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美德,鼓吹人类自私本性,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有人讥笑她,有人爱她。但是,兰德的书在美国的销售已达数百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她拥有很多知名的铁杆书迷,如银行家艾伦·格林斯潘、总统里根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本书是安·兰德阐述其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的力作,
该书位于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排行榜第一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读了安·兰德的书,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私的德性/兰德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美)安·兰德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美德,鼓吹人类自私本性,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有人讥笑她,有人爱她。但是,兰德的书在美国的销售已达数百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她拥有很多知名的铁杆书迷,如银行家艾伦·格林斯潘、总统里根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本书是安·兰德阐述其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的力作, 该书位于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排行榜第一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读了安·兰德的书,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内容推荐 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书中导言提到“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本书展示了她捅道德“马蜂窝”的勇气。 目录 导言 客观主义伦理学 与精神健康相对的神秘主义和自我牺牲 危急时刻的伦理学 人类利益的“冲突” 人不都是自私的吗? 愉悦心理 难道生活不需要妥协? 怎样在非理性时代过理性的生活? 崇拜灰色道德 集体化伦理学 人类的权利 仿佛化“权利” 政府的本质 自由社会中的政府资金 停滞不前是神圣的权利 种族主义 伪个人主义 胁迫式争论 索引 试读章节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伦理学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是既定的,是历史事实,对发现其形而上的理由或者客观确证性毫不关心。其中许多哲学家尝试着在伦理学领域内打破神秘主义的传统垄断,据说要给道德下一个理性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定义。但是,他们的努力仅仅是在社会背景上证明它们的正当性,那不过是用社会取代了上帝。 公开的神秘主义把随意的、无法解释的“上帝的旨意”当做善的标准,以此确证他们的伦理学。新神秘主义用“社会之善”取代了“上帝的旨意”,因而陷入了循环定义,如“善之标准就是对社会之善”。在逻辑上,在当今普遍的实践中,这意味着“社会”凌驾于任何伦理学原则之上,因为“社会”就是伦理学的来源、标准和依据;因为“善”就是社会希冀的任何事物,是社会偶然确定为其福利和愉快的任何事物。那意味着“社会”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善”就是社会选择的任何事情——因为它做出了那样的选择。而且,既然根本不存在“社会”这样的实体,既然社会只是一定数量的个人,那意味着有些人(大多数人,或者任何自封的社会代言人)在道德上有资格去追求他们想要追求的任何幻想(或者任何暴行),而其他人却被迫在道德上毕生服务于那群人的欲望。 这很难称之为”理性”,然而大多数哲学家现在已经决定宣布理性失败了,宣布伦理学不受理性力量的控制,宣布从来就不能定义任何理性伦理学,宣布在伦理学领域内,在选择价值、行动、追求和生活目标方面,人必须受理智之外的某种东西指引。受什么指引呢?信仰、本能、直觉、启示、感觉、趣味、冲动、希望和奇想。就像从前一样,现在的大多数哲学家都同意伦理学的终极标准是奇想(他们称之为“任意的假定”“主观选择”或“情感投入”),他们只在“谁的奇想”问题上产生争议:是个人的、社会的、独裁者的抑或是上帝的奇想。不管现在的道德学家在哪一点上有分歧,他们都一致认为伦理学是一个主观问题,都认为伦理学不包括理智、头脑和现实。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当今世界在地狱中堕落得越来越深,这就是原因。 如果你想拯救文明,你必须向现代伦理学——也是向历史上所有伦理学中的这一前提提出挑战。 要向任何规范的基本前提提出挑战,都必须从头开始。在伦理学上,就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什么是价值?人为什么需要价值? “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行动所要获得或保持的东西。“价值”的概念不是基本要素,它为后面的问题预设了答案:对谁有价值和为什么有价值?它预先假定,在面对抉择时,一个实体能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行动。