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梵澄古典重温(徐梵澄随笔)/大学者随笔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徐梵澄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梵澄是一位博学多闻、思想和学术造诣精深的学术大家。他一生涉猎广泛,著译甚丰,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其淡泊名利、宁静超然的精神气度和严肃执著、锲而不舍的学术风范,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其“梵典”汉译、“华章”外扬的传奇生平和学术经历也为当代中印文化交流、中西思想会通的一段佳话。尽管他著作等身,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学术思想的精华都凝聚在这些随笔中了。本书是他唯一的一部随笔选集。

内容推荐

徐梵澄是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体系的全才型学术大师。他早年追随鲁迅并留学德国,中年在印度研习,晚年回归祖国。尽管他著作等身,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学术思想的精华都凝聚在这些随笔中了。本书是他唯一的一部随笔选集。

目录

序论摭菁

 《行云流水》序

 《尼采自传》序

 《人间的,太人间的》(节译)序

 《薄伽梵歌》(南印度版)译者序

 《玄理参同》序

 《苏鲁支语录》缀言

 跋旧作版画

 《周天集》译者序

 《鲁迅珍藏德国近代版画选集》前记

 《母亲的话》简介

 《石鼓文书法》序

 《小学菁华》序

 《孔学古微》序

 《周子通书》序

 《肇论》序

 《唯识菁华》序

 《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

艺苑掇萃

 《古画品录》臆释

 希腊古典重温

 谈“书”

 蓬屋说诗

 技与艺——参观罗丹艺术作品展览会后写

 “超人”论衍

人生撷英

 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

 略说杂文和《野草》——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

 秋风怀故人——悼冯至

试读章节

车子直向八宝山驶去。我坐在车里,心里说:“君培,这是我最后一次看你了!”——时在1993年3月2日下午。这是参加冯至逝世后的告别礼。

车的速度似乎缓了下来,一拐弯,停了。这前面便是八宝山。见人已到了很多。我在客簿上题了名,取一朵白纸花佩在胸左,随长队缓缓走进礼堂。堂中花圈布满,躯体躺在不甚高的床上,覆以鲜明的国旗。面色几如生时一样红润,头发颇长,头部微微偏向右方,仍似生前一样安详、和蔼。我随大众在一边做了三鞠躬,向前走,转过到左方,见到亲属站在一旁,我便依外国习惯合掌致敬,未尝——握手,从容走出礼堂了。于是将白花从襟上摘下,置于原处一大筐中。遇了好几位熟识,皆只点点头,没有说话。忍住了眼泪,其实也说不出话。时友人有将一束稿件托我看的,接过了插在袋里,也无话。

这仿佛是旧习俗,凡吊丧,主人不哭,客人是不应当哭的。哭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古礼是:“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即是大致过了一年多,墓上的草出现陈根,便应停止哀伤了。冯至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的交谊始于1931年,算来已有六十多年了。中间或离或合,最后一期是自1979年以后,我一直在北京,便时常相见。逝去了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恸哭,只默默在深静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

时流迅速,“小祥”又过了。有朋友多次催促我写点文字纪念他。但多次将心思稍稍集中,提起笔,想了想,不免黯然神伤,又将笔搁下了。事实上,他深明中国旧社会和新环境,年龄比我大几岁,而我多年生活在国外,与现代社会颇觉隔膜了。多事只合请问他。曾有颇关时代的文字,初稿便请他看过,他不惮其烦将我的文字细加推敲,指出必要修改之处。年来又有些疑义,想到倘和他一商量,必然妥善,但他逝去了。

这期间,我见到新出的两本书:一、《冯至传》,周棉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二、《我与冯至》,即其夫人姚可崑教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人乎《名人之侣回忆》丛书之列。这两本书内容充实’皆是可资为根据之书。前者之文字或者可减少一些,似乎还应编人一“著述总目”。后出则如我所知,皆系“实录”,然文采高华,无溢美,无愧辞。所记之地多我所曾到,所记教授多是我亦曾听其讲课的,虽事过六十多年’因叙述生动,遂感到亲切。可惜此回忆录是自1928年写到1965年止,最后这二十几年还未曾写。诚希望后来这部叙述能够完成。夫人年高,身边有两位同其贤明亦复文采翩翩的女公子,可以口授,记录下来便是好文章。不得已,我还可以任校对之役,正如往年一样,几大部稿件详细看过。

