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中国三峡古代历史与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白九江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巴蜀文化”是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经常使用的专有名词,它是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本书生动地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三峡人文的博大与富饶,神奇与情趣,悠远和年轻。具体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巴人之源、图腾故事、巫风烈烈、巴国春秋、神秘文化。

内容推荐

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 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

随着三峡考古的开展,长江三峡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三峡不但以它的雄奇壮美,成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更以它古老文明绵绵不尽的人文情怀,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成为世界上最富人文渊薮的大峡谷。

目录

人文三峡(代绪论)

第一章 巴人之源

 1、起源神话

 2、清江的发现

 3、香炉石的答案

 4、空穴来风

第二章 图腾故事

 1、“巴”的秘密

 2、巴蛇吞象

 3、谁创造了文明

 4、出走的部落

 5、大一统的图腾

第三章 巫风烈烈

 1、极乐世界

 2、国王与巫师

 3、巫风烈烈

 4、占卜、祭祀、人牲

第四章 巴国春秋

 1、巴国迷踪

 2、烽火巴国

 3、西行的脚步

 4、楚风西渐

 5、迷失的王朝

第五章 神秘文化

 1、兵戈巴人

 2、渡魂之舟

 3、神秘的图符

 4、巴渝歌舞

试读章节

这支内里的木棍早已炭化的金杖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黄金净重约0.5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长的金杖。金杖下端为两个笑意盈盈的人头像。上部刻有相同的四组纹样,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图案中的每一组纹样,都由鱼、鸟、箭三个图案组成。

这个图案很容易就让人们联想到鱼凫。在古代,鱼凫的“凫”乃一种水鸟,就是善于捕鱼的鸬鹚,又叫鱼鹰。鸟纹和鱼纹分别暗示着当时人们崇拜的凫和鱼,两者连起来,不正是传说中的“鱼凫”吗?

在汉语的结构中,鱼凫这个词既可以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即捕鱼的凫,也可以理解为联合词,即鱼与凫。这两种理解都可以在三星堆金杖上找到合理的解释。金杖上的鱼和鸟图案,是被一根箭一样的图案串联起来的,其中的箭尖似乎直插鱼的身体,箭似乎暗喻着鱼是被鸟所捕杀的对象。另一方面,箭形图案也可以理解为是一支麦穗,它是古代中国社稷的象征,这是否隐示着三星堆文明是由鱼和凫两族共同统治的呢?因为鱼图腾和凫图腾的结合而被称之为鱼凫呢?

除了金杖上的鸟形刻画外,三星堆还出土了很多鸟形器物。二号坑出土的3.96米高的完整青铜神树上,站立着九只鸟。鸟的形态基本相同,均为长嘴、钩喙。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十多件鸟头柄勺。这些勺柄塑造的鸟,下端一般下钩如鹰嘴形,造型与青铜神树枝上所站立之鸟极其相似。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张勋燎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青铜器,或是陶器上的鸟类头部,与金杖上的鱼凫纹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长嘴如钩,也是鱼鹰嘴部最明显的特征”。

说了这么多,鱼凫王朝和巴人有什么关系呢?张勋燎教授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始作俑者。他经过近20余年的潜心研究,得出结论:鱼凫是巴人的一支。张破解这一迷雾的是语言学。他认为:远古巴人是源于壮侗语系的民族,如今壮侗语族中,鱼读音为ba,远古巴人也极有可能使用同样的发音,“鱼”的意思就是“巴”,“巴”就是“鱼”。鱼凫就是鱼、鸟两族结合的标志。

事实上,今重庆市的奉节县古称“鱼复县”,追溯这一名称的来历,应与远古时期这一带生活着一群“鱼人”相关。上古典籍《逸周书》里曾谈到,周王朝“西边的鱼复献鼓钟、钟牛”,鼓钟应当是巴人的乐器■于,春秋时,鱼人在奉节建立“鱼邑”。可见,鱼凫巴人曾长期生活在川东一带。

张勋燎教授勾画了一部分鱼凫巴人西迁的路径。他惊奇地发现,从鄂西地区沿长江西上,至宜宾转入岷江到成都平原,有十多个“鱼凫”、“鱼复”、“鱼涪”、“鱼符”和“巴复”、“巴涪”、“巴符”的地名,这些“凫”、“复”、“涪”、“符”是同音字,“巴”和“鱼”是同义字,同音通假,同义互代,它们都是同一个名词的变写。所以,“鱼复”、“鱼涪”、“鱼符”、“巴复”、“巴涪”、“巴符”等名称都是指称的“鱼凫”!张教授认为,这些地名应当就是远古鱼凫沿江西迁的路线。

