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编了阿拉善自建旗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收入了《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札记》、《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及其前后的历史状况》、《阿拉善旗人民在解放初期的对敌斗争》等156篇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朝格图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汇编了阿拉善自建旗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收入了《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札记》、《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及其前后的历史状况》、《阿拉善旗人民在解放初期的对敌斗争》等156篇文章。 内容推荐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遵循“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服务于现实和将来”的文史工作方针,征集的政治军事、经济工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民情和其他内容的珍贵文献资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拉善的历史发展。 目录 序 前言 马鸿逵对阿拉善旗的残酷压榨 马鸿逵软禁达理札雅一案 马鸿逵囊括阿拉善、额济纳两旗 国民党政府对原阿拉善旗的统治 回忆20世纪30年代阿拉善旗的社会状况 宁夏军阀马鸿逵对阿拉善旗的残酷统治 魔爪伸人西蒙旗刘柏石王有禄 国民党阿拉善旗特别党部历史概况 国民党军委会在阿拉善旗设军事专员办事处及委派专员的情况 阿拉善旗保安队沿变 我任额济纳旗军事专员的经历 国民党军委会派驻额济纳旗军事专员办事剑活动之片段 原额济纳旗军事组织沿革及解放后被改组经过 阿拉善在中国国防位置上之重要性 原阿拉善旗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是怎样产生的 破获额济纳旗日本特务机关的经过 日本特务在额济纳旗的间谍活动及被围捕经过 我们是怎样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的 解放前国民党军统特务在阿拉善旗磴口的活动及覆灭 “小北京”——定远营之沧桑 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 “东军”造反之经过 “戊辰事变”始末 “小三爷事件”始末 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始末 “毛巴特尔事件”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奥西洛夫同志在阿拉善旗被害经过 也谈《王若飞在包头被捕的原因》——和陈志凌 我在阿拉善旗的一段经历齐王 马仲英之乱 抗战时期阿拉善旗的地下工作者 梁、胡嫌疑案真相 阿拉善旗磴口地区解放前存在的户口田和喇嘛庙地情况 阿拉善旗磴口地区“旗县并存”记略 民国时期阿拉善旗磴口地区的税收 解放前阿拉善旗王府在磴口地区的地租征收 阿拉善旗磴口地区历史上种植罂粟和禁止鸦片略述 从旅蒙商祥泰隆的兴衰史看阿拉善旗的社会经济变化 和平解放阿拉善旗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及其前后的历史状况 阿进王爷府 两平起义时期的达理札雅 额济纳旗的和平解放及前后历史概述 抗战初期党派我在额济纳旗活动情况 周仁山与塔旺嘉布交往之片段见闻 英雄远去情常在——追忆苏剑啸同志 额济纳旗与苏剑啸 阿拉善西公历史溯源及家族轶事回忆 追忆儿时庭院干面胡同旧二十七号 我所搞“西蒙自治”运动经过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经过 德王在阿拉善的“蒙古自治”运动 德王搞蒙古地方自治运动的片断回忆 新一旅西窜及在阿拉善投诚经过 内蒙古自治政府始末记述 德王在阿拉善旗组织“蒙古自治政府”的历史背景 “西蒙自治运动”始末纪要 对《西蒙自治运动始末纪要》一文的质疑 “西蒙自治”一词的由来 抗击德李残部亲历记 德王在阿拉善旗的“蒙古自治”运动前后经过 略谈“西蒙自治”运动 定远营保卫战 回忆我的父亲达理札雅 我们所知道的达理札雅先生 追忆塔旺嘉布先生 曹动之烈士生平简介 胜利后的枪声 追剿匪首郭栓子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后的剿匪斗争 清剿郭栓子 牧民的枪支被盗案件 106号案件的始末 阿拉善旗人民在解放初期的对敌斗争 初进阿拉善旗 组建阿拉善旗第一、第二苏木经过 组建第四苏木又一次开辟工作 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分署办公经过 组建阿拉善右旗纪事 参加中、蒙划界工作 为了支持国防建设之需 从古日乃撤牧民过程 旗长亲自在抗灾保畜第一线上 关于“三不两利”政策和“稳宽长”方针 在阿拉善旗地区实施经过 “三不两利”政策在阿拉善旗的具体体现 巴彦淖尔盟和河套行政区合并经过 