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我(结与解)/青春热线精选丛书/大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陆小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选编了“青春热线”咨询案例中涉及自我的部分,围绕自我信念冲突、自我认同、自我定位等问题列举了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后附上专家的精彩点评。本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全书案例十分具有代表性,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内容推荐

青春热线精选丛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本书选编了“青春热线”咨询案例中涉及自我的部分,围绕自我信念冲突、自我认同、自我定位等问题列举了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后附上专家的精彩点评。本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全书案例十分具有代表性,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目录

自序:自我探索永无止境

我眼中的我对决别人眼中的我

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用“别人”的魔镜照出自己的丑

开上车,为什么变了一个人?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该喜还是该忧?

“老慢”的磨蹭人生

渴望做一只从容的“八爪鱼”

谎言瘾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给表现欲搭一个理性的平台

被成瘾打乱的生活秩序

我为什么不敢当众发言?

追求卓越与追求完美相距多远?

在乡下我们是城里人,在城里我们是乡下人

如何处理我的情绪垃圾?

排行排出的序性格

拖着童年尾巴的成人孤独症

童年磨难在成年“情景再现”

你拥有多少社会支持系统?

天使为什么一夜之间变成妖魔?

当“简单人”遇到了“复杂人”

现实与非现实的被人妒忌

有时善意是一只扎手的刺猬

过度抱怨是一种腐蚀

受伤的熔岩VS暴力的火山

在情感版图上求证化干戈为玉帛

听自己的还是听别人的?

短信回合验证人际疏密度

当我过上了“群”生活

丢失爱好的退化生活

在哪种情况下我们认不出自己?

自我知觉帮你做最好的自己

在归因的三条跑道上追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种逃离身不由己

说起和芸相处的那段经历,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反正,我现在对她是敬而远之,不敢再和她有什么密切往来了。

记得最初和她相遇,是在公司写字楼的电梯里。我一抬头,突然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而她也几乎同时叫出了我的名字,是我的初中同学芸呀!她比从前漂亮多了,打扮得像个模特,颇有“白领丽人”的风范。十多年未见,却在一个狭小的电梯里相遇,世界真是太小了。更巧的是,她公司居然也在这里办公。

有这么一个老同学和自己在同一幢楼里工作,总觉得很亲切。自从电梯相遇之后,偶然见面的机会似乎突然多了起来,即使不碰上,彼此也会邀约一顿饭,一起聊聊天儿。

芸对我的收入特别感兴趣,总爱问我挣多少钱,享受什么待遇,我一般都不假思索地实话实说。其实,那时我挣得不算多,但收入却是芸的两倍,芸知道后很灰心,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赶上公司最不景气的时候。

自从知道我的收入情况,她就经常在各个场合以此为话题“挤兑”我。上下电梯碰见她,她有时会酸溜溜地说:“又出去逛街呀!挣这么多钱,还不好好干活……”她说这话时,往往我身边还有其他同事,这种情形令我十分尴尬。更何况,我出去都是为公司办事啊!

那时候,公司几个年轻人不喜欢食堂的午饭,总是AA制,去路边小饭馆。芸知道了,经常“不平衡”地数落我们:“白给的饭不吃,偏要自己掏钱,你们可真够阔气的。”

尽管芸非常敏感,容易受刺激,但我当时以为,她只不过爱在小事上逞口舌之快,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觉得,和她交往真的很累,因为,每时每刻你都可能招致她的挖苦与讽刺。

比如,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召开全国的销售人员会议,会址一般都选在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当然,这也有让员工顺便休假之意。去年是海南,今年是新疆。回来后,我兴致勃勃地向芸讲述旅行趣闻,可我的趣事非但赢不来她的笑声,反而招来了她的非议:“你们公费旅游,多占便宜啊!”

去年,我们都打算买房,经常一起交流房源信息。一次,我突然听说有个公司因资不抵债而急于低价出售一批公寓房。我赶到那儿一看,只剩下两套了,由于价格确实诱人,我迅速决定买下一套,并付了全款。过了几天,我向芸报告消息,她听了以后气愤地指责我:“为什么不事先向我透露一下……”我连忙解释自己也是才知道,这一套也并不理想,如果你要,还有一套等等……芸仔细盘问了房屋面积、价格、贷款……我老老实实告诉她我没贷款。芸当时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碌,芸突然来了电话,郑重其事地说:“我昨晚一夜没睡,给你算了一笔账,我已经知道你家有多少钱了。”接着,耳边传来她喋喋不休的声音:“你付了40万元房款,但这一定不是你所有的钱,肯定还有另一半40万元存款,再加上装修、养车、日常花费等,据初步估计你起码应该有100多万元……”

