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纵横生意江湖20年来,第一次系统梳理出书。
三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从前公司时代发展到公司时代,21世纪后又进入创富时代,冯仑是一个亲历者,他所创办的万通公司也伴随着其他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因此,冯仑对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合伙人制度、管理逻辑以及生死存亡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民营企业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王石为什么成功?牟其中为什么失败?冯仑通过近距离观察给出了颇具特色的企业家素描。此外,关于幸福、关于金钱、关于伟大、关于女人……冯仑均用他鲜活麻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书中精辟的语言展现了典型的冯式风格:不麻辣、不深刻、不性情,就不是冯仑。
一个变革的时代,一群过河的人,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一部民营企业和创业人生的心灵史、生死书!地产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第一次系统梳理出书。著名漫画家聂峻为此书创作插图30余幅。柳传志、王石等强力推荐。
冯仑自言: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第二天我就跟功权去他老家了。三九的大雪天里看到他小时候生活的环境,还有一个半傻的姐姐和他老舅,老舅和牲口住在一起。晚上,我们对着残垣断壁喝了很多酒。心里有一股悲凉感,一种委屈和义愤,感觉到命运太残忍了。凌晨,天快亮回到酒店时,那人派的人坐在酒店等我们,说这事就不说了,过去了。
但他后来散布谣言说我们没信誉。我很生气,打了个比方,我说就像良家妇女走在黑胡同里,碰上一个拦路强奸的,我无奈地认了。可他正要“办”的时候,胡同口闪过一个身影,我喊了一嗓子,那人被抓起来了,是我没信用还是他是坏人?很多人听完这个比喻就明白了。
他知道后很不高兴,隔了两年我们卖华联的时候他就设法阻挠。我们找好了一个上海企业,合同都签好了,还能赚些钱。但他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到上海考察,回来说和上海人做生意没底,不能卖给上海人,要卖给本地人。结果冒出来一个人,江湖上的,有几个兄弟,是卖药的,他要买,却只出到上海人一半的钱。我们实在没招,也烦了,就卖了。
卖的那天又是一个冬天,零下二十度,我们在餐馆里和那个老大喝酒。我们问他,对这么难“伺候”的官儿,你怎么办批文啊?他说,“简单啊,不办,派两人跟着他媳妇儿;还不办,再派两人跟他女儿。”后来果真办得很快。我们却损失了4000万。
所以说卖的过程也很痛苦,花了我们几年时间。一个男人从征服到承认失败,虚荣心彻底扫地,每卖一次都是失败,挖的坑都得后来找土(钱)填啊。
2000年前后德隆为了把自己的故事说圆,也为了证明道德的合理性、赌博的合理性,编了很多故事,即所谓“产业整合”。结果这个故事把他们自己骗了。
对男人来说,承认失败、主动收缩的决心是很难下的。我们是比较理性的人,自我反省后主动做出了收缩的决定,不是被动的。我们概括自己是短贷长投;无独有偶,德隆后来把这叫做短融长投。
“原罪”引发的财务危机就是高负债、高暴利、高风险,结果只能是“以老板为市场,以银行为客户,以笼络为管理,以调账为经营”。所以,民营企业成功概率很小。德隆和我们的历史相比,差了这么一个自觉革命的坎儿。
我们也思考,为什么当时能收,而很多人不收,不承认失败?其实是男人张狂、征服的本性和想要成为一世英雄的虚荣心把事业的方向给误导了。1997年我们开始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之所以吸取老庄的思想是适应环境的需要,男人的妥协也要有个台阶。伟大的人说要征服世界,但还有伟大的人说不争即争。其实,解决危机的唯一秘密就是牺牲。每次危机都有利益权衡,不敢牺牲就没有胜利;中年男人要保持这种牺牲精神,坚持理想是唯一的心理支撑。
非常感谢的是2005年去世的王鲁光,他告诉我要“守正出奇”,现在我办公室墙上还挂着这几个字。在最难熬的日子里,这四个字提醒我不要老想着弄热闹事,要控制住基本面。古法说奇正之术交相为用,一个人老是出奇,奇多了就成了邪,要以正合以奇胜。我以这样的心境看老庄,不看表面强悍的书(如《四书》、《五经》),看终极强悍的书(如《老子》、《庄子》)。老庄其实是很强悍的,比如欲擒故纵、为而不有。儒家大都是注重形式,没有老庄强悍。
了犹未了与不了了之
