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很着急(从于丹红现象说起)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鄢圣华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孔子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大爱之人,于丹讲孔,讲没了是非,讲没了荣辱,讲没了正义,学孔子不能学成犬儒主义,讲《论语》不能讲成心灵鸡汤。

本书由鄢圣华等多位国学专家共同撰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原孔子精神的本原,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本书紧扣孔子精神的核心“仁”来剖析“于丹红”现象以及指向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达到正本清源、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居仁去恶的目的,以捍卫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促进社会和谐。

内容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中很多地方错解和歪曲了《论语》原意。

本书由鄢圣华等多位国学专家共同撰写,紧扣孔子精神的核心“仁”来剖析“于丹红”现象以及指向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达到正本清源、坚持真理,捍卫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孔子很着急的理由 (汤军)

 一、对“心得”说“不”

 二、量度孔子

 三、触摸灵魂

 四、“于丹红”,红了什么

第二章 “于丹红”忧思录 (鄢圣华)

 一、“于丹红”正流行

 二、于丹招谁惹谁了

 三、为什么偏偏是于丹

 四、当国学遭遇于丹

第三章 孔子之仁 颜回之乐 (李剑)

 一、孔子之仁

 二、颜回之乐

第四章 以《论语》解“心得” (李悦)

 一、于丹论语心得:修养内心

 二、《论语》于丹心得:大儒主义

第五章 对孔学要有鉴别 (黎鸣) 

 一、国家岂能“信仰”

 二、向老子请教吧!

 三、宿命之书?

 四、倒栽智慧之树

 五、孔夫子之“罪”

 六、吾更爱真理

第六章 捍卫精神长城 (鄢圣华)

 一、仁义礼智信

 二、勿错把“良官宗教”当成“良民宗教”

 三、孔子的真精神

 四、让我们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第七章 盘点为政之道 (史云芬)

 一、向往周朝的礼乐文明

 二、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三、如何处理官民关系

第八章 内诚于心 外信于人 (王星光 马伟华)

 一、为政以诚的故事

 二、处世唯信的段子

 三、个人修养的考古

第九章 孔子之所以伟大 (毕宝魁)

 一、超越时空的至圣先师

 二、苦苦追寻的一生

 三、他带着遗憾而去

 四、大哉孔子

第十章 我对孔学的立场 (鄢圣华)

 一、把根留住

 二、分辨治身与治国的不同

 三、归宿在民间

附录 不得不说的孔子成长故事 (董利晓)

试读章节

孔子很着急的理由

一、对“心得”说“不”

这一天终于来到,我决定行动。

我穿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文化衫,将它隐藏在羽绒服下,来到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

面对众多签售现场的读者,我脱下了羽绒服,袒露出文化衫,上面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这一惊世之举立即引起了保安的惊慌,接着,我被架着离开了于丹售书现场。

人们对我的猜测有很多,有人认为我是标新立异的另类;也有人认为我是势利小人,想借于丹出名;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认为我是敢为人先,捍卫国学的勇士。

我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谁能知道,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别人怎么想,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我惟一关心的是我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现在,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我的目的达到了!”

为什么这样说?只要看看现在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我说的没错:到现在为止,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即使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注汤军是谁。但是,我衣服后背上的两行字,我想大家都记住了,不管是于丹的粉丝,还是于丹的反对者。

因为“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所以于丹反对者的数量在增加。要求于丹老师认错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中不仅有早就站出来的黎鸣、塞外李悦、徐晋如博士等,还有李剑博士、鄢圣华博士等诸多学者。

“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二、量度孔子

当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的时候,她令我感到无比震惊。

国学岂能这样讲!不要说她的理解背离原著有多远,就是对原著的解释也是错误百出。

我简直不敢想象,一位名校的教授,在一个绝对强势的媒体上,竟然能够上演如此质量的大戏。我在想:如果于丹老师不是教授,而是学生的话,她的这些讲述是否可以通过北师大的考试?她所学专业的老师又会给她打多少分呢?

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现在的教授更像商人,现在的商人更像教授。”

然而,所有这些刺激,我都能够忍受,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我突然为孔子和庄子感到无比的悲哀。

孔子和庄子是什么人?