古蜀国鱼凫王朝的上层统治者东来的观点似乎得到了考古学的支持。在湖北宜昌白庙、中堡岛等遗址,发现了许多鸟头把勺;近年来在三峡重庆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亦发现了一些夏、商时期的鸟头把勺。考古学家认为,若能从时间上证明东边的鸟头把勺比成都平原早,或许就能说明鱼凫巴人的迁徙方向。

三星堆的辉煌荣光并没有湮灭,鱼凫继续在创造着他们的文明。2000年,在成都市郊附近的金沙遗址,又发现了大量相当于西周早、中期的金、铜、玉器,它们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传,大大地丰富了古蜀文化。其中的一件黄金带饰,再次彰显了鱼凫的王权,这件可能是王冠上的金器,其上刻画的图案居然与三星堆金杖上的“鱼凫”纹饰惊人一致!这充分说明了鱼凫在古蜀王国的重要作用。

张勋燎先生作出的鱼凫是巴人的一支的推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那个天地玄黄的时代,峡江地区的文明和成都平原还有很大的落差,鱼凫王朝的上层人物是巴人的可能并不能否认蜀人的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成都平原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才产生了如此璀璨的文化。

在峡江地区,留守的鱼凫部族仍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云阳李家坝的两座战国墓曾经出土过两柄柳叶形青铜短剑,上面铸有一个很大的水鸟图案,为平面浅浮雕结合阴线,造型生动。这种水鸟有长长的钩喙,身体回弯,颀长的尾羽从头顶掠过,仿佛正在疾转飞行。川西地区的鸟纹也发现较多,多数显得较小。荥经县同心村21号战国墓出土的柳叶青铜剑,双面均铸有鸟纹。鸟喙长而略勾,尾羽较短呈扇形张开。让人感兴趣的是,其上一面还刻有一鱼纹以及巴蜀符号。什邡城关的一座战国墓出土一件双翼铜戈也浮雕有鸟,该鸟形状较奇特,似乎还有一长卷鼻,短喙下勾,有三股尾羽,翅膀似正在扇动。

鱼凫作为鱼和凫的联合体,鱼图腾的形象也是随处可见的。渔猎是巴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鱼是巴人食物的重要一分子,而且也是巴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故巴人对于鱼的崇拜是很强烈的。重庆市博物馆专家申世放曾写有《巴族鱼崇拜》一文,她收集了11幅巴蜀青铜器上鱼纹图案。这些鱼纹显得生动而活泼,有的似在水中静游,幽雅而闲适;有的正跃出水面,扑闹而欢腾。申世放认为,不同支系的巴人采用过不同的捕鱼方法,有的使用网罟(gǔ),有的使用弓箭,有的使用鸬鹚。使用后一种方法的就是巴族鱼凫部。

以鱼为图腾对象的巴人不止鱼凫部。在古代还有一个叫做“■(dan)”的部族长期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他们后来也融人到了巴人中,他们的图腾同样是鱼。《说文》:“蛋,南方夷也。”■是一种生活在水中像蛇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的一种。有一种传说就认为巴人开国英雄廪君的祖先就来自于■部族。

瞿塘峥嵘尽,巫峡迤逦起。

一支支的巴人部落为了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在长江上游的大地上不停地迁徙,不停地游走,迈向他们心目中向往的神圣地方。

如果说鱼凫部的西迁还是属于推断式的研究成果的话,那么另一支巴人的西迁则是千古不争的历史史实,他就是——鳖灵部。

历史闪回到蜀王国的第四代王朝——杜宇。杜宇朝时期,大力提倡农业,蜀国空前发达。传说中一场水灾给蜀国带来了灾难,一望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农作物被肆意摧毁,蜀国陷入了一场重大的危机中,杜宇望灾兴叹。关键时刻,一位叫做“开明”的蜀相挺身而出,决开堵塞的玉垒山,洪水奔涌而出,一场关系千百万人生死的危机就此化解了。杜宇自以为功德不高,于是将政事委托给开明,效法尧舜禅让之故事,将国王的宝座慨然让位于开明,自己则仙升西山。其时正当早春二月,子鹃鸟啼鸣之时,似杜宇有意催耕,蜀人闻听后无不悲伤动容。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宇的故事,因此常常成为不少古代诗人吟咏的题材。子鹃鸟,又名杜鹃、子规、催耕鸟。二月阳春,子鹃鸟啼鸣求偶,农人们常常把它的叫声当作春耕的信号。由于蜀王杜宇大力发展农业,被蜀人尊称为农事之神,号“杜主君”。杜宇失国后,当时的人们把子鹃鸟看作是他的灵魂,说:“那是我们的望帝呀!”或许是其魂归图腾的一种形式。子鹃鸟嘴角鲜红异常,若人伤悲泣血,这也是“杜鹃啼血”成语的来历。

