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孩子听懂父母的话
分类
作者 周永林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和孩子说话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和孩子说话并不难,说得让孩子欣然接受,那就得费心思了,很多失败的教育都是因为不理解而造成的,而这一切,父母要承担主要责任。本书就是指导家长们如何才能做到和孩子们朋友式地交谈,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专著。

良好的沟通才是教子成功的关键!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改善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帮助父母们寻找到孩子最喜欢、最可接受的说话方式,接受固有的交流方式,使自己真正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实现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有父母做到以身作则,努力做得更加优秀,孩子才会真正信服于父母的教育,都会更加听从父母的教育。

目录

第一章 父母与孩子说话的原则

 1.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2.考虑孩子的感受

 3.多与孩子协商

 4.坚持以理服人

 5.替孩子保守秘密

 6.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7.该说“不”时要坚决

 8.从内心赏识孩子

第二章 父母与孩子说话的方式

 1.让孩子帮忙时要用请求的语气

 2.与孩子讨论问题时要用平等的方式

 3.孩子做错事时要用温和的批评方式

 4.孩子失败时要用温情的鼓励方式

 5.孩子撒谎时要用宽容的引导方式

 6.孩子思想出现问题时要用谈心的教育方式

 7.孩子说脏话时要用提醒启发的方式

 8.孩子有坏习惯时要用淡漠的纠正方式

 9.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用冷静的方式

 10.用书信沟通敏感话题

 11.孩子偷窃时要用引导的方式

 12.遇到亲子冲突时要坐下来沟通

 13.恰当地使用暗示

 14.注重与非语言沟通方式相结合

 15.用给孩子提建议的方式

第三章 父母与孩子说话时的禁忌

 1.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2.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孩子说话

 3.不要过于唠叨

 4.不要总是揭孩子的旧伤疤

 5.慎用“比较”

 6.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7.不要总是欺骗孩子

 8.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

 9.不要看低孩子

 10.不要过于迁就孩子

 11.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

 12.不要威胁孩子

 13.不要打骂孩子

 14.不要过于看重分数

 15.父母的教育概念必须一致

第四章 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方法

 1.教育孩子用心倾听

 2.教孩子学会提问

 3.学会向孩子倾诉

 4.增加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5.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6.让孩子学会求同存异

 7.用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8.父母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试读章节

田田15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田田的妈妈却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好像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终于被气极了,她忍不住问田田:“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每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只好叹气地说:“瞧你穿成这副德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无法达成一致,更别说顺畅沟通了。

在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意见、多有意义的事情,都不会被孩子接受。因此,家长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事情也许能得到圆满解决。

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妈妈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做法,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的:

妈妈实在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怪异行为,又不甘心孩子这样下去,就想到孩子的学校去,看看和女儿同龄的孩子都穿成什么样子,如果只有女儿穿成这样,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管管她,让她学会规规矩矩地装着。

妈妈到了女儿的学校,结果发现,穿什么样子的都有,比女儿更不忍睹的大有人在。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想好了如何对待孩子的着装。

女儿放学回来,妈妈就和气地对女儿说:“今天我到你们学校去了,看了看你们的穿衣打扮,我也许对你的牛仔裤反应过度了些,不过,从现在开始,去上学或出去玩,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我不再过问。”

“真的是这样吗?那太好了!你真是不再反对我这样穿吗?”女儿有些不太相信。

“是的,不过,我只有一个条件让你答应,陪我逛街或拜访长辈你要穿得像样点。”妈妈说。

女儿没有及时回答,她显然是在考虑。

妈妈看着女儿,继续说:“你看,这样做你只需让步1%,而我却得做99%的让步,你想一想到底是谁划算?”

