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澳台,你只要说出“影视大王”四字,人们便知道是指邵逸夫。
他一生摄制了一千多部电影,见证了中国20世纪电影发展史,他同时又是中国电影史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领潮人物。本书从他的家世、邵氏公司的发展真实历史资料为依据,为我们展示了这个香港电影业霸主的非凡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邵逸夫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祝春亭//祝敏娟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港澳台,你只要说出“影视大王”四字,人们便知道是指邵逸夫。 他一生摄制了一千多部电影,见证了中国20世纪电影发展史,他同时又是中国电影史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领潮人物。本书从他的家世、邵氏公司的发展真实历史资料为依据,为我们展示了这个香港电影业霸主的非凡经历。 内容推荐 邵逸夫是电影大王,也是电视大王。 邵逸夫声称他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艺术家之眼,一双是商人之眼。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兄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兄弟的心血。百岁老人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 邵氏公司曾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邵逸夫是香港电视业的霸主,他是香港惟一能称之为电视大王的人。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电视公司,他在香港无线电视台董事局主席宝座上坐得最久。 有人说,他是业界凶残的大鳄,他与同行是冤家对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有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他为香港富豪的“道德标杆”。 本书就是讲述他和他的邵氏公司的发展史。 目录 第一章 邵氏兄弟 不继父业承父愿 第二章 创办“天一” “六合”围剿处境危 第三章 突圃南洋 空手创出新天地 第四章 移师香港 《白金龙》一炮打响 第五章 战火纷飞 邵氏事业遭大难 第六章 强手如云 邵邨人固步自封 第七章 天命之年 重振香港电影业 第八章 挖角大战 邵逸夫先声夺人 第九章 创业之作 风靡香港获大奖 第十章 火拼“电懋” 《梁祝》生下双胞胎 第十一章 翰祥出走 陆氏罹难“电懋”亡 第十二章 香消玉殒 林黛自杀为哪般 第十三章 影城竣工 邵逸夫称霸影坛 第十四章 起用张彻 《独臂刀》劈新天地 第十五章 “嘉禾”告急 小龙一拳定乾坤 第十六章 邵氏反击 邹文怀顺手牵翠 第十七章 群雄逐鹿 邵逸夫另辟蹊径 第十八章 进军电视 入主“无线”战“亚视” 第十九章 短兵相接 香港荧屏烽火燃 第二十章 大彻大悟 六叔舍财助慈善 附录 邵逸夫大事年表 历届香港小姐获奖名单 历届亚洲小姐获奖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解决了重要的宣传一环,邵逸夫把眼光转到了编导和演员。 草创初期,邵逸夫天天跑清水湾片场工地。天黑后赶回寓所,洗去身上汗渍泥浆,邹文怀准时赶来。他们坐在邵逸夫寓所的露台,两杯清茶絮絮长聊。私人寓所清静,不怕言谈的机密泄露。 “雷蒙,我们下面一步该怎么走?”很多事情,邵逸夫已经胸有成竹,他当然希望听取邹文怀的意见,若邹文怀坚持反对,他会修正已经确定的计划。 邹文怀不慌不忙说道:“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电懋’,不过也不能忽略左派公司,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陆运涛把“国际”和“永华”合并为“电懋”,立即设立了一个由张爱玲、姚克、宋淇、孙晋三组成的编审委员会,负责剧本策划、组织创作剧本,审查剧本。 “开初外界认为陆运涛是在仿效左派公司,‘长城’和‘凤凰’都有类似的剧本委员会。左派公司内部,编剧的地位很高,有人笑称左派公司搞的是编剧中心制。此委员会非彼委员会,陆运涛搞的仍然是明星中心制。” 邹文怀说,电影走过60多年的历史,早已从摄影中心制(最初没有导演,由摄影师完全掌控影片的制作),过渡到导演中心制,再到明星中心制。 明星制是好莱坞的发明,上海早在20世纪20年代也慢慢走这条路,陆运涛再蠢,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邹文怀例举“电懋”在明星演员身上花的功夫,不遗余力倾资吹捧明星,足以证明这一点。 “自由影业的公司都这么做,只是有的舍得花钱,有的吝啬花钱,或者缺少资金,没钱花到这方面。” 邵逸夫对邹文怀这些鸿论,并不感到新鲜。 “不,你误解了。‘电懋’不同于其他公司,我不是指他们资金雄厚,在明星身上花的钱比其他公司多,我是说他们的做法。”邹文怀并不以为对方是老板,说话时瞻前顾后。 “‘电懋’正在试行针对演员的经纪人制度,这不是一般的经纪人制,‘电懋’总管家钟启文要求公司代理人最大限度地控制演员,规定他们不要过早恋爱结婚,不要把恋爱结婚的消息轻易泄露,以保持他们‘大众情人’的公众形象。演员不能擅自接受媒体的采访,不能随意参加公开的活动,对外宣传由公司宣传部门统一安排。” 邹文怀提到的经纪人制度,在今日已非常普遍,并且发展到炮制新闻、肆意炒作的地步。所不同的,80年代后的经纪人不隶属制片公司,而是有自己的经纪人公司,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签约演员,为演员向制片公司争取最大的利益。演员即使与制片公司签了约,与制片公司打交道时,仍由独立于该公司以外的经纪人出面。 “演员没出名前,希望公司花钱捧他们,老老实实接受公司规管,一旦出名,是不希望公司过多地控制他们,他们更希望是自由身。而制片公司,既希望旗下的演员成为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又害怕名气大了难管,更怕他们另栖高枝。” 邹文怀说到邵老板的二哥邵邨人,他不愿捧星,出于成本的考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担心煮熟的鸭子飞了。 邵逸夫问:“如果你是老板,怕不怕把演员捧红远走高飞?” 邹文怀的回答很肯定:“即使早料到他(她)非池中之物,能捧红照样得下本钱去捧,捧红演员,首先是对公司有好处。至于能不能留住他们,当然也得事先有防备,拿契约作限定,万一留不住,也只有听天由命。” 邵逸夫兴奋道:“好,做事就该有这种气魄。我们只当是赌博,愿赌服输,既然不怕输,赢的胜数就大多了。” 邵逸夫和邹文怀把旗下演员梳理了一番,以寻找与“电懋”的差距。 “电懋”明星阵营强大,女星有林黛、林翠、葛兰、叶枫、李湄、丁皓、王莱、苏凤等;小生则有张扬、雷震、陈厚、乔宏、田青等。 为邵氏效力过的明星也不算少,但多是“两边走”的状况,很难把他们归为邵氏的人。 那时的香港影坛,导演和演员同电影制片公司的隶属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签“长约”,通常一签就是若干年,等于“卖身”于电影公司。“长约”的性质类似“卖身契”。签长约者,通常是新入行者或名气甚小者,电影公司将他们的待遇压到很低,并作出种种限制。签长约的导演和演员,可以说完全是公司的人,他们通常只领取工资,到一定的年限才有片酬。契约双方虽说是隶属关系,也是互相利用关系,未成名的导演和演员利用公司的资源获取从业经验和名气,而公司方面利用他们位卑名微的不利条件尽可能享用他们的价值。 另一种契约叫“部头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片约”。当时香港影坛只有极少数导演和演员能享受“部头约”,他们无疑就是行业里的明星大腕。“部头导演”和“部头演员”不拿工资拿片酬。表面上看,他们的收入不稳定,但他们名气大、片酬也高,数家公司都等着他们拍片,只要不“背气”,他们是圈内的富裕阶层。虽然说“部头”导演和演员与电影公司不存在法律上隶属关系,实际上他们仍与某一特定的电影公司存在事实上的隶属关系。比如曾经是这家公司培养,他们出于报恩不会轻易脱离这家公司。另一方面,“部头”导演与演员由于长期效力某家公司,是公众眼里的某家公司的人,他们也在心里或口头上认可这家公司是他们的主子。 当时的邵氏,没有一个真正隶属自己的大牌明星。在自己一手培养的男女演员中,最具明星前途的数赵雷和尤敏,他们当时都与邵氏有“长约”在身。 赵雷原名王育民,做过报社记者和金银交易所职员。1953年,邵氏父子公司招收新演员,陈厚和赵雷以其英俊的外表、洒脱的气质顺利通过考试。邵氏给他们的待遇是月薪200元,陈厚的朋友认为少了,向邵邨人老板交涉,希望增加50元,立即遭到邵邨人一口拒绝。 陈厚丧失做演员的机会,赋闲在家百无聊赖,同年,南洋巨富陆运涛在香港成立“国际公司”,总经理欧德尔将陈厚揽至旗下,月薪250元。陈厚迅速蹿红,成为“电懋”的当家小生。他擅演风流倜傥的角色,有“喜剧圣手”之称。 所幸的是赵雷对邵氏的待遇没有表示异议,同邵邨人签了“长约”。邵邨人寄希望于赵雷,煞费苦心为他取艺名“赵雷”。当年,赵雷就在邵氏公司的《残生》中出任男主角,女主角则是邵邨人一手发现并培养的尤敏。 第二年(1954年)邵氏父子公司总共才拍了五部片子,其中赵雷主演的就占三部,它们分别是《诱惑》、《人鬼恋》、《小夫妻》。1955年,不知何因停演。1956年主演或参演了《水仙》、《零雁》、《乱世妖姬》、《喜临门》。这些影片市场反响一般,加上邵邨人不肯在宣传上花钱,赵雷名气不大。不过,圈中人都看得出,赵雷是块好材料,完全可以打造成耀眼的明星。 “得弄个好本子让他主演,制作尽可能精良。”邵逸夫决定在赵雷身上下本钱,从1958年赵雷与林黛合演《貂蝉》起,人气急剧上升。他多次饰演皇帝,有“皇帝小生”的美称。 