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寒门,白手起家。他31岁时第一次创业,50岁时几乎丧命,63岁时第二次创业,82岁时名列美国富豪榜第十四位。他毕业于哈佛,他参加过二战。他拥有MTV、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38个电视台、163个广播电台……他被《福布斯》称为“企业领袖中的领袖”,《时代》评论他为“铁腕先生”,还有人说他是“国家宝藏”。他是全球“最受赞美”的传媒娱乐集团维亚康姆的总裁。他像一列烈火战车,不知疲倦,勇往直前,81耄耋依然干劲十足,亲力管理自己的财富和企业。他的目标不只是当个大老板。
他是萨默·雷石东。他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常常占据新闻头条、杂志封面,接受采访,出版自传,但他的目的和动机却不为人所知。也许对这个时代先锋人物现在评价尚为时过早,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真实的、光环之中和之外的萨默·雷石东,探寻他成长的轨迹,分享他成功的经验。
萨默·雷石东,出身寒门,白手起家。31岁时第一次创业,50岁时几乎丧命,63岁时第二次创业,82岁时名列美国富豪榜第十四位。他拥有MTV、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38个电视台、163个广播电台……他被《福布斯》称为“企业领袖中的领袖”,《时代》评论他为“铁腕先生”,还有人说他是“国家宝藏”。本书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的、真实的、光环之中和之外的萨默·雷石东,探寻他成长的轨迹,分享他成功的经验。
300年来的最高分
波士顿拉丁学校是全市最好的公立学校,萨默·雷石东在这里度过了6年中学生涯。
虽然是公立学校,但波士顿拉丁学校的管理方式比私立学校还要严格。从7年级到12年级,萨默·雷石东都必须与波士顿最为优秀的学生一较高下,这种竞争环境造就了他驾轻就熟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
刚进入波士顿拉丁学校,萨默就不幸害了一场大病,猩红热的突然袭击让他一度因担心学业而寝食难安。病愈之后,他立刻回到校园,并如期完成了当年的学业,在那一年结束的时候,萨默·雷石东还为班级赢得了现代拉丁文奖和古典拉丁文奖,此后连续5年蝉联这两个奖项,直至离开学校。
波士顿拉丁学校设有各种奖励和荣誉,校方分别给予现代学科和古典学科成绩优异者一定的奖励,在学年结束时,所有奖项都一并颁发。奖项是鼓励竞争的手段,这所学校要求学生拥有一种赢的激情。在那里,学生只需做一件事:竞争,发挥最大的潜力,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尽力做得最好。学校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寒,他们当初被选中并非因为家境殷实或是背景非凡,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而进入波士顿拉丁学校后,依旧如此,一切以实力说话,其他的一切因素,种族、肤色、出身、财富等等,都不重要。在拒绝歧视的校园里,竞争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展开。这里的学生,课业好似天天被人用鞭子在背后抽打似的紧张,时间是不够用的,睡觉、吃饭、坐车都可能让他们觉得有—个个生词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赶着自己。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萨默对成功的渴望也与日俱增,虚度时光在他看来形同犯罪。每天清晨,从床上起来的时候,他不是在回忆前一日的知识,便是在计划新一天的功课。他每天花lO美分坐街车往返学校,这对于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雷石东告诉自己不能白白浪费了这10美分。于是他每天像奔赴战场一般,一头栽进学校狠命地索取知识,似乎他来到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依照中国人的说法,这绝对是头悬梁锥刺股之辈。
雷石东参加了学校的辩论俱乐部。俱乐部的发起人是他的家庭教师威尔弗雷德·奥利里,他后来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奥利里对孩子的辩论训练颇有一套,雷石东在他的培养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对他后来在一次次合纵连横的传媒交易中发挥出色的演讲和游说能力可谓功不可没。雷石东的母亲与奥利里定期会面,一同讨论他的学业情况。在雷石东的生命中,母亲始终督促着他前进,虽然这有时令他反感,但他从未违反过她的意愿。他们对成功抱有的激隋是一致的。
顾名思义,波士顿拉丁学校对拉丁语的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而在9年级的时候,雷石东和同学们—起开始学习希腊语,这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拉丁语和希腊语几乎是所有西方语言的基础,在西方文化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教授希腊语的是一位名叫德拉蒙德的老师,无论学生怎么做,他总会觉得孩子们的表现不尽如“他”意,唯一让他高兴的方法就是努力努力更努力,这一点倒是与嗜学如命的雷石东颇为相投。这样的怪人学者培育出的学生果然非平庸之辈。多门语言学习炼就的功底为萨默‘雷石东在大学期间成为日语高手,并据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家卫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中学期间,雷石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因为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学校,他每天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学习。他只认识坐在他身旁的人或者是那些和他争夺学校奖励的竞争对手。他记得有一个名叫丹尼的小伙子,在数学SAT’比赛中名列全美第一;还有一个名叫比尔的黑人孩子十分聪慧,几乎在全部的测试中表现优异。
中学时代社交生活的空白并不能被认做是成功的途径或要素,实际上,雷石东曾在中国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侃侃而谈:“我在学校里头没有社交生活,我可以在后来的生活中补上。我觉得为了享受生活,你必须对生活有热情,你应该有尝试世界上各种东西的欲望,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我非常幸运,我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只要我有热情,我就有生活下去的动力。”
也是在波士顿拉丁学校,雷石东开始意识到这样一条真理:那些善于思考、接受过良好教育、能够规范自己言行的人能在内心深处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而且更为完美的世界。同时,残酷的竞争让他意识到:生活是严酷的,一个人所面临的压力随时都可能让你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唯一能信赖的就是自己,生活应该是一个勇往直前的过程,后退就意味着被淘汰。没有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止步不前的人能从波士顿拉丁学校毕业。的确,人生的道路总是布满障碍,无论是对于一无所有的少年,还是对于功成名就的老人。路途的险恶有时可能直叫人想闭上眼睛,即使是爱也无法化解和改变这一切,人们总要从某个时刻开始了解,真正能够发光的唯有自己。事实正是如此,只有那些自信的人,那些最有能力和最勤奋的人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0年,雷石东中学毕业,毕业时他以该校300年来最高的平均分给波士顿拉丁学校留下了一份光荣的纪录。在毕业典礼上,他被授予现代拉丁奖、古典拉丁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奖,以及波士顿拉丁学校授予的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的奖学金,同时在辩论俱乐部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全国性的演讲比赛中雷石东获得了第一名。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