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和北京,关于中国的双城记。城市是不会过时的话题,我们是城市的孩子,我们在城市中长大,生活在每天的都市传奇中,服用着权力和地租的激素。城市如巨无霸般地疯长,熟悉的建筑和街区正变得面目全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谣中的城市 |
分类 | |
作者 | 杨东平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上海和北京,关于中国的双城记。城市是不会过时的话题,我们是城市的孩子,我们在城市中长大,生活在每天的都市传奇中,服用着权力和地租的激素。城市如巨无霸般地疯长,熟悉的建筑和街区正变得面目全非。 内容推荐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总策划。九十年代初,以著作《城市季风》而广为人知。他抱有广泛的社会关怀,从旧城市保护到民俗文化,从城市功能到环境保护,从基础教育到国家资源,共分六个板块(古都风情、城市笔记、文化欢潮、绿色视野、教育时空、人生随想)完整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主张。此书为作者97年版本的修订版,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是新的。故此次作为新书出版。 目录 一、古都风景 注视“东方广场” 北京大爷:最后的守护者? 丑陋的木樨地 北京的白领 文化的北京? 北京的茶馆 文化之都的魅力 最后的城墙 谁是北京人 要首都,还是首钢? 菜市口的悲剧 要北京,不要曼哈顿 美术馆后街22号院:在推土机下存生 北京要建多少高尔失球场? 假花美吗? “八大胡同”与旅游文化开发 《城记》与无城的北京 北京应当有更多的“平民乐园” 重新审视央视新楼方案 北京洋建筑:正在塌陷的理念 北京真的能“去经济化”吗? 把人文留给奥运 鼓楼大街改造与“新市民文化” 北京城市功能需要进行战略转移 北京的“城市名片” 北京出租车改革:涨价还是减份? 二、城市笔记 民谣中的城市 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 阿炳、李鸿章、周作人 上海人:“倒江湖”还是“捣糨糊”? 城市与墙 走出大院 两地“忌语” 在上海过年 探索上海的文化之根 遐想“新住宅” WTO、奥运的狗文化 我国的摩天大楼热应当降温 香港西九龙文化项目之争 “宜居城市”与“宜看城市” 三、文化观潮 回到原点:重建基础文明 大国心态和弱者心理 漫说“标语文化”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小的是美好 三峡广告:必要的界限 《三国》的文化 从黑骏马到黑山羊 打假、打拐、打呆 王小波之死 无梦时代 《实话实说》:营造家的感觉 建筑是一种文化 首先是公开 工业文明在中国 “人文奥运”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与记忆 谁的新农村建设 在延安座谈艺术教育 新知青文化 四、绿色视野 绿色文明在中国 老虎的虎年 中医药与环境保护 “见血娱乐”何时休 植树黑龙潭 质疑美国模式 生存,还是发展 海狗之忧 最有效的监督 长江深处的痛与美 遥看新世纪的绿色 “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背后 中国人的汽车梦 调水还是节水 《汽车消费政策》应如何制定 也谈人的生存发展权 要桂林山水,还是“世界公园” 谁阻碍我们为公共事业投资? 共同走过十年 北京与生态危机赛跑 再谈北京的水危机 “圆明园工程”评价不能忽视价值理性 全民植树绿化呼唤新方法新机制 重新审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指导方针 跋·网络时代的雪泥鸿爪 试读章节 北京大爷:最后的守护者? 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往往不仅有“轰动效应”,而且有发人省思的文化内涵。《北京大爷》作为北京人艺反映当代生活的又一力作,再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北京大爷》的本意,是写巨变之中老北京人的心态和世态的。满族后裔的“大爷”,是坐“院”观天,死守祖宗家业、不入潮流的“顽固派”。“少爷”们就更不堪,一个是“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窝囊废;另一个则是地道的痞子、混子、败家子。作为他们的对立面,代表“时代潮流”的粤、沪商人则精明强于,咄咄逼人。应当说,作品对老北京人和“新旗人”有较明显的针砭批评的意味。 北京人是有许多毛病的,北京人的自省和自我批评,品评剖析新、老北京人的人格、心态,本身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然而,在《北京大爷》的故事中,围绕是否出让一所古旧四合院而进行的这种剖析,却使作品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变得模糊和暧昧起来。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文化主题;在中国,这更是一个十分严重和紧迫的问题。