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方红西方蓝(一位外交官的欧洲亲历)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王亚军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给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欧洲的一个新的视角。本书作者王亚军同志曾在我国驻西欧地区的使、领馆中任职。到国外工作之前,他曾长期从事青年工作。这本文集是他用一个年轻外交官和青年工作者的眼光观察、记叙和思考欧洲社会的一点收获。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不仅深入探究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分析了欧洲国家的民情特色,记录了欧洲一体化建设以及中欧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有趣花絮,而且以客观冷静的眼光认真剖析了欧洲社会发展的利弊得失,比较了东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相信会给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年读者朋友们带来很多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启迪,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解欧洲。

内容推荐

本书是记录了中国外交官王亚军在欧洲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思,分为:《城市感怀》、《历史寻踪》、《各国印象》、《欧洲万象》、《文明差异》、《外交亲历》六个部分,追随作者客观犀利的视角,你能看到欧洲社会发展的利弊得失、文化差异,知晓中外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有趣花絮,体会蓝色欧洲的浪漫情怀和深厚悠久的文化传统。

目录

城市感怀

平凡贝藏松

王城兰斯

香都格拉斯

风情科尔玛

酒村索克维

巴登三城记

浪漫海德堡

风流斯图加特

从容萨尔城

纵情慕尼黑

历史寻踪

落日辉煌

山顶共和

寂寞英雄

自由城堡

风雨防线

都市风云

长河岁月

文明之旅

壮志莱茵

统一梦回

各国印象

德意志性格

法兰西个性

荷兰精神

奥地利智慧

比利时模式

卢森堡地位

瑞士风格

列支敦士登选择

意大利晚餐

斯洛伐克品位

匈牙利命运

社会万象

欧洲大陆的“民僚主义”

欧洲的“社会陷阱”

欧洲自由的困惑

欧洲人的闲适生活

欧洲人商业道德点滴

欧洲的平民化商业服务

欧洲的银行服务

欧洲的旅游宣传

欧洲医院的人文关怀

欧洲城市的大节小庆

欧洲文物保护二记

爱管“闲事”的欧洲人

文明差异

东方红与西方蓝

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中欧思维方式差异谈

多样性和“共同价值观”

城市民主与行政效率

夜色里的资本主义

艺术与科学有多远

闲话欧美风险意识

漫话欧美关系

莱茵两岸话法德

外交亲历

佛拉芒银行家

于贝尔夫人

史迈斯大使

容卡参赞

市长里斯

学者托德

克拉维荣将军

公主诞生记

铁丝网内的美国使馆

斯图道夫集中营

感受欧元

感受欧盟东扩

在欧洲感受中国的变化

后记

试读章节

纵情慕尼黑

2003年10月

慕尼黑没有柏林帝国首都的气势,也没有法兰克福现代城市的时髦。如果把柏林比做傲然不群的帝王将相,把法兰克福比做锐气勃发的新进少年的话,那么,慕尼黑似乎更像经过风雨的贵妇,朴素安详,在静静的凝神中荡漾着一种富贵而稳重的气息。虽然积累了厚重的人生财富,但如果不是用心体察,是很难体会其中的美丽与韵味的。静静的街道,缓缓的人流,让我第一次匆匆途经这座大名鼎鼎的德国名城时就有着这样一种淡淡的感觉。想着这座城市的总体风格和养育她的广袤秀美的巴伐利亚山地和平原的气质倒是如此相合。

但我一直怀疑这种印象的真实性。因为,在普遍的认知中,慕尼黑并非以理性著称,而是以狂放闻名。这座城市充斥着太多的恣意、太多的纵情、太多的感性和率真。比如那个举世闻名的啤酒节,也是世界最大的民俗狂欢节,怎么可能扎根于这样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呢?

显然,仅仅一次匆匆之旅是不够的。要了解慕尼黑,起码还要再去一次,专为啤酒节。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赶上啤酒节的开幕式。带着对满街欢乐人群的期待,我们选择了十月的一个下午再次进到慕尼黑城中。一如前次来访,慕尼黑的街道在绵绵细雨中更显安静。路上行人不管打不打伞,都是一如既往地神态从容、步履悠闲。奇怪的是,满大街居然看不到一张关于啤酒节的宣传广告。这样的节日如何进行?