先说庄子,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他们讲授的学说是道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道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讲,道是本原、本质,道在万事万物中体现为生机和活力,这反映为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德是什么?德就是合道的行为特性。老庄研究道和德。老庄想要告诉给世人的,说通俗了就是:认识真理并根据真理来行动。合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合道的行动才是“求真”的行动。但于丹老师却似乎就无视这些。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一生都在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了政治理想和他心中的和谐社会,他宁愿舍弃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孔子生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理想,而他终其一生并未实现自己的理想。

2500年前,孔子在悲愤和绝望中告别了他无比热爱的世界。孔子的肉身消失了,但是,他的政治理想,他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尽管孔子的思想与古代中国专制王朝的联姻给他精神的光辉抹上了一丝灰暗,但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优秀人物都以孔学作为他们立身处事的人生哲学;孔学核心思想——“天下为公”、“仁以为己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一脉相承,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传统。P1-3

序言

孔子讲礼、义必坚持“仁”的精神。仁就是“泛爱众”,“为仁之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白了,行仁的方法就是自己想活得好,也要让别人活得好;将心比心,把人当人看,不要强加于人。

礼是正式规则,是实现仁的手段,礼要为实现仁这个目的服务。抛弃“仁”而只利用“礼”这个手段,或者,把“礼”当成目的本身,礼就会变得与仁无关。鲁迅先生对古代中国“礼教杀人”的现象,曾有精辟的论断,他的见解也非常深刻。

讲“义”若不讲“仁”,就会变成哥们儿义气,变成拉帮结派的“小义”,不利于“泛爱众”。

所以,一切手段都要合乎其本来目的,否则就会变成手段的滥用。

讲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只讲其只言片语,却不顾其主张背后的价值观,就不是一个“求真”的讲法,会造成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听者的误导。孔子讲仁、义、礼、智、信,他以“仁”的价值取向统率义、礼、智、信诸德,说的就是要博爱大众,将心比心,让天下苍生人人都过上舒心的太平日子。孔子面对他那个时代无道的社会,以天下为己任,为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奔波了一生;所以,孔学讲的是当时为政者的正己之学,《论语》决不是传播快乐技巧的书。

就快乐而言,不仁不义、寡廉鲜耻的小人也会从邪恶的行为中获得“快乐”。讲快乐而不讲博爱大众和将心比心的“仁”,就与孔学无关了。

千百年来,孔学博爱大众,将心比心(把人当人看)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铁肩担道义,肩负起民族兴亡。

对孔子的研究,书中各个作者或从经典著作的文本,或从古代中国专制政治下被扭曲了的孔学(也就是辜鸿铭所称的“良民宗教”),或从孔子的“人生故事”等角度来研究真实的孔学、真实的孔子,这些努力有利于全面解读孔学和孔子。

老子、庄子都是讲“道法自然”及人类的行为要顺任而然的。他们讲的道理都可归结为为政者的修养和政治哲学。他们也主要是针对为政者和读书人讲的,这是研究老、庄者事先就要搞清楚的。

行仁是需要有境界的。颜回为实现修齐治平之道(仁政)而有至乐。孔学的境界是以“天下为公”为至美,为天下黎民百姓得到福祉而苦心孤诣、上下求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庄子对所在的世道绝望时,生发出的是一种悲情劲气,他没有奴颜媚骨,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与万物齐一;因为处在永恒变化中的万物,由道而生,其本根相同,齐一而物化,生命才自由自在。

道生万物,使万物自由自在,这是道的无为。

为政者践行仁德,顺应百姓的自由自在,这就是老庄的无为而治。

孔子、庄子的学说,体现的是刚健的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决不是快乐技巧或者“心灵鸡汤”;对孔学和庄学的这种曲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负责任。《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这两本书就是为了正本清源,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中国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尚待发掘。这些“瑰宝”被古代专制制度掩埋了几千年。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我们相信,国学将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做出伟大的贡献。

国学经典文约意丰,普通读者都觉得自己能明白,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容易。非有扎实的学术功力才可以讲授国学。在学问上,不搞学问的人们很难当裁判。

中国社会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应抓住机遇,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仁”和“顺其自然”等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  正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时期,学者对国学的研究和大众对国学的关注才盛况空前。当下正是开放式研究国学的黄金时代。让这种势头保持下去,用孔子天下为公、把人当人看、将心比心的真精神来滋润我们的民族,来支撑我们的民族精神,用庄子的悲情劲气来涵养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我们所真诚期望的。

让我们共勉!

李剑 鄢圣华

2007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