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外那个女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莱辛的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她不变的基调是对人类历史和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其中包含对人类弱点的透彻理解,这是一份罕见的才情。“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爱的习惯”、“另外那个女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营造出两性关系中某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而且看上去还是老派的写实套路,这种大巧若拙的效果可看出作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另外,莱辛把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叙述语式引入了现代小说。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具有解读价值的文本。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多丽丝·莱辛以下6个中短篇小说:“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爱的习惯”、“喷泉池中的宝物”、“另外那个女人”、“老妇与猫”、“海底隧洞”。这些小说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体现了一个严肃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她的绝大多数中短篇是写实的。如“喷泉池中的宝物”,是相当完美的传统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当代两性关系格局,笔调节制,暗藏讥讽。“海底隧洞”是反映青少年心理的。“另外那个女人”的女主人公是个插足的第三者,她等待着情人了断和妻子的关系。最后,她不堪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直接去见那位妻子,于是典型的婚外情纠葛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

目录

另外那个女人

爱的习惯

喷泉池中的宝物

海底隧洞

老妇与猫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怎么样,柔斯?”乔治一夜没睡好觉,非常难过,话语也就说得不怎么婉转。

“什么怎么样?”柔斯支吾了一句,这时她正在洗盘子。她一直没有抬头,面色苍白,脸绷得紧紧的。她知道乔治非常痛苦,在这种场合下,她的决心好像不那么坚定了。她想哭,可是在乔治面前是哭不得的。于是她走到窗户前边,背对着他。柔斯一家人住的是一半掩在地下的地下室;她看着窗外的垃圾桶和铁栅栏,在街对面湿淋淋的灰色建筑物衬托下,铁栅栏显得又脏又黑。自从能记事起,这就是她的窗外风景。她的耳边又响起乔治的信心不足的语声:“星期三咱们就举行婚礼,照过去安排的做。你父亲不会成问题,他可以继续待在这儿,也可以跟咱们一块儿过。随你怎么安排都可以。”

“我很抱歉。”柔斯过了一会儿才说。

“为什么?柔斯?你这是为什么?”

沉寂了大半天工夫。“我不知道。”她含混不清地说。她的声音固执而又痛苦。乔治利用她这一时心肠软化,把一只手搭在她肩膀上,乞求道:“柔斯亲爱的,你受的刺激太大了。事情就出在这儿。”但是柔斯却把肩膀一挺,因为乔治的手还没有离开,她索性把身体往旁边一扭,生气地说:“我很抱歉。再说也没有用了。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三年了,”乔治又惊诧又恼怒地看着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已经三年了。现在你却把我甩了。”

柔斯没有立刻回答什么。她也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一件极其可怕的事,却又无法控制自己。当初她是爱他的,现在他却叫她心烦。“我不是把你甩了。”她为自己辩解说。

“你不是吗?”乔治冷笑了一声说,由于痛苦和气恼,他的脸变得极其阴沉。“那你现在在做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她无助地说。

乔治瞪着她看了一会儿,低声骂了一句,就向门外走去。“我不会再回来了,”他说,“你这是在耍弄我,柔斯。你不应该这样对待我。谁也受不了这个,我也不能再爱你了。”柔斯一句话也没说,乔治就走出去了。

杰姆慢慢地把报纸放下,说:“你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做的事,柔斯。”

