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读《史记》就会有几个人的读法。本书作者阅读的关注点也确实颇具特色,语言也蛮富现代感,通俗易懂,有些与你面对面交谈的意味。全书图文并茂,有史有据,可读性、趣味性很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半夏读史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半夏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几个人读《史记》就会有几个人的读法。本书作者阅读的关注点也确实颇具特色,语言也蛮富现代感,通俗易懂,有些与你面对面交谈的意味。全书图文并茂,有史有据,可读性、趣味性很强。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史记》中的几个点,通过作者颇具特色的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向你展现他对《史记》读后的感想。该书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序 接班人考察始末 龙年 处子秀 水 德 On the road 看客者说 衣锦还乡引发血案之解析 人皆为猢狲 修辞不可不慎 她势力 禽 兽 这德缺得值 田埂上的天鹅 偶 然 大 名 宿命 沉默的大多数 诡计达人 我的名字叫安 奠基礼 安的成本 廉爷的死穴 怪谈 砍头书 中聋之言 野狐精 胯下的思考 不可以独立的经纪人 狗屠之阙如 宁馨老儿 肥肉功业 业余地活着 美好者不祥之器 生男孰与生女 尤不作诱奸之事 葭莩 非物质习俗 肉 弹 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声音 达文西密码 生逢其时 快乐至死 死于疼爱 后记 试读章节 都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不过做了天下最高长官的人,却并不习惯把天下交给天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道理,只好是有彼可取而代之活思想的人,拿来做扯旗造反变天账的标题了。 黄帝的名头一向是响亮的,他也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打小就不同凡响。乃是名门之后,老娘亲散步野外,看见巨大电光围绕北斗第一星的天枢,心有所动,于是受孕,怀胎二十四个月方才降生。天枢在《星经》里称为土星。因而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后来叫黄帝。天枢又譬喻国家权柄,所以黄帝骨子里就该做天子。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念,产期推迟,原是预后莫测十分危险的事情;而N年的身体浮肿,阙如月经,身体宛如怀孕一般,更是脑中垂体长瘤的恶果。但这种种,只配限制凡庸的俗人,不可以规范天将降大任的超常之人,因此黄帝爷的产期拖了又拖,只能证明他老人家的过人,是早在娘胎里就确定了的。 太史大哥在本纪里对这位老人家的生理阐述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几句端的是言简意赅,字面就渗透出咄咄的势头。当然,这样的势头文字,却不是太史哥的原创,而只好来自《大戴礼》。这也无怪,鉴于史前材料的短缺,适当引用前贤精辟而著名的话语,属于合法而有效的学术行为,算不得剽窃欺诈,譬如今天人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必标明,谁也不会怀疑他是在“引注”别人的论断。 度过言简意赅的咄咄生理期后,黄帝理所当然地显示出他的咄咄事出有因,于是在收拾了神农老伯和蚩尤小弟之后,他果然做了天子。神农老伯传说就是炎帝,炎帝和黄帝的阪泉大战是著名的战役。今天说大家是炎黄子孙,其实炎和黄两下里,本是你死我活的血海仇家,不料后来成了团结象征。这也自然。那时候经常把仇家的女人当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仇家亲家纠缠一起,含混不清,买卖不成仁义在,不像后来,非得报仇雪恨,配不得婚姻。 炎帝是火德,长了一副人的身子和牛的脑袋;蚩尤也是铜头铁额吃沙子,兽身人语,所以形象上先就输给了五官端正没有丝毫串种嫌疑的黄帝。