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焦虑”被存在主义思想家们理解为商业社会必然产生的现代病症之一。我们也许正是由此而可以理解后现代主义理论何以兴起和迅速传播,因为它为处于焦虑之中的现代人提出了解决困顿的良方。它主张通过消解、多元、散漫、去确定性等路径来解决“自我的焦虑与困惑”问题。但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主张以消解人生对真、善、美的确定性追求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没有获得成功,正如许多学者批评的那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它反而使自我陷入了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新困顿之中。因此,“重新确立确定性追求”的话题就成为21世纪人文社会思潮的时尚话语。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将在本书中讨论“自我对审美的确定性追求”这样一个话题。著者试图既以自我审美的确定性追求为视阈来展开常理的讨论,又基于学理讨论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同样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诸多自我困惑的问题。
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早在1990年初便以油印本讲义《人生的美学意境》为题在浙江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中使用。考虑到这么多年的思考多少积累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于是1996年应浙江大学出版社之约正式出版了《人生美学导论》一书。多少有些意外的是,此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教材,除了我在自己的学校里选用外,因被同行们认同还在省内外的一些高校得以推广使用,该书也因此不断再版。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该课程还于2005年入选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第二节 审美自我的诗意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逻辑认识和美感认识的统一,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的一致,是使人感觉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源泉。审美活动能够培养和丰富一个人的深厚的情感,譬如诗歌。因为每首诗的情感本身就是优美的、雅致的,总是充满了抚慰心灵的人情味,展现了人的内在的美。因此,浪漫主义美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人诗意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人生的审美追求正是这样一个设法使自己的生命沉浸在诗意的美学氛围之中的永恒追求。我们的自我生命会因着这一份追求,显得充实而有内涵。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孟子对美的如下一个非同凡响的定义:“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因此,作为对人生审美追求活动进行理论思考的人生美学,其研究的内容便必然围绕着自我的原欲、人性、爱情、德性、情操、性格、人格、人生等内容而展开。概括来说,寻求诗意生存的审美自我,它必然地要涉及如下一些基本的内容:
什么是原欲的审美化?自我从一开始便与原欲合而为一。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是自我欲望张扬、确证与肯定的永恒冲动的过程。于是,自我生命中的这种原欲与社会秩序的规范在冲突与调适中寻求着动态的平衡和诗意的完美,而这便构成了我们艰辛而又浪漫、繁杂而又明快的自我人生。所以,弗洛伊德甚至断言,人类所有的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源于自我原欲的升华。一个无法将原欲审美化的生命个体只生存于动物的层次上。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康德曾对人性的美做了一个区分:优美与崇高。尤其是人性中的崇高,作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在康德看来它能引起我们对自身心灵的激荡与对外部世界的抗争,从而造就审美的人生。其实,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的一切存在,一旦与优美或崇高的人性相关联便会使娇小的美添加宏大,使平衡的美添加奔放,使清秀的美添加伟岸,使温柔的美添加坚实,使以快感为基础的美添加痛感的基础。而快感和痛感有机结合所造就的幸福和痛苦便成了人类永恒的动力和源泉,引导我们不断迈向那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
什么是美好的爱情?爱情是人类一种趋向异性的永恒冲动,这种冲动有优美与粗鄙的区分。因此,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认为,“审美化,作为爱情的成分和因素也许其职能特别重要”。爱必须有美的陪伴,亦即是说,作为男女之间的一种亲昵之情,爱情以其温柔激荡的情愫一直为人生增添着美妙的享受。因为爱情把性本能的欲求审美化和艺术化,从而使一切与爱相关的事物都具有了特别迷人的魅力。在爱情中,人性变得温柔、完善和美好。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维纳斯既是爱神,又是美神。这一神话传说或许就蕴含着先哲们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这就是爱情和美是合而为一的。
什么是美的德性?美的德性亦称美德,是优美人性塑造过程中道德品性的生成。在道德品性的生成和塑造中,美离不开善,所以古罗马哲学家普罗丁认为:“美是理念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因此,我们人生的审美追求,体现在德性上必须要追求善,即培养自我人性中善良的道德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可能是美的,自我的生命因善而美。不仅如此,由于“美德是习惯”(亚里士多德语),因而,即当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美德之后,更重要的还在于在行动中践行这些美德,亦即是说,每一个自我只有在“积小善而成大德”的过程中,才会拥有自己真正优美的人生。
什么是美的情操?情操是人性、德性在人生实践中凸现出来的节操。因此,情操是人性、德性在操守方面的具体表现,美的人性、美的德性塑造必然要通过美的情操而凸现出来。所以,自我的审美追求又要具体表现在情操品行方面。通常所谓的气质、风度等人生美学中的审美范畴,其核心内涵正是人的情操,所以,别林斯基说:“一个人与其追求风度,不如追求节操”,因为有美玉般的情操才会有照人的风采。
什么是美的性格?歌德曾说过: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性格所赐予的欢乐。美的性格正是能带给我们幸福体验的那种性格。这种性格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性格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为他深谙生命之宝贵、人生之美好,因而他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这种性格是理智的,面对顺境能始终执一分清醒,他能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之境遇的多变性,从而能不盲目乐观、坐享其成,而是随时迎接人生命运的诸种挑战;面对逆境他不会沉沦,而是沉着冷静地思考战胜逆境的方法,从而重新奋起。这种性格是乐观的,他知道,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沮丧,它也对你沮丧;你对它充满信心,它也对你充满信心。因而乐观就犹如心中的一缕阳光,它能使自我人生充满光明和希望。这种性格还是顽强的,这种顽强表现在人生道路上一种“不哭不返,在刺丛里姑且走走”(鲁迅语)的执著精神。拥有这份执著,人生便不会有走不通的路。这种性格也还是进取的,他从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把每一次成功都视为人生新的奋进的起点。