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的情况 “庚子”前后的端王载漪 端王发配新疆及暂住阿拉善旗和落户宁夏之经过 北京阿拉善王府老格格的自述 北京阿拉善王府 阿拉善旗煤矿资源观览 回忆阿拉善右旗长山煤矿的变迁 阿拉善旗王爷的“进贡”与“进宫” 阿拉善旗王爷的“四马轿”与“驼轿” 阿拉善双峰骆驼与驼具 阿拉善草原的蒙古部落及其与明朝的战争 贺兰山名考 阿拉善、额济纳旗历史由来 阿拉善盟的历史沿革 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史简易 古居延与额济纳土尔扈特之来历 阿拉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札记 额济纳旗出土元代纸币 略谈居延汉简的发掘与研究 贝格曼与居延汉简 俄国中校掘走黑水城珍藏 来自西夏王国的绝世孤品——黑水城双头佛 西夏文明之发现与研究概述 斯文·赫定额济纳探险经过 额日布盖山中的古代文明——岩画调查追记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延福寺概述 广宗寺概述 南寺第五世喇嘛坦佛教活动略述 对阿旺丹增嘉木素晚年活动情况的调查 喇嘛教与宗乘寺(阿贵庙)史记 阿贵庙与阿拉善旗磴口地区的喇嘛教 敖包至尊巴音笋布尔 伊斯兰教在阿拉善旗传播发展概况 寻访蒙古族穆斯林 天主教传人阿拉善旗磴口地区述略 阿拉善旗磴口地区天主教堂分布状况 阿拉善旗三盛公天主教主教座堂历任教主 高世格梅林及其《普济杂方》 范氏十一代行医史简略 《阿拉善建旗三百年记》的撰写经过 不容忽视的文史常识 阿拉善旗中学创办简史 阿拉善女子小学校简史 塔王包衣章万宝与宝珍照相馆的兴起 阿拉善文艺综述 阿拉善旗戏剧发展概况 阿拉善印刷史略 阿拉善蒙古族祭骆驼习俗 解放前阿拉善妇女生活习俗及政治地位的片段 阿拉善烤全羊的今昔小记 阿拉善旗的盐产与骆驼运输业 阿拉善盟境内的绥新路 蒙古族的发展与西蒙地区的入蒙古国驼道 宁夏至定远营大道 宁夏至定远营捷径——苏峪口小路 浅议腾格里沙漠中的阿拉善至民勤驼路 翰海长途——包头至武威路 话别定远侯与定远营 雅布赖盐池及其运道路 初谈阿拉善与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草原路 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和定远营至达来库布驼路 巴丹吉林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阿拉善、额济纳两旗路 古代居延与西蒙 额济纳驼道考 古代居延道路 居延南路综述 后记 试读章节 阿拉善旗因地处边远,自1912年(中华民国初年)一直到]937年,国民党的反动势力还没有直接侵入,政治上沿袭着满清和北洋军阀时代遗留下来的封建制度,经济上除定远营(巴彦浩特)有少数中小商号,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以及四坝(阿拉善旗东部地区)有部分农业外,纯属游牧经济。由于地区辽阔,交通梗塞,与外界往来很少,几乎处于闭关自守状态,这种局面到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马鸿逵反动统治相继侵入以后,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生活愈趋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1931年马鸿逵统治宁夏以后,不断采取高压的统治手段,进行其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对阿拉善旗的统治。 军事方面。“七七”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7年秋,国民党国防部委任郑子献为阿拉善旗军事专员,随之马鸿逵以防守阿拉善旗为名,派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张海禄步兵团也驻扎到阿拉善旗定远营,昼夜举行军事演习,修筑工事,实行军事控制。郑子献一面在定远营明日张胆地进行特务活动,勾结暗娼李存存并拉拢地痞流氓,散布谣言,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扰乱社会秩序。另一面与马鸿逵订立攻守同盟,暗中进行颠覆旗政权的活动,企图迫使阿拉善旗人民俯首接受蒋马的统治,以便实行其大汉族主义政策和封建军阀统治。这些行为和阴谋,激起了阿拉善旗人民的反抗,在人民群众的促使下,阿拉善旗旧政权不得不作了一些抗拒准备,将旗政府库存枪支弹药、档案和部分财物转移到牧区,以便一旦有变能与马鸿逵进行战斗。当双方戒备森严之际,马鸿逵诡计多端,提出和平谈判解决双方误解的建议,并派来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刘柏石缓和局势。但民国27年春旧历正月二十五日(1938年2月24日),马鸿逵却以换防名义调集大批步骑炮兵配合飞机一架向阿拉善旗定远营突然发动武装进攻。参加进攻的部队除原驻定远营的张海禄团外,又调来宁夏省警备第一旅马宝琳部王有禄步兵团和何玉魁步兵团,配合一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并派马腾蛟为总指挥,分两路进攻。定远营在大军重重包围下,守城的一连阿拉善旗保安队和行政人员以及蒙汉居民激于义愤,奋起抵抗,激战一昼夜,定远营未被攻人。但因众寡悬殊无力继续抵抗,阿拉善旗政府不得已派员与匪军总指挥马腾蛟进行和谈。当时马鸿逵提出两项要求,一是将定远营阿拉善旗保安队全部解除武装,二是将札萨克达理札雅移住银川,否则继续炮轰定远营。