女儿听了以后,眼睛一亮,高兴地抱着妈妈说:“好吧,妈妈,就按你说的办,咱们一言为定。”

后来,妈妈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看着女儿去上学,对女儿的穿着不再唠叨半句,而女儿和妈妈一起出门时,也主动打扮得很大方得体。妈妈与女儿也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式母女。

在亲子沟通时,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但是,父母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呢?如果父母与孩子都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那么,沟通就容易多了。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不要总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4岁的华瞻最喜欢什么样的事,华瞻坦然地回答:“逃难。”

大人无论如何不会把逃难当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逃难却成了“爸爸,妈妈,宝妹……大家坐着汽车,还能看到大轮船。”的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逃难意味着一家团聚、同舟共济,还能欣赏沿途的新鲜事物,这一切,对孩子来说的确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他所见的是逃难的另一方面。

的确,儿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不同,成人多习惯于用实用和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2)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父母要将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选择自己行为和做决定的机会,父母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要允许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维、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事实上,作为父母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做事,尤其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有他的生活圈,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当然,父母也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

(3)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总被否定,会导致孩子想不通,孩子就会用父母不赞成的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相反,当孩子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而故意抱着敌对的情绪时,父母如果出乎意料地肯定了他,孩子会显得不好意思,会故意来迎合父母,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让父母感到高兴。

(4)让孩子有更宽松的环境

父母不要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孩子,不给孩子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机会。越是“不安分”的孩子,家长对他们的限制就越多,使孩子受压抑的能量未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容易导致与父母发生对立和冲突。因此,家长应当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利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P2-5

序言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孩子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会努力与老师沟通,努力做好各方面的事情以博得老师的赞赏;他还会努力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不管这门课有多么难学。相反,当一个孩子讨厌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会疏远这位老师,故意与老师唱反调,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失去兴趣,这门课的成绩也就会直线下降。可见,没有良好的沟通,教育就不可能起作用。

在家庭中,这种效应同样存在: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比较容易,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的督促而主动地学习、要求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样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许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也就是亲子之间的沟通有障碍,从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与孩子相处融洽,能够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跟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遗憾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觉得,跟孩子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管自己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有时候,自己心急火燎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嫌父母烦了。

其实,一般来说,孩子不喜欢与下面几种类型的父母沟通:

一、唠叨型父母

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父母总是要“教育”半天;明明是一件小事情,父母总是要“强调”没完。大部分父母总是喜欢对孩子喋喋不休,总希望孩子听自己的,但是,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表达方式。

许多孩子都反感唠叨型的父母,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唠叨是一种无效的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诱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来就是父母越是唠叨,孩子越是不听。

二、翻旧账型父母

孩子一旦有些小错误,父母总爱旧账新账一起算。父母们自以为不断地翻出旧账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但效果却并非如此。

三、迁移型父母

有些父母一旦发现他人的孩子出现某些不良的倾向,或犯了某些错误,根本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样,先“狠狠”地教育一番,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够预防孩子犯同样的错误。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极端不信任,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处处与父母作对。

四、比较型父母

许多父母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去和优秀的孩子做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满身都是问题。有些父母甚至认为,自己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激励”孩子,是希望孩子进步。但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父母并不欣赏自己,父母总是嫌自己不好,于是,敌对、逆反心理也由此而产生,孩子变得冷漠、情绪低落、甚至故意与父母唱反调。

可见,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大多是因为父母缺乏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不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们总是喜欢以成人的想法和认知背景去与孩子交流,这样的交流孩子往往是不愿接受的。时间久了,亲子之间因此会产生对立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更有甚者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法国巴威尔说过:“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和尊长谈话中获得。”因此,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洞悉孩子内心的真正意图,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孩子更乐于接受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沟通,更有利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讨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说话。通过本书,希望父母们寻找到孩子最喜欢、最可接受的说话方式,接受固有的交流方式,使自己真正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实现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当然,我们强烈提倡“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只有父母做到以身作则,努力做得更加优秀,孩子才会真正信服于父母的教育,都会更加听从父母的教育。

书评(媒体评论)

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父母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法国教育家 卢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