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中,散布在华夏大地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浩瀚历史遗迹中最为瑰丽的一部分。本书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著名城市的风味和特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不同城市在多样的个性中被发现多样的气质和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云乡//朱光潜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名城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中,散布在华夏大地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浩瀚历史遗迹中最为瑰丽的一部分。本书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著名城市的风味和特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不同城市在多样的个性中被发现多样的气质和风采…… 内容推荐 一个个多样的城市文化记忆,从或旖旎、或朴直的记述中流露而出。文人眼中的情感记忆,使每一个凡俗城市都鲜活生动得令人神往,而文化名人在记述中展现的生活思考神态也栩栩如生…… 目录 北京 老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 后门大街 菜市口 北平的庙会 忆厂甸儿 上海 两个大都市 上海最早的楼台亭阁和园林 丛墓的人间 城隍庙礼赞 城隍庙的书市 南京 南京 在玄武湖畔 金陵的古迹 玄武湖的春画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拾梦记 苏州 苏州旧游印象钩沉(节选) 苏州烟雨记 记游洞庭西山 黄昏的观前街 微雨,润涸了观前街 杭州 春日游杭记 观莲拙政园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北佬”看杭州” 西湖船 湖上探春记 西子湖上 钱塘江的夜潮——西湖零拾 西溪 扬州 “闲话扬州” 我是扬州人 扬州的夏日 扬州旧梦寄语堂 绿杨城郭忆扬州 成都 成都散记 成都的春天 成都·灌县·青城山纪游 芙蓉城 武汉 黄鹤楼 碧潭观鱼记 高山流水古琴台 汉味三吃 滇行短记 昆萌 昆明的雨 昆明漫记 广州 羊城风景片题记 我就这样认识了广州 哈尔滨 哈尔滨 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 西安 西京胜迹 西安散记 兵马俑前的沉思 青岛 五月的青岛 青岛素描 青岛 济南 大明湖之春 趵突泉 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冬天 曲阜 曲阜游记 曲阜孔庙 香港 港岛拾遗 台北 思台北,念台北 试读章节 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这样纯中国式的诗境,其感人深处,是和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分不开的。 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一方面是不干扰别人,自然也不愿别人干扰。二方面很敞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也缺少竞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三方面对自然界很敏感,对春夏秋冬岁时变化有深厚情致。让我们先来看看四合院的春、夏、秋、冬。 冬至过了是腊八,四合院春的消息已经开始萌动了。过了二十三,离年剩七天……在腊尽春回之际,四合院中自然是别有一番风光了,最先是围绕着年的点缀。以半世纪前的具体时代来说吧。老式人家还要贴春联,而新式人家或客居的半新式人家,春联一般都免了。但都要打扫房子,重新糊窗户。打扫房屋如果说雅言叫掸尘,北京人说话讲究忌讳,大年下的,什么打呀,扫呀,说着不雅驯,因而也总叫掸尘了。四合院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首先给人以万象一新之感。 可就在这样明媚的春光中,中午前后,忽听得院子里拍打一声,什么东西一响,啊——起风了,“不刮春风地不开,不刮秋风子不来。”北京的大风常常由正月里刮起,直刮到杨柳树发了芽,桃李树开了花。四合院中是不栽杨柳树的。但桃树、李树可能有。而最多的则是丁香树、海棠树,这是点缀四合院春光的使者。 春节也就是北京四合院中人们说的过年,由冬至算起的“九九”计之,一般常“六九”前后,已过“三九”严寒的高峰,天气渐渐回暖,四合院墙阴的积雪渐渐化了,檐前挂着晶莹的“檐溜”,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虽然忙年的人们,无暇顾及四合院中气候的变化,但春的脚步一天天地更近了。 春节到了,拜年的人一进垂花门,北屋的大奶奶隔着窗户早已望见了。