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谭家健散文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谭家健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澳大利亚所见中国人

到澳大利亚作7日游,原来目的是想领略澳洲的自然风光,见识白种人的生活情状。然而,由于时间有限,言语不通,这两方面的收获都很粗浅。倒是遇见的一些中国同胞,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出一系列思考。

一位是老朋友X君。早年就读于中国著名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某研究所工作,70年代末,随夫人因继承遗产而移居澳洲。多年不见,甚为欢洽,除了亲自驾车陪同参观游览市容及奥运会场馆外,还畅叙阔别后境遇。X君乍到之时,本希望用其所长,从事与中文有关的职业,谁知当时该地华人不多,中文学校寥寥,虽有几处大学中文系,但必须同时使用英文才能教学;有几家华文报纸,属侨界联络性质,发行不广,编辑多为半义务。某报董事会曾有意聘X君为总编辑,他考虑再三,没有接受。经过短期恶补英文之后,到工厂当了一名车工。X君一向身体强壮、吃苦耐劳,人际关系好,不久便融入当地社会,一千就是20年。这次我们见面时,已退休在家,游泳、钓鱼、剪草、遛狗……闲适快活。夫人是护士,退休后还继续有工作做。住房是买下又自己设计改造的小花园,绿地宽阔,比我所见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授朋友们的住宅大得多。尤其令人羡慕的是,他和夫人几乎游遍了全世界,中国内地著名景区也都留下了足迹。谈起当年的老同学、老同事,如今虽是教授、研究员,但住房和经济生活方面与海外相距甚远。X君对此十分清楚,他不无感慨地表示,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然而并不后悔。这些年,他的中文研究虽难以进行,中文写作并未停止,当地及香港和内地报刊经常投稿,写点小文章,也出版了几本散文集。我随手翻阅,文笔老练、思想犀利、见多识广,而且幽默风趣、个性鲜明。他谦虚地说:“虽然没有你们那样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却也自由抒情言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近十余年,常回老家探亲访友,国内思想言论不断解放,但还存在无形的禁区,不像“化外之民”,无所顾忌。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奢侈品。海外的信息渠道很广,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可以看到、听到不同角度的报道和描述,比国内的朋友,眼睛和耳朵似乎更灵便些。近几年澳洲华人激增,朋友越来越多,生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颇不寂寞呢。”

另一位是30多岁的年轻人,是我老同乡的孩子。80年代初毕业于体育学院,工作中认识一位澳洲体育界人士,遂参与中澳体育交流活动。90年代举家移民,成为澳国某体育组织的雇员。政府为他们夫妇和女儿义务补习英文,很快就过了语言关。女儿人小学而中学,皆免费。夫妻工作尚适意,所学专业知识用得上。年轻人并不满足现状,近几年业余从事中澳留学中介活动,为中国的中学生代办各种手续,乃至提供短期住宿。他很感慨地告诉我:留学生在海外表现实在堪虞。一般中学生才十八九岁,识别能力、自控能力都弱,一到花花世界,稍不小心就晕头转向,学坏容易学好难啊!尤其有钱人家的子女,挥霍无度,酗酒、飙车、豪赌……钱花光了就借,还不了就偷、就抢,甚至组织小集团,打劫、绑架,专门对同胞和同龄人下手。有关情况在香港的凤凰电视台上曾有报道,海外报刊也有披露。国内不知了解否?我告诉他,我在新加坡看过凤凰台和有关报刊的介绍,国内大众未必得知其详,所以,出国留学还是风头甚健,并且越来越低龄化。新加坡地方小,管得严,倒没有出现澳洲那样的现象。在马来西亚曾见中国留学生驾车打劫的报道,竟是两名富家子弟,可见问题带有普遍性。

