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说成语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胡献国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成语中的医学;第二章为成语中的疾病知识;第三章为成语中的养生知识;第四章为成语中的中药;第五章为成语中的食疗。在写作方式上,就题发挥,先列出成语,以此引出该成语的由来以及与该成语相关的中医药知识等,使读者在研读成语时对中医药有大概的了解。

本书适用于成语及中医爱好者使用,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工作者等也有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将医学知识与中华成语融为一体,使读者在了解成语的基础上,知晓医学知识,起到养身保健、愉悦身心,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作用,本书适用于成语及医学爱好者使用。

目录

第一章 成语中的医学

一窍不通

一劳永逸

三寸之舌

四时之气

五味俱全

五脏六腑

六神不安

九回肠断

安心定志

肺腑之言

不伤脾胃

剖肝沥胆

雕肝琢肾

赤胆忠心

刮肠洗胃

挨肩擦背

不知头脑

病人骨髓

病骨支离

脉脉相通

体无完皮

情同骨肉

筋疲力竭

巧舌如簧

仰人鼻息

闭口不言

扼喉抚背

光彩夺目

历历在耳

方便之门

光华夺目

谋如涌泉

唇齿相依

泪眼汪汪

涕泪交流

馋涎欲滴

高枕无忧

张敞画眉

气味相投

男欢女爱

喜怒哀乐

饮食起居

望梅止渴

扶正祛邪

饮鸩止渴

缠绵缱绻

阴阳交错

调理阴阳

杯弓蛇影

战战栗栗

急中生智

昼想夜梦

桃花流水

汗如雨下

死不瞑目

髀肉复生

炎黄子孙

损有余补不足

斗酒百篇

人老珠黄

饥肠辘辘

焦唇干肺

掌上观纹

濯足濯缨

须髯如戟

深刺腧髓

强嘴硬牙

自言自语

老之将至

不足齿数

回光返照

互为表里

虚虚实实

痛下针砭

讳疾忌医

同声相应

生机勃勃

柔筋脆骨

第二章 成语与疾病

五劳七伤

面无人色

人面桃花

山简醉酒

头昏眼花

肚里蛔虫

鸡胸龟背

孤芳自赏

无精打采

心烦意乱

目不斜视

乐极生悲

鼾声如雷

水土不服

癣疥之疾

心力衰竭

痛心疾首

心痒难挠

火眼金睛

头童齿豁

发秃齿豁

夜不成寐

蛛丝马迹

郁郁寡欢

磨牙凿齿

鼻塌嘴歪

如鲠在喉

鼓眼努睛

长舌之妇

咬牙切齿

雀目鼠步

鼻孔朝天

振聋发聩

伐毛换髓

伐毛洗髓

结结巴巴

痰迷心窍

麻木不仁

亡羊补牢

知足不辱

带减腰围

寻花问柳

养痈遗患

吮疽舐痔

结舌杜口

有眼无珠

满面红光

借镜观形

英雄气短

瘦骨伶仃

愁肠百结

头晕眼花

战战兢兢

昏昏欲睡

霜露之病

撩蜂吃螫

老泪纵横

半身不遂

背曲腰躬

心广体胖

鼻端生火

嗳声叹气

呵欠连天

心惊胆战

面黄肌瘦

饕餮大餐

汗出浃背

词不达意

头昏脑眩

第三章 成语与养生

忙里偷闲

病入膏肓

顾盼生辉

颐养天年

未老先衰

气血方刚

形具神生

任其自然

思患预防

苦思冥想

不干不净

神经错乱

知足常乐

肚里泪下

热泪盈眶

弊帚自珍

食不甘味

一通百通

刮骨去毒

病从口人

老蚌生珠

祛病延年

老态龙钟

断线风筝

安步当车

酒色财气

自讨苦吃

有色眼镜

养生之道

浮想联翩

洗手不干

一丝不挂