马鸿逵在围攻定远营的同时,由银川派骑兵两个团,突袭阿拉善旗保安队第八中队的驻守地——亭子(在三盛公附近),队长杨富存(现任巴盟军分区副司令员)奋勇抵抗,虽未被攻人,然而因众寡悬殊,杨富存队长不得不率部撤退到阿拉善旗的北山一带。由此也足可以证明马鸿逵的围攻定远营是他蓄意已久的阴谋活动。阿拉善旗政府当强敌压境,兵临城下,对此无理要求,不接受也得接受。正月三十日(3月1日)马鸿逵将我全家押往银川,软禁了7年之久。于是阿拉善旗的定远营就变成了马鸿逵的军营,霸占民房,强拉民夫,强买强卖,全旗各族人民完全陷入马鸿逵血腥统治之中。 政治方面。紧接着军事进攻之后,马鸿逵即打算在定远营设置县治,并欺骗蒙古人民说:蒙古人民仍归蒙旗政府管辖,定远营的汉人由县管辖,企图第一步先形成一个旗县并存的局面。但由于蒙汉人民的坚决反对而未得逞。以后马鸿逵又以办事处名义,于同年秋天在定远营设立了“宁夏省政府驻定远营办事处”,并派其心腹爪牙张朝栋、高中第等为主任,名为办事处,实际上就是变名的县治。办事处下设立各科,首先在定远营清查户口,编制保甲,填发身份证,登记壮丁,并对商号及各行业摊派苛捐杂税,进行横征暴敛。当时定远营有居民2000余户,人口7000余人,共编了8个保、120个甲,后又改编为13个保。并设立各保联合办公处,派首席保长数人。在办事处的指使下对人民直接地进行压榨剥削和征兵活动。马鸿逵的征兵给阿拉善旗人民,特别是定远营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从1940年秋季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先后:共征兵7次,每次征兵80名至100余名不等;同时还经常征补逃兵,每次抓兵都秘密进行,先以军队突然将街道四面严密封锁,再派保甲长挨户搜捕,闹得居民提心吊胆,鸡犬不宁。不幸被抓去者,父母妻子不忍分离,拉拉扯扯,痛哭流涕。见者无不心酸。经过几次征兵后,大部分青壮年都被征走,没有被征去的也不能安心生产,只好抛下父母妻子逃往他乡,流落在外,被征者,由于不堪虐待,遇到机会即行逃跑。因此,马鸿逵军队中经常有大批逃兵,这使马鸿逵非常头痛,于是规定了最惨酷的惩办逃兵办法:跑1个向原地罚3个,并把家属抓去关押吊打,而逃兵本人如被追回,轻者非刑拷打,重者立即枪毙。另外对商号店员和手工业作坊的学徒也进行征兵,商号和手工业作坊主无法向其家属交代,只好出钱雇人顶替,而卖身当兵的人,大都是地痞流氓或兵痞,得钱后,一人兵营又趁机逃跑,马鸿逵再向原主要兵,如不补雇就被抓去监禁。雇了再雇,反复压榨,使各商号和小手工业者的补兵年年月月也没有交清的日子,最后只有破产倒闭的一条路。到无兵可抓时,马鸿逵又实行以马代丁或以驼代丁的办法,向人民进行敲诈勒索,规定“以5匹马和7峰骆驼代替1个兵”,以后减少到马2匹、骆驼4峰,但骆驼需鞍具俱全;款项由保办公处同商会、农会,按营业大小向各商号及手工业作坊、农民和市居民摊派,这样先后征去骆驼约达1000余峰,马800余匹。另外强迫旗政府以购买名义,向牧区征走马匹达2000余匹,牛500余头。 经济方面。马鸿逵为迫使阿拉善旗人民屈服,首先在阿拉善实行了封锁粮食的政策,派其爪牙宋清珍、雷震霆等人在定远营设立“军警联合督察处”,在沿边界地区还有大批骑兵缉私队巡逻,严格禁止任何人运粮食进入阿拉善旗;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兵卡暗探,如有把粮食运人阿拉善旗者,一经查获,粮食,牲畜、车辆立即充公,并将人押人军警联合督察处,拷打监禁或者加倍罚款,因此,造成阿拉善旗粮食奇缺,粮价一日几涨的恐慌局面,广大人民终年不得一饱。为了在经济上进一步巧取掠夺,又派其忠实爪牙邢椿年,在定远营设立“宁夏省银行驻定远营办事处”(以后改为富宁公司),以其雄厚的官僚资本及军阀势力,垄断控制阿拉善旗的皮毛及其他土特产。垄断方法,是以贷款赊欠欺骗等卑鄙手段进行的,即在每年冬春季节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有困难的时候和在各中小商号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以月息8分向农牧民及商号放出大批贷款,到夏秋皮毛上市时以官价驼毛每斤2角4分、羊毛每斤八九分收回皮毛。在这样残酷的经济剥削下,农牧民群众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小商贩一年经营的赢利,全部交给省银行办事处还不够偿还贷款及利息,而只得再向其贷款。这样年复一年的在贷款利息和官价强购严重剥削下,广大农牧民的贷款永远也偿还不清。而牧区人民唯一赖以生存的牲畜皮毛便完全掌握在宁夏省银行办事处的手中了。同时对于贺兰山的木材富源,马鸿逵也设立有木料厂加以控制,一到采伐季节,匪军即成连成排地人山乱砍乱伐,使大片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P1-3 序言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遵循“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服务于现实和将来”的文史工作方针,征集的政治军事、经济工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民情和其他内容的珍贵文献资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拉善的历史发展。 