在街头行人的指点下,我们大致搞清了啤酒节举办地点的方向。但我还是很难想像出啤酒节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组织。

看完市政厅广场上5点整的木偶巨钟报时歌舞表演,在细雨中穿过几条街道,大约半个小时的脚程,正在感到疲乏和疑惑之际,忽然前面就热闹起来。来往车辆流速放缓,警察来回游动,大批人流正从周围的各条大小马路和近旁的地铁站潮水般涌来。

踏进人工围起的大门,仿佛进入到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一幢幢临时搭建的塑料和木质结构的建筑物风格各异,问或穿插着一些小工艺品屋,身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店主热情地招揽着游客,几台巨大的旋转游艺机载着孩子,挥动着长长的铁臂。天色已晚,华灯初上,异彩闪烁的霓虹灯将这一片天地装饰成童话一般的世界。

随手推开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小门,迎面一股热浪和杂着音乐声、喧闹声同时扑来。外面看并不起眼的木屋子,内部空间居然是如此巨大!屋顶用大块的帷布遮挡,屋内一排排摆满了长条桌椅。围桌而坐,挤满了上千男女,很多人穿着节日的盛妆,每人面前摆放着一只特大号的啤酒杯,金黄的啤酒在灯光的映射下分外诱人。大厅尽头,凭空搭起一座小小的舞台,一支巴伐利亚铜管乐队尽情地演奏着民歌乐曲,引导着全场的气氛。激情之处,全场男女纷纷站起,举着硕大的啤酒杯扭动腰肢,和着乐曲放声歌唱。一对老夫妻,几个青年男女还嫌不过瘾,干脆跳上桌子,一手揽着同伴的腰,一手在空中来回大幅度地挥舞。

举起相机,想拍下这热烈的场面,镜头所向,无论男女都做出更加夸张的动作来,让你拍个够。走进人群留影纪念,对方立刻把啤酒杯递到你的手里,搂起你的肩膀,把你和这里的气氛完全融为一体。也不管你是否能够听懂,很多人不厌其烦地和你诉说着什么,加上热情的手势,盛邀你加人他们的狂欢行列。

走遍全场,每张长椅上都是人和人紧紧相挨,居然找不到一处空隙,只好在遗憾中作罢,放弃了在这狂热的气氛中品尝德国美酒的想法。

绕着大厅细细观看,大厅尽头一角是一处窄窄的啤酒发放处。柜台里面,除了一箱箱的啤酒杯外,就是一个个高大的啤酒桶。一位中年男子站住桌子上,一刻不停地从啤酒桶里往外灌装着啤酒。十几位男女服务生在柜台边排成长队,男士下身黑裤,上身白衬衫,外套红马甲;女士一袭红白相问的传统长裙,头上还戴着一顶花边白帽。排到自己,每人都要拿上扎数不等的啤酒,然后飞快地送入到大厅等候的人群中去。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刚刚拿到啤酒,大杯的啤酒在她的胸前簇拥成金色的花团,和她瘦削的身材形成强烈的反差。看到相机镜头正向她伸去,小姑娘冲我们甜甜一笑,轻盈地从身边飞去。

出得门来,已经失去了来时的方向。先不急着问路,再充分地感受一下这狂热豪放的氛围与魅力。迎面走来一对老夫妻,女士粗布蓝裙外罩一件黑色外套,先生一套黑色镶花礼服,外配一件宽领浅灰上装,头上一顶黑色礼帽。两人也不打伞,只在小雨中漫步,笑意盈盈,轻轻地说着什么,活脱脱一对富裕、恩爱的山里农家夫妻盛装进城赶集的欢乐景象。听说我们想和他们合影,两人一下子兴奋起来,主动帮我们选择角度,摆放着姿势,仿佛要把大山深处的美丽通过我们的镜头带到地球的另一边去。

