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本书是“国学书院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编排,每章前设引语,后有评析。殷虽先生撰写的栏目“老子为道”,附于每章之后,把圣哲的道理和平常人事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堪称济世之良药,为道之门径。另外,本书配有彩色插图近三百幅,使读者在领略先贤思想的同时,见到流传于世的各种《老子》版本,欣赏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沉浸在富有古韵的典雅意境当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本书是“国学书院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编排,每章前设引语,后有评析。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却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逼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④。故常无⑤,欲以观其妙⑥;常有,欲以观其所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玄之又玄⑨。众妙之门⑩。
【译文】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白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道”。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的是韩非子,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关于什么是道,在《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司马迁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论衡》一书中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到魏晋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玄学家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随后佛教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老子为道】
“道”这个哲学概念,最先由老子提出。
这个顿具东方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老子》一书中频繁出现,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完全可以体味到老子对“道”的那种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推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体认,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同时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解悟和深刻的体察,这根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带有楚地风味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仔细想想,老子的道千形百状。无论在精神上抑或在物质方面,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力,这无疑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上。现在,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的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者们对宇宙 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摒弃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的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极力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P6-8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现在一般认为:《老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聃学说的实录和发挥,其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老子》一书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的思想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在唐朝贞观年间,《老子》就被玄奘翻译成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影响波及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在内的大批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足见《老子》影响之深广。
这本《老子》是国学书院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编排,每章前设引语,后有评析。殷虽先生撰写的栏目“老子为道”,附于每章之后,把圣哲的道理和平常人事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堪称济世之良药,为道之门径。另外,本书配有彩色插图近三百幅,使读者在领略先贤思想的同时,见到流传于世的各种《老子》版本,欣赏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沉浸在富有古韵的典雅意境当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关系的精神圭臬。值得放在枕边案头,勤加研习,时时领悟。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该欢喜谢他,不应该厌恶他。
——梁启超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汤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