连忙一掀帘子出来迎接。簇新蓝布大褂,绣花缎子骆驼棉鞋,鬓上插一朵红绒喜字,那身影从帘子边上一闪,那光芒已照满整个四合院,融化在一片乐声笑语中了…… 不必多写,只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就可以概括四合院春之旎丽了。 北京春天多风,但上午天气总是好的。暖日喧晴,春云浮荡,站在小小的四合院中,背抄着手,仰头眺望鸽子起盘,飞到东,看到东,飞到南,看到南……鸽群绕着四合院上空飞,一派葫芦声在晴空中响着,主人悠闲地四面看着,这是四合院春风中的一首散文诗。 丽日当窗,你在室中正埋头做着你的工作,听得窗根下面“嗡嗡……”地响着,是什么呢?谁家的孩子正在院子抖着从厂甸新买来的空竹。这又是四合院春风中的一首小诗。 北京的长夏,天气酷热。现在住在高楼里的人们,不能不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如电风扇、空调、电冰箱等等玩艺消暑降温,可当年老北京的四合院里这些玩艺全都没有,但在四合院里消暑度假,却比现在用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低温更适合人体的自然条件,更舒服也更充满凉意,令人神往不置。 四合院里的人们怎样消暑度夏呢?简言之就是冷布糊窗、竹帘映日、冰桶生凉、天棚荫屋,再加上冰盏声声,蝉鸣阵阵,午梦初回,闲情似水,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 冷布糊窗,是不管大小四合院,不管贫家富户,最起码的消暑措施。冷布名布而非布,非纱而似纱。这是京南各县,用木机织的一种窗纱,单股细土纱,织成孔距约两三毫米大的纱布,再上绿色浆或本色浆。干后烫平,十分挺滑,用来当纱窗糊窗,比西式铁丝纱以及近年的塑料尼龙纱,纱孔要大一倍多,因而极为透风爽朗。 老式四合院房屋窗户都是木制的,最考究的有三层。最外护窗,就是块木板,可以卸下装上,冬春之交可挡寒风灰沙,不过一般院子没有。二是竖长方格交错成纹的窗户,夏天可以支或吊起。三是大方格窗,是夏天糊冷布及卷窗的,俗日“纱屉子”。入夏之后,把外面或里面窗吊起,把纱屉子的旧纸旧纱扯去,糊上碧绿的新冷布,雪白的东昌纸作的新卷窗,不但屋始洞然,而且空气畅通,清风徐来,爽朗宜人了。乾隆时前因居士《日下新讴》有风俗竹枝云:“庭院曦阳架席遮,卷窗冷布亮于纱;曼声△(原缺)响珠堪听,向晚门前唤卖花。”这诗第一句说“天棚”第二句便说冷布糊窗。诗后有小注云:“纸窗中间,亦必开空数棂,以通风气。另糊冷布以隔飞蝇,冷布之外加幅纸,纸端横施一挺,昼则卷起,夜则放下,名为‘卷窗’。” 糊冷布最便宜,因而一般贫寒家也有力于此。只是冷布不坚固,一夏过后,到豆叶黄、秋风凉的时候,日晒、风吹、雨打,差不多也破了。好在价钱便宜,明年再糊新的。在窗户上糊冷布、糊卷窗的同时,门房上都要挂竹帘子了。竹帘子考究起来是无穷无尽的,“珠帘暮卷西山雨”,穿珠为帘,固然珍贵,但一般琉璃珠帘,也值不了多少钱。倒是好的竹帘,十分高贵。如《红楼梦》中说的虾米须帘:湘妃竹帘以及朱漆竹帘等等,都是贵戚之家的用品。一般人家,挂一副细竹皮篾片帘子就很不错了。隔着竹帘,闲望院中的日影,带露水的花木,雨中的撑伞人;晚间上灯之后,坐在黑黝黝的院中乘凉,望着室中灯下朦胧的人影,都是很有诗意的。北京人住惯四合院,喜爱竹帘子,去夏回京,见不少搬进高层楼宇中居住的人,也在房门口挂上竹帘子,只有这点传统的习惯,留下一点四合院的梦痕吧。 四合院消暑,搭个天棚是个十分理想的。尤其是北京旧时天棚,工艺最巧妙。 不过搭天棚比较费钱,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办到。旧时形容北京四合院夏日风光的顺口溜道:“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这在清代,起码也得是个七品小京官,或者是一个粮店的大掌柜的才能办得到,一般人谈何容易呢? P2-4 序言 编选完《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久久沉浸在大师们对于不同城市的描摹里,一个个多样的城市文化记忆,从或旖旎、或朴直的记述中流露而出。文人眼中的情感记忆,使每一个凡俗城市都鲜活生动得令人神往,而文化名人在记述中展现的生活思考神态也栩栩如生。掩卷起身,回到现实,对于城市的认识更加质感也更为丰富。 伫立在现实的窗口,远远望去,北京城的东南景象完全展示在眼前。高楼林立得令人晕眩,一天天的现代化,一天天的告别往昔。城市闪现眼前的繁华,遮蔽了过去。刚才的光影应该是孩子晃动的玻璃反光?小时侯在南方城市里,童稚的嬉闹就包含了用碎玻璃镜到处晃动阳光,反射所到之处物件便被突出,因为随着光影的探照,孩子的期望就射向远方了。脚下的二环路车水马龙,倏忽之间,每一辆车都会有一阵泛着光影的眩亮,城市真的是城市,炫耀而光彩,但现代化使城市历史只能重写,因为古老都低头垂腰快湮没不见了。楼下依傍着护城河,那依稀还有吞噬了老舍先生的太平湖的影子?填平在上面的是地铁维修厂,看着返回的地铁鱼贯而入,逶迤的车厢慢慢挤入厂房,似乎隐蔽了俗世生活的梦想。 城市就是这样鲜活展示在眼前,但其实城市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书中抓取的正是文化名人身经所历的城市生活、城市记忆,细腻笔墨之间,透射出北京、上海、杭州等不同城市之间的多样性状。 