我以为她在闹着玩,忍不住哈哈大笑:“你算得不对,我的钱比你算得多多啦!”后来,我听出芸的口气十分当真,就坦白告诉她:“其实我也是勉强努着劲儿呢!主要是觉得贷款利息太高了……”“那你也是有钱人,比我过得好。”芸还在嘟囔着。

其实,芸的生活也过得相当好。由于拆迁,她买下了位于闹市黄金地段的一套经济适用房,还没装修就出租了。同时,她又在筹划购买另一套高档商品房,而她本人目前有房住,基本上是在买房做投资……每当我表示羡慕,她总能找到不如意之处:“出租也很不易呢!”“谁能跟你比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芸有这样一个特征:随处都能发现别人身上可供羡慕和嫉妒的事件,随处都能发现可供抱怨的素材,仿佛天下人都比她过得好,就她一个人最倒霉。

时间长了,我渐渐习惯了芸的这种说话方式,也慢慢明白了芸的极度不平衡心态从何而来。芸曾经说过,她父母非常偏心,从小就不喜欢她,只喜欢家里唯一的男孩——弟弟,但实际上弟弟并不争气,而她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工作也找得不错。众多事实证明她比弟弟更有出息,可父母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弟弟,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她知道,父母在弟弟身上,寄予了太大的期望。而她,在父母心里根本不重要。前段时间买房的事又让她抱怨了很大一阵子,因为父母资助给她的钱不到给弟弟的一半。

相信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她总在时时证明自己并不差,可内心深处却缺乏自信,总习惯于拿别人作为参照物来衡量自己的各个方面,即便是毫无必要的攀比,她也乐此不疲。

P18-22

序言

特别喜欢畿米的《布瓜的世界》(“布瓜”是法文,意思是“为什么”),美丽图画上那些或温馨或伤感,或奇特或平实,或幽默或尖锐的“为什么”,一句句直问得人眼眶发热,心里慌慌!

最慌的,就是为什么人长大了,就问不出“为什么”来了!’

不过,当你遇到了心理学,学着用心理学促进自己成长、帮助他人成长,就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了:

为什么你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

为什么你那么害怕分离?

为什么你一碰到某种情况就感到无比焦虑?

为什么你总是怕给别人添麻烦?

为什么你不想长大?

为什么你们曾爱得昏天黑地,现在却觉得爱是那么辛苦,那么累?

为什么你考上名牌大学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什么你总担心孩子会学坏?

为什么成功对你那么重要?

为什么你那么渴望友谊,却形单影只?

为什么……

无数的“为什么”就像百川归海一样,引向一个核心概念——“自我”。

在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博士学习心理辅导时,她曾经说,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挫折、困苦后面,无不是“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生命意义何在”这些哲学性的大问题。

比如一个人失恋了,痛苦得想自杀。对他来说,恋爱可能不仅仅是恋爱,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恋人的离去,让他失去了爱的对象,也失去了靠爱情支撑的自我,所以“活着还是死去”,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再比如一个迷恋网络的少年,进入普通班让他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地位和老师的宠爱,他失落、沮丧、孤独,却没有人理解和帮助。他去打CS,发誓要打过进入重点班的好友,在游戏中他找到了现实中找不到的“高手”感觉。

我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影响着我们和他人的互动,影响着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影响着我们发挥生命的潜能,也就——影响着我们的幸福!

所以,哲人们说:“认识你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认识自己不是简单地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而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了解身体痛苦所表达的意义,了解自己的过去怎样影响着现在,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总之,是要看见“看不见的自己”——你的行为仅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你要清楚水面下是什么,是怎样一种情况。只有进入到自己内心深处,甚至是潜意识的层面,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痛苦之源,才能找到突破的方向,才能产生积极的改变,才能有生命的成长。

从古至今,人们想出很多认识自己的办法,比如“吾日三省吾身”,比如退隐静修,比如寻找诤友,比如读书学习,比如接受心理辅导,等等。在生命中一些特别的时候,也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新的觉察和领悟,当然,这需要你有较多的心理学知识和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

将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面上的一些文章汇集起来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这几年来,“青春热线”版刊发的许多文章,都与如何认识自我有关。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紧迫的需求,而“青春热线”版的编辑汪文和郭韶明,敏锐地回应了这些需求。

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一年365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套有趣的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人和事,看到精神轨迹的追索和变化。在我们所有的行动下方,都潜伏着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发现它们的踪迹,理智地辨析来龙去脉,是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快乐的钥匙。书页里静静地悬挂了若干把钥匙,期待着你开启心扉。

——毕淑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