至于所谓黄帝土德以土克火的五行,自是后世宣传上的傅会,当不得太真的。 按照小学家的证实,父子继立,属于常道,大约没了儿子,才好兄终弟及。但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一岁的黄帝死后,却没有按照这些常道办事。据说黄帝是挑好了吉日和群臣告辞后才死掉的,死后的棺材里是空的。只有一柄剑和一双鞋,比蝉蜕更玄乎,很有些八卦。 继承黄帝遗志的,是黄帝的孙子高阳。关于为甚跳过儿子,史书上倒也有说法,就是本来高阳的伯父玄嚣即了位,因为五行上排序不顺,就予以忽略了。这是乱账,夹缠不清,追究起来十分麻烦。不过,按照这种说法,不但孙子径直接班的悬疑迎刃而解,当天子的顺序也十分对称好看。因为从玄嚣到高阳,从高阳再到高辛,都是侄子接伯父的班,正好是这两支嫡亲血统之间的来回倒腾,似乎很有点儿逻辑存焉。但司马大哥不取此说,也不做任何解释,看来这位仁兄数理上的常识,是极度缺乏了。 高辛死的时候,那种跳来跳去的对称遭到了破坏,没有顾及侄子们的郁闷,而是直截传给了儿子。据说老大的娘排行最下,所以老大尽管当了一段时间的天子,终于还是心虚,把帝位让给了老弟放勋。 放勋的名字听着耳背,其实他就是著名的尧。尧是死后的封号,属于钉结实了棺材盖儿之后的定论,充满了赞美,所以琅琅上口。后来的那些帝王们,大约是看出了个中奥妙,都去讨巧,所以史书上爬满了文帝啊武帝啊的称号。并且夹杂着经天纬地克定祸乱的确认,他们的名字,反倒在大众的记忆之外了。 高阳和高辛的事迹,史书的记载,都是些静渊有谋疏通知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之类的话,和秘书替首长写的评语一样,高度抽象,做悼词合适,做读本就忒显得虚空。 到了尧,也免不了这一套零碎,什么敬顺吴天敬授民时的,不过终于有了生动许多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就是对接班人的寻觅。鉴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育不够完全。正大光明背后秘密立储那样的优越方式尚未通过实验,因此储贰的挑选,完全公开透明。 已经七十七岁的尧问众臣,谁能接他的班,马上有人应声说,尧的嫡亲儿子丹朱,理由是开明。开明是个不错的评语,想来接班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尧听了却很不高兴,说儿子不按忠信德义行事,不在考虑之列。原来天子早就思忖了,所以马屁拍不灵光。 尧不打算让儿子接班,看来是不走常道了。索隐上说。求贤而禅,权道也。权就是反常。给儿子只要合适就成,给别人,自然就需要~番仔细的审察摸底了。所以之后虽然有几个候选的,譬如共工啦鲧啦,都没能入尧爷的法眼。共工嘴巴顺溜,外观也恭谨,但尧却说他罪恶漫天。鲧的性格狠戾,不听王命,但因为推荐人的坚持,还是给了他九年的试用期,让他治理白浪滔天的洪水,终于还是不成。 尧却发怒了,说朕在位七十年了,总得有个接班人吧。要不就你们哥儿几个来当。哥儿几个哪里敢应承,连说德行不配。尧再行逼供,让他们把推荐的范围扩大到疏远隐匿的平民身上,于是大家一片声地说,民间有个光棍儿,叫做舜的,大概可以。 原来天子也是知道舜的,但还是问推荐的理由。哥儿几个说,那光棍是瞎子的儿子,父顽母嚣弟傲,家里没一个好东西,可舜却能够用孝道糅合他们,保证了家庭和睦,没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尧听了果然动心,于是决定对他实施考察。实在说,那舜也并非寻常之人,往上数落起来,他也是黄帝的后裔,不过是高阳这一支的。穷人家没富贵,只好生孩子,所以仔细考证的结果,尧的儿子丹朱,是舜的族曾祖。掐算—下,舜刚好是尧出了五服的葭莩远亲。这要是搁在后世,总可以归结成嫡亲的皇家血脉,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离正宗的帝胄差远去了,可也一样自称是汉帝玄孙一脉流,耿耿的叫皇叔呢。 不过这一套,在那时候实在是不灵,连推荐的人都没顾上提这一层,可见穷亲戚早就不论了,这比起后来,的确是缺乏仁义人情的粗野蛮荒。 接着说尧的考察。舜是个鄙贱卑微的草民,没法子用政绩做定性的指标考量。可这难不倒天子,尧于是亲自赐婚,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嫡亲闺女身上,定量观察舜的治理功能。 这真的要喊声他妈的了,没见过如此搅卵的考察干部。天下若是给了旁人,也就和自己不搭什么界了,怎么就那么狠心,割肉一样让自家闺女还是可可的两个亲自出马往火坑里跳呢?就算为国捐躯,也得找个八竿子够不着的民间女子做垫背,认个干亲,然后下嫁,也没谁敢说那不是天子的姑娘。