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人?哲人何为?哲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在哪里?本书选取哲人传记、论述、对话、访谈、书信、演讲等20篇,从多角度展现哲人形象的丰富多彩。他们或狂傲如尼采,潦倒如第欧根尼,颠沛流离如卢梭,大彻大悟脱胎换骨如奥古斯丁;或潇洒如苏格拉底,理想如柏拉图,严谨如黑格尔,渊博如康德——理解哲人,参悟天地,观照自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人二十讲/大家西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马永翔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什么是哲人?哲人何为?哲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在哪里?本书选取哲人传记、论述、对话、访谈、书信、演讲等20篇,从多角度展现哲人形象的丰富多彩。他们或狂傲如尼采,潦倒如第欧根尼,颠沛流离如卢梭,大彻大悟脱胎换骨如奥古斯丁;或潇洒如苏格拉底,理想如柏拉图,严谨如黑格尔,渊博如康德——理解哲人,参悟天地,观照自身。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们“观念读本”之一种。拥有语言形式的思想观念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对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作出了贡献,有必要互相参照。而当世界进入“现代”之际,甚至在商品、资本的全球大规模流通之前,观念的流动其实早已开始,乃至后来引发了世界性的激荡。在这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轫过程中,西方观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观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母邦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中也发生了包括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变革,故而我们对观念的关注是以中西为主。本书遴选西方哲学家经典篇章,力图提出、阐述和传达某种哲学思想观念。 目录 编者序 马永翔 第一讲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 [古希腊]柏拉图 第二讲善、幸福与沉思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第三讲我学到了什么 [古罗马]奥勒留 第四讲泰勒斯传 [古希腊]拉尔修 第五讲我的忏悔 [古罗马]奥古斯丁 第六讲我思故我在 [法]笛卡儿 第七讲怀疑的精神 [英]休谟 第八讲忏悔与良心 [法]卢梭 第九讲星空与道德 [德]康德 第十讲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德]费希特 第十一讲青年的希望 [德]黑格尔 第十二讲走出精神危机 [英]密尔 第十三讲看哪,这人 [德]尼采 第十四讲人生的信念与最初的努力 [英]罗素 第十五讲探讨哲学者的独立性与哲学的生活方式 [德]雅斯贝斯 第十六讲我的大学求学生活 [德]伽达默尔 第十七讲马丁·海德格尔80岁了 [美]阿伦特 第十八讲哲学-自由·理想 [英]伯林 第十九讲自画像 [法]福柯 第二十讲纪念施特劳斯 『美]布鲁姐 试读章节 【编者按:本文是柏拉图记述他的老师兼朋友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一前399)生平事迹的名篇,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就指控他的罪名所作的法庭申辩。经由柏拉图妙笔生花,苏格拉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即使面对死亡也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伟大哲人的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西方哲学探讨乃至整个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一桩最严重的指控,出席雅典法庭受审,向他的同胞公民辩白自己。他受到的指控主要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年轻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节。 被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表示接受判决并作最后陈述,这些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他的为人,而这样的描述似乎在其他任何对话中都没有出现过。伟大的精神领袖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装饰着历史的篇章,但是苏格拉底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同。他确实是一位神的仆人,生活在对神的完全服从之中,总是幽默地讥讽这个人的世界。他耗费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点燃每个人内心的善的火花,使之成为烈焰。他反对盲目的固执、愚蠢的欺骗、自我主义的冷漠。当他遭到失败,给自己招惹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宣判他人有罪。 《申辩篇》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 先生们,我不知道我的原告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但对我来说,我几乎要被他们弄得发昏了,因为他们的论点是多么令人佩服啊。不过,另一方面,他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个字是真的。在他们的连篇假话中有句话尤其使我感到惊讶,我指的是他们对你们说的那句,“你们一定要小心,别让我把你们给骗了”,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一个娴熟的演说家。我要对你们说,讲这种话而不脸红的人真是极端厚颜无耻,因为他们一定知道这种话很快就会遭到事实的驳斥,我显然并不具备当一名演说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巧,当然啦,除非他他们所说的娴熟的演说家指的是讲真话的人。如果他们讲的是这种意思,那么尽管我和他们不是同一类型,我仍会同意我是一名演说家。 我说了,我的原告几乎没讲一句真话,或者干脆说,一句真话都没讲,而从我嘴里你们听到的将全部是真话。先生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因为我会像他们那样流利地使用语言和精心修饰词句。不,你们听到的话将是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的,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我不希望你们中间有人会对我的话另作他想。先生们,要我这把年纪的人使用一名初出茅庐的演说家那样矫揉造作的语言几乎不可能是适宜的。