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岁兰/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文泽尔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辞去警察工作的文泽尔开了一个侦探社,他的助手是聪明的塔芙妮。在一个平静的早晨,他们接到了一个意外的调查委托:在自由意志市以残忍出名的“剪刀手伊凡特”已经被处于死刑。一年之后,圣玛丽第二教会医院的外科医生捷尔特·内格尔博士再次收到了“剪刀手伊凡特”的死亡通知。是剪刀手阴魂复活还是另有隐情?文泽尔和塔芙妮将从哪里找到案件的线索:是死亡通知上的指纹、“剪刀手伊凡特”的临终录音还是负责此案的昏聩平庸的警察局长?……

内容推荐

优秀的电影导演总有着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叙事方式和基调,而文泽尔的创作理念就是缜密的分析,以及在推理之中抒情。他并没有刻意地通过自己的小说去强调人性的真善美或是丑恶,也并没有企图通过过分的血腥或是惊悚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对他来说,享受的是在小说创作中旁征博引百科知识以编制线索的脑力激荡,还有就是循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布置迷阵的思维快感。他的小说如同一条条闪烁着金属冷色的线索循着如同德国机械般严密的规律缠绕在一起,却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而这也是文泽尔自己所说的“在推理中抒情”的体现。

目录

自由意志市介绍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裂缝

 第一节 零碎的片段

 第二节 更零碎的片段、关于字条的初步推理及其他

 第三节 不止一张字条

 第四节 联系

第二章 崩坏

 第一节 初次造方,意外?

 第二节 对话以及另一个意外

 第三节 十一局的午夜探险

 第四节 真相背后

 第五节 瑕疵

第三章 蜕变

 第一节 观察室外的守护者

 第二节 诡计

 第三节 更多的诡计

 第四节 独特的再次拜访

第四章 转机

 第一节 塔芙妮的证词

 第二节 轻松的谈判

 第三节 重逢

 第四节 医师证的秘密

 第五节 不幸的消息

第五章 重生

 第一节 停尸房的发现

 第二节 惊人的照片

 第三节 卡尔带来的新线索

 第四节 重返第三医院

第六章 终焉

 第一节 不利的遭遇

 第二节 重返故乡

 第三节 病床上的新闻发布会

 第四节 第二种假设

 第五节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试读章节

我们已经知道捷尔特博士是在1994年秋季升任的科室主任,但这里却有两张他作为急诊科医师的证件:另一张证件号为EDAl99209140042的医师证上多了一张博士的照片——这可能就是证件更换的唯一原因。

然后,作为急诊科主任医师的两张,按照时间排序,前一张的证件号为EDCl99409260008,作废时间是1996年5月13曰;后一张证件号为EDCl99605130004,作废时间为1998年11月30曰——从制作技术上比较,后者的照片直接印在了证件上,反面更加上了条形码。

看来,第三医院大概将医师证的升级换代也作为了员工福利的一部分。

同样的,从这样的小地方也能够看出第二教会医院财政上的窘迫状况——单色印刷,手写的证件编号,硕大且单调的“无效”二字印在纸片反面。我将纸片从塑料护套中抽出来,立即就感觉到纸质的单薄。由这样的对比我联想到捷尔特博士更换工作的原因——狄尔瑟·赫拉斯女士曾是第三医院的护士(根据内部网中的资料,狄尔瑟女士于1995年升任护士长,辞职前曾为第三医院护士长总监的候选人之一),1992年和捷尔特博士结婚后,于1997年秋舍弃了本有着光明前途的职业生涯,一心成为丈夫生活上的助理。2001年末,狄尔瑟女士被伊凡特残忍杀害之后,作为伊凡特案侦破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直接导致这起凶杀发生的、最有可能的诱因,捷尔特博士必定对亡妻带着万分歉疚的心情——由此推断,他也再不能承受每日依旧工作在曾与她相识并坠入爱河的第三医院里了。博士草草更换了工作,来到各项条件都比原来差了不少的第二教会医院:那里离第三医院和他的住所都相当远,是否是为了刻意去逃避回忆,我们不得而知。

我摇摇头,将这叠医师证用橡皮筋重新捆好,放回原位,并关上了这个抽屉。

我很希望在这个书房里找到一些捷尔特博士在参与伊凡特案时所写的笔记或者感想之类,以补充我所得到的内部网资料的某些方面的欠缺(比方去年6月25日博士会议发言时的草稿),如果博士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我说,这只是“如果”:我刚刚已经大略检查过一遍书架,并没有发现成排的已经写满的旧日记本。“显然有很多人不愿将自己已完成的一本本日记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用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因为我确信博士不会不在自己的家里留下一点和伊凡特案子相关的东西,除非他已经将它们统统给销毁了:他在这个案子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必定会留下一些什么,而其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是有用但却没被人注意到的线索。

哈,文泽尔,这样的论调——你竟然变成了一个机会主义者!