后来和亲还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可尧是个认死理的人,偏得从自己做起,不肯到民间选秀打马虎眼。 又幸亏那时候不讨论辈分,否则,舜岂不要娶自己曾祖一茬的老奶奶做老婆?说他乱伦都是轻的,真的是一塌糊涂。 尧爷的两个女儿,就是后来很有名头的娥皇和女英。用小说家的想象,她们逃不脱沉鱼落雁的长相,起码也得是如花似玉,再怎么说也是公主级别的人物,说丑了大家都不会满意。娥皇女英是上了《列女传》的,后来舜女婿出巡死掉,她两个赶到南方,死在长江湘水的边上,滴下的眼泪,落在竹子上,培育了叫做斑竹的新品种。至今还在IT上泛滥肆虐。大家韩愈说,屈原大夫写的《九歌》里,湘君和湘夫人,正是这姐儿俩。 派两个肉弹一样娇滴滴的美人,到后备干部身边卧底,果真有肉包子喂狗舍身饲虎的大无畏精神。虽说女生外相,可总是心头肉,这么考察干部。的确风险太大。除了尧爷爷,再没人肯这么做。所以这法子从此空前绝后,连当事人的舜女婿,后来也没照单抓药。他老人家心里,体味深刻,所以只佩服岳父,却不效仿岳父。真的是聪明。 不过,除了恁般的大无畏之外,也不好说搅卵考察的肉弹战术就没有暗藏丝毫杀机。老话说,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哪怕是曾祖母级的媳妇,这是颠扑不破的俗道理,一般人挣扎不开的。况且,家在原则上是个令人放松的地方,炕头上被卧里的人,显露的才是本质的真性情。这或许也是老婆卧底的考察案底吧,尧爷终归还是超凡的尧爷啊。 然而舜终于不是个一般的人。舜的父亲叫瞽叟,字面翻译过来,就是瞎眼汉的意思。其实瞽叟决非盲人,只因为养了一个真命天子却麻木到不知道,所以才叫的瞎眼汉。舜的亲娘死了,瞽叟没为爱情守身,本能所迫,很快就续了弦,还生了老二,名叫象。前边说了,舜的家里除了舜,没一个好东西,的确。瞽叟喜欢老二,这是娶填房的通病,可因此就想杀了老大,却并非大家通行的规则了。 娥皇女英过门后,尧还派了九个儿子做陪同,那心思想必是,一来做女儿的保镖,二来也增加了考察的难度系数,姑娘在内,儿子在外,内外夹攻,果然是老谋深算。 舜却没有任何压力。想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打小遭罪,亲爹的谋害都躲过了,二十岁上就凭着孝顺名闻天下。三十岁上才被尧爷列入议事日程,岁月的打磨,已经让他久经沙场,眼下这些个考察程序,应该是不在什么话下了。 果然,舜在家内。行为越发的谨慎,两个媳妇因此不敢对公婆小叔小姑有丝毫的懈怠,甚有妇道。看来舜是个非常会驾御女人的天才,因为许多干了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在家都搞不掂媳妇。当然,这也有姐妹俩的确就是好女人的潜伏根基,否则河东狮子吼,足够舜哥喝一壶了。还指望从肉弹身上博取出身,美得你。 不仅如此,那九个小舅子也和舜感情浓厚,舜哥真的是内外兼修呢。舜哥的德行还有许多例证,譬如耕田的时候农民让出地来,打渔的时候给他腾房子住,连烧窑的出货率都一水的直线飚升,于是他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两年成邑。三年就成了大都会。 尧爷看到这些个业绩,自然满意,于是馈赠许多生活用品。可做爹的瞽叟,却依旧是瞎眼似的熟视无睹,老大身上这么大的题材,居然还看不出端倪来,还在继续他的谋杀计划。 P1-7 序言 阿诺德·汤因比说:“促使我研究历史的动力是贯穿我一生的好奇心。”这样的话,比起太史公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论似乎不够高大。当然,汤爷作为历史的研究者,好奇心足够支持他的行动;而担任历史书写者的司马哥,责任自然远远大于好奇心。 如你所知,汤因比是死于上个世纪后期的近人,辈分当然比司马太史低下许多,之所以称彼为爷呼此为哥,并非意在搅乱,而只是因为此为本土而彼乃远夷,远近亲疏,自然须要分得清楚。 其实,好奇心更是我所喜欢的,因为假如没有好奇心的驱动,不论研究还是书写,那历史的文本,都不会好看。而好看,则是我一向对阅读的一个期望。 尽管司马太史罗列了许多理由,分辨自己的写作动机,譬如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云云,说得相当的够深刻有意义,却依然要遭到别人欲以何明的咄咄质询,因为当年孔子之时,原是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才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的。 