这部《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的出版是20多年来盟委行署和3个旗党政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盟旗政协领导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众多“三亲”撰稿人及编辑整理者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丰硕成果。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关于阿拉善历史读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阿拉善盟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同时,也是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礼。 阿拉善地处内蒙古最西端。巍峨壮丽、峰峦叠嶂的贺兰山,雄踞东部;滔滔黄河,跨境奔腾流过;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草原,恰如梦幻。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物产丰富。这块近27万平方公里的山川秀美的风水宝地,哺育了20万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阿拉善历史悠久。远在7000年~4000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细石器文化,为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中国后,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黄河南岸全部地区,匈奴部兵败退之黄河以北。西汉、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阿拉善地区为匈奴楼烦、白羊王部众、鲜卑、羌等少数民族领地;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原民族与突厥、吐蕃、党项及吐谷浑之间交战频繁的战场之地。宋元时期,西夏与宋、辽、蒙古军战争长达200年之久。明代,瓦剌(卫拉特)日渐强盛,号称“众有三十余万”,长城以北被蒙古人的鞑靼、瓦刺所占领,战争延续近200年.清初,和罗理驻牧阿拉善地方,建立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至今已有312年的历史。阿喇布珠尔人驻额济纳河流域,建立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至今也有253年。民国时期国民党马鸿逵征马、征驼、征税,加重民负,加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过上了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牧业生产及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山河旧貌换新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步人了新的建设时期,工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盟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契机,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阿拉善是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境内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曼德拉山岩画、古代长城、居延古城等遗址。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史资源和具有阿拉善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名文化,是历代阿拉善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易·贲》曰:“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充分抢救、征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阿拉善的文史资源,对于加快阿拉善盟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协阿拉善盟委员会自成立至2006年,文史资料委员会注重发挥这种优势,组织政协委员和各方人士,开展文史资料抢救、征集、研究,撰写文稿,先后编辑、出版蒙、汉文《阿拉善盟文史》16辑,为阿拉善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书中撰稿人员均为所述事项的亲历人、当事人和见证人,或者是此事的采访者或研究者。各文稿内容多为某一方面的代表性资料或研究成果,有的甚至是一般读者难以知晓的珍贵史料,因而能够“补文献之不足,匡史书之谬论”,实为不可多得。《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将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地方性以及亲历、亲见、亲闻的真实性,成为阿拉善已有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在阿拉善文史宝库中占有要的位置。