她什么也没有说。眼泪却从脸颊上滚落下来。但是她不耐烦地把眼泪一擦就俯身到炉子上做晚饭去了。这一天稍晚一些时候,杰姆从报纸上面偷偷地看着她。橱柜旁边墙上钉着一个搭毛巾的架子。柔斯把钉架子的螺钉取下来,把毛巾架改换了一个位置,接着就把橱柜推到对面的角落。她又把壁炉架上的一些小摆设更换了几个。杰姆记得,过去柔斯就为这些物件总是同母亲争吵。橱柜应该摆在哪儿啊,毛巾架应该钉得多高啊,母女的意见从来不一致。现在好啦,杰姆想,柔斯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女儿的一张平静却胸有成竹的脸叫他看着有些吃惊。母亲刚一离开人世,她就把屋子里的陈设按照自己心意全都改变了……这以后她弄好茶,在他对面原来母亲的椅子上坐下来。女人就是这样,杰姆想;他对某些事物的一成不变既感到有趣又觉得震惊。面前的这个女人居然把一个又规矩又正派的人给甩了,只因为一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他并不理解。最后,他耸了耸肩膀,还是接受了既成事实,因为他知道柔斯的主意打定以后是无法更改的。在老人的心坎底下,这倒也是一件叫他高兴的事。他决不会对女儿施加压力叫她不嫁人,但让自己搬到一个新地方却是头痛的事。现在他不仅不用搬家,而且生活也不受打扰,一切都可以按老样子继续下去了。他安慰自己说:反正柔斯年纪还轻,有的是时间找人出嫁的。

过了一个月,消息传来,乔治同另一个人结婚了。柔斯因为悔恨,心好像被扎了一刀,但这本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只能如此发生,所以懊悔很快也就过去了。有时候她在街上碰见乔治,招呼一声“乔治,你好”,乔治却一点儿也没有热情,只同她点点头。柔斯感觉受了伤害:这人还没有忘掉过去,对那件事仍然耿耿于怀呢。如果柔斯能像老朋友一样同他打招呼,他这种冷漠态度就太不近人情了……她偷偷看了一眼现在已经成为乔治妻子的那个年轻女人,但并没有叫自己对这个人的兴趣显露出来。她等着对方跟自己打招呼,可是那女人却把头扭到一边儿,态度冷漠地向远处望去。她一定知道柔斯,知道乔治是因为心灰意冷才投到自己怀抱的。

以上这些事发生在1938年。战争的谣言和战争引起的恐惧当时还只是人们心底的一股暗流,尚未成为思考的一部分。柔斯和她父亲在迷茫中都期待着一切事物都照老样子运转下去。母亲死后四个月左右,有一天杰姆说:“你现在干吗还工作?回家吧,你不挣钱咱们也过得去,只要稍微节俭一点儿。”

“是吗?”柔斯用怀疑的口气问,这说明父亲的建议她不想考虑。“你太劳累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收拾屋子,又要做饭,还得整天上班。”

“你们这些男人!”她说,虽然没有生气,但听得出她对父亲的提议根本不肯考虑。

“太没有意义了。”他表示抗议,虽然知道自己正在白费口舌。他妻子当年也是一定要出去工作,直到柔斯十六岁接了她的班才回家。“女人就应该独立生活。”她总是说。现在柔斯也是这种意见:“我喜欢独立生活。”

P9-11

序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快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那段日子,年逾八旬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连续几年都是人气最旺的竞争者之一,每次却跟这份殊荣擦肩而过。这事情惹得莱辛的爱好者们忿忿不平,也让舆论界大惑不解。其实按文学批评一般标准而言,这位“祖母级”作家早已到了要什么有什么的境界,她的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因而总能及时把自己推到前卫行列。她不变的基调是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其中包含着对人的弱点的透彻理解——这是一份罕见的才情。在许多批评家眼里,莱辛那些关涉女性权利的作品尤为出色,像《金色笔记》中由心理描述带出的讽喻意味总是让人感慨不已。

莱辛的中短篇不像她的长篇那么有名,可是这类玩意儿更能见其技法上独辟蹊径的实验精神。比如《另外那个女人》《爱的习惯》那些篇什,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营造出两性关系中某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而且看上去还是老派的写实套路——这种大巧若拙的效果非有异想天开的创意不可。值得注意的是莱辛创作中时常运用的复制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同一文本中不同章节、段落之间的互文关系,许多耐人寻味的心理内容就构筑于那些重复出现的事件。或许从古老的民间叙事传统中获得了启迪,莱辛正是通过对人物行为和叙事关系的复制与再植,把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叙述语式引入了现代小说。所以,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具有解读价值的文本,非常适宜作为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精读的范本。