这样看来,在可怜的司马哥身上,仅仅具有好奇心是根本不行的,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足以称为一个大时代。 不过,作为一个阅读者,不难发现司马太史笔下,在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等等,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追究之外,也是源源不乏好奇之心的。借用别人称赞斯坦贝克的话,他也是最后一个伟大的说书人。在他之后,历史似乎远没有这么好看。班固曾经声讨他: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这些不合于圣人的成分,大约便是他好奇心驱使下的淘气吧。 前贤说,《春秋》无义战。前贤还说,《左传》直是一部相斫书。照此推理,《史记》也可想而知。这或许可以被判断为朴素的历史观。 被叫作古代史的anclent hlstory一词,口语的说法则是刚刚发生但不成为新闻的事,以及家喻户晓的故事。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克罗齐的那句话,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类似关于历史的口彩还有许多: 奥威尔说,全部历史就像一张根据需要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 洛高说,历史是“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马克思说,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 新历史主义者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的。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韩国的电视剧里说,所谓历史,都是靠狂人之手流传下来的。 乔伊斯说,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过来的一场噩梦。 费正清说,儒家式政府那些只重“文”的书生大臣所写的中国政治史,只完成了一半。阴谋和如影随形的暴力本质上却都是“武”的。中国史料时常把这一部分搁在不重要的地方。 还有人说,历史就是“小人不断战胜君子的历史,君子不断被改造成小人的历史”。 这些话,几乎都单纯得就像真理一样。自然,也足以发动对历史的好奇。 一位革命领袖还说过,历史是人民写的。这话当然正确。因为那些帝王将相都忙着出演历史的角色去了,腾不出身来,书记官这样的卑职,只好由并非帝王将相的小人物来充任。然而,真正的历史书记官当然不是小人物充任得了的,只要他或者偶尔的她担任了真正的历史记录者,那他或者她,便不再是小人物了,但又毕竟是帝王将相之外的人物。所以,人民书写历史的定义,依然不错。 司马哥的父亲也即另一位太史公司马谈,因为不能参与皇帝的封禅典礼,而发愤且卒。可见醉心于历史的人,都痴迷于不肯错过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想我对《史记》的阅读兴趣,绝对没有竭力回到历史的现场之中揭示人物命运那样沉重。我喜欢的,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阅读兴趣而已。有人说,从角落里不动声色地观望,感悟到的会是隐藏在深处的本质。这话前边一半于我心有戚戚焉,后边一半则不敢轻作奢望。古人云:文如生龙活虎,捉搦不得。捉搦不得的东西,最好不必强求。福楼拜就说,作者在其作品中,应该犹如宇宙的上帝,他无所不在,但又无迹可寻。这话是从写作者的立足而言,咱家古人的话,是阅读者的出发,道理则是相同的一个。历史也许本身就具有多重性涵义,所以不妨有不同的读法,或日不同的阐释。 既然是凭借兴趣而非肩负捉搦之类的重任,因此我的读《史记》,只好是不能窥见百三十篇全部的局部感受。朱东润先生曾说,读《史记》的人很多,但认真读表的人却不多,真正读懂的人更少。读《史记》,难免要去读表,否则有些东西是无法确认的,但关于《秦汉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之类的东西,于本书中并没有具体的篇章着落在上面。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礼书》《封禅书》等等上面。