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书中介绍了普洱茶的野生和种植、加工和制作、传播和销售、作用和特效,并介绍了普洱茶的品评、茶道、衰落与中兴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广大茶艺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参考、学习、使用和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王赋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李必雨//杜益学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书中介绍了普洱茶的野生和种植、加工和制作、传播和销售、作用和特效,并介绍了普洱茶的品评、茶道、衰落与中兴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广大茶艺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参考、学习、使用和借鉴。 内容推荐 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7月。 该书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研究专著。15年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使用和借鉴了该书的研究成果。现在,经过作者修订并增加了精美图片,以全新面容又和读者见面了!《茶王赋》是你进入普洱茶文化研究的一扇大门。 目录 开篇 一、扶危济困中国茶 二、饱经风霜重展翅 上篇 一、普洱茶香飘四海 (一)普洱茶异邦露风华 (二)普洱茶羞见同名者 (三)普洱茶颖露话根山 (四)寻根问底话普洱 二、树叶变宝惹烽烟 (一)茶垄断勾起茶战争 (二)茶鼻祖讪笑伪科学 (二)茶树王发祥普洱府 中篇 一、民瘠山疲贡香茗 (一)贡茶功臣:马帮与皇帝 (二)贡茶产地:普洱与车里 二、茶马大道蹄痕深 (一)茶叶传播:自然与人为 (二)茶叶输送:官道与茶道 第一条: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 第二条: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大道。” 第三条:普洱至江城至越南莱州的茶道 第四条:普洱至澜沧旱季茶马道。 第五条:普洱至车佛至打洛大道。 三、茶农血泪沃茶树 四、呕心沥血图复兴 (一)纪襄廷种茶名标青史 (二)李子忠种茶抱憾终天 (三)范和钧制茶离恨绵绵 下篇 一、百转千回,万流仍向东 二、负重登山,力疲志未穷 三、春潮涌动,初绿山万重 新篇 一、驻颜增寿赖香茗 二、群雄并起谁称尊 三、普洱名茶添新秀 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大茶树一览 茶马古道示意图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主要的茶叶供应国。1886年为中国茶叶生产的高峰年,产量达22.5万吨,出口13.4万吨! 但是,英国、荷兰等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在我国汉口、上海、福州、广州、天津、烟台甚至深入四川等腹地,大量开设洋行、茶栈,搜购我国茶叶转贩欧美,以赚取巨额利润;另一方面,从19世纪20年代起,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又处心积虑地抢购中国茶种,引进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在他们的殖民地南亚、东南亚大量种茶。到19世纪末叶,这些殖民地新茶园大部分投产,它们大多集约经营,陆续采用了机械。资本主义的生产率自非封建的小农经济所能比拟。使用手工操作、单家独户的中国茶农很难与之匹敌。这样,英属印度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很快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的茶业一落干丈。以英国的茶叶进口为例,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消费的茶叶全部购自中国,最高年份达7万吨。1869年,从中国购进4.5万吨,从印度购进O.45万吨。到1899年,中国茶叶的进口量猛降到0.1万吨,而从印度输入的则剧增至6.2万吨!仪仅时隔30年,真是世事沧桑。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连连割地赔款。朝廷腐败,把灾祸转嫁到黎民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于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晚清时开辟的大量茶园纷纷丢荒。民国以来,军阀混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烈火,又烧断了中国茶叶的外销之路。加之政府的敲骨吸髓,洋行、茶栈、茶商、高利贷者的残酷盘剥,中国茶叶生产一蹶不振。到了1949年,中国茶叶全年产量仅为4.1万吨,出口不足万吨! 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赞美中国茶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饮即己幽香四溢!”茶的祖国,茶的故乡,岂能长期沦落!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经过40年的筚路蓝缕,勤奋垦拓,茶园面积在1949年21万公顷的基础上,年均增加4.47万公顷。到90年代初,己发展到106余万公顷。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己跃居世界首位。产量达54万吨,居世界第二,茶叶生产量和出口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准。 但是,我们前面的路还相当长。 首先,我们全国每年人均茶叶占有量还比较低。就算完全不出口,人均也只有0.4公斤。即使产量增加一倍,也只能达到中下等茶叶消费国的人均水平。例如,加拿人,人均年占有茶叶0.94公斤;伊朗,0.98公斤;摩洛哥,0.79公斤;苏丹,0.86公斤。诚然,我国城乡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很不一致。喜欢喝酥油茶的藏族地区,每人年均消费茶叶15公斤;嗜饮奶子茶的蒙族,全年人均需要9公斤紧压茶。 而一些高寒山区、贫困村寨,与茶叶的缘分就浅了。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贫网地区也正纷纷脱贫致富。在经济上挺胸站起来的人们,当然也会走进品茶者的行列中,他们难道不会向市场提出购取好茶、名茶的要求? 其次,我国茶叶生产的平均亩产还较低。 1982年,全世界茶叶平均单产已达到每公顷1.275吨(据1988年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亦即亩产170斤。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平均每亩232斤;其次是巴西,196厅;再次是印度,187斤。