对于这样的自省,我解嘲般地笑笑——对于一个侦探而言,无论抱以怎样的逻辑和施以怎样的方法,破案永远都是最关键的。我想到,如果博士不愿意我们翻阅他的旧日记,倒不妨去卧室找找看,兴许可以发现他每天正在写的某些东西:倘若我们每天或者隔几天就要写上两笔,我们总应该将它放在自己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并且是在我们比较空闲的时候……

于是,我在卧室的床头柜里还真找到了一些东西——几张写上了不少内容的便函纸。这些纸被压在很多无关的杂物下面,看上去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或者说,被故意遗忘)。

虽然没有找到日记,但上面的内容却并不会令人感到太过失望。

第一张纸上写着如下的内容:

梦游的精神状态,梦游与梦

伊凡特案

2月23日、3月13曰、5月2曰、6月17曰、7月3日

分析重现,录音及现场照片暗示,疲劳,时间概念错乱

长时记忆受损?

巧合?  第二张纸上写着:

作为巧合显然的矛盾:

1.伊凡特的真实存在(艾莎、珀迪塔女士、我?),顶楼——真实的现场

2.[被严重涂抹的痕迹]

巧合中的巧合。

从动机不可能考虑。

从暗示和潜意识考虑。

[被严重涂抹的痕迹]

第三张和之后几张纸上尽是一些病理学、心理学及大脑研究文章中关于梦游症、长时记忆受损案例及相关治疗方法的简单摘要,以及很多曾在会议报告中出现过的、关于伊凡特案的各种分析和假设。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肯定是在第一、二张纸之前写就的(或者,之后的摘抄——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其在内部资料中所对应的出现时间,显然在7月3日之前,在珀迪塔女士登场之前。

第一张纸上所写到的五个日期,分别对应苏珊、玛丽、阿尔萨斯、莱塞济和巴斯德的案子——但却缺少了1月19日辛蒂的案子以及3月2曰艾莉斯的案子。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某种“区分开来的界限”。这五个案子和其余的两个案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随后的几个词可能在尝试给出一些对此区别的相关分析——我不太能理解“分析重现”以及“时间概念错乱”的所指,这些词或许是在说明案件中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心理因素(由“暗示”这个词展开的联想),而之后的两个问号应该是结论中的、具有选择性质的假设:或者是“长时记忆受损”或者是“巧合”。现在的问题是:得到这两个供选择结论的前提是什么?博士从怎样的已知线索中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还有第二张纸上两处被严重涂抹的内容——称它们为“被严重涂抹”因为这种涂抹确实很细心,细心到看不出哪怕一点有关原文的线索:涂抹者应该是使用了和书写原文时类似的甚至相同的圆珠笔(这是当然,在床头写一些东西却使用墨水笔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开始的涂抹顺着原始的字母笔画,然后扰乱原始字母的笔画,继而在字母与字母、单词与单词的空隙之间填充一些杂乱的线条和多余的,无意义的字母组合,或者毫无关系的单词甚至短句。就这样反复模糊原始句子的边缘,直到整整一行都变成一幅抽象派的复杂线条画为止。

我很想知道这样耐心的涂抹,究竟是想要掩饰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不简单地丢掉这张纸呢?根据笔迹,我知道这些东西的书写者是捷尔特博士(相反的,涂抹者则不一定是),从内容来看,似乎是打算说明伊凡特案和梦游症以及长时记忆受损有关——联想一下,可能是博士作出了错误的假设,因此需要将一部分内容涂抹掉,以便修改和补充,但如果是将整行涂抹到完全不被人看见的程度,这样的理由显然有些说不过去——就目前的线索来看,博士并没有太多已知的理由将它们这样涂抹掉(即使是因为之前所提到的歉疚感),而如果其他人是涂抹者,又无法解释为何不将这张纸丢弃。(P118-122)

序言

千岁兰,Gnetales的一科,英文名Welwitschia mirabilis,生长在非洲西南部沙漠的裸子植物。因叶子的寿命长而得名,球花均为对生:这点是为了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以求繁衍后代不至遇到更多困难而进化得来。

实际上,本文在我的写作提纲中所记下的名字是《双面车牌》,正式动笔时,却又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太过直白且无趣,反复斟酌之后,改作了现在的这个名字。

小说创作中,虚构角色作为“现实人”的断面而存在,也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概括所带来的分类学与文学之间的矛盾——此种隐晦说法的实际意义在于:我们应尽量避免过分典型的概括,避免脸谱化创作所带来的文化刻板现象。

