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凝大智,让你感悟人生真谛;
一字融大义,教你深省命运真经。
当21世纪的大门轰然向我们敞开的时候,我们立即感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脚步正在咚咚作响地向我们迈近。我们无法躲避。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竞争激烈,关系复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真的是残酷而惨烈!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既然无法回避,我们便去直接面对。而且,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本书在内容上化繁为简,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今图书中提炼出的十字为基本范畴,从相对和相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具有较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使读者在阅读和应用上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人生之经,是人们升华生命意义的经验总结,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智慧集成。试想,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有人学业上无法上进,有人事业上屡屡不顺,有人交际中诸多不便,显然,不利的外部条件和生存环境是其制约的要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吸取他人的人生经验,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与挑战中不善于思考,不能察事料事于先觉,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磨励。一句话,不知、不懂、不会运用人生之经,又怎么能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能改变平庸的现状,创造自己的成功人生呢?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人生一字经》,以一个字浓缩人生智慧的神奇与高超,汇萃人生哲理的深遂与精妙,是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的睿智凝结,是走向精彩人生的卓越之道。一字之经,包含着成功人生的答案;一字之经,融合了改变命运的哲理;一字之经,汇集了千年的人生经验;一字之经,点明了人生未来的希望。
1.仁者爱人,中华美德之精髓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吕氏春秋》列举诸子学说时指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把“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其实,仁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春秋左传》中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晋语》中引舅犯的话说:“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可见“仁”这个字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是一种亲善、亲密的人际关系。孔子继承和发扬了“仁”的思想,赋予“仁”以新的意义,使之成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谈“仁”的言论很多,在《颜渊》篇中更有集中阐述和发挥: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仁的细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出发点是承认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爱人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从消极方面讲不应该怎样做,后者是从积极方面讲应该怎样做。两者都是讲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积极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孔子说的仁是和礼相结合的,也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回到礼的原则上去。孔子一方面讲爱人,另一方面又讲维护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但孔子讲仁是真诚的,仁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他所推崇的君子人格的核心。
孟子进一步秉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将仁运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的学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政是仁爱之心的扩展。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爱天下之众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也讲爱人,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贱,诈不欺愚。”这就是墨子主张的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他一生为此奋斗不息,表现出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法家是反对仁义的,认为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治国不能讲仁爱,而要严刑峻法。道家也批判仁义学说。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在老子看来,智巧仁义都是巧饰的东西,不能用以治天下;只有抛弃仁义以后,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即孝悌仁义和忠信贞廉都是违反人性的,是束缚人的刑罚,不值得赞美。
法家否定思想教化和伦理道德的作用,显然失之偏颇。道家批判仁义,但没有提出取代它的思想原则。因此儒家的仁爱学说仍然是中国古代影响巨大的道德原则,并被文人学者们不断提倡和发扬。唐代的韩愈曾作《原道》,对仁义道德作出了下面的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在韩愈看来,仁是博爱,义是行为合乎社会的等级秩序,实行仁和义就是道,内心具备了仁和义就是德。道德以仁义为内容,道德不能离开仁义。他以此立论,批判佛、道两家以“清静寂灭”作为道德内容的观点。 宋代的张载对儒家的仁爱学说也有所发扬。他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认为:天地是人民的父母,自天子到天下的受苦人都是兄弟,不过仍有富贵贫贱之分。“严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富贵是天地的恩赐,贫贱也是天地给予的锻炼机会,每个人应该乐知天命,安分守己。张载的“民胞物与”是调和等级矛盾的兼爱思想,他所追求的是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以达到相亲相爱的目的。P2-4
学习是强者的力量,思考是生命的罗盘。
做人不学,则步履维艰。处世不思,则万事难成。学习与思考,是为了掌握人生的真谛,认识生命的价值。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若想改变人生的现状,执掌成功牛耳,当从善学勤思开始,借鉴与运用人生之经。
人生之经,是人们升华生命意义的经验总结,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智慧集成。试想,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有人学业上无法上进,有人事业上屡屡不顺,有人交际中诸多不便,显然,不利的外部条件和生存环境是其制约的要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吸取他人的人生经验,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与挑战中不善于思考,不能察事料事于先觉,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磨励。一句话,不知、不懂、不会运用人生之经,又怎么能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能改变平庸的现状,创造自己的成功人生呢?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人生一字经》,以一个字浓缩人生智慧的神奇与高超,汇萃人生哲理的深遂与精妙,是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的睿智凝结,是走向精彩人生的卓越之道。一字之经,包含着成功人生的答案;一字之经,融合了改变命运的哲理;一字之经,汇集了千年的人生经验;一字之经,点明了人生未来的希望。
人生一字经,来自于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而思考则决定人的动机与行为。思考是智慧的来源,是成功的基础。本书中所列的仁爱做人、厚德处世的“仁”;崇尚大义、见利思义的“义”;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的“信”;忍让为高、吃亏是福的“让”,大智若愚、藏智显拙的“愚”,等等,都是总结历史文化、融通人生智慧的真知灼见,它们看似朴实,道理却精深;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只有在人生的实践中自省启悟,深思觉悟,才能获得成功的智慧与力量。
人生一字经,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奋斗。人生的成功,唯有坚忍不拔地矢志追求,坚持不懈地奋斗拼搏,才能直面人生的挑战,才能经受各种艰苦的考验,本书中所列的随机应变、圆融变道的“圆”;刚柔并济、不争宽厚的“柔”;审识时务、善断矢机的“识”;以勤补拙、勤勉刻苦的“勤”;自强不息、挺立人生的“挺”,等等,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存哲理与成功智慧。可以说,《人生一字经》字字千钧,言简意赅,能帮助你破解人生成功的秘诀。
追求生命的精彩与生活的快乐,是人生的意义。愿《人生一字经》能够帮你启迪智慧,开拓思路,改变你未来的人生。
孙思忠舒静庐
2007年元旦于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