大约从1999年以后,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谈“原罪”的问题。一些言论最先是从民间和学术界发出的。民间和学术界之所以有人喋喋不休,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正迅速成长,财富迅速膨胀,一些在社会发展当中相对失落的人、没有在变革当中找到位置的人,以及弱势群体,对于财富的正当性提出了意见。学术界的争执无非是对这种民间生命、民间情绪的一种学术化的表达。这种表达有这么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个是郎咸平的观点,他认为民营企业都是靠侵吞国有资产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原罪”;郎成平进而把一切不规范,包括在国外市场经济成熟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失误导致的问题都统统加在民营企业头上,把“原罪”的概念无限扩大,引起社会上非常多的混乱。比如权钱交易,比如暴利、乱集资,这些东西学者研究得不多,但是从唐万新、张海、牟其中、顾雏军这些人不断出事以后,就有很多学者认为民营企业的“原罪”表现为暴利和不断地圈钱,在资本市场圈钱、在银行圈钱、乱集资。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更多的人把行贿受贿跟“原罪”挂上钩。有人发现,每倒下去一个贪官,后面就能找到一个民营企业,甚至也倒下一个民营企业。从胡长清开始,到成克杰,一直到现在的陈良宇、刘志华,全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于是,有很多人开始提到民营企业事实上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并把它归结为“原罪”。
针对这种观点,也有提出不同主张的,就是用历史与法律的观点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个解释,最典型的,一个是张维迎,还有一个是杨鹏。张维迎认为对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问题应当历史地看待,也要站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来看。他主张应该给予赦免,也就是说不应该继续追究民营企业以前的这些事情,应自然地将它赦免,让这个事情过去,然后大家就开始从某一个时段起,认真地开始发展经济。他没有更多理论上的解释,只是提出一个方法,就是赦免论。
很有趣的是在2006年,杨鹏参加一个叫做“乌有之乡”的沙龙,他针对“原罪”讲了几个小时,开头就从我们万通讲起。他说民营企业自己认识到自己有“原罪”,是从万通开始的。他说:“私有企业有‘原罪’的说法,是万通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冯仑最早提出的。后来这个提法被好事者宣传开来,似乎给私有企业一个形象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从事私有企业那帮人的发家史,就是‘原罪’发家史,更广泛地说,有钱人,就是有‘原罪’的。这是一些人关于中国私有企业的‘罪恶出生论’……”
杨鹏的确明白我当时提出“原罪”的自省和进步的意义。他分析道:“当年冯仑提出‘原罪’说,着眼的目标是清楚的,他希望自己和其他私有企业家强化道德伦理,提高商业道德意识,追求阳光下的利润,创建一个健康公正的中国经济。”P10-13
最近一段时期无论在大陆、香港还是台湾,很多人都热议一部电影——《色·戒》,大陆的不少朋友为了看到原版还专程跑到香港,前不久去台湾考察,一些朋友甚至放弃其他活动,半夜到电影院去看原版。之所以在大陆看了不过瘾还要跑到台湾看,全都因为新人汤唯,更是为了一个举动叫“脱”。媒体都在议论这部戏的这个角色是不是应该脱,汤唯脱得怎么样,梁朝伟脱得怎么样,如此等等。
这部电影我分别看过全本和洁本(大陆版),确实拍得非常好,张爱玲用20年心血写成了小说,李安把这个作品搬上银幕。故事中色和戒、欲望和理想、行动和感情,理性和本能等等矛昏交织在一起。大陆干净的删节本看到的只是“戒”,没有“色”。我以为,如果没有“色”或本能的冲动,而只有“戒”,“戒”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空洞的教条;若只有“色”没有“戒”,“色”就变成了洪水猛兽,变成了一个人欲横流的灾难。《色·戒》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以一个熟血青年用生命和情感来演绎,想尽办法要杀掉所爱的人,但关键时刻又因情感使行动失败。这样复杂的人性在正义与伦理之间交错着,成为这部电影最好的看点。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这本《野蛮生长》里所讲到的民营企业这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民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原罪问题、政商关系,也包括企业公民责任,以及组织内部一系列的管理等等,简单谠来实际上也是一个“色”和“戒”的问题,即追求金钱的欲望这个“色”和社会伦理及政策法规这个“戒”的冲突。在这二十多年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欲望,而仅仅只有伦理道德和规范,我们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任何活力;反之,如果只有追逐财富和金钱的欲望,没有“戒”,没有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规范来加以约束。金钱的欲望也会成为社会的一大灾难,所以这二十多年的民营企业发展史,实际上也充满了欲望和体制、欲望和伦理、欲望和法律规范的冲突与调适。欲望本身在冲破旧的规范的同时必然会创造一个新的“戒”——新的规范,而新的规范又要保证和约束追逐金钱的行为,使欲望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民营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逻辑。
