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鹿崇拜的神话
《蒙古秘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神活的缩影:“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来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蒙古秘史》的原著版本已经失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公元1382年(明朝洪武十五年)由明朝译官火原洁和马沙懿黑按照原著的蒙古语原音用汉字拼写音意并译的。这两位译官在“孛儿帖赤那”一词旁注“苍色狼”,在“害埃马兰勒”一词旁注“惨白色鹿”。这一信息为后世的蒙古史学家反复诠释,仍然没有离开狼、鹿两个动物的形象。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北方草原许多民族都有过狼崇拜的现象。《魏书·高车传》中说,匈奴和敕勒存在狼崇拜;《隋书·突厥传》则记载,突厥民族存在狼崇拜;13至14世纪以回鹘文抄写流传的英雄史诗《乌古斯传》里,也记载了回鹘人有过生动的狼崇拜神话。《蒙古源流》卷四记载:成吉思汗兵行西夏途中,在杭爱山地方设围捕猎,特别告诉属下:今天我们圈围的中间,有一只草黄母鹿和一只苍色的狼,千万不能伤害它们,放它们生路。这说明,蒙古族曾将狼和鹿作为神兽加以保护。
(二)熊崇拜
在北方草原,布里雅特和达尔哈特人都崇拜熊。根据蒙古国学者策·阿龙喜的著作《蒙古人的几种熊崇拜》的记载,布里亚特人和达尔哈特人都要遵循自古以来传承的“熊祭仪”,即在猎熊时要举行一些奇特的祭祀仪式。在这两个部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故事:
一个女人与一只熊相遇,并逐渐熟悉接近。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与熊相似的几个孩子,把孩子养大后,她又回到了熊那里。她临行前留下话:“三年内不要杀熊,那样做就等于杀死了我。”但是,孩子们还是违背了母亲的告诫,第三年头上杀死了一只熊,当剖开熊腹时,竞看到那个女人的乳房在里面。
青海柴达木地区的藏族人和蒙古人都崇拜熊,他们称熊为“天狗”。有另一则神话故事这样说:
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名叫“灰腾”(意为冷)。一天,她进入猛兽出没的夏赛义日山中,正当她深恐进入绝境而徘徊时,一个绿色的猛兽悄然出现在她附近。她见了大吃一惊,吓昏过去。这个野兽十分怜惜这个被吓坏了的女人,给她送来了食物,亲切地照顾她。不久,他们相互依恋,同居生活,生了一只熊。熊崇拜产生的“熊祭仪”和与熊有关的习俗禁忌,除布里亚特和达尔哈特人之外,尚有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都普遍存在着与此相近的习俗。
(三)亡牛崇拜
牤牛崇拜也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信仰。布里亚特人有一则神话传说,表达了这种信仰:传说牤牛那颜本是天之子,然而他却披着牤牛皮貌似牤牛,在人群中行走。在这期间,他向台吉、可汗的公主使眼神而使之怀孕。后来,由他使眼神而妊娠所生的两个男孩,成了宝拉嘎特、依黑日特一系的鼻祖。
(四)天鹅崇拜
蒙古高原上曾有许多民族或部落将白天鹅作为吉祥的象征,甚至将其奉为神鸟或“翁衮”加以祭祀。当春季天鹅北归时,蒙古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人便要以洁白的鲜奶祭洒,并且吟唱:“天鹅飞来,冰雪消融,花骒马生驹,迎接福禄来。呼瑞!呼瑞!呼瑞!……”,而一则关于天鹅的神话,则流传在布里亚特蒙古人中。
P158-P16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几千年来,马背民族与蓝天白云、草原羊群为伴,形成了与农耕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马背民族对于大自然的这一份情感,就是这样心心相印、代代相传的。我常想,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需要人类的智慧,更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需要一种文化力量的支撑。马背民族的文化,是真正把他们的祖先,把他们的敬畏,把他们的情爱,同他们身边的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希望我写下的这些文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背民族同大自然相依相伴的文化:是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保护了蒙古高原的绿色屏障,墨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如今,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草原文化无疑会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在内蒙,与马背民族朋友们的豪放歌声、甘醇美酒相伴,我工作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这本书可以说是对那段难忘生活的一个纪念。我衷心祝愿在那片美丽的草原上,辽阔的蓝天下,各民族兄弟能够一如既往地互相借鉴彼此的长处,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有幸得到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李为民教授、内蒙古中华文化学院杨·道尔吉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邓昌旺博士、中国《职大学报》主编周秉高教授、内蒙古日报社高级记者王然彤等许多同志的帮助。还应提到的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潮洛濛》杂志编辑部的哈斯毕力格同志,他为本书搜集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对他们诚挚的感谢!
陈寿朋
2007年2月26日
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日益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大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陈寿朋教授是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席,长期致力于生态道德的普及、推广和研究,在各种场合积极呼吁全社会要建立和普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他又写出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这部书。
这部书倾注了他对草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内蒙古大草原,是陈教授的第二故乡。他无限热爱这片秀美的山川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同胞,与草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年来,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重温祖先留下的智慧与经验,强调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我们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启迪。
我与陈教授相识多年,他从高尔基研究的学术权威,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首倡者和宣传家,使他的桑榆之年的生活闪闪发光。
我曾听说,人生有两个黄金时代:一个是青年时代,这个年龄的人充满精力与梦想,生活向他展示了无限的可能性,他有走向光明前途的所有条件;第二个黄金时代是人的六七十岁,这时候的人有了充分的阅历和实践,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只要不懈努力,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有可能超过第一个黄金时代。陈寿朋教授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此表达对陈寿朋教授的敬意并推荐此书。
谨为序。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几千年来,马背民族与蓝天白云、草原羊群为伴,形成了与农耕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
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那段草原难忘生活的一个纪念。倾注了他对草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内蒙古大草原,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他无限热爱这片秀美的山川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同胞,与草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步在中国北方的大草原上,我们仰望湛蓝的天空,白云在天际淡淡地飘过。仿佛向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候鸟自由而舒展地飞翔,飞向九重云霄,飞向苍翠深谷,在这片辽阔无垠的土地上,绚丽的风情和悠远的历史伴着生命之绿,在绵延不断的时空中给人们留下了无尽魂牵梦绕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