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里曼回忆录/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艾夫里尔·哈里曼,是美国布朗兄弟—哈里曼财团的主要成员。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跻身官场之后,在罗斯福执政时期,历任商务部企业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总统派驻英国的特别代表,驻苏大使;在杜鲁门执政时期,历任驻英大使,商务部长和马歇尔计划欧洲署署长,1951年担任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专门研究西方的防务计划。1955—1958年,任纽约州州长。此后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时期,又担任过巡回大使,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和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参加过1963年的核禁试条约谈判和1968—1969年在巴黎举行的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1975年和1976年还先后奉福特和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卡特之命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晤。

这本书记述哈里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使英苏两国那段经历,是伊利·艾贝尔根据哈里曼的笔记、备忘录、函电稿和其他文件以及口头回忆写成的。书中他试图通过审己50年外交折冲的经历,现身说法,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对苏政策观,针砭时弊,开出药方,以期当政者采纳。他主张要用“美国的理想”也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向苏联进行渗透,以“经济技术”为纽带促使苏联就范,从而达到“权力的中心在华盛顿”的目的。

内容推荐

本书原名《特使: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记述了美国著名外交活动家w·艾夫里尔·哈里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 941—1946)出使英苏两国的亲身经历。他在本书中试图通过审己50年外交折冲的经历,现身说法,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对苏政策观,针砭时弊,开出药方,以期当政者采纳。他主张要用“美国的理想”也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向苏联进行渗透,以“经济技术”为纽带促使苏联就范,从而达到“权力的中心在华盛顿”的目的。  本书虽然是哈里曼亲身经历的写照,其述说的历史事件也都已有专门著述和当时人回忆录可供检索,但书中不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里曼上述主张经过20世纪历史的检验,仍然有着“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从而成为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目录

出版说明

前 言

第一章 全力援英,但不参战

第二章 “成器扬名”的道路

第三章 “英国人能坚持到底,但不能单独打赢”

第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红色狼群

第五章 珍珠港:“现在至少有个前途了”

第六章 没完没了的失败

第七章 重访莫斯科,丘吉尔同行

第八章 “比起提尔锡特的木筏来,我看还是安乐的沙漠绿洲为好”

第九章 海上插曲

第十章 告别英伦

第十一章 “我是作为一个朋友来的”

第十二章 德黑兰——“事实上的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十三章 “战争史上从未见过如此辉煌的一次战役”

第十四章 波兰——试金石

第十五章 孤军死战的华沙起义

第十六章 莫洛托夫对战后贷款的“异乎寻常的要求”

第十七章 雅尔塔——“如果身体尚好,罗斯福或许会坚持得久些,但我不能相信这会产生任何重大差别”

第十八章 从雅尔塔到温泉

第十九章 杜鲁门承当重任

第二十章 日本投降

第二十一章 别了,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权力的中心在华盛顿”

资料来源注释

试读章节

1941年2月18日,罗斯福总统给威廉·艾夫里尔·哈里曼概述的任务是一项特殊使命。总统说,“我要你到伦敦去,并就除了参战以外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提出建议,以使英伦三岛不致沉沦。”哈里曼将是总统的私人代表。他向白宫而不是向国务院报告。他可参与影响战争进程的有关租借、海运、战略等的全部事务,并直接同丘吉尔首相及其属下的后勤和供应部门的大臣进行交涉。新任命的美国驻英大使约翰·吉尔伯特·怀南特则处理美国驻外代表的正常事务,同英国外交部打交道,并向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报告。

哈里曼在格罗顿①上学时就认识埃莉诺·罗斯福②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同埃莉诺的弟弟霍尔·罗斯福是同班同学。哈里曼同姐姐玛丽·哈里曼·拉姆齐一道,与家庭里牢固的共和党传统决裂,于1928年投票选举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③,又于1932年、1936年和1940年投票选举罗斯福。他虽然并不完全相信新政的每一方面,却是华尔街头面人物中不责备罗斯福的经济异端并愿在全国复兴总署服务的少数人士之一。他还是罗斯福1933年建立的包括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沃尔特.蒂格尔和通用电器公司杰勒德·,斯沃普等主要工业家在内的商务部商业顾问委员会的最早成员。后来,哈里曼出任该委员会主席达三年之久。他这时是四十九岁,是私人金融商号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的合伙人,联邦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和伊利诺斯中央铁路公司经理部的总经理。

大约六个星期之前,哈里曼的朋友哈里·霍普金斯已提醒他,可能要他赴英担当一项重要的战时工作。接着,霍普金斯应罗斯福的请求,于1月间飞英,同丘吉尔首次会晤。现在霍普金斯既已回国,哈里曼便谒见总统,想确切地知道,总统所考虑委派给他的是什么工作。