原因倒未必在于是否真正读懂,而是尚不方便从有趣的阅读角度下嘴。其实,即便是本纪、世家、列传这些主要的部分,也一样远没有做到都有着落,否则就不止这十九篇了。原因依旧如上。所以,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也时有阙如。当然,这其中也有意无意地有所回避,与其去说大家都熟悉的,也许不如去说生僻些的好些。不过,总的来说,具体的着落,还是随性的。自然,那些感觉说起来缺乏趣味的,便不去说了。自然,想说的不止这十九,只是,太厚的书,总让人有阅读上的压迫感,不利于兴趣,我不喜欢。这里不妨改造一句饮料的广告,你能看到的历史,就是你愿意品味的历史。 当然,这些感受,局部只是局限在阅读的文本,而不代表其他的什么。我虽然名字叫半,但我的付出,不会减半。 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历史的写作,不过是他顶替先人岗位接班之余的薄技。但是这薄技却起码打动了许多人。中国的文人,都十分执著于所谓的建功立业,也就是取得权力方面的成功,所以写在册子上的东西,被称为空文。但对于后来的人,功业什么的,早已被时间淡淡消解,留下来的,偏偏就是那些空文。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总是能写出完美的结局。这话是卓别林说的。 才子金圣叹曾经排列过六种空文,指认为是他眼中的才子书,《史记》序列第三。排在它前后的依次是:《离骚》,《南华经》也即《庄子》,杜诗,《水浒》和《西厢记》。这样的序列,当然是一家之言,虽然不是大家一向期待的头名,但却有趣,比起说本国第一部通史,以及编年体之外记传体的创始,历代正史无不沿袭种种,更让人有可以捉搦的亲和力。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相当著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不脱离历史的本职,又开辟出历史之外的蕴藉。再联系上金才子的才子书序列,不免又有了其他的蕴藉。 至于从这个蕴藉派生出来的十九篇的顺序,当然要依托于元文本。这是原则,马虎不得。 其他的,我猜,我已经说完了。 半夏 于丁亥年春夏之交 后记 过去说读史要读前四史,前四史中又以《史记》为最当先读。因此,我写读《史记》,的确是早有预谋的。不过,本来则是无意跟随有关风头的,现在只好说是,赶上了。因为这个赶上了,写起来就有些紧迫感,于是不免写到脑力不支。 梅里美说,我只爱历史里的掌故。说句攀附的话,我也同样喜欢。因为掌故总会让人获得阅读的享受。而阅读,究其根本,原就是一种视觉系统的刺激——享受行为。如果没有享受,阅读的根本意义,便不存在。只是,这种根本意义,似乎被许多后来追加的功利什么的淹没,正在无可奈何的淡化中。 美国人哈罗德·布鲁姆说,“我们正处于一个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正在经历一个文字文化的显著衰退期”。假如他说的属实,我感觉,阅读《史记》,甚至就是阅读《史记》里的掌故,不失为一种实在的找补。 我以为,写关于历史的文字,如果仅有故事,未必不好,只是有些单调。毕竟,最原生态的故事,本来就在那些已经写完的历史上,后人假如只满足于故事的白话翻炒,仿佛温吞水,多了便会乏味的。所以我虽然喜欢掌故,却注意不仅仅满足于复述故事。夏目漱石主张通过描写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管这叫写生文。《史记》里果然不乏写生文,而就阅读写生文所派生的写作,也应该是写生文才好。 本书之所以成为本书,首先要感谢秦颖先生和邹情华小姐,他们是本书的催生婆。同样需要感谢的还有丁放鸣女士,她对本书提供了许多技术方面的真切帮助。 《散文》杂志的汪惠仁先生,在这些文字成为本书之前,便多有称道和推介,自然必须感谢。同样的感谢也献给林贤治先生和麦婵小姐。 以下是其他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鉴于并非官方文件,排列依然不按姓氏笔画为序: 黄集伟,王磊,季红真,止庵,车前子,李颖明,张小颐,拉家渡,王亚琴,李静,费虹寰,元涛,岳卫华,丁杨,刘伟,穆涛,陶澜,戴昕,违宇昕,刘兰,刘丽华,张晓强,魂晓霞,赵润琴,朱绛,李云荫,阎仲文,任羽中,詹那达,萧恩明,覃莉,傅金莲,紫嫣,朱璐,赵晖,宋晓贤,廖欣,李黎东,范力今,马勇,马燕,龙华,李红,李梦吟…… 半夏 于丁亥春夏之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