上述故事出自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许多学者指出,进入国家社会的蜀国是不可能发生“禅让”故事的,杜宇与开明的王朝交替应充满了腥风血雨,是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后强迫实现的,不然蜀人不会如此悲愤。所谓的“禅让”、“仙去”不过是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一些华丽辞藻,不过是掩饰悲壮争斗、残酷杀戮的托词而已。

查阅更古老的文献,我们赫然发现,开明氏竟然不是蜀国的土著,他们是蜀王国以外的外族,他们竟然来自于东方!(P31-34)

序言

随着三峡考古的开展,长江三峡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三峡不但以它的雄奇壮美,成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更以它古老文明绵绵不尽的人文情怀,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成为世界上最富人文渊薮的大峡谷。

东方人类发源地

在距今6亿至2.7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三峡地区仍是一片海洋。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1.8亿年前后,“印支运动”使华南地区形成陆地,与华北陆地连成整体,但西南地区仍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东高西低是当时的景象。由古云梦泽、古巴蜀湖、古西昌湖、古滇湖连为一体的古长江从东向西流向古地中海。中生代末期,距今8000万-7000万年前,燕山造山运动使巫山山脉自北而南隆起,切断古长江。于是,巫山以东的古长江即向东流,巫山以西的古长江仍向西流。新生代之初,距今4000万年前左右,规模宏大的喜马拉雅山运动气势非凡,形成世界第三极高峰和整个青藏高原,强迫浩渺的西部之水向东流去,去冲刷、去切割阻挡长江的巫山山脉,这便形成了壮丽的三峡。三峡是山与水共同撞击、共同孕育的结果。

三峡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适宜生物生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在三峡地区寻找到5种与人类起源有密切关系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并发现了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和距今200万年的“建始人”,以及他们使用的石器。三峡与非洲奥杜威大裂谷一样,是寻找人类起源最理想也是最可靠的大峡谷。

1956年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钟家湾,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长阳人”化石,并发掘了一批与“长阳人”共生的动物化石。近年来,黄万波先生在奉节兴隆洞发现距今14万-12万年的“奉节人”。

在三峡工程175米水位以下及移民迁建区,有50多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和遗迹。考古学家在对重庆丰都县高家镇、烟墩堡、井水湾、枣子坪四处旧石器文化中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尤其是发现了露天石器加工场,这在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一带是极为罕见的。它表明在10万-5万年前,三峡的古人们以常见的河流砾石(即鹅卵石)为原料打制石器,以这种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就石器制造技术而言,三峡旧石器汇集了我国华南、华北的特点,这是三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交流通道的有力证据,也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文化向晚期文化过渡的重要证明。

新石器时代:东传西递的文化大动脉

巫山县大溪镇坐落在瞿塘峡东口,大溪河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1957年与1975年多次发掘,20世纪70年代被命名为“大溪文化”,其时间为距今6000-5000年,近年来对此遗址进行了全方位发掘。如果要复原这种历史场景的话,那画面大致是这样的:距今6000年前后,大溪一带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种植稻谷,打鱼狩猎,制作彩陶,用玉石、兽骨、象牙来打扮自己;他们生前食用大量的鱼,死后还用鱼作为随葬品,甚至把鱼尾衔在口中。这让后人猜想他们可能是以鱼作为氏族的图腾;还猜想这种鱼一定是经过盐加工后才能够作为随葬品的,因为鲜鱼极易腐烂变质;进一步的判断就是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开采并利用三峡地区丰富的盐矿、盐泉了;他们盛行屈肢葬、多人合葬,葬式非常丰富而奇特;他们仍生活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中,但后期已出现财富不均和父系氏族的早期征兆。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找到了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一处在大溪遗址的下层,一处在丰都玉溪坪。它们或多或少受到了湖南澧水彭头山遗存和湖北城背溪遗存的影响。也就是说,三峡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主要受江汉平原和湘西山地的同类文化影响。到新石器晚期,重庆忠县梢棚嘴下层遗存,则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有近似的风格。三峡新石器考古表明:三峡,一头担着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一头担着成都平原,在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东传西递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北纬30°上的巴人之谜

翻开世界地图,三峡地区位于北纬28°-32°,即人们常说的北纬30°线附近。神秘的北纬30°!神秘的埃及金字塔、神秘的北美玛雅文化、神秘的百慕大,都处在这条纬线上。三峡的神秘就是那撩人的巴人之谜。在公元前的上千年这段漫长岁月里,巴人为开发大巴山脉、巫山山脉、武陵山脉三大地区,开发清江流域、沅水澧水流域、汉水流域、乌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等众多江河做出了重要贡献。巴人是古代开发三峡地区的最重要的成员。