总统和我谈起来,似乎我们彼此都已知道,我要出国的事在前些时候就已决定了(几天后哈里曼在他的笔记中写道)。由于租借机构还未建立,在这边我同谁打交道,他说得有些含糊。然而,他解释道,不会是生产管理局;总之,完全不受国务院的制约。他说,举凡我认为重要的事情都要同他联系……总括说来,他漫无边际地谈了许多问题,同他担任总统以来我和他的任何一次交谈相比,这次要谦虚得多,不太自以为是和较有人情味。

他们的漫无边际的谈话曾涉及生产管理局(由通用汽车公司的威廉·s·努森和美国服装工人统一工会的西德尼·希尔曼联合领导)的混乱状况,它是罗斯福为加快工业动员而建立的一个机构,但内部争吵不休。罗斯福意识到曾给努森掌管原料部门的哈里曼对他所创设的这个官僚主义机构并不太欣赏,于是为了安抚客人,他承认说:“你明白,艾夫里尔,我是天生的妥协分子。”

哈里曼立即接受了伦敦使命。他催促罗斯福毫不迟延地宣布此项任命,以便他能为眼前的这项艰巨任务进行准备,并配搭班子。总统于当天下午对聚集在他办公桌周围的白宫采访记者作出宣布:

总统:我认为你们尚未猎取到的新闻已经很少了。艾夫里尔·哈里曼出去时你们是看到的,那是有一桩事情已经讨论了一个月或者说六个星期了;最后,当哈里·霍普金斯回来时,我们先前认为可能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已相当明确地成了当务之急;因此,艾夫里尔·哈里曼大约在十天内就要出国。根据贷款法案或租借法案——不管你怎么叫都行——制订的防务计划一旦完成,总是在那前后,他就出国,而且——哦,我想你们一定要问他的头衔,因此,我想我要创造一个;我曾同他谈论过他的头衔问题,我们认定,称他为“调度员”倒是蛮不错的。这对你们是陌生的吧。我相信在外交职官一览或其他任何职官一览中都是找不到的。就是这样,他将作为“防务调度员”出国。

记者:他的薪金怎样?

(总统没有回答。)①

总统:这不符合你们以前听说过的任何名堂,但是这不等于不是一个蛮不错的主意。我们将不把他的名字送参议院认可这不是那种事;这是没有关系的。

罗斯福正以故弄玄虚为乐。他刚任命国际劳工组织前负责人怀南特接替约瑟夫·P·肯尼迪在伦敦的职务,理由是新任大使同英国工党会相处得好;总统宁愿不过分支持温斯顿·丘吉尔的保守党。新闻记者对怀南特的使馆与哈里曼权限不明的使团之间的关系当然很想打听。……P1-3

序言

威廉·艾夫里尔·哈里曼,是美国布朗兄弟一哈里曼财团的主要成员。四十多年来,此人亦官亦商,正是列宁所指出的“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式的人物。哈里曼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跻身官场之后,在罗斯福执政时期,历任商务部企业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总统派驻英国的特别代表,驻苏大使;在杜鲁门执政时期,历任驻英大使,商务部长和马歇尔计划欧洲署署长,1951年担任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专门研究西方的防务计划。1955—1958年,任纽约州州长。此后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时期,又担任过巡回大使,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和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参加过1963年的核禁试条约谈判和1968—1969年在巴黎举行的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1975年和1976年还先后奉福特和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卡特之命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晤。

《哈里曼回忆录》这本书记述哈里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使英苏两国那段经历,是伊利·艾贝尔根据哈里曼的笔记、备忘录、函电稿和其他文件以及口头回忆写成的。伊利·艾贝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卡伯特讲座教授和新闻研究院院长,曾任记者和广播员多年,以前写有《导弹危机》(1966年出版)和与人合写的《美国卷入亚洲的根源,1784.一1871年》(1971年出版)。

《哈里曼回忆录》一书,据哈里曼自己说已孕育了三十年,它出版于1975年,绝不是偶然的。如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统治集团就外交政策问题特别是对苏政策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辩论。各派政治力量和各种思潮代表,纷纷抒发己见。哈里曼在1970年曾说过,“我从来不作一个袖手旁观的后座乘客,至今仍然有参加当前战斗的雄心壮志。”他参与辩论的具体行动之一,就是下决心与伊利·艾贝尔合作写出这本《哈里曼回忆录》。全书虽然写的是“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实际上记述的重点是美苏关系。很明显,哈里曼企图通过当年外交折冲的经验,现身说法,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对苏政策观,针对时弊,开出药方,以期当道者采纳。

如前所述,本书是哈里曼亲身经历的写照,因而尽管所述及的历史事件都已有专门著述和当事人回忆录可供检索,但书中仍不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可供参考。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里曼上述主张经过二十世纪历史的检验,仍然有着“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从而成为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我们此次重排重印,作为《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书系的一种。

本书原名《特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北京三联书店内部出版,此次出版时,请译者重新做了译校。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