下到近旁的地铁,在警察的指挥下顺着如潮的人流挤入车厢。列车风驰电掣,不一会儿,我们已经离开了欢乐的旋涡。两站过后,重新回到地面,夜色已沉,昏黄路灯下秋雨如丝,一阵风过,几片树叶悄然飘下,夜如止水,和刚刚还在眼前的喧闹真如天地之别。

叫一辆出租赶路。小车溅着路上积水掠过两行灯影,飞速地向城外的黑暗中驶去。反复琢磨着歌德曾经做过的评论:个体的德国人充满了理性,但一旦成为整体却经常会迷路。今晚的喧闹只是被圈压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随着时光的流转,这种喧闹是否还会向外扩溢,打破全城的宁静?

正在凝神,传来司机的声音:希特勒当年就在这里住过。看着路旁掠过的一幢五六层的高楼和暗淡的街区,猛然想起,慕尼黑这座城市曾经是当年纳粹党的大本营,而著名的贝格布劳凯勒啤酒馆暴动不也就是发生在这座城市吗?时间的流转真如今晚窄间的转换,把一个城市的理性和感性、冷静和冲动,把一个民族的肤浅和真实、痛苦和欢乐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P26-28

序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欧洲作为整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加速崛起,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展中引人注目的两个现象。

欧洲更加关注中国。中国也更加关注欧洲。经历了两千年相互交往的风风雨雨,中欧之间的往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联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政治上,双方确立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民间交往更加活跃,欧洲和中国不断掀起学习对方文化的热潮。古老的中华文化和悠久的欧洲文明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为推进人类文明的交融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欧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中国青年这么近。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走出国门,到欧洲各国工作、学习和旅游。2003年10月,我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欧洲最大的政治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和欧洲青年中心。欧方官员向我表示,良好的中欧关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双方人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沟通、往来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中欧关系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加强对欧洲的了解与合作,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个世纪初,欧洲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曾经熏陶和启迪了一大批中国有志青年,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而奋斗。今天,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具备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以宽广的胸怀、虚心的态度、辨证的眼光,努力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对话与沟通,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中国青年更多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向世界其他民族学习。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青年提供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向世界其他民族学习的机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也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先进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将出版的《东方红西方蓝——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欧洲亲历》给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欧洲的一个新的视角。本书作者王亚军同志曾在我国驻西欧地区的使、领馆中任职。到国外工作之前,他曾长期从事青年工作。这本文集是他用一个中国年轻外交官和青年工作者的眼光观察、记叙和思考欧洲社会的一点收获。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不仅深入探究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分析了欧洲国家的民情特点,记录了欧洲一体化建设以及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有趣花絮;而且以客观冷静的眼光认真剖析了欧洲社会发展的利弊得失,比较了东西文化之问存在的差异。相信会给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年读者朋友们带来很多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启迪,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解欧洲。

历史赋予当代中国青年以光荣使命。希望更多的青年同志关心国门以外的世界,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为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周强

(作者为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后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1999年11月5日我首次出国到比利时常驻时,就下定决心,欧洲一任,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在欧洲生活工作的难得机会,深入了解欧洲社会,尤其是了解欧洲作为一个成熟现代社会的体制和管理特点。因为我觉得,这些经验对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会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我的工作主要是跟踪国际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发展。一年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那就是老坐在书斋里读书看报,对国际政治问题了解日深,但对欧洲民情和社会却所知了了。能否换一个角度,从欧洲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角度强化自己对欧洲的认识?2001年初,我开始记日记,名日“旅欧记事”,以日记体裁,把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因为是随见随记,随闻随记,随想随记,常常是白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晚上坐在电脑前匆匆录下,不及深思,文字粗糙、随意。好在本来也就是准备写给自己看的,算是欧洲一任留给自己的一点财富,只为达意,不求精致,所以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未加着力。