《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的选编宗旨,正在于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著名城市的风味和特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不同城市在多样的个性中被发现多样的气质和风采。 我们关于城市似乎有许多可谈,譬如,一个城市的火车站,似乎是城市的门面,但其实过去是千篇一律的嘈杂混乱,现在则是千篇一律的豪华无序,以它来窥视城市必然受骗。所以必须探出车站,深入进去。而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又似乎成为招牌,但其实那只是外地人的笼统见识,本地人却不以为然。你要问何者为一个城市的所指,本地人一般按照自身所好回答:或者是工作区域或者是生活场所,再深入也就茫然了。 只有文化的指向才能够牵拉出一个城市的归属和顿然涌起的味道。其实,城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有专属的区域,而是挥散在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是情感的牵挂。本书中的“城市”,在作者心目中,可不是划一齐整的高楼,而是萦绕每一个作者记忆中的细节,丝丝缕缕,都那般多样深情。一个城市的风味和另一个城市的韵致,差异着却同样多姿多彩。 城市是什么?读了这本书,自然更明白不是豪宅大楼,不是通衢大道,城市其实是人所构成的栖息、生活、怀想的地方,城市是熟悉的身边,又是遥远怀念的对象。我们只有在流浪漂泊中、在乡村艰难中、在国外游荡中才会想起思念的具体城市,只有在置身城外才会有城市的概念。如同张中行先生文章中所言:“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确然就是这个道理。身处城市时,有人还把她看成囚笼,厌烦她的局促、嘈杂和烦琐,于是似乎不能忍受,实际上,这个城市、那个城市,都是自己生命年轮中的留存标记,已经不可更移地凿在心里,没有来由的牵挂地,想要斩断却挥之不去。 读书就是为了体味沉积的历史,显然,这“城市”的味道只有静静想来,才可能勾起什么是城市的记忆,于是触手可及的空气、司空见惯的习俗、招手间的问候、遗忘后的思念,都成为城市意味的标志。城市是有味道的,多少年前,对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记忆深刻,因为这里说出了人和景物、和城市的切割不去的关怀,其实就是一种味道的牵挂,只有对城市爱之深切才能有城市的印记留存。书中大家们的记忆那样鲜活灵动,那样有心灵印记的味道——对,心灵印记的城市,就是城市富有内在魅力的所在。写出这份情致,就是文化积存中的城市了。 城市的韵味其实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琢磨出来的,因为司空见惯的生活,可能磨钝感觉,你说,朱光潜那对于后街的感悟:“除着破铜破铁破衣破鞋之外,就只有青葱大蒜,油条烧饼,和卤肉肥肠,一些油腻腻灰灰土土的七三八四和苍蝇骆驼混在一堆在你的昏眩的眼帘前晃影子。——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的。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 这样的城市素描,只有文人才能有这般真切的记忆! 《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为我们琢磨城市的韵致趣味,和城市的内里的意味提供了历史的记录。所以,选编的不拘一格与看重多角度把握大师心中的城市印痕,是我们试图达到的目标。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在文字之间铺展着无穷的魅力,不仅因为城市自身,还因为文人们赋予记忆的温情和给予它们留恋的情感。 试看看上海作家王安忆的比较描写:“风在北京的天空浩浩荡荡地行军,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没有似的,不动声色的。然而透明的空气却变成颗粒状的,有些沙沙的,还有,天地间充满着一股鸣声,无所不在的。上海的风则要琐细得多,它们在狭窄的街道与弄堂素索地穿行,在巴掌大的空地上盘旋,将纸屑和落叶吹得溜溜转,行道树的枝叶也在乱摇。当它们从两幢楼之间挤身而过时,便使劲地冲击一下,带了点撩拨的意思。” 这也是关于城市的写照,如此细腻亲切的味道! 应当说,文人大家着眼于文化感悟的城市,就是这样在个人感受中微妙突显出意味,如黄裳写成都,竟然“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美妙而抒情。城市其实就在小吃的惊讶味道中,在街巷的方言语言调侃里,在书店淘洗古籍的得意之间,也在古玩的把赏之中,而庙会的人潮涌动,公园的方寸摆设,街坊邻居的相帮询问等等,都构成城市的风貌和个性。而名人的各自记载方式,更使得不同城市充满了观照的奇情异趣。 所以我说,城市就是活在人们心底,无论她世道怎样变迁,城市样貌如何改变,城市依旧是活在人心里的“城迹”。城市就是以人为核心的生命感知的方方面面,它点点滴滴,无处不在,依附于物件形体,流荡在情感心底。确切地说,城之迹就是人的文化之感,生命之叹,心灵之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