有了这两本书,冯至的学术与事功,大致读者已可明了,不必友人更加辞费了。虽然,仍有些事及其前因后果,亦较有关系的,如我所知,我以为毋妨发表,或者尚有助于今后对此诗人及其创作之较明确的了解。

于此,当记起五四运动时期,诗人十五六岁,其新体诗写作,始于此时,一随新文化运动同发展。其在北京大学本科人德文系,则在十九岁(1923年)。其时《新青年》和《新教育》两杂志风靡全国,鲁迅之写小说也盛于此时。求新学自然当学外国语,一般只是英语和法语,先于此期是日语,后于此期方是德语。凡深造的机会,是往其所学习的语文之国。时潮时变,学法语的往法国留学,一时“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南北,但后下多归失败。学英语的,企慕考清华大学借庚款留美,后下可算成功。学日语的,其源更早,多自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闻前在辛亥革命时期,已有一千三百多人。——诗人处于北方,是各派新潮的源头,有所抉择。其时风气已微偏向北欧了,鲁迅兄弟已致力于提倡北欧文学。诗人自然受到影响。其时留学德国还没有官费,或未尝有此远图。其所以独选修德文,乃是步其令叔冯文潜先生的后尘。冯文潜早年是留学德国的,后来是南开大学的名教授。正如蒋复璁之往德国学图书馆学,是其令叔蒋百里先生的指引,蒋百里是军事学家,早年成其学于德国的。  于此,往事又当稍回溯:周氏兄弟之提倡北欧文学,尽人皆知是间接取自日本。第一次欧战时北洋政府还闹过“对德宣战”的问题。鲁迅讥笑过“公理战胜”的牌坊。大致第一次欧战德国失败,在中国还有人不忘其科技、工业、医学,以及军事之高明,知道其战争无甚“公理”可说。第二次欧战就不然了。知识分子皆不同情于德国纳粹党之所为,除了罗家伦赶忙促编译馆翻译出《我的奋斗》,在国民党中又成立了“蓝衣社”,模拟法西斯蒂之所为。这时乃遭鲁迅的呵斥了,但日耳曼这民族的科、技、工、医等,原有其卓立于世界之优点,在中国从初颇享盛誉,一时也难有取代。而留学德国的,当初也是在这些学术范围之内。人数亦复不多。

论此少数学工、医、科、技等人物,学成后归国又有其主观条件的限制,即皆属专业,未曾如留学他国者人多,专业人才而外,犹多通才。那么,学军事的,回国人军队;学医学的,人医院或单独挂牌行医;学科学的,人实验室;学工技的,人工厂。如此之类,各有其活动范围。较少为普通人所知,不能如学社会科学的人士,以广大社会为其工场,以书籍笔墨纸张为工具,其学较易普及一般民众;尤以人教育界者,可以造就许多后起人士,因此声光较为辉赫。如鲁迅之弃去医学而从事文学,正是看明了这一点。P58-260

书评(媒体评论)

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学术的中国学人屈指可数,有的不过浮泛涉猎,梵澄在每一个领域都涉猎颇深,不属此列;何况先生劳作累累,绝非某些传说中的大师。梵澄算得上货真价实的鲁迅弟子,却偏偏不喜欢张扬与鲁迅的师生情。梵澄在南印度的阿罗频多学院,有时不得不靠作点字画卖来换烟抽。生活困顿也许并非学术的最大障碍,重要的是有精神热情的自由。

——中山大学教授 刘小枫

徐梵澄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一位博学多闻、思想和学术造诣精深的学术大家。他一生涉猎广泛,著译甚丰,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其淡泊名利、宁静超然的精神气度和严肃执著、锲而不舍的学术风范,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其“梵典”汉译、“华章”外扬的传奇生平和学术经历也为当代中印文化交流、中西思想会通的一段佳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卓新平

徐梵澄恬淡超然,豪放不群,在冷峻高洁的外表下,燃烧着热爱人类文明、热爱祖国民族的内心。在传统意义上,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士;在现实意义上,他又是一个全才型的人文知识分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波

徐梵澄精通八种语言,但他从不显扬自己,他不声不响地做着“接续”精神传统的工作,其深沉几乎是不可测量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张西平

徐梵澄终生实际上贯彻了一个早年鲁迅的问题,就是将人作为精神性的、性灵的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煦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