记忆犹新

精神焕发

春宵一刻

不择生冷

柔情蜜意

把素持斋

春暖花开

夏日可畏

多事之秋

寒冬腊月

举手投足

修心养性

怡情养性

君子三戒

精神抖擞

足蹈手舞

丰肌秀骨

取予有节

咀嚼英华

缩衣节口

老骥伏枥

自我解嘲

捧腹大笑

桃花人面

淡泊明志

屈尊就卑

鼾声如雷

衰当益壮

娇皮嫩肉

积劳成疾

安心定志

心如止水

厚德载福

伉俪情深

长吁短叹

引吭高歌

衣食住行

贪污腐化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晚食当肉

第四章 成语与中药

昙花一现

火树银花

步步莲花

明日黄花

春兰秋菊

胸有成竹

松茂竹苞

岁寒松柏

桂枝片玉

桂子飘香

红杏出墙

梨花带雨

桃羞杏让

桃红柳绿

芝艾同焚

药店飞龙

药石之言

龟冷支床

犀顶龟文

春蛙秋蝉

槐南一梦

豆蔻年华

铁树开花

牛黄狗宝

画蛇添足

春蛇秋蚓

蛇蝎心肠

百足之虫

牛星织女

榆木脑壳

卧薪尝胆

晰毛辨发

凡胎浊骨

咳唾成珠

潸然泪下

狗皮膏药

心如木石

兔丝燕麦

皓齿青蛾

杜鹃啼血

龙血凤髓

味同嚼蜡

负荆请罪

风霜雨雪

逍遥自娱

洋为中用

蜻蜒点水

狗续貂尾

鸿鹄之志

第五章 成语与食疗

断齑画粥

哀梨蒸食

醍醐灌顶

囫囵吞枣

糖舌蜜口

咬姜呷醋

桂酒椒浆

报李投桃

迁兰变鲍

及瓜而代

不茶不饭

数米而炊

黄粱一梦

水母目虾

虾兵蟹将

且食蛤蜊

橙黄橘绿

甘瓜苦蒂

藕断丝连

雨后春笋

水乳交融

陈谷子烂芝麻

早韭晚菘

苜蓿生涯

掩口葫芦

指鹿为马

吹大法螺

黔驴之技

鹅行鸭步

装葱卖蒜

鸡毛蒜皮

火中取栗

老蚕作茧

饮血茹毛

鹬蚌相争

以管窥豹

野人献芹

试读章节

挨肩擦背

挨肩擦背,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常常走到厨房下,挨肩擦背,调嘴弄舌。”挨肩擦背,意即肩挨肩,背擦背,形容人多拥挤。挨肩擦背虽是形容人多拥挤,但擦背却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擦背这方面的描写。例如在贾府中,丫环们就经常为贾母、王夫人等人擦捶背,使她们感觉松快和在病中减轻症状。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道:“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来替她捶着,彼此捶打了一会儿。”书中虽没说捶的什么部位,常识可知,是捶的背部。第五十七回描述黛玉听到宝玉失去知觉,眼直手脚凉的消息后,“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肚,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得抬不起头来。紫娟忙上来捶背。

其实,擦捶背是一种早已流传在民间的健身法。在农村和一些居民区,常可看到有些老年人叫儿孙给自己捶背,捶得直打嗝,顿觉轻松愉快,与儿孙谈笑逗乐。捶背与民间流传的“刮背疗法”有相同作用。传说西汉武帝天汉元年,中郎将苏武受命率将士前往匈奴议和,议和未成,反被牵连到谋反事件中,受到匈奴提审,苏武深感有辱君命,气极之下,拔出佩刀向胸部刺去,昏倒在地。抢救医生忙命人掘出一个大坑,坑中置火,苏武被放在坑上伏卧着,医生拍他的背部,引出瘀血,把苏武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这就是“拍背急救法”的奇特疗效。