事实上,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情感与伦理之间的冲突过程,更是正义和财富之间平衡的复杂过程。我希望《野蛮生长》能对这个过程有所交代,对这个复杂过程中的思考有所说明,对这一复杂过程中的人物有所描绘,对整个欲望和伦理规范的冲突有所揭示:也希望让所有的读者看到真实的人性,看到人的“色”,更体会到“戒”的重要,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能够在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伦理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这电是这本书最值得跟大家一起体会,剖析和反省的一个话题。作为作者,我特别希望像汤唯一样很好地把人性、人的本能,以及矛盾、困惑、误解、踌躇、摇摆、张惶、沮丧甚至亢奋,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即使露点也义无反顾。心地清白,所以脱得干净。
这本书实际上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在这两年中特别要感谢甘琦女士最初对我写这本书的鼓励。甘琦是国内很专业的图书策划人,现在虽然没有在大陆,但是她的鼓励和提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在初期对这本书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李彦华女士。这本书写作的方式也很独特,为了让读者好读,我尽量保持了口语化。实际操作方式是这样的:我事先做好准备,然后邀请我的朋友和下属过来,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口述,整理出录音文本后再动笔改,如是反复几次,这本书便形成现在的格局和口语化的风格。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在整个图书的最后结构,设计以及文字编辑方面所下的工夫,感谢编辑肖新明、蒋蕾、温慧,他们为本书倾注了很多心血。我要特别提到我的妻子王淑琪。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字她都看过,不仅给予了很重要的意见,而且还花了很多个通宵帮助改稿,没有她的全力配合与努力,这本书不可能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聂峻,他是一位十分有才华的漫画创作者,他为《野蛮生长》创作了37幅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
周其仁是我最推崇的经济学家,他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一直给我和万通以帮助,尽管他自己常常浑然不知。这也许正是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可爱和伟大之处。当书成稿后我请他看过,他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修改意见,所以我一如既往,发自内心地感谢他。
当《野蛮生长》全部改好送到印刷厂后,我看到了一篇对汤唯的采访。她在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坦率地说:“我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我不想停。未来谁知道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创业者,这也正是我此刻的心态。我感谢李安导演和汤唯在电影里塑造的角色,他们使我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反省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感动。
冯言冯语,有情有性,无忌无讳,见仁见智。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冯仑这个人,聪明绝顶,侠义肝肠。嬉笑色骂皆文章,百计千心万成通。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仑用他独特的经历、视角和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企业和社会的众生相,很值得现代人回味,更值得后来人研究。
——宁高宁 中粮集团董事长
大作读毕,是我看过读物中最好的!
——周其仁 著名经济学家
能用诙谐、幽默、感性的语言表达深邃思想的人不多,冯仑可以说炉火纯青。这本书就是例证!它不仅好读,而且读后启发你思考。“商界思想家”这个头衔,冯仑当之无愧!
——张维迎 著名经济学家
有品、有格、有境界。《野蛮生长》背后的源动力,与其说是一个商业思想家纵横捭阖直言无忌的滔滔才情,不如说是大转型时代文人企业家对社会历史的深沉责任。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冯仑先生是中国企业界的“段子派”掌门,该派坚信所有的商业真相和管理智慧都在“段子”里。读冯仑的文字,总是能从那些生动、古怪或好笑的“段子”里悟出一个两个道理来。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