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逐建筑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刘元举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学者以自己的浪漫情怀执著于建筑,一个作家像锺情恋人一样痴迷建筑;刘元举,这位沈阳建筑大学的兼职教授、辽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以其十五年的不懈追索,由东方到西方,从平地追逐到高原,灵性的闪烁与理性的思辨,构成了奇妙的文字——《追逐建筑》。这是一部融东西方建筑美学与文化艺术情怀的散文集,全书25万字,配以精美图片。

内容推荐

本书上卷包括“中国建筑师”、“城市与建筑师”、“城市颜色”等近20篇有关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的短文,下卷包括“翻开珍藏着的欧洲”、“尊严组合的城市”、“走在古老的建筑中”等10余篇有关欧洲建筑的短文。

目录

上卷:(国内部分)从南到北

 中国建筑师

 城市与建筑师

 走近钟华楠

 寻找沈阳城

 城市颜色

 城市遗忘

 情感建筑

 从缝隙中寻找休闲的香港

 都市流向

 风格与耐性

 斗拱的诠释

 上海滩纪事

 散说台湾

 拥有福份的同时

 没有建筑师的城市

下卷:(国外部分)由东而西

 珍藏的欧洲

 尊严组合的城市

 走在西方建筑中

 巴黎的当代雕塑

 意大利古镇考

 喷泉跳跃

 佛罗伦萨的浸泡

 布景道具的威尼斯

 地上的名牌与天上的经典

 永恒的废墟

 跨越千年的神圣

试读章节

中国建筑师

还在五年前,我就要着手写一部关于建筑师的书。为此,我曾奔走于大江南北,拜谒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如今,在我那杂乱的抽屉里,还保存了一大批当代建筑师的名片,我是用一个很精致的小盒盛着。拿出来数一数,嗬,足有一百张。从这一张张名片中,我的眼前浮现出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建筑作品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于是,我那几乎沉寂了的创作欲望便被又一次唤醒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要写好中国建筑师这样一篇文章该有多难。

寻找建筑文脉

大概是1991年的春天,我行走在苍苍茫茫的八百里秦川。那个时候,对建筑和历史同样苍白的我居然有一个相当狂妄的计划,要继我已出版的两部梦《手相梦》和《中国钢琴梦》之后,再添一部《建筑梦》。雄心和激情都有,但是,写起来却不知该从哪儿下手了。面对这样一项浩繁巨大的工程,我该怎么办?只能一步步地走进中国古老的建筑历史,只能一个一个地去熟悉、去拜访从古到今的建筑师们。

在中国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是,只要我拿定主意去做的事情,我是绝不会后悔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不辞辛苦,哪怕走遍天下。那时候,我觉得我很年轻且有足够的激情。然而,一经踏上漫漫旅途,我的自信和狂热便在孤寂的旅途中一点点漏掉了,眼前渐渐浮起一片空茫。阡陌交错,关山重重,哪里才是我应该去寻找的文脉?

其实,我最先提到的中国建筑师应该是这样一个不为更多人所熟悉的名字:蒯祥。人们都知道中国最了不起的建筑是故宫,可是,我们知道故宮是谁主持修建的吗?就是这位蒯祥。他是江苏吴县人,生于明洪武年间,死于成化年间,终年84岁。北京的明长陵、裕陵、北海、中南海都是由他主持修建的。他是工匠出身,后来做了官,当了工部左侍郎。用现在的话说,他既是一位建筑大师又是建设部的副部长。这样一位显赫人物,也不过留下了寥寥数语,没有更详尽的记载。与他主持修建的伟大建筑相比,他岂不显得太微乎其微了吗?

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曾为我们博大深沉的华夏大地编织了怎样华贵璀璨的服饰。这些服饰可惜做得并不经久耐穿,在层层叠叠的历史云烟中飘向了哪里?我放大想像力,却只能把八百里秦川视作历史老人肘部的一块补丁,至于为什么是肘部而不是膝部,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关系。这全由我的视觉决定。我视觉中的那些绵延千万里的山脉很像牙床,牙床上边却镶嵌着一排整齐而残缺的牙齿。这些牙齿就是激动了几个世纪的伟大建筑一一万里长城。我每每仰望着那一颗颗豁牙毗连的山脊线,我就会长时间地品味着那上头所浸润的某种历史情绪。我觉得那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和空缺,留给了我们后人去填补,去沉思。

