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为官之道是敢于直面时弊,厉行改革;他是宋仁宗时“庆历新政”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范仲淹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季铁铮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的为官之道是敢于直面时弊,厉行改革;他是宋仁宗时“庆历新政”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 内容推荐 范仲淹出身微寒,他少有大志,断齑勘粥,苦读不倦,终有所或。虽仕途坎坷,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主持新政,造福黎民……为官,应学习他的清正廉洁、心忧天下;为人,应学习他的光明磊落、敢怒敢言;为文,应学习他的简洁朴实,大气磅礴! 目录 一 身世凄苦 发愤图强 1 金戈铁马,开国大势 2 先辈迁徙,历经兴衰 3 书台夜雨,两渡洞庭 4 断齑划粥,苦读不倦 5 睢阳深造,经纬大志 6 跌宕家境,风雨一肩 二 为官—任 造福一方 1 初入仕途,伸张正义 2 泰州小吏,主修海堰 3 执教治学,上书朝廷 4 通判微职,谏阻皇令 5 治水兴学,政绩斐然 6 仁政德政,恩泽三州 7 自请守边,病重邠州 8 精神高峰,力著雄文 9 宝刀不老,智惠杭州 10 抱病青府,噩耗徐州 三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1 愿作乌噪,死且不默 2 面劾太后,首次贬官 3 急民水火,悬草宫廷 4 再贬不馁,生死以之 5 三次遭贬,百折不挠 四 驰骋疆场 胸有雄兵 1 危难受命,急赴战场 2 实事求是,积极防御 3 鞠躬尽瘁,功盈边关 五 风口浪尖 新政旗手 1 危机四伏,呼唤改革 2 身负众望,担当重任 3 勇立潮头,主持新政 4 新政夭折,自有公论 六 伟哉文章 不落巨星 1 群星际会,创新时代 2 繁政思涌,忧病文生 3 豪婉相济,风骚词坛 七 精辟理论 博大思想 1 爱民重民,高于古人 2 弘扬法治,重振纲纪 3 崇尚名教,经世致用 4 立业兴邦,首重教育 5 重才之心,至死不泯 6 穷神知化,创新哲理 7 纵论经济,富民强国 8 论政议军,学道学佛 八 高风亮节 人格魅力 1 不计前嫌,襟怀坦荡 2 救助无辜,义无反顾 3 唯才是举,乐当人梯 4 淡泊名利,清廉如水 5 谆谆教诫,注重家声 6 斯人远去,精神长存 写作感言 试读章节 他到达睦州接任后,立即向皇上呈送了草写的《睦州谢上表》,虽然这种谢表是官吏们调任之后的例行公事与官样文章,但范仲淹却利用这种形式,再一次表明自己阻废郭皇后是出于维护皇权圣德,以保江山社稷稳固的动机,强调指出了君王敢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改正错误,才能如尧舜一般,上下一心,对内亲民爱民,对外睦邻友邦;如羲皇那样教化于民,和谐融洽,这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避免内忧外患,实行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睦州位于浙江西部,即现在的建德、桐庐、淳安一带,古有桐庐郡之称。秀丽的富春江与新安江穿行境内,层峦叠嶂,江水如纱,鸟鸣兽啼,春意绵绵。范仲淹被这里如诗如画的山川陶醉了,惆怅烦恼烟消云散,整个身心已完全融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之中。 他乘着寄情山水的雅兴,首先来到严子陵钓鱼台凭吊了久仰的严子陵。严子陵即严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学问家。刘秀做了皇帝后,召请他进京做官,他辞而不受,甘愿归隐于富春江畔,躬耕自养,垂钓怡情,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高雅而充实。为了张扬严子陵的精神,抨击那些奸佞弄权的官吏,范仲淹发动严氏后裔与当地群众,在东台山山麓修建了严子陵祠堂,亲自撰写了《严先生祠堂记》,高度评价了先生的历史地位,赞扬了先生的人格品行。他指出虽然刘秀拥有天下大量的臣吏与名士,却没有先生具有的高尚节操。先生归隐江湖,不入仕途,不事王侯,心目中没有贵贱之分,与民为伍,深得人心,“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他认为严先生的行为足以使贪官变得清廉,懦弱者变得刚毅,他的德行与名声对社会产生的教化启迪作用,就像太阳与月亮的光辉一样,是作为皇帝的刘秀都不可比拟的。随后,他又写信给著名书法家邵悚,请他以小篆书写《严先生祠堂记》,“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笔于片石,则严子之风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为教也亦大矣哉”。