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是政协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策划编纂,在已刊行与新征的文史资料中进行筛选,并认真整理、编辑出版的。全书收录了上至清末,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文史资料,共154篇170万字,内容编排合理、资料翔实、文理通达,是一部社会价值与史志品位并容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乡土教材,它可以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时间仓促和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偏差遗漏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问世,是进一步搞好文史资料工作的新起点。编写文史资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挖掘,广征散存在民间的逸闻逸事,继续认真编写,丰富文化内涵,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拙笔赘文,权且为序。 后记 看完这套《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书稿的清样时,感觉清松了许多。这算是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存已久的文稿终于有了结果。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由政协阿拉善盟委员会主席蔡·铁木尔巴图总统筹,由分管文史副主席陶克图(原分管)、赞德来协助主席副总统筹、文史资料委员会具体策划完成。 在书稿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得到盟委、行署领导的关心、支持与帮助。盟政协主席蔡·铁木尔巴图亲自作序,前任分管主席陶克图撰写了前言。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马若飞同志、曹巴特同志,特邀编辑阿茹娜同志,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银川金利丰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的汤红平、郭瑞、赵巧飞等同志,牺牲正常休息时间,认真排版和修版,他们对此书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编辑、审校、印刷工作中的忘我精神使人钦佩。在书稿的编辑、加工过程中,无论是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编务人员还是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他们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每天工作时间至少16个小时,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选编了阿拉善盟“三亲”人士的155篇、166万字的史料(为平衡整套书的历史空间与时间的统一,从已编辑完成的中册和下册的文稿中,忍痛割爱删去了4万多字)。本书是在阿拉善盟政协成立25年以来、在蒙汉文《阿拉善盟文史》16辑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大型文史资料选辑,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编务人员,经过18个月紧张的工作,对文稿反复审读,精心编辑,几次校对,现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对于蒙古人名、地名的音译各有不同写法,我们在编辑文稿时尽量进行了统一,但对个别作者一直坚持的原有写法还是予以有所保留,这样,个别人名、个别地名会有几种不同写法的出现。我们还对个别事件的提法有明显偏差之处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明有显错误的部分,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和修正;对于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删减。 由于撰稿者的经历和写作功底不同,加之我们的编辑能力有限,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知情者提出宝贵的建议和补充意见,加以斧正以求内容全面。 另外,这里特别告知作者:本书部分稿件写作时间久远,加之作者通讯地址不断变更,无法——取得联系,望读者见书后随时与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系,以便寄去微薄笔墨稿酬和样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