尤敏的情况与赵雷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她对邵邨人有更深的感遇之恩,因为她父亲与邵邨人关系尚好,她中学一毕业,即被邵邨人看中,临时换角,让她担纲女一号。尤敏1951年初上银幕,次年只拍了一部没有公映的片子《玉女怀春》。邵邨人曾一度把怨气发泄到尤敏身上,后来邵邨人反省,认为责任不在尤敏,便开始兑现将尤敏捧红的诺言,为尤敏量身制作影片。到1956年尤敏先后主演了《残生》、《黑手套》、《明天》、《诱惑》、《人鬼恋》、《痴心井》、《同林鸟》、《零雁》、《红尘》、《秋娘》、《好女儿》等10多部片子,其中有多部与赵雷联手主演。 非常遗憾,尤敏还只是小有名气。尤敏对邵邨人的吝啬深有感触,碍于培育之恩,一直未敢挪窝。 邵逸夫接手香港的制片业务后,也对尤敏没有介意,认为她是邵氏一手栽培的人,不至于“反叛”。一年后,尤敏被竞争对手“电懋”挖去,声名鹊起,邵逸大连叹大意失荆州。 经常为邵氏拍片的还有李丽华。李丽华原籍河北,生于1924年。1957年邵逸夫宋香港打江山时,她已三十有三。李丽华1948年到香港,先后或同时在“大中华”、“永华”、“长城”、“五十年代”、“龙马”、“邵氏”、“新华”等电影公司做演员。1955年主演了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海棠红》(由张善琨主持的新华影业与日本东和映画株式会社联合摄制),是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当红明星。李丽华是大牌明星,与制片公司只是暂时的片约关系,1952年到1956年间,李丽华先后为邵氏主演了9部影片,仅次于尤敏主演的邵氏影片。 邵逸夫要邹文怀想办法让李丽华正式加盟邵氏——做一个名义上隶属邵氏,又享受“部头约”的公司明星。 “最好把她的丈夫严俊一块拉进来。”严俊也是香港影业的知名人士,能演会导,1956年、1957年,严俊为邵氏执导并主演了6部影片,其中大部分与林黛演对手戏。 邹文怀表示有难度,“30多岁的妇人,不像小姑娘那么好哄,听不得几句恭维话。李丽华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总想创办自己的制片公司。” 1955年,李丽华和严俊在“国际”总经理欧德尔的支持下,创办制片公司。公司虽然有星马陆氏家族的资金背景,却没有什么起色,严俊和李丽华继续为其他公司导戏和演戏,在“电懋”和邵氏之间跳来跳去。1960年,在邵逸夫和邹文怀的不懈游说下,李丽华正式加盟邵氏。P80-84 后记 在港澳台,你只要说出“影视大王”四字,人们便知道是指邵逸夫。 他一生摄制了一千多部电影,见证了中国20世纪电影发展史,他同时又是中国电影史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领潮人物。 经他的手捧红的明星灿若星河,他摄制的电影屡屡在国际荣获大奖。然而,他最大的成功是在商业上,他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位身家过亿的富豪,他称雄香港影坛近三十年,这三十年又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代。2006年亚太电影节授予百岁老人邵逸夫终身成就奖,是对他80余年电影生涯的最好诠释。 电视的崛起,决定电影将告别一枝独秀的黄金时代,邵逸夫以敏锐的商业目光,一脚跨入电视业,进而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集团无线电视的大股东与掌门人。无线与亚视大比拼,邵逸夫将经营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嫁接到电视上,无线电视风骚独领,迄今仍是香港行业龙头老大。 早年为了创建自己的电影商业王国,邵氏兄弟悭吝待人,晚年时邵逸大大彻大悟,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为此,他先后获得英女皇CBE勋衔、KinghtBachelor爵士勋衔;中国政府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邵逸夫早在20多年前就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现在资产约200亿,而用在慈善事业上的钱高达数十亿。 邵逸夫这么有名,自然是传记作家青睐的对象。1995年,香港知名传记作家兼出版人冷夏通过采访收集资料,欲写邵逸夫传,又因为事务繁忙迟迟未动笔。他找到我们帮他写,他仅落出版策划人,书于香港回归前在香港名流出版社出版。事隔十年,香港影坛银屏及传主本人又发生了许多新故事,尤其是邵逸夫在内地慷慨解囊,影响在高校几乎无人不晓,我们觉得有必要重写邵逸夫传,在此过程中又得到与邵氏公司联系密切的香港朋友的帮助。 这便是内地新版邵逸夫传的来由。 这本书里,用了一些与邵逸夫相关的人和事的图片,由于无法找到图片的作者,只好请作者看到本书时与出版社联系,以便奉致稿酬,特此声明。 作者谨识 2007年8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