与此同时,范仲淹又到子陵台附近的白云村去寻访唐代隐士方干的旧居。方干也是一位不愿做官而寄情山水的高雅之士,范仲淹请来一位名叫悦躬的和尚,在新落成的严子陵祠堂大厅东边墙壁上i圄i了方干的像,自己又题诗于画像之旁:“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他在睦州之所以大做特做严子陵与方干的文章,表示出如此敬仰的热情,是向世人彰显着自己学习效仿前贤先哲的决心,反衬朝廷奸佞官吏的卑劣与丑恶,告诉人们只有高尚之士才会赢得历史的尊重。范仲淹在身临其境为他们树碑立传的过程中,进一步受到了古仁人思想的熏陶,精神上得到了新的升华。 北宋时期的南方,教育严重滞后于中原地区,范仲淹在考察时发现,睦州地虽肥沃,民却贫困,无发展之思,无致富之能。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缺乏教育,知识与文明还没有进入这块蛮荒之地。范仲淹立即组织力量,对设在孔庙的两间狭窄的州学进行扩建,经过几个月的抢修,一座与孔庙相连的龙山书院拔地而起。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范仲淹四处奔走,聘请名师前来任教,作为一州之长的他有时也来书院督学指导,有时还选题担任主讲。范仲淹在睦州任职时间虽短,却为龙山书院的创建与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为这片沉睡的地方输入了重视教育、开发智力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对富春江畔人才辈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睦州任职半年,龙山书院建成后开始招生,新安江的调水闸已经竣工,州衙旁西湖的淤积疏竣工程刚刚启动,仿古建筑“千峰榭”已在扫尾,还有一些老百姓要求急办的事正在计划之中的时候,范仲淹接到了调任苏州知州的诏令。尽管苏州是自己的家乡,是历史名城和发达地区,又是荣调而不是谪贬,毕竟睦州半年已有感情,很多为民工程即将动工,百姓之需,州业之兴,系于一身,范仲淹眷眷于此,不忍离去。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初秋,范仲淹来到了桑梓故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然而此时迎接他的不是官吏绅士的夹道欢迎,不是亲朋戚友的酒宴接风,也不是小桥流水、园林胜景、巷道深深的醉人风光,而是洪水滔滔、城乡渍涝、呻吟哭泣、民不聊生、一场百年不遇的夏洪秋汛相加的大灾。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河湖密布,港汊纵横。西南面的太湖广纳数郡之水,仅有湖东面的松江与北面的长江相通,泻浩浩湖水入江,流归大海。由于太湖沿湖大堤与松江两岸堤坝多年失修,堤身倒塌,水道淤塞,每当遇到大雨,江湖水位暴涨,洪汛泛滥,积水难排,因地势低洼而成内涝,周围郡县无不遭受大灾。范仲淹到达苏州时,正值夏末秋初,盛夏暴雨留下的渍涝已经很久,加上连绵不断的秋雨,整个太湖流域一片汪洋,农村庄稼颗粒无收,房屋倾倒,水面上漂浮着人畜尸体。苏州已是一座水上浮城,街巷渍没,往来人客靠船筏移行。苏州灾情的严重状况,范仲淹在稍后的《与晏尚书书》中略有记述:“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面对十万户、几十万人的大范围灾情,范仲淹行装未卸,就带着随从,迅速察看苏州城内的积水情况。又急赴常熟、昆山等地考察农村灾情与调研治水救灾方案。每到一处,他都先去了解灾民的衣食住行与疫病情况,“及观民患,不忍自安。”他叮嘱地方官员对灾民务必关怀备至,切实处理好他们的生活难题与防疫治病事宜。然后再查水情,看水势,找当地官员与民众一起研究治水排涝的办法。很快他就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理顺了处理灾情的思路,提出了抗涝救灾的治本方针与具体方案。即在苏州西北部再开挖一条新河道,将太湖西北部流域的水导人长江;同时疏浚原有河道,双管齐下,正本清源,迅速排涝。 当这位新来的知州将治水方案提交众官员讨论的时候,立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有的认为眼下长江水位已经很高,引太湖水人江必受顶托,积水无法排出。有的认为长江口每天涨潮时,海水反灌,排泄积涝难成。有的则攻击方案是劳民伤财,徒劳无益。阻力之大是范仲淹始料不及的,他认为如果按照这些官员的说法,就只能让积水滞留,束手无策,继续养痈遗患。可是现在几十万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如果不迅速解救,岂不酿成天大的悲剧。当官不为民做主,不解民难于水火之中,要官何用?做官不担一点风险,仅凭坐而论道,太太平平,怎么能显示出官的本色?