《千岁兰》的命名也和这样的警示相符——我在植物的特征和小说的脉络之间找到了不止一处的衔接点:如此具有对称美感的呼应,在创作过程中轻易地打败了刻板,不自觉地使我在写作之初所拟定的“断面”显得更富有活力与张力。

对这样的说法感到一头雾水也无妨——在通读完全篇之后,您自然就会知道书名之下暗藏着的蕴意了。

虽是序言,却并不是在正文尚未动笔之前写下的,大概在写了几千字之后,于一个编写提纲时所无法预料到的转折点上,突然无法确定该以怎样的手法将剧情进行下去了,却又不愿意就此搁下笔来(在这一天里,我偏偏还有相当充裕的时间用来写作)一叫旦既然正文已经写不出来,也就最好不要勉强,干脆转回头来写序言算了。

这倒不是暗示我每次的序言都是敷衍了事——序言写起来确实是远比完成内容要简单:写下自己即兴的想法,以及一些抽象的、关于整个案子的布置并留下适当的、让读者们忍不住要读下去的悬念——这些当然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至于正文的写作,提纲列下之后,所有相关的内容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打转:我可以将它们按照我自己的顺序分点写下来,做成一个方便查阅的案件提要——那恐怕只需要两张A4大小的打印纸,还不见得写得满……

将上述要点按照时间顺序(根据需要,配合上插叙和倒叙)写下来,紧随而来的就是一道颇难的填空题——里面所有的空白加上题目本身,即是每篇文泽尔系列小说的草稿:这样的考试结束之后,我还必须再兼任一个批改者的角色,修正这个仅有填空题的、不设具体考试时间的写作测验的很多小逻辑错误以及一些纯粹的语言毛病,并尽可能地完善细节。很多时候我都会以“初稿完成”为借口偷懒,休息一段时间——休整期过后,重新读时再来改:以读者的心态来修改,反而比较有趣。

数次的修改之后,我会将文章标记为“完成”:考试完毕,不论成绩如何,总算是暂时松了口气。

近段时间的天气十分的不好,相当长的时间见不到太阳,这直接导致心情阴郁和懒惰。忽然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大概这篇文章的完成时间将会超过以往我曾写作过的任何作品,而成为“文泽尔的写作生涯中”完成时间最长的作品了吧。

嗯嗯,偷懒也该有个限度,序言就写到这里了。

后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度认为《千岁兰》是不可能完成的了。写作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让我很愿意经常写一些譬如《天使离地狱如此之近》以及《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这样的万字左右的“类学术文章”。长篇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都会给人以遥遥无期的错觉,那种错觉是长篇写作的大敌一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提纲和构思,如果你没有恒心和战胜自我的毅力,而一个长篇竟就这样完成了,也只能说是“机遇使然”。

完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本文中犯人的诡计在对话中逐渐丰满、完善。对话中对案件细节的反复推倒和重建,对案件假设的反复驳斥和修正……在大量的对话和相对较少的场景描写中层现应有的细节,是我在本篇中的新尝试。

结局部分,用一篇小说的结尾引出整个故事的结尾,并不算是什么新奇的手法——至少莎士比亚也用过,《驯悍记》中,整篇文章都是醉汉斯赖所观赏的一出戏。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存疑的……而小说中的一切,却反而有可能是真实的。”——这句在文中被文泽尔引用的话,实际上是我对这整个案子的总结。虽然我们能够从对话中还原这个案子,但却并不代表这个还原是真实的;同样的,《剪刀手的春天》——这部我们只看到最后一节的小说中所写的,也可能并不是这个案件的象征性还原作者可能不是捷尔特博士或者伊凡特,而是某个对整个案件知情甚至不知情的文学爱好者——即使,出于文艺性考虑,我在这个最后的章节里故意安排了很多的巧合),前面十四节的内容完全可以大相径庭。

认真看完千岁兰,读者也无法确定真实发生的故事,而只是得到数个不同的,关于这个案子的假设——比如“第二个假设”中所提到的、捷尔特博士逃离第三医院的全过程,如果再添加进去一些新的细节和对话,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我舍弃了让案子更加复杂化的打算,也同样是出于文艺性考虑——从已有的细节中,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过滤出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又比如狄尔瑟案的很多细节,在我的反复考量下,还是从提纲中删去了——尽管这额外的数千字一旦加入,读者对犯人性格和内心的把握,会更加的清楚,具体,但这却并非我所真正想要的。”

我只是描绘出了一张脸谱,用心的读者们则可以看到这张脸谱下暗藏着的不同的脸。

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

文泽尔

2006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存疑的……而小说中的一切,却反而有可能是真实的。”

——夏哀·哈特巴尔

“意识,意志使它充满活力……”

——托马斯·哈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