军队纪律,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但是,起义军的成分复杂,其中有投降的元朝官军,也有收编的地方武装,因此,不少士兵染上了元军抢掠奸淫的恶习。朱元璋下决心整顿自己部队的纪律,使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仁义之师。打下和州(今安徽和县)后,他看到将士掠人妻女,搞得百姓夫妻母子不能团圆,就召集诸将说:“诸军自滁州以来,不少将士掠人妻女。军队如果没有纪律,怎么能安定民众呢?”他下令把营中抢来的妇女全部放出,让其亲人认领。营门外,早就在等候的父母、丈夫、儿女重新和自己的女儿、妻子、母亲团聚,一时悲喜交集,哭声、欢笑声融成一片。自此以后,每攻下一城,都严申纪律,叫李善长这班文人写成布告,到处张贴,并派执法队沿街巡逻。在渡江攻进太平(今安徽当涂)时,一个士兵违犯纪律,马上被斩首。后来接受杭州投降时,主将李文忠睡在谯楼,不住民房。有一个士兵私自向百姓借铁锅,被斩首。将士出征前,朱元璋每每告诫他们:攻下一城,不许妄杀,不许掳掠。他常说:“取得地盘,如果没有百姓,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当时,群雄并起,大多只图子女玉帛,不惜荼毒生灵。朱元璋以夺天下为目的,约束军队,纪律严明,因之仁义之声远近传闻,有些地方举城归降,省了许多攻城之力。这也是他战胜群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对下面的将士赏罚分明,有功必奖,犯了过错,即使是主要将领,也不能随便饶过。当时军队曾一度缺粮,军中严禁喝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禁令,朱元璋准备按法令行事,有一个官员提醒说,胡大海正在前方带兵打仗,杀了恐怕不妥当。他一听更加愤怒,说:“宁可使胡大海反了,也不可坏我号令!”说完,亲自抽刀把他杀掉。由于朱元璋执法严厉,所以在他的军队里没有行不了的号令。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亡。这时刘福通已经派人把韩林儿接到亳(b6)州(今安徽亳县),立为皇帝,又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其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军中文告均用龙凤年号。不久,郭天叙和另一副元帅双双战死,朱元璋遂成为大元帅,郭子兴的旧部全都归他指挥。

朱元璋在开始的头几年,地狭人少,力量单薄。因此,他用优待降人的办法,瓦解敌人,壮大自己。至正十六年(1356)春二月,在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战斗中,元将陈兆先战败,率所部3.6万人投降。这些降兵不清楚朱元璋将如何处置他们,内心疑惧不安。朱元璋觉察到降兵的疑虑,就在3.6万人中挑选了500个骁勇健壮者,把他们带到自己营房,夜里让这500人环绕自己睡觉,而他自己平时的卫士一个也不留。朱元璋脱下战甲,倒头酣然入睡,一觉直到天明。第二天,这500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对他们的信任,在攻城时个个奋勇先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那3万多士兵也都安下心来为朱元璋效命。

攻占集庆之后,朱元璋把它改名为应天府,并以它为中心,东起句容至溧阳,西起滁州至芜湖,把这么一块地方作为向四周发展势力的根据地。虽然地盘不大,有被吃掉的危险,但也正因为它目标小,不招引元朝的注意。而且,这时他的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这样,东、西、北三面都有别股力量隔着,不与元军直接接触,只有南面有零星几支元军。而这时元朝的主力正在北方和刘福通激战,无力他顾。他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后消灭了周围一些处于与大部队隔绝、孤立、分散的元军、地方武装和其他割据政权的军队。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应天周围的据点都在至正十六年至十七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被攻克。至此,朱元璋的地盘更大,根据地更巩固,已有足够的力量向更远的地方发展。于是,他决定集中兵力,出击浙西、浙东,消灭该地处于孤立无援的元军。

当攻下徽州时,朱元璋召见名儒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了三条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第一条是巩固后方军事;第二条是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第三条是不要急着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朱元璋对这三条十分赞赏,留朱升在军中办事,并逐步实施他的建议。至正十八年(1358),他任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农业生产的工作,并拨出一部分将士开荒屯田,定下生产任务,超产者赏,没完成的罚。这些措施解决了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不用几年时间,粮食堆满仓库,军队不愁乏粮,也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农民负担,军民皆大欢喜,增强了日后战胜群雄的经济实力。

到至正十九年(1359),婺州(今浙江金华)、诸暨、衢州、处州(今浙江丽水一带)等地又被攻克。浙东的攻取,不仅使朱元璋得到一块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好地方,有着经济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消灭了这里的元军,消除了日后与其他群雄决战时的后顾之忧。这一年,小明王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浙东虽已平定,但地方上的望族刘基、叶琛、章溢还躲在深山里,不肯出来。他们三人都当过元朝的官,抗拒过红巾军。朱元璋派人带了厚礼,并叫军中的文人写了好多书信,再三地聘请。刘基等人经过了解,才答应出山。这三人和婺州的宋濂一起被请到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地为他们盖了一座礼贤馆,恩礼备至。他还经常叫宋濂等人为他讲经史,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对他很有用,为此学得很认真,并常常和宋濂一起研究儒家的经典和历史上的成败原因。

自投军七年来,朱元璋已由一个小步卒发展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他的政治地位变了,再也不用反对阶级压迫来号召起义,而是突出了民族斗争的口号。攻下婺州时,他在衙门前树了两面大旗,上写“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用来号召一切反元力量,争取那些不满蒙古贵族压迫的汉族地主阶级加入自己的阵营。

P5-8

序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半个世纪前我们祭祀轩辕始祖——黄帝时留下的华美篇章。

我国是有着6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不懈的考古挖掘,还在不断延伸着她的历史源头。放眼全球,我泱泱中华,江山多娇;检点历史,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周易》到《诗经》,自《天问》而《警世钟》,六七千年,流淌不息。这里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博大,也有“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坦荡豪壮;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刚烈,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奸判定。曾经长时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无私贡献出了自己无数的珍藏。

曾几何时,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打倒孔家店”的激愤一度让很多人盯上了西方的月亮。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让媚外的思潮重新暗流涌动。但与之同时,过度物质化了的西方国家,却把他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东方文明的古邦,试图从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方。为此,我们曾一度犹豫彷徨,当一片飞叶被远风捎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迟疑;当一堆泥沙被湍流冲去时,我们为说不清它含金蕴宝还是藏垢纳污而烦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曾经徘徊在一些人心头的迷茫逐渐扫去,重视传统,回归本源,从中华文明中寻找持续进步的动力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描绘她的真实面貌,发扬她的优秀传统,规划她的锦绣前程,是当代中国人既严肃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社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全套丛书共分13分册,分别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作者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

历史是一个辉煌的存在,历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启迪之学,我们衷心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能从这套丛书中寻到灵感,从6000年历史积淀中汲得智慧,熔铸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智慧王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1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