于是果敢地拿出自己掌握的长江与积水水位落差、海潮上涨的高度、工程投入与长期涝灾损失的对比数据,一一向他们讲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他还上书宰相吕夷简与朝廷有关官员,报告苏州治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得到中央的支持。他在《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中指出:“姑苏四郊略平窳(洼),而为湖者十之二三。……积雨之时,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虽北压扬子江,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岁大水,久而未耗,来年暴雨,复为诊焉。”“今疏导者,不惟使东南人于松江,又使西北人于扬子之与海也,其利在此。”吕夷简在政见上对范仲淹一直视如仇雠,然而为了尽快解除老百姓的痛苦,范仲淹抛却个人恩怨,向他上书汇报,极力争取朝廷对苏州的关心和支持。正在范仲淹被水灾拖累、寝食难安、身心疲惫的时候,他收到了好友吴安道寄来的慰问诗,诗中对他的治水救灾精神与才干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这无异于雪中送炭,给了范仲淹极大的慰藉和鼓舞。他在《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的和诗中壮心未已,充满豪情地说:“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面对滔滔洪水,十万户流离难民,他决心不辞艰辛,身先士卒,举州一搏,非把灾情解决不可! P36-38 序言 提起岳阳,人们自然会想到岳阳楼;提到岳阳楼,人们自然会记起《岳阳楼记》,会记起它的作者范仲淹和那两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现代的话讲,意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从政者的座右铭、黄金律。 窃以为,自古为君为官者可分为五个层次:上上者,只忧不乐,是为圣人,若上古尧、舜、禹、汤是也,自古至今寥寥无几,那标准实在太高,凡人可望不可即;上中者,即范夫子所言,先忧后乐,是为贤人;中上者,且忧且乐,仍不失为才人;中下者,先乐后忧,乐不忘忧,是为常人;下下者只乐不忧,若夏桀、商纣、隋炀、清之和坤辈,是为罪人。民不敢奢望“父母官”皆为尧舜圣贤,但至少择其中等标准,“父母”在及时行乐之后勿忘子民之忧。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句流行语: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当你进入三分之一的行列之后,千万回头看看身后的那三分之二。有官自诩为公仆,民诚惶诚恐:岂敢!岂敢!能为清官善主足矣,焉望反仆为主哉! 1959年至1962年间,我与铁铮兄同在华容三中九宫山下共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以“先忧后乐”互相勉励。他的勤奋好学和为人谦和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们上一次见面大约在1978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分别二十多年,他的为人依旧那么谦和,他的好学精神更令人感动和敬佩。2002年他赴美探亲,短短几个月,换上别人,也许穿梭于名胜古迹、旅游圣地和超级市场,抱回一大堆照片、服装和廉价电器产品。而他深入学校、医院、社区考察,捧回了一本22万字的《美国教育、卫生与社会风情》,写下了他访美期间的观感与思考。这次他又交给我一部20多万字的新作《范仲淹》书稿,更令人顿生敬意。写一本历史著作并不难,但像他这样一位长期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的“票友”,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历史著作来实在不易。这是一本倾注了他的心血、情感和期盼的书。字里行间处处凸现着范仲淹不仅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名言,而且一生都以此来律己,“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堪称后世楷模。 铁铮兄作为岳阳人来写《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一是乡情之重,自感责无旁贷,二是被前贤先哲的精神所感召,在呼唤“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下千千万万先忧后乐的人才。如此,则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2006年3月8日于湘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