在悉尼和墨尔本所下榻的旅馆皆邻唐人街,附近有多家餐馆,招牌竟是“毛家菜”、“韶山餐馆”、“小平饭店”等等。我是湖南人,进去看看菜谱,再问问用料,马上发现是冒牌货,纯属商业广告。“毛家菜”的红烧肉,不是湘菜做法,腊肉也不用湖南产品。联想到新加坡有一家“毛家餐馆”,专卖“文革”菜,菜名都是文革中红卫兵的口号,令人毛骨悚然。侍应生穿着红卫兵式军服,戴军帽、红袖章。身临其境,哪有心思吃饭?有人投书新加坡报纸批评,中国使馆说,这是商业行为,不表态,结果自生自灭。澳洲的同类餐馆,前景可想而知。倒是悉尼一家台湾人开的小吃店,名叫“朱妈妈小吃店”,引起我和内人的浓兴,一连去了两次。门面不大,10来张小桌,每次均需排队、候座。此店特点就在“小”字,食品量小、体积小,碗碟也小,但十分精巧,风格独特。经营者懂得顾客心理,不求充饥,而在于尝尝新鲜,故以精雕细刻多样化取胜。侍应小姐皆来自台湾,动作轻盈、迅捷,态度热情、耐心,语言温文柔和,给人自然而亲切之感。据说皆朱妈妈培训出来的。台湾美食在内地和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有相当好的声誉,其中“康师傅牛肉面”已经风靡全中国,“永和大王”的豆浆油条,也已迅速扩张至南北各大城市。“朱妈妈小吃”如登陆内地,有可能给同行业带来一股新鲜风气。靠真材实料,而不靠广告和炒作,这也许就是诀窍所在。

某日,乘大巴随团作长途旅游。沿路参观云蒸霞蔚的蓝色山脉,层波叠浪的企鹅海滩,奔腾跳跃的鸵鸟、袋鼠养殖场……虽然频生啧喷新奇之叹,但总觉得文化内涵不足。若在中国景区,常常可以联想到古代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篇佳句等等,而澳洲则缺乏这些。例如著名的“三姑娘峰”,比神女峰更像人形,但没有宋玉的描写和想像,也就发掘不出它的美学底蕴。同车人员有中国内地的、台湾的、香港的,面对国外见闻,亦不乏比较和评论。闲聊的话越说越多,也就越离题、越放肆,有的中听,有的不中听。几位香港大嫂交谈说,内地“老表”不认识鸵鸟,说是大鹅;另一对香港青年男女说,如今“老表”有几个钱了,出来看世界,大惊小怪,真是老土!北方人叫“老冒”。我一身穿着土里土气,又喜欢高声说话,他们也许是冲我说的。我忍不住对看鸵鸟的女士们说:“中国有的地方养的鹅的确和鸵鸟差不多,嘴巴又尖又长,还会■人。”她们问:“真的吗,在什么地方?”我说:“在贵州夜郎。那种鹅眼睛构造特别,看人很小,以为好欺负。古代夜郎土著人,也很自大,看不起中原汉人,不知与大鹅有无关系?”

(新加坡《扬时代》2005年第4期)P120-123

后记

这本小书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属于散文随笔,大多数写作于近十来年,先后发表于内地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报刊,少数是未刊稿。第一编“海外剪影”,作于1994~2006年间。由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讲学、探亲时间较长,所以有关这两国的文章有17篇,记风土人情、记事、记人也记书。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泰国、韩国、澳大利亚、欧洲10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多数是游记。第二编“寰中杂记”,有两三篇时间稍早,其余亦作于近10来年。大致反映我从小学而中学、从军队到大学、从编辑部到研究所的生活点滴,多少带有回忆录性质,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其中《志愿军中的小文化教员》,缀录了我在1954年为战斗英雄金克智记述的战斗故事;《“滚泥巴”的额外收获》缀录了我在1963~1964年间为贫下中农所写的家史和用顺口溜形式写的村史,只能算作通俗文学,但却真实反映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的心路历程。第三编“学林漫步”,属于当代学术评论。最早的3篇,分别作于1957年、1958年、1964年,还有几篇作于70年代末期,都是我读了那些作品后的真切感受。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其中有些口号和词语,思想观点和认识方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思维习惯。今天的年轻读者也许觉得陈旧,然而我却颇有“敝帚自珍”之恋,并不认为是太大的过错。几篇后记,反映了我撰写的几本专著的经过和体会,记录了我在学术之路上不断跋涉的艰辛。