后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出生在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她五岁时父亲率全家迁到南非罗得西亚农场(现称津巴布韦)务农,家境一直比较困窘。莱辛十五岁(又有说是十二三岁)时因眼疾辍学,十六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战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她曾两次结婚,有三个孩子,莱辛是她第二个丈夫的姓。她在结束了第二次婚姻之后,于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全部家当是提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文稿不久后付梓出版,名为《青草在歌唱》(1950),记述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侧重心理刻画。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而冷静的笔触记述了一名在非洲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金色笔记》(1962)通常被公认是莱辛的代表作。在那部作品中,她打破了以往采用的按照时序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全书以名为“自由妇女”的第三人称中篇故事为框架,分五个小节记叙两位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生活和事业。各小节之间夹有一串安娜的“笔记集”。这些笔记片段以笔记本的颜色(黑、红、黄、蓝)命名,分别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的非洲经历、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一篇正在构思的小说和她当时的私人生活。最后一节“自由妇女”之前还嵌入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全书呈现一种刻意安排的万花筒式的混乱,其多重结构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该书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关注,它在写作手法上的尝试和创新也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莱辛对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强烈兴趣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简述地狱之行》(1971)《黑暗前的夏天》(1973)和《幸存者回忆录》(1974)等作品发表后,她又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此后问世的新作,如《简·萨默斯日记》(1984)《好恐怖分子》(1985)《第五个孩子》(1989)和《又来了,爱情》(1995)等,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乎是对作者早年写实小说的一种回归。

除了长篇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和短篇小说多种,其中不乏佳作。早期短篇集《故事五篇》曾获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说奖。莱辛的中短篇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验为素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这个中译选本中的作品全都属于后一类。

莱辛的中短篇写作“缩微地”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与她的长篇作品有密切的关联。从写作方法上看,绝大多数中短篇是写实的。有的作品,如《喷泉池中的宝物》,是相当完美的传统故事,轻车熟路般地徐徐讲来,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当然也有不少篇目反映了作者在创作历程中的新构想和新尝试,如《危城报告》是科幻作品,显然是《档案》系列的先声或同期副产品;又如《雷津公园的四季》等短篇既没有“故事”(如果不把季节更替计算在内)也不包含常规的人物,几乎是纯粹状物写景的优美散文,很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某些实验性短篇。

无论是聚焦于当代现实生活,还是以人的内心体验或虚幻的太空世界为题材,莱辛的作品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一一的处境、选择和责任,也关注社会群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莱辛笔下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有关他/她们的人生经验的叙述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间接涉及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如《天堂中的神之眼》和《斯大林死去之日》;也有的映现着阶级矛盾(《英格兰对英格兰》)、殖民问题(《在部长衙门外》)或青少年心理(《海底隧洞》),等等。莱辛长篇小说的重要主题,即对女性地位及两性关系的考察,在短篇中也是大端。《去掉一个候补》《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等等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当代两性关系格局,笔调冷静节制,暗藏讥讽;描写细致入微,余味悠长。曾入选《诺顿妇女文学读本》的《十九号房间》发表于1963年,接续了《金色笔记》一书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失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把握,最终精神失常、自杀。在那篇小说中,疯狂和死亡是个人的悲剧结局,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解脱和社会抗议。而《另外那个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插足的“第三者”。她疑虑重重地等待着自己的情人了断他和妻子的关系。最后,她不堪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直接去会见那位妻子,于是典型的婚外情纠葛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这里,在妻子和女性插足者之间最终建立的关系令人联想到后来的《四门之城》。不过,相比于《四门之城》之类长篇巨制的庞大的篇幅、繁缛的叙事和刻意设置的复杂象征结构,对读者来说以自然主义方式叙述的中篇故事《另外那个女人》更像一个明澈的小小窗口,由此可以比较轻松地观望莱辛为我们揭示的精神风景。

其他故事也是如此。对于尚不了解莱辛的读者,它们是平易而亲切的入门读物;对于已经接触过莱辛的读者,它们可能会从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作者多层次、多色彩的思想和艺术。

               黄 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