中医认为,擦捶背可行气活血,舒经通络。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共有50多个穴位,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捶打背部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使气血流通和、调节脏腑,治疗某些疾病。例如,刺激背部的肝俞穴,能治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刺激胆俞穴,可治胆囊炎、口苦、胁痛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强的免疫细胞,由于人们平时不容易触及背部,所以这些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休眠”状态。捶背时,刺激这些细胞,激活了它们的功能,于是它们就“醒”过来奔向全身各处,投入杀菌和消灭癌细胞的战斗行列中。

捶背的手法用拍法与击法。拍法,即用虚掌拍打患者的背部;击法,即用虚掌、掌根、掌侧叩击患者的背部。施用手法、动作要求协调、灵巧,着力要有弹性,每分钟60~100次,用单手或双手均可。捶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确实是简便易行,不花分文的健身法。

不知头脑

不知头脑,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不知头脑,意即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犹不知所措。不知头脑中的脑为中医奇恒之腑之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与脑相关的成语还有肥肠满脑、浮头滑脑、肝脑涂地、鼓脑争头、昏头搭脑、虎头虎脑等。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脑的生理功能为: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病入骨髓

病入骨髓,出自《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病入骨髓,意即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病入骨髓中的髓为中医奇叵之腑之一。与髓相关的成语还有恨入骨髓、浃沦肌髓、龙血凤髓、敲骨剥髓等。

髓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为脑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称。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有养脑,充骨,化血之功。髓的生理功能为:

1.充养脑髓: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脑,成为脑髓。故日脑为髓海,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髓海空虚,则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动作迟钝等症状。

2.滋养骨骼: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

病骨支离

病骨支离,出自宋·陆游《病起书怀》诗:“病骨支离纱帽宽。”支离:残缺不全,引申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病骨支离,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病骨支离中的骨为中医奇叵之腑之一。与骨相关的成语还有功成骨枯、刮骨抽筋、刮骨去毒、骨软肉酥、钢筋铁骨、骨肉团圆等。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骨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骨的生理功能为:

1.贮藏骨髓:骨为髓府,髓藏骨中,所以说骨有贮藏骨髓的作用。骨髓能充养骨骼。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反之,会出现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异常变化。

2.支持形体:骨具坚刚之性,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人体以骨骼为主干,骨支撑身形,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形态,并防卫外力对内脏的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3.主管运动: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促使关节屈伸或旋转,从而表现为躯体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及由骨组成的关节起到了支点和支撑并具体实施动作等重要作用。所以一切运动都离不开骨骼的作用。

脉脉相通

脉脉相通,出自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脉脉相通,意即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脉脉相通中的脉为中医奇恒之腑之一。与脉相关的成语还有急脉缓灸、一脉相通、一脉同气、一脉相传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是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二是指脉象、脉搏。三是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是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脉的生理功能为:  1.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2.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人体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象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切脉来推断病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P16-19

序言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有“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故纸堆"之类,多于四个字的有“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少数。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日常民众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等,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睚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赞笃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不少。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等。

在成语中,许多与医学相关,如法灸神针,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起死回生,出自明·张岱《鲁云谷传》;调理阴阳,出自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面无人色,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病入膏肓,出自《左传》;红杏出墙,出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等。这些成语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把中医药知识传播于大众之中,使得中医药知识同文学一样,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有感于此,笔者在遍览成语典籍及文学诸书的基础上,广搜博辑,斟酌筛选,编辑了这本《医说成语》,奉献给大家,使广大读者在了解成语的基础上,知晓中医药知识,起到养身保健,愉悦身心,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作用。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成语中的医学;第二章为成语中的疾病知识;第三章为成语中的养生知识;第四章为成语中的中药;第五章为成语中的食疗。在写作方式上,就题发挥,先列出成语,以此引出该成语的由来以及与该成语相关的中医药知识等,使读者在研读成语时对中医药有大概的了解。

本书适用于成语及中医爱好者使用,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工作者等也有实用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众多学者、专家、教授的帮助,尤其是笔者的部分医学同事,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谢意。此外,还参考引用了许多文献,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标明出处,在此一并致谢,盼请谅解。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求再版时修正。

编著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