如果没有抉择,就不可能有目标或者价值。 我引用高尔特的话:“宇宙间只有一个基本抉择:存在或不存在——而且它只属于单一的实体类型,即生命体。没有生命的物质,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生命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生命依靠特定的活动过程。物质是不可毁灭的,它会改变自己的形态,但它不能停止存在。只有生命体才面临不断的抉择:活着或死去的问题。生命是一个自立、自生的过程,如果一个有机体停止了这种活动过程,它就死了。组成有机体的化学元素还在,但是它的生命却不存在了。只有‘生命’的概念才能让‘价值’的概念成为可能。只有对生命体才有善恶可言。” 为了完全弄清楚这些话的意思,不妨想象一个永恒的、不可毁灭的机器人,这个实体可以移动和行动,但它却不可能受到任何事物影响,不会在任何方面发生变化,也不可能受到破坏、伤害或者毁灭。这样一个实体是不会拥有任何价值的:它无所谓获得或失去什么,也不可能有任何事物支持或反对它,服务子或威胁到它的福利,满足或阻碍它的利益。它既不可能拥有利益,也不可能拥有目标。 只有生命体才能够拥有或创造目标。只有一个生命体才有自发的、有目的的行动。在物质层面上,所有生命体(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有机体)的功能——从阿米巴虫单细胞内的营养功能到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都是有机体自我产生的活动,并且指向一个单一的目标:维持这个有机体的生命。 一个有机体的生命依赖于两个要素:其一,它需要来自外部世界、来自其存在的自然背景下的原料和养分:其二是它自身的活动,即适当地使用那种养份的活动。在这一背景下,“适当”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生命,或者说是有机体生存所必需之物。 在这个问题上,有机体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它生存所必需之物决定于它的本质,决定于它所属的实体种类。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会产生多种变异和多种形态,包括一时的残废、残疾或生病,但是其存在的基本抉择保持不变:如果一个有机体停止了其本性所需的基本功能——如果阿米巴虫的原生质停止吸收食物,或者人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死了。基本上说,静止就是生命的对立面。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维持过程,生命才能持续存在。自我维持的目标有其终极价值,那就是保持有机体的生命,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维持才能实现这个终极价值。 终极价值就是所有次级价值的最终目标或目的,而所有次级价值则是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而且终极价值为评价所有次级价值确立标准。有机体的生命就是其价值的标准:延长生命即为善,威胁生命即为恶。(P4-6) 序言 有一段时间,许多学界朋友有些十白接我的电话。那时我正对安·兰德着迷,状态有点像搞传销的,逢人必说,喋喋不休。光说不够,还张罗出版。鼓动起三今年轻编辑自发结成小组,各有分工。可惜领导没兴趣,只好散去。其中一员后来翻译了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算是弥补了一点遗憾。我把资料群发给对岸的同行们,希望他们先行一步。最近,对岸一个朋友来了兴致,确定要做。 我曾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行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等议题有兴趣,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只好独自摸索,这样就与安·兰德偶遇了,布莱克威尔商业伦理百科辞典就收列了她的条目。等到重视了这个人,就会发现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韦伯斯特文学词典》等工具书也都有她的条目。 安·兰德的头衔是作家和哲学家,可在文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不太容易“发现”她,在学院派的学脉叙述中,压根儿就没有她的位置,汉语文献更不用说了。北京一位学术名家写了大部头的《美国哲学史》,只能在索引中找到兰德的名字。受我之请,朋友还询问过哈佛的名教授,他对安·兰德的评价就两个字:疯狂。 政治哲学领域对安·兰德稍微重视些,诺尔曼·P.巴利(Norman P.Barry)的《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给了兰德一个专门的章节,可文中也说,在欧洲,兰德并不为人熟知。我很喜欢巴利的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的章目,心里有了底:独自摸索的路径,没有太大的偏差,尤其是后来(直到现在)我对休谟的追溯。 走出学院高墙,跨越学科藩篱,就会发现安·兰德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经济生活是美国主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安·兰德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此域。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不用说,早在50年前,他就曾致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表达阅读兰德著作后的感受。