对北京的“古都风貌”,我们已从80年代的“保护”转为90年代的“抢救”。尽管如此,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古都文化仍然岌岌可危,正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剧中“北京大爷”德仁贵的祖上是伺候清末飞黄腾达的大学士和协理大臣那桐的。著名的“那家花园”就在金鱼胡同路北,是北京城最具规模、最为“豪华”的清代私宅。80年代,它被拆除盖了和平宾馆;仅存的古色古香、极为雅致的花园也在几年前因和平宾馆扩建而被拆毁。“那家花园”从此后便从北京历史中消失。“齐白石故居”已成为危房而无力维修,且遭拆迁噩运。齐良迟先生曾激愤而言:“有些人连拆故宫的心都有!” 又不仅在北京,在杭州、苏州、绍兴、泉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成片土地开发和千篇一律的华楼商厦正在取代风姿各异的文化特色。在那些旅游城市和风景名胜,种种煞风景的事更是屡见不鲜。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捞钱”,更不等于城市建设的“香港化”。现代化所蕴涵的文明、进步的价值,是和尊重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相容的。一位从英国回国的朋友,惊讶于那里很少高楼大厦,满目树林和一个世纪之前的建筑,不禁感叹不知到底谁更现代化! 和那些为了眼前实利不惜破坏古都文化的败家子相比,德仁贵拒不出让四合院的“逆潮流”之举是近乎悲壮的。对北京城而言,多保存一所有数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显然比将它改建为一个快餐店或售票处更有价值。也许,不应将他简化或漫画为一个抱残守缺、不合时宜的老旗人,而应给他更多的理解和亮点,视其为老北京文化和老北京生活方式最后的守护者。在汹涌的商业化浪潮面前,这种守护或保卫显然是极其艰难的,唯因如此,这种努力便更为可敬可贵、可歌可泣。 北京人艺和老北京文化本有一种相生相长的深刻联系,但这种联系也已变得具有某种悲剧色彩:当《茶馆》搬上舞台时,茶馆便从北京城渐渐消失了;现在四合院又被搬上了舞台,四合院也正在北京市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今后只能在人艺的舞台上二领略老北京文化、见识茶馆和四合院,对北京文化而言,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1995.7.8 P5-7 后记 大约在十年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随笔集《最后的城墙》,那是城市文化刚刚成为“显学”,风起云涌的时期。关于上海人和北京人、关于中国的双城记以及胡同、四合院、石库门等等,不仅成为夺人眼目的热点话题,也酿成巨大的商机,成为出版社和旅行社的“绩优股”。 城市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我们是城市的孩子,我们在城市中长大。至今我仍能新鲜地感受大约20年前,在春寒料峭的北京街头,看着《今天》,那种解冻之后欣喜若狂的感觉。“今天”成为一种隐喻,成为一种新生的宣示。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还记得大约10年前,就要告别20世纪,我们是那么热切地盼望“跨世纪”,期待一种全新的降临。弹指一挥间,《今天》成为昨天,80年代已经变成可供更为年轻的一代追寻的纸上的历史。我们迎来了一部名为《后天》的美国大片,它的问题是Where will you be?那是一个新冰河期的雪地冰天! 城市的话题正越来越热。服用着权力和地租的激素,城市如巨无霸般地疯长。我们生活在飙升的房价和滚滚私车之中,生活在每天的都市传奇之中。而我们熟悉的建筑和街区,正变得面目全非。每一次来到北京仅存的胡同,都是一次不知明天的告别;每一次回到上海,看到面貌依旧的小街和老房子,感到的只是运气和侥幸。我们从没有对自己的城市充满这样爱恨莫辨的陌生情感;从没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这样失重的焦虑和失去方向的惆怅。虽然,仍然在工作,在写作,在爱和思考…… 这本《民谣中的城市》,汇集了近十年来我对城市、城市文化、环境和人生的一些感言和体悟。我深知,面对这样的大变局,任何文字写作都显得那么矫揉造作和苍白无力,何况是在网络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写作的信念也越来越低,所谓的雪泥鸿爪,不过是与同代人的些许交流,以及为我们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留下一点个人记录。许多个人的感悟汇集起来,或许会成会一种民问的或人民的记忆?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罗湘,再次为我提供这样一个记录和交流的机会,使这本小书能以这样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是以为跋。 作 者 于北京万柳,2006.11.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