我在历史的空隙中以足够的耐性寻找到了咸阳的那片麦地。麦茬没有能力覆盖地面,只能像撒出去的一排绿线向苍茫的远方齐头并进。正是这些绿色线条牵引着我的视线,在一览无余的麦地中间,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土丘。怎么能相信这么点个小土堆子就是被项羽一把火焚烧之后的阿房宮呢?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当年读这种句子就激动不已,这是何等气派?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多么华丽的建筑,何人所设计建造的?这位秦时建筑师一定是位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可惜,历史上从来就不曾给予过建筑师一个合适的位置。他自然留不下什么名字。杜牧也不重视建筑师,他的目光也只局限在皇帝的奢华上。他是这样记载的:  “雷霆乍惊,宮车过也。辘辘远听,杏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等场面这等辉煌早已烟消云散,只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全埋在了面前这座荒丘下?废墟经历的时间太长,就变成荒丘,上边爬满植物。那是些狰狞的荆棘,每一根枝条都像受尽委曲似地打着一道道弯儿,看上去就像用过的锈迹斑斑的铁线。稍不小心就要被挂住了衣服。我在土丘下边看到了残垣断壁,我还拣到了半块青砖。这半块青砖一定是秦朝的砖。又厚又宽又大的秦砖,远非现代砖可比,但是,再大的砖也与古长城的遗憾的历史情绪无补。远望终南山,一片迷蒙云气,令人生出几多感伤。

从杜牧的《阿房宫赋》读出阿房宮这一著名建筑是从骊山一直修建到这里,如此博大的空间号称三百余里。再好的眼睛也无法看到三百余里吧?就是全用云雾来铺,那得多少云雾?因此,后人认为这是杜牧的一种夸张,并非真实。有志者也曾对此进行了考证,竟然勾画出阿房宫的草图。但是,我瞅着那张草图横竖都觉得不舒服。那张草图太平淡了,没有什么气势,更何况一点也磅礴不起来。在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还有大明宫的复原图。人们对于当年的著名建筑情有独钟,不甘心就让这些伟大的建筑随着历史云烟消失,人们试图要复原阿房宫,复原大明宫,就像要复原圓明园一样。烧毁一栋建筑太容易了,如果要想恢复起来,谈何容易?

当时的古城正聚集着一批考古专家在大明宮的遗址处挑灯奋战。他们已经发现了麟德殿。从庞大散乱的考古工地上就可以看到麟德殿当年有着怎样的气派。仅一根柱子的基座就被考古工作者挖出了一眼又宽又深的井。旁边堆了那么多的土,虽然堆在道边上,却依然要影响交通。我是绕过了那一个个柱子的深坑,走出了麟德殿的考古工地。大明宫的一个大殿都还没有考究出来,却有人想重建什么大明宫,想来也是件可笑的事情。据说日本要出钱。日本确实很重视我们的古迹,他们要是肯于出钱重建什么大明宫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又有多大意义呢?我们对于古建筑总是掌握不好分寸和火候,所以留下的遗憾何止是一代人的事情?

我由咸阳来到了骊山脚下的华清池。1981年我曾来过一次。那时候这里似乎很是简陋,好多该修建的东西都没有修建。那时候还没有大门,可现在,一眼就看到了一处让我惊讶的大门。沉沉稳稳的顶棚,粗壮憨实的圓柱,斗棋也显得粗粗拉拉,没有粉刷那种新鲜的色彩,也没有什么刻意的庙宇般的彩绘,完全是一种自然本色,好像这个建筑一出现就浸透了沧桑岁月。当你挨近这扇开启的唐风大门,你会感受到某种远古的情调,丝丝缕缕,不知不觉中就感染着你,很耐人寻味。当然,这不是什么复杂而了不起的建筑,然而,在古都西安,正是这扇唐味浓厚的大门给我以欣喜,引导我走进去寻找文脉。

一旦走进去了,我就找到了应该寻找的人。这是位建筑大师,是当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20位建筑大师中惟一的一位女大师。她叫张锦秋,是西北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这扇唐风味道极浓的大门正是她的手笔。

至今我还能真切地记得西北建筑设计院有多么简陋。特别是当我要掀开一个厚重的棉门帘时,我迟疑了。那个棉门帘好像比西安的古城墙还要陈旧,人们触摸到的地方一片腻滑的黑垢。我迟疑的时候,就在想,我所要寻找的这位建筑大师张锦秋每天来到这里时,莫非也得用她那双创造美好生活的纤手去掀开这个脏兮兮的棉门帘吗?

我在西北建筑设计院没有见到张锦秋大师。我见到的是另一位建筑师,他叫吴乃申。好像是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他的形象没有让我记住什么,他在接待我的时候也没有留下来任何可供我今天回忆的细节。他一点都不怪,也不奇特。他平常而平易,他谦逊温和一如中国那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知识分子的性情。或许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性情与处世方式,使这位建筑师虽然很努力却无法具备特色,而没有特色又何以达到杰出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希望中国建筑师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我当时还没有见过女大师张锦秋。没有见过才让我遐想非非。我猜想她一定是个很有性格的女人。即便她的外貌也一定不一般。她的资历并不老却能够享誉中国建筑界,凭什么?就凭她是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吗?别人都说她是梁先生的研究生,而且是最后一个。在中国建筑界还有比梁先生的名字更响亮的人吗?吴乃申也说张锦秋是梁先生的学生,他说这话时不免有股由衷的羡慕味道。可是,张锦秋却并不以梁先生的学生自居。由此,既可看出她的品格,也可看出她是个实事求是的人。这一点,在今天尤其可贵。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