40年后,华尔街一位投资大师在其经典的投资理论著作中,坦言他的理论主要受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启示。类似波普尔之于索罗斯,只是安·兰德的影响力更强烈,更广泛,更加直接。登录网站,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已经去世25年的安·兰德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关于她的研究所、网站、期刊、书籍等资讯实在太多,甚至美国哲学学会东部会区下面还有一个安·兰德协会。这些都是自发的,追随者基本都是学院外的人,即便有一些高校学者,也比较边缘,副教授居多。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比较学院化的研究兰德的著作,这或许意味着学院派开始重视兰德了。 兰德的思想使其小说充满张力,张力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文学的框架,以小说、剧本作为思想的载体己属多余,论文,访谈、专栏短文和即兴演讲来得直接、痛快。她给媒体写专栏,四处演讲,广播有其声,电视现其影,甚至还跑到西点军校给学员树立“爱国观”,上千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真有一股兰德旋风。我看过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Ayn Rand:A Sense of Life,的确能感受到这个思想女强人的辐射力。这部片子是兰德思想的一位追随者自费拍的,1998年还获得了奥斯卡纪录片奖的提名。 我喜欢读安·兰德,有一个令人惭愧的原因,兰德的书好懂,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障碍,加之简单明了的推理,毫不含糊的结论,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半瓶醋阅读。如果有些相似的生活体验,读起来还能遐想联翩;顺其理路自行演绎,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兰德有足够强大的力道,使我在鼓动合作者的时候省了不少力。只是给他们一个名字,自己到网上去搜,不过数曰即答应参与:“此人有意思!”当然,夸张的广告语也很诱人,其小说销量如何了得,仅决于《圣经》云云。其实,时过境迁,文学的华彩已然黯淡,至今熠熠生辉的是思想的内核。 独自在暗处摸索,遇到电石火光,自然有种发现的兴奋,喋喋下休呈面还包括了炫耀。有一天我的老编辑部主任说,这个人名字很耳熟,这些道理也下陌生,之前我肯定看到过。没过几天,老主任就递过来一本小册子——《新个体主义伦理学——安·兰德文选》,1993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2000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这个洋相出得真是糗,自己单位出版的书,责编是隔壁办公室的哥们。这种尴尬是井底之蛙常有的体验。 原著书名简单醒目——《自私的德性》,却改名为拗口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成心不要更多的人阅读,难怪首印也只有2000册。1995年的《读书》上有篇文章,对此举表示了理解,并发散开去,讲了一通“勿忘我”。此文的作者曾是庙堂学士,后来成为民间学者。他是为数不多比较早就阅读过兰德原著的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帮助。他还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江怡教授一道,陪我去出版社,介绍兰德的思想意义和出版价值。江怡教授不仅亲自翻译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且在媒体撰文,介绍这个有趣而有张力的思想女强人。江教授的本专业是分析哲学,搞维特根斯坦的,本和兰德的“偏激”、“肤浅”不兼容,却全力帮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还保有一份公民的关怀与兴致。 除了《自私的德性》,兰德哲学思想建构的核心著作《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是必须列入的,这也是她构建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兰德是思想领袖,常常围绕一个议题,兰德先发言,其追随者顺着她的思路接着讲,形成完整的阐释。 兰德的小说大都文以载道,观念先行,如果先明了其思想主旨,那么其小说的文学性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她最有影响的两部小说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都是大部头,卷轶浩繁,其中一部《源泉》已经翻译出版。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篇幅较小的小说《一个人》,也收入丛书,该书前几年在台湾出版,封面上赫然印着“在美国销售250万册”。 如果有余力,还想出一本兰德的传记,她的传记已经有好多种,任一种都不错。有一本《兰德与商业》,很值得一读,该书作者出版了很多阐释兰德的著作,我愿意推荐这一本。兰德还有一本为“市场经济”辩护的书——《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念》,却不在我们的出版计划中。 其实这四本书能出版,我就已经很知足了,这么多年的一桩心事算是有了交待。为此我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特别是于泽俊副总编、陈希米老师、李静韬博士。 2006年12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