什么是美的人格?人格就其语义学上“社会面具”的含义而言,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总括。所以,人格是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综合。美的人格无疑就是美的人性和德性的综合流露,是美的情操的具体整合。因此,自我的审美追求,在这里就意味着美的人格追求。这种追求基于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一个生命个体的自我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后天不断加以完善的。我们正是在自我人格不断完善的追求中,赋予自我生命美的意蕴。
什么是美的生命?当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世界就把“人生”作为礼物馈赠给了每一个人。我们拥有生命,我们便拥有了人生。可是,怎样的人生才是美的呢?历代的圣人贤哲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答案:“人生就是化短暂的事物为永恒”(歌德语);“人生就是人间所有的喜剧”(巴尔扎克语);“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和复活”(罗曼·罗兰语);“人生就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光明辉煌一些,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语),如此等等。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对壮美的人生作了如下的阐释:“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种自我人生无疑是最美的。
我们无疑还可以对自我审美的研究内容做更多的横向归纳,因为从根本上讲,凡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一切内容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纳入人生美学的研究视野。但限于本书的篇幅,我们只能就美的原欲、美的人性、美的爱情、美的德性、美的情操、美的性格、美的人格和美的人生这样一些相互关联,在逻辑上依次递进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P5-8
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早在1990年初便以油印本讲义《人生的美学意境》为题在浙江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中使用。考虑到这么多年的思考多少积累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于是1996年应浙江大学出版社之约正式出版了《人生美学导论》一书。多少有些意外的是,此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教材,除了我在自己的学校里选用外,因被同行们认同还在省内外的一些高校得以推广使用,该书也因此不断再版。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该课程还于2005年入选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这次应山东人民出版社之邀,以“名课精讲”的形式重新改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生问题的很多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必然沦为悖时的自说自话;二是人生问题毕竟话题太大,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不易把握,也许换一个视角进行思考更为妥当。所以有了这本《审美的自我》。
在责任编辑的建议下,此次新版还选配了若干插图。这既是为了使学理的东西有一个感性的诠释,也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当今读者图文并举的阅读时尚。
是为序。
著者
2006年金秋时节于浙江大学
自我人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只要生存着,我们就会探寻自我生命的境遇。我们不是只有感受到了“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时才来探讨自我问题的。我们总是主动迎接并着力思考直面而来的生活,抓住我们人生中应当抓住的根本。在我的理解看来,这一根本就是哲学所关注的人生真、善、美的生存智慧。
因此,让哲学的真、善、美智慧之光烛照自我生命的境遇始终是我这些年思考的主题。我常常在想,古希腊人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人生需要哲学真、善、美智慧之光的烛照。古罗马哲人霍诺留斯曾这样说过:“往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就是哲学的一切。”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更是简洁明快地提出了如下一个命题:“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如下一些问题:一、我能认识什么?二、我应该做些什么?三、我可以希望什么?四、人是什么?”康德所归纳的正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所思考的。
早在1932年,我国现代美育的先驱者朱光潜先生为了纠正流行的实用主义、科学主义人生观而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的主张。他认为“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谈美》)在当今高扬“功利理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朱光潜先生的这一主张对每一个自我来说显然有其智慧的指引意义。
其实,正如任何时候都需要伟大的思想家一样,任何自我都需要有自觉的思想者。这个思想的维度从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来说就是真、善、美。这也可以说是我在完成了《人生哲学论》(2000年)和《伦理学新论》(1998年)之后着手写这本《审美的自我》的缘由之所在。我希望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对自我人生问题进行探讨的真、善、美系列。
应该承认,审美的真空正在成为现代人的悲剧。因此,我们需要对自我人生进行审美的观照。置身于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没有了这一份“审美人”的自觉,自我就注定会迷失在“经济人”的唯利是图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是自己独立思考的思想结晶,但是考虑到全书的系统性,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大量地参考了诸多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我已经在“主要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深切地向他们致谢。
我也要向责任编辑袁丽娟同道致谢,没有她的认同和指导督促,本书也不可能问世。
唯一的期望是我的思考能够使读者诸君开卷有益。 张应杭
2006年11月8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