不过,有件事我确实得求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在申辩中用了我经常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或别的地方使用的语言,请别感到奇怪,也不要打断我的话,你们有许多人在那些公共场所听过我说话。让我提醒你们,我活了70岁,这是第一次上法庭,所以我对这个地方的辞令是完全陌生的。p2-3 序言 这套丛书是我们拟议中的“观念读本”之一种。拥有语言形式的思想观念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对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作出了贡献,有必要互相参照。而当世界进入“现代”之际,甚至在商品、资本的全球大规模流通之前,观念的流动其实早已开始,乃至后来引发了世界性的激荡。在这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轫过程中,西方观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观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母邦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中也发生了包括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变革,故而我们对观念的关注是以中西为主。而无论中西古今,我们都将努力从具有经典意义的著作中遴选篇章。 对人的“思想”及其产品或可分离出三个要素或过程:一是个人思想的主观过程:思考、判断、分析、反省等;二是已经具有某种客观化形式以至载体的概念与理论;三是成为许多人头脑中的观念。我们这里所理解的“观念”是这样一些关键词,它已经不仅是思想家处理的“概念”,而是变成社会上流行的东西,被许多人支持或反对的东西。对“概念”的处理是需要一些特殊能力或训练的,而“观念”则是人人拥有,虽然不一定能清楚系统地表达,甚至有时不一定被自身明确地意识,比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管有没有或有多大的独创性。这种“观念”的源头虽然还是在“概念”或者说“思想”,但它已经不是一两个人的思想,而是千百万人的思想。这一系列读本要处理的“观念”就是这样一些共享而非独享的思想。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写道:“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者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 耐人寻味的是,一个主要研究经济或者说物质的东西之运动的学者,却对思想观念的力量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他生活在一个巨变时期。凯恩斯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观念对个人,对哪怕是无意识地接受了某种观念的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对政治家的影响;他还强调观念接受中的“时间”因素:观念从提出到接受可能是相当漫长的、隔代传递的一个过程。但无论如何,他看来还是倾向于思想观念支配着世界的观点。而韦伯的观点可能稍稍折中,他在《宗教与世界》中认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上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也就是说,直接的还是“利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但是,人们如何理解这“利益”,或者说,这轨道往什么方向去,却决定于人们的观念,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是他们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他们觉得“最好”的东西,是他们认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这里对“利益”的理解就必须采取极其宽泛的观点,它不只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甚至也包括精神的“利益”。比方说,西方中世纪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就不是追求俗世的好处,而是彼岸的“永生”。但这样一来,“利益”与“观念”就会容易混淆而不好区分。 影响我们的行为、活动和历史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制度,三是思想文化。而每类又可再分出两种。属于自然的两种:一是人类共居的地球,二是各民族、群体所居的特定地理环境。属于制度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制度,包括生产、生活、交换、分配等方式;二是政治制度,包括权力运作、法律、军事等机构和活动。属于思想的两种:一是比较稳定外化、为一个群体共有的文化、风俗、心灵习性,二是比较个人化、经常处在争论和辩驳之中的思想、观念、主义和理论。那么,这三类,或者更往细说,这六种哪一个对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更重大的影响?或按习用的话来说,是地球或者地理环境,还是经济或者政治,抑或人们的心态或者思想更具有“决定性”? “地球决定论”一般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除非整个地球家园面临灾难乃至可能的毁灭,但我们在今天一些生态哲学中已经依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思想。一些面向人类比较广阔和长远的文明和民族观察和思考的人们,也曾提出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而在一个以经济为活动主轴的时代,比较盛行的是“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政治”乃至“军事决定论”则往往在传统书写的历史中占据主导。在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则不时还有“文化”或“国民性决定论”以至“思想观念的决定论”出现。但今天,我们也许应当首先审慎地思考“决定”这一概念本身,因为“决定”的含义本身就难以“决定”。也许一切都有赖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对历史范围、时段、条件的规定。 人们只有吃饭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诚然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但由此引出经济是决定性的结论却必须放到某些条件下才有效。从更为基本和长远的观点看,地球千百万年来决定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可能性,地理环境则构成对一个民族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的很难逾越的制约。人们如何生存、如何找饭吃要受这些基本条件的限制。而从更高的观点或者虽然较短但却可能更为关键的时段看,吃饭并不是一切。政治常常是更直接、更有力,并有它自己的逻辑杠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