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力量、最赚钱的一个行业;
这个集团,是位居世界五百强、净资产逾400亿美元、业务遍及四大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
这位老人,一手创建并控制新闻集团长达50多年,并同时拥有“全世界最显赫的传媒巨子之一”和“魔鬼”的称誉;
从阿德莱德、悉尼、伦敦、纽约、好莱坞直到中国的香港和北京,从凤凰卫视、国家地理杂志、星空卫视、CHANNEL V、福克斯电影公司到《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视线所及,处处是默多克和他的“覆盖蓝天的梦想王国”的影子。
这是一个用一次次赌博般的投资、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成就的关于传媒的神话,也是媒体的天空中唯一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编年史。
走近默多克,我们试着去理解他、追踪他,神话中的默多克也因此而不再仅限于对我们而言的神秘。
这位老人,一手创建并控制新闻集团长达50多年,并同时拥有“全世界最显赫的传媒巨子之一”和“魔鬼”的称誉;从阿德莱德、悉尼、伦敦、纽约、好莱坞直到中国的香港和北京,从凤凰卫视、国家地理杂志、星空卫视、CHANNEL V、福克斯电影公司到《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视线所及,处处是默多克和他的“覆盖蓝天的梦想王国”的影子。
本书带您走近默多克,试着去理解他、追踪他,神话中的默多克也因此而不再仅限于对我们而言的神秘。
第三节 建立王国
终于回到了新闻集团那座简陋的白色小楼。
对于周游世界一圈的默多克来说,走进远离墨尔本的阿德莱德这个小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一片荒野”。所幸的是,站在楼前迎接他的,是他所信赖的罗汉。里维特。早在1951年夏天,基思爵士就把他调到这里担任《新闻报》的主编。刚刚接手《新闻报》时,里维特对于自己的这个新职位感到万分欣喜,但不久之后,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失落感就包围了他:尽管已经做了近两年的主编,他仍然很难把这份报纸的发行量保持在7.5万份以上。
这时的默多克固然雄心勃勃,但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他对于报纸具体经营的了解几乎仍是一片空白,这不禁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初上战场的默多克迎面遭遇了一场极有压力的挑战:主办《悉尼先驱早报》的费尔法克斯家族、墨尔本先驱集团,以及出版《妇女周报》和《悉尼电报文摘》的弗兰克·帕克家族仍是这一时期牢牢掌控澳大利亚传媒界的几股势力,而默多克及其《新闻报》的压力和威胁也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报纸。
《新闻报》这个基思爵士辛苦一生所建立起来的小小王国,一直以来为墨尔本先驱集团所耿耿于怀,基思在世时这种攻克与守护的斗争已经持续很久,他去世后先驱集团更是趁机日益加紧了对《新闻报》的摧毁之战。其中最直接的例子是阿德莱德《广告人报》咄咄逼人的挑战。
《广告人报》比默多克新闻集团和它的《星期日邮报》的机构规模要大很多,它每周的发行量几乎是新闻集团报纸发行量的两倍,而实力雄厚的墨尔本先驱集团便是它背后强大的后盾。《广告人报》的主席劳埃德·杜马拥有先驱报业45%的股份,为了迫使默多克退出新闻集团,他向默多克夫人出价15万英镑提出了购买要求。时至今日,情势与当年吉迪游说伊丽莎白卖掉《信使邮报》已经完全不同了。杜马的这一举动大大激怒了默多克,他迅速做出了反应:“这使我非常生气,我想他们是想利用我母亲。而我父亲在世时他们不敢这样做。我说,‘告诉他们,我们要与他们决战到底’。”
默多克立刻精神百倍地投入了这场捍卫自己王国的战斗,他轻松幽默地将其戏称为“大卫大战掌权的歌利亚巨人的故事”。于是,一场激烈的发行大战在《星期日邮报》和《广告人报》之间展开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两份星期日报纸几乎一直处于竞争状态。价格是他们的主要着眼点,为了抢占市场、提高销售量,两家报纸都不惜亏本经营,因此这场斗争让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让默多克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自己与对手的实力差距明显,但《广告人报》却也并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地击败《星期日邮报》。最后,劳埃德终于放弃了这场成本巨大的竞争。1955年,他和默多克达成了合并这两家报纸的协议,双方各占50%的股份。默多克的第一场战斗终于以胜利宣告结束,虽然不能说是大获全胜,但从此以后,新闻集团在阿德莱德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默多克回到《新闻报》之前,大家从关于他的诸多传言中已经认定,他是一个喜欢赌博的长不大的孩子,但当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大家都为之惊讶了。工作人员发现,这个矮墩墩、胖乎乎的小伙子似乎浑身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从编辑室到印刷间,大家都可以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几乎报纸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参加。一提起默多克,大家的脑海中立刻便会浮现这样一个形象:深色的西装被胖胖的身体撑得鼓鼓囊囊的,卷起的袖子下露出脏兮兮的满是油墨的双手,专注的眼睛紧盯着面前的版面或报纸费用单。大家对于这个有着卷卷头发和厚厚嘴唇的孩子气的年轻人感到十分的亲切,报社内部的一本出版物称:“对工作的极大热情和轻松活泼的性格使他很快就与办公室里的人打成了一片。” P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