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现了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精英群体。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品格;百折不挠,不懈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定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宽广胸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永葆普通一兵本色的高风亮节。这种精神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的新的实践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并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本书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记述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生平业绩的大型传记。入传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有人民军队功勋卓著的战将,有领导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高级指挥员。革命战争年代,他们遥筹帷幄,决胜千里,统率雄师劲旅,驰骋大江南北,横扫千军如卷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是重大国是的决策者或参与者,以卓越的领导才能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勤奋工作。这些军事家和高级将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感人至深的精神风范、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组成了一幅幅漫卷烽火硝烟、浓缩我军战斗历程的生动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华彩乐章,铸就了一座座传之久远、光照千秋的历史丰碑。
“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说:“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927年8月9日,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毛泽东对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进行了批评。他指出:“组织一师往广东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说:湘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次会议后,8月12日,毛泽东离开武汉前往长沙,准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到长沙后,毛泽东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先到城外农村中去调查。通过调查,毛泽东对武装起义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进行武装起义单靠农民武装是不行的,必须有正规军队的帮助。8月18日,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一、湖南的秋收暴动的发展,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要来制造这个暴动,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这个暴动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二、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他认为进行武装起义必须抛弃国民党这面旗帜,高高地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以与蒋介石、唐生智新军阀的国民党旗帜相对立。8月20日,毛泽东在为中共湖南省委起草的给中共中央的信中,针对共产国际仍然要中共必须举着国民党旗帜去发动革命的错误,明确指出:“因国际这个新训令,影响到我对国民党的意见,即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介石)、唐(生智)、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
对于暴动的区域,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毛泽东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认为不能按照中央的原定计划,在湘中、湘南、湘西、湘西南四个地区同时发动起义,而应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一个地区发动起义。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决定:集中力量组织以长沙为中心,包括湘潭、醴陵、安源、浏阳、平江、岳阳、宁乡七县(镇)的起义,先在湘中四围各县暴动,随后合力夺取长沙。 中共湖南省委很快将湖南秋收暴动以长沙暴动为起点的计划,报告中共中央。毛泽东又写信给中共中央,报告了他对中央一些重大政策问题的不同意见。
中共中央收到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动计划和毛泽东的信后,在8月22日召开常委会讨论这两个文件。有人批评毛泽东的“枪杆子中夺得政权”的论断和中央不同,说中央才是“纯粹信任群众力量,以军事力量为帮助”。23日,中共中央给湖南省委复信,原则上表示以长沙为暴动起点计划是对的,但又批评说:“你们在此计划中却有两个错误”,一是“偏重于军事,好像不相信群众的革命力量,其结果亦只是一种军事冒险”。二是“专注意长沙工作,忽略了各地的秋暴工作”。
8月30日,毛泽东代表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复信,指出:“夺取长沙与秋收暴动在革命的整个意义上说,是发展土地革命,长沙暴动与秋收暴动是一回事。长沙暴动是秋收暴动的起点,秋收暴动的发展是土地革命夺取政权。我们计划夺取长沙的主要战斗者是工农,要调某某两团进攻长沙是辅助工农力量之不足,不是主力,是掩护暴动的发展,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暴动成分。兄处谓此间是军事冒险,令将长沙暴动计划取消,实在是不明了此间情形,是不要注意军事又要民众武装暴动的一个矛盾政策。”“兄谓此间专注意长沙工作,而忽略各地,这并不是事实”,“没有把衡阳做第二个发动点,是因为我们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来;各县暴动,力量分散了,恐连湘中暴动的计划也不能实现。”
在8月30日这天,中共湖南省委接到安源市委关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力量情况的报告,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讨论湖南秋收暴动的最后计划。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和安源发起暴动。,进攻长沙。 当时,在湘赣边界可以调动参加暴动的革命武装力量有: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或农民自卫军;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
8月31日晨,毛泽东乘火车去安源部署武装起义,9月初,到达安源。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决定起义部队分三路从修水、铜鼓和安源三地发动起义,进击湘东,会攻长沙:第一路(第二团)进攻萍乡与醴陵,向长沙取包围态势,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以防敌人断我退路;第二路(第一团)从修水向平江进攻,并发动平江农民在全县暴动,夺取平江后再向长沙推进;第三路(第三团)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并发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逼近长沙。会上,正式组成以各路军主要负责人为委员、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P10-13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经历过繁荣昌盛,也蒙受过屈辱和欺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与发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儿女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英勇抗争,锐意进取,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他们中最杰出的群体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创建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功勋。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的光辉历史,记载着数以百万计的先烈英名,也在千百次奋斗牺牲中锻造出璀璨夺目的一代将星。他们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斗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的重要篇章。他们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和不朽功勋,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繁荣振兴的英雄壮歌。他们所展示的理想情操和胸怀气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记述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生平业绩的大型传记丛书。入传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有人民军队功勋卓著的战将,有领导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高级指挥员。革命战争年代,他们遥筹帷幄,决胜千里,统率雄师劲旅,驰骋大江南北,横扫千军如卷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是重大国是的决策者或参与者,以卓越的领导才能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勤奋工作。这些军事家和高级将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感人至深的精神风范、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组成了一幅幅漫卷烽火硝烟、浓缩我军战斗历程的生动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华彩乐章,铸就了一座座传之久远、光照千秋的历史丰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再现了入传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精英群体。通过这套传记丛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品格;百折不挠,不懈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定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宽广胸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永葆普通一兵本色的高风亮节。这种精神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的新的实践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并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编撰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相统一。撰写中重调查研究,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把握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客观生动地再现入传高级将领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我们党历来重视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编撰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系统反映高级将领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是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需要。对于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长征的征程上,发扬光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革命传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够从这套传记丛书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获得有益的感悟、借鉴和启迪。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撰委员会
二○○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