《荀子·正名》篇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冶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便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他说的是言谈,也可以用于写文章。我常引此自励,并努力履践。正如孔子弟子公西华所说的:“非日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这就是我写作这本小书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

(2007年4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编 海外剪影

 中华文化在狮城

 重教兴国——新加坡的教育

 新加坡的旅游文化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的民居

 四通八达——新加坡的交通

 美食天堂——新加坡的饮食文化

 南洋杏坛,煦煦儒风——记林徐典教授

 读林徐典著《先秦文学史稿》

 南洋盛会——记“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研讨会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马六甲的华人足迹

 多元的宗教建筑文化

 马来西亚的洞穴文化

 沙巴之旅

 南方有嘉木——记郑良树教授

 北马见闻

 从曼谷到巴堤雅

 海上桂林——攀芽湾

 韩国剪影

 澳大利亚所见中国人

 欧洲十国漫记

音乐之都维也纳

水城威尼斯和山城圣马利诺

露天历史博物馆——罗马

从意人利到瑞士

艺术之都巴黎

小国巨人:比利时、荷兰

横穿南德意志

 从阿里山到日月潭、阳明山

 香港印象

第二编 寰中杂记

 我的人生五步棋

 四十年代小学追忆

 难忘的成章中学

 七节龙的传说

 四看龙舟赛

 湘南的灯节

 南国兵营漫忆

 志愿军中的小文化教员

 冬日夏日皆可亲——记杨晦教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记褚斌杰教授

 被扭曲的“教育革命”

 忆陈翔鹤先生二三事

 评论《水浒传》毛太公惹的风波

 “滚泥巴”的额外收获

 编辑生涯片断

 初游桂林日记摘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忆余冠英先生

 交河故城一瞥

 否去泰来二十年

 武夷访古游

 王船山在“湘西草堂”(历史小说)

 北京乘车记

 三十年来家园,五十余载沾溉——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三十周年感怀

第三编 学林漫步

 并不美丽——评荒村的小说《美丽》

 同时代人的英雄形象——读电影剧本《老兵新传》

 看话剧《激流勇进》

 “枯木朽株”一解

 读毛主席《贺新郎》词

 读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

 永远年轻的歌手——易仁寰

 时代情怀与传统神韵——读易仁寰诗文

 炽热的诗句,炽热的心——《适民诗选》序

 《中国文化史概要》后记

 《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后记

 《墨子研究》后记

 《六朝文章新论》自序

 《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后记

本书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属于散文随笔,第一编“海外剪影”,是有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国的文章,有17篇,记风土人情、记事、记人也记书。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泰国、韩国、澳大利亚、欧洲10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多数是游记。第二编“寰中杂记”,反映了作者从小学而中学、从军队到大学、从编辑部到研究所的生活点滴,多少带有回忆录性质。其中《志愿军中的小文化教员》,缀录了在1954年为战斗英雄金克智记述的战斗故事;《“滚泥巴”的额外收获》缀录了在1963~1964年间为贫下中农所写的家史和用顺口溜形式写的村史,只能算作通俗文学,但却真实反映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的心路历程。第三编“学林漫步”,属于当代学术评论。都是作者读了那些作品后的真切感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是谭家健先生的散文随笔,主要内容是关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风土人情、记事、记人的游记;及作者从小学而中学、从军队到大学、从编辑部到研究所的生活点滴;还有一些当代学术评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

《荀子·正名》篇有一段话,意思是言谈,也可以用于写文章。体现了作者写作本书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1: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