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平均亩产是68.4斤,居于世界产茶国的下游。 尽管我国少数高产茶园每亩产茶521斤,云南一些集约化丰产茶园平均亩产也已超逾400斤,但占总面积30%的低产茶园却拖了后腿。而老茶园的更新,还有待我们付出成吨的心血和汗珠。 小过,起点愈低,潜力愈大。在此基础之上,劲头愈足,速度就愈高。建国4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增长了4倍,产晕增长了12.17倍,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即以国际茶叶委员会常用的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球茶叶产量最高的1938年的产量为基数来比较,我国1938年茶叶产量近9万吨,到1983年,增加了4倍。印度1938年产量是20.5万吨,到1983年,增加了近2倍。日本增加了1倍。斯里兰卡增长则不到1倍。 我们有4000年的种茶制茶历史。40年来,全国已健全了茶业科研和教育网络,科学种茶制茶和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雨,憋足一股劲埋头苦干,本世纪末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为神州儿女和五大洲的朋友们奉献更多色、香、味俱臻妙境的佳茗,这是很有把握的。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拥有云南大叶种这闻名世界的优质群体品种,并以之为原始材料育成了一批有性系和无性系的优质高产良种,生产出“滇红”系列、“普洱茶”、“滇绿”等一大批名茶、优质茶。其中,已有20多种茶叶荣获省、部、国优和世界优质产品称号。茶树的故乡云南,理应为、也正在为中国茶业的重振雄风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云南的思茅地区,足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区之一。这里的饮茶种茶制茶源远流长,所产普洱茶和多种贡茶、名茶历史悠久,不仅曾誉满宫廷,风靡全国,嗣后更远涉重洋、畅行五洲。晚清以后,中围茶业凋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思普地区的茶业那时也苦雨凄风、朝不虑夕。近40年,中国茶业奋然中兴,这里也重新崛起。1991年,思茅地区的普洱等10个县共拥有茶园38.6万亩,产量6856.2吨。茶叶的机械加工,这里用20年时间走了国外别人用120年所走的路。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思茅地区的劳动者们,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创造了茶叶集约化牛产经营的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介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适应并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普洱茶人正雄心勃勃,不仅要追赶江浙,更愿争雄寰宁。P7-10 序言 《茶王赋》再版了,可喜可贺! 十五年前,我由昆明市调思茅地区工作。一九九二年,昆明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李必雨老师到思茅看我,我们作出了编写《思茅系列丛书》的计划,李必雨老师和哈尼族作家杜益学承担了编写《丛书》第一册《茶王赋》的任务。 弹指一挥间,十四年过去了。多少往事己成为历史,烟消云散,但《思茅系列丛书》和《茶王赋》这部平凡而又不为常人所关注的书,却一直伴随着我,尤其是《茶王赋》我还不时翻阅。因为《丛书》是我了解思茅区情的基础,《茶王赋》是我进入普洱茶文化研究的一扇大门。 十四年前,思茅地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到了一条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技贸一体化发展茶业的路子。曾经创造过历史辉煌的普洱茶,在历经百年沉寂、长夜无歌之后,正处在勃然兴起的前夜。李必雨与杜益学合作,用文学笔法、采撷了大量有关云南茶叶史的民间传说并汲取当时普洱茶研究的成果,撰写了《茶王赋》。在云南茶市低迷、茶文化声音沉寂、茶书读物尚不多见的时代,《荼王赋》犹如一束催动花事的报春花,含笑预告茶业盛世的来临。今天,我们捧读《茶王赋》仍可聆听到关于普洱茶的古老传说,一睹先人创业兴茶的风采,欣赏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妙语警句,回放那个年代里人们渴望兴茶的呐喊。 当前,云南茶叶,尤其是普洱茶正处在一个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反映出思维不理性,市场不成熟,缺少科技创新和特色文化研究等问题,云南茶叶正进入一个打造和培育知名品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只有坚持普遍性消费与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消费理念,一靠文化,二靠科技,打造知名品牌,为消费者贡献更多的优质云茶,才能不负世界茶树源生地的盛名,不丢普洱茶的册主地位。 人们期待着云南的茶叶号家、企业家、茶文化研究者们发扬大团结、大联合的精神去努力奋斗,用我们的心智和汗水去谱写二十一世纪新的《茶王赋》。 后记 1992年9月,时任思茅地委书记的李师程同志,邀请昆明市一批作家,与思茅当地的作家一起写作思茅丛书。而《茶王赋》成了思茅丛书的第一本。14年过去了,普洱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洱茶变成了云南普洱茶,成了云南的第一大茶叶产品。盛世兴茶,回顾历史,普洱茶的兴旺是与国家命运相连的。国运盛则普茶兴,国运弱,则普茶衰。今天,又逢盛世,普洱条又兴旺起来,更加倍受世人喜爱,普洱茶成了人们把玩、品鉴、收藏的物品。谈茶、论茶成了一种时尚。普洱茶成了可喝、可藏的有生命的古董。有不少仁人志十、达官显贵、明星艺人在追捧普洱茶。于是,普洱茶再度成了边疆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普洱茶山又唤发起生机与活力。这是我们在写作《茶王赋》时的愿望。 限于当时的研究资料,《茶王赋》还有许多不足。但由于《茶王赋》的较早性,成了后来许多普洱茶书的参考书目,这也足令我们高兴的事。为了保持《茶王赋》原貌,这次再版我们没有对《茶王赋》作大的修改,只补充了原产地、得名地一节,为的是把普洱茶的根正本清源、把根扎牢实。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寻根,没有了根,就没有了去处,则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另外,为避广告之嫌,删除了原写创业者的部分章节,补充了一些图片,力求图文并茂。 《茶王赋》的再版,我们要感谢云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任云南普洱茶叶协会会长张宝三同志,思茅市委副书记朱飞云同志,思茅市副市长关鼎禄同志,云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欧阳常贵川志,摄影家杨志坚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