据成书于秦汉的《世本》记载,巴人是“廪君之种”。可惜《世本》早已佚失。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录下了廪君的事。这段夹杂神话色彩的文字,是研究巴人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它向人们透露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据考证,武落钟离山在湖北清江下游的长阳,今称恨山。这一带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自认是巴人的后裔。“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人语言。在土家族中,“钟离”是公虎的意思。

——廪君是通过掷剑比武与驾舟比赛而成为领袖的。

——巴人为夺取盐业资源曾与以“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母系氏族展开争战,并赢得了战争。这是巴人与盐的第一次结合。其后,“巴盐”与“盐巴”在三峡一带上演了一场横贯4000年的大剧。

——廪君战胜盐水女神后,在清江边(清江古称夷水)建筑夷城,建立了巴王国。这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巴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

——巴人以虎为图腾,好鬼神,崇拜祖先。廪君则是他们最伟大的祖先。

在以后的历史中,透过文献与考古材料,人们大致知道巴国的一些情况。巴国的军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盟军,成为前锋部队,戴着百兽面具,跳着“巴渝舞”冲锋陷阵,打败了殷商军队。战后巴人受封子国。这就是《华阳国志》中所称的“巴子”、“巴子国”。公元前.703年春,巴国与楚国的联军击败了位于今河南南部的邓国。公元前689年,巴楚开战,巴国失败。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大败楚军,巴国向秦致贡,意图以秦制楚,但不久秦楚修好。公元前611年,位于今鄂西北的庸国乘楚国大饥荒之际,联合江汉平原诸国反抗楚国,连败楚军,秦国与巴国的援军与楚一道,灭掉庸国并三分其地,巴国分得原属于庸国的巫山、巫溪一带。公元前477年,巴楚又开战,巴败。公元前377年,巴蜀联军从清江出兵,一度攻占了楚国的兹方即今湖北松兹,直指楚国都城——郢都,但终因战线太长后援不济为楚所败。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灭掉蜀国与巴国,并对巴民族实行类似于民族自治的政策以巴制楚。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从中可见其在秦楚两个大国的挤压下处境的艰难。

从考古材料来看,巴人在三峡地区各条长江支流上建立了相当多的聚居点,并留下众多的战士墓葬。巫山大宁河谷曾是巴人早期的活动中心地带。云阳和开县的澎溪河一线已发掘出数以百计的巴族战士的墓,随葬有巴式矛、巴人柳叶剑、巴式钺及其他铜器、陶器。涪陵小田溪曾出土了中国第一套战国编钟,共14枚。印证了史书上关于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说法。三峡地区大量悬棺中也出土有巴人的兵器。20世纪50年代,在重庆冬笋坝、嘉陵江上游的四川宝轮院出土了大量的船棺葬,随葬品中的铜兵器、陶器带有明显的巴人特点。近年在成都闹市发掘出土的大片船棺群也是如此,其墓主人的遗骨带有明显的二次迁葬的性质。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古书关于蜀王杜宇禅让给巴人鳖灵(即蜀王开明)的故事,也印证了不少学者关于巴人建立了蜀国开明王朝的研究结论。

1953年,毛泽东提出修建三峡大坝,根治长江水患问题。1956年7月,他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水调歌头·游泳》问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对三峡工程做出具体的指示。1992年4月3日15时20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并获得通过。

1993年三峡工程终于上马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水利工程。1997年,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诞生了。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世界级难题有了破解的保证;三峡的经济、文化有了一个靠得住的支撑点;中国西部开发的号角吹响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终于有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重庆龙尾,为长江经济带的腾飞注入新的动力。

长江文明,由于有了三峡工程而新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大河文明所不可比拟的。三峡工程及移民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正成为三峡新的人文资源,成为三峡文化崭新的生长点。

三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产生了三峡文化的核——三峡人文精神。它是三峡人民依托三峡山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它包括以巴人为代表的忠勇刚烈的品格、以楚人为代表的“筚路蓝蒌,以启山林”的开创精神;承担大义、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在三峡移民中这一精神得到全新的升华);与山水和谐相处,乐山乐水的仁智精神;幽默乐观,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及舒畅旷达、热情奔放的文化风格。这种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三峡人文精神在三峡工程建设、三峡移民、三峡文化建设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光大,将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在长江文明的血脉里。

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学者,大多是工作在三峡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具有较高素养和丰富实作经验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编写了这套人文三峡丛书。我们力图浅近生动地从多个侧面展示三峡人文的博大与富饶,神奇与情趣,悠远和年轻。但愿我们的努力会与你共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