2002年5月我被调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因为工作性质的变化,对外接触相对多了起来,对法国社会的了解更加丰富,记事面也更加宽阔。加上节假日外出旅游,感受风情,寻踪历史,也积累了不少素材。到年底,不经意间把两年的东西加起来已经有10万字之多。

2002年底,盘点成果,把一年所记打印出来。恰巧妻从布鲁塞尔来度圣诞新年,让她随便翻翻。没想到看完后她却对我说,记的不少东西很有意思,放在这里有点可惜,不如把其中一些做点整理,放到国内的报刊上发表,也许可以给别人一点启发。

在妻的鼓励下,我一边联系报刊杂志,一边整理修改日记。其间,还要拿出不少时间去阅读有关图书,补充资料。因为真正要拿出去发表,现有的文字水平、逻辑结构和信息含量肯定是不够的。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从2003年初起,先后在国内的一些报纸杂志和欧洲的华文报纸以“旅欧札记”等名目发表了数十篇短文。说是札记,其实就是杂记。凡是人眼入耳,有所感触,无所不记。略微做些梳理,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一是游记,二是历史寻踪,三是对各国特点的感悟,四是欧洲社会利弊观感,五是体验文明差异,六是记录外交工作中接触的人、亲历的事。以上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框架格局。因为题材各异,所以文风悬殊也很大。但既是杂记,也就未强求统一,无论何种形式,只求能够把必要的意思准确传达出来。

4年多时光,感触所及,应该说无所不包。但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还是在欧洲生活的时间越久,对中国的未来就越有信心。毫无疑问,欧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积累,使今天的欧洲在各个方面都显得非常成熟,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完全自由竞争的美式资本主义的冲击,“旧大陆”的体制似乎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僵化的一面时有显露。在国内可能难以深刻感受的一点是,即使作为资本主义最初发源地的欧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政治家们的危机感空前强烈。可以说,这些年,欧洲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改革之风劲吹欧陆。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政党上台,无不在着手改革。遗憾的是,社民思想对欧洲社会思潮和社会体制的影响太深,工会势力太大,老百姓的惰性太强,改革也是举步维艰。

反观自己,中国的改革和欧洲国家相比,更具革命性质,也更具风险。但也许恰恰因为中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始状态,打开国门,面对压力和诱惑,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冲动要比欧洲强烈得多,个人的创造活力和企业的生产活力要比欧洲旺盛得多,企业的发展成本也要比欧洲低得多,中国比欧洲更有可能建立起更具竞争优势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面对全球化,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但中国的崛起也无可阻挡。

另一个问题应运而生:中国如何在发展和稳定、公平和效率、短期和可持续之间保持一个平衡,防止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失序?面对欧美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如何取舍综合,将双方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而避免那些已经过时,并将为时代抛弃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未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实际上,我在记杂记的过程中,一直试图从这样一个视点出发,围绕这样一个中心来观察和思考,细心体会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探究欧洲社会体制与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品评其优劣利弊,而且无论褒贬,皆力求客观。这里所收的不少文章都涉及这些话题。但杂记毕竟不是论文,因时间和能力的原因,我的大多数东西只是对欧洲社会的一些现象做了简单、表面的观察,未及系统深入思考,这是一个遗憾。但我想,把这些现象综列出来,就当是破了一个题,剩下的,留给那些对欧洲感兴趣并关心我们国家前途的朋友们去深入研究吧!这也是我在后记里把这样一个话题专门提出来的原因。

现在,我的第一个驻外任期已经结束,我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热爱的祖国,投入新的工作。有时翻翻在欧洲记下的文字,回想起域外经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又会重新浮现到眼前,忽然就想,能否把这些东西收到一起,出一本集子?既给自己的这段经历做个小结,也可以兑现最初改写这些文章时的心愿,期望那些对欧洲社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因此,就有了这一本薄薄的《东方红 西方蓝——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欧洲亲历》。虽然从文字到内容都很浅显,但还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它不会让朋友们失望。至于我自己,现在又面临着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用工作实际来实践和检验过去4年多对欧洲的认识和理解,为正在快速崛起的祖国承担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责任。

王亚军

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