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是CCTV军事节目中心于2006年6月强力推出的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为了“零距离触摸军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展现军营独具的形象风采”,他们深入军营,走近官兵,“所有具备人格魅力、为军队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都是拍摄对象,所有9军事有关的事件都是纪录现场”,并要求自己做到:为观众奉献的每一个军事人物,都应当具备真实生动、充满悬念的故事特点;引领观众走进的每一个事件现场,都必须揭开层层面纱,探寻事实真相,呈现第一现场的独特魅力。
本书所有的故事都以独特的视角宣传当代中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重大典型、重要事件,以发现的态度关注军营、纪录军营、探索军营。
本书是从《CCTV军事纪实》栏目100期节目中精选出来的,是以全新视角了解中国军人最新风采的权威参考书。书中选载了16篇人物采访实录,包括《闯出“魔鬼训练营”》、《特别警卫》、《中国炮王》等,所有的故事都以独特的视角宣传当代中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重大典型、重要事件。
废墟上的生命使者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
2005年10月南亚突发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临危受命,紧急奔赴巴基斯坦重灾区。惊心动魄的6个小时,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与挑战?在来自44个国家的救援队伍中,他们为何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工程兵部队。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的成员,他们每一天的战备训练都与地震救援息息相关。
“常年都在搞,365天都在搞地震救援的战备。”
刘向阳和他的队员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紧张有序的生活。而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地震都意味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路遇险情
2005年10月8日,中国地震台网传来警报:南亚发生里氏7.8级地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严重受灾。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启动,担负救援队搜救任务的_T兵团一营迅速抽调20名队员整装待发。
“在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做到随时有令随时出发。”
10月9日下午,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到达伊斯兰堡后,救援队迅速转乘汽车,连夜赶往巴基斯坦的震中区域巴拉考特。经过一夜奔波,疾速行驶的汽车终于开始逼近救援的目标地点。此时,车上的队员已经越来越难以掩饰内心的急切。然而,就在距离巴拉考特十多公里的路上,意外发生了。
“前面出现山体滑坡,挡住了,去不了。好多大树都滑到路边上来了,把路都挡死了。”
载有救援人员和物资设备的车队已经无法前行,为争取救援时间,救援队火速做出决定,救援队员背负部分搜救器材,徒步赶往灾区。但没有人能够想到,山体滑坡造成的巨大障碍,使得这段十多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3个小时。
“公路全部是依山而建,有好几次出现山体滑坡,就看见前面的石头往下面滚。有的地方裂开了一脚宽,也有一米多深。”
3个小时后,救援队到达巴拉考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突然出现,让这里的灾民吃惊不已。这是到达灾区的第一支外国救援队,此时距离地震发生仅仅42个小时。而让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感到震撼的是,这个曾经以风景秀丽著称的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小镇原有的4万居民,死者已近半数。灾情,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整个城市可以说没有完整的房子了,全部是粉碎性坍塌,这种坍塌在地震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搜救在进行
面对眼前这片巨大的废墟,心情急切的救援队员不得不沉静下来。如何展开有效的搜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时间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与地震专家的紧急磋商,搜救重点定在了公共场所。原因是公共场所人流相对集中,人员存活率相对较大。
搜救方案迅速开始实施,搜救的第一处地点是附近的一所小学。据当地向导介绍,这所学校内有200多名师生。他们相信,即便只有一位幸存者,即便是再微弱的生命迹象也能够被他们发现。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搜索犬却始终没有叫唤,生命探测仪也没有任何的声响。
“200多个小学生,全部遇难。人的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太脆弱了,根本无法与自然这种力量抗衡。”
凄惨的事实让队员们更加期盼奇迹的出现。搜救工作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他们仔细地搜索着脚下的每一片废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就在一家商场的附近,搜救工作出现了转机。 依据搜救犬吠叫的地点,搜救队员用生命探测仪迅速确定了幸存者在废墟下的大体位置。幸存者的出现,给队员们增添了巨大的动力,而接下来的发现,让他们更加兴奋不已。
“光学影像探测仪,返回到咱们屏幕上以后,是有3个人。”
作为一种搜救常用的科学仪器,光学影像探测仪虽然能够显示废墟下的人数,却很难准确地探察到他们的具体状况。虽然已经发现了3个人的存在,但这3个人的生死却还是一个未知数。
很快,发现幸存者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小城,附近的居民都来围观。为防止人群对营救工作造成阻碍,搜救人员马上对现场进行了封控、戒严。就在此时,负责现场救援指挥的刘向阳突然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担心队员的安全,因为我们队员打开通道以后,都要在废墟里面工作,废墟里面工作,可以说安全是非常难保障的。”
由于现场的地形复杂,要想确保幸存者的安全,营救方案就必须进行周密的部署。幸存者所在的位置恰恰是房屋顶梁塌陷的地方。现场有人提出,用破拆的方法先从幸存者的头部拆除废墟。
“这个下面正好是幸存者的头,如果把屋梁取下来以后,肯定要砸到他的头上,所以这种方法我感觉是不可行的。”
于是,刘向阳果断决定,由队员们用支撑的方法从侧面打开一条通道。支撑,往往是废墟救援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
“周围用支撑杆支撑以后,然后把里面的空间稍微清大了,拓展一下,然后用顶升的顶杆,压塌的那个房项给它顶起来。”
在顶升机器的作用下,废墟渐渐出现了空隙,并最终形成了一个通道。然而,由于通道只有40多厘米的高度,只能由身材相对瘦小的队员进去开展营救。即便如此,通道内的队员也只能蜷缩着身子,半蹲着前进。
“因为里面的空隙比较小,不利于我们有些装备在里面进行作业,小锹都不能用,所以我们用手一点点地往外搬运,往外递,一步一步地往里面掘进。”
然而,就在队员一点点靠近幸存者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地明显地在晃,有一些不稳定的水泥块往下掉。在现场要是有晃荡的感觉,就命令队员们不准靠近危险地带,撤到宽阔的场地。”
凭借着对余震的防范经验,救援人员迅速地撤出了通道。而幸运的是,好在这次余震震级不大,否则救援队员极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在废墟里面如果发生余震,特别大的一些余震,作为施救队员来讲,那肯定很难撤出来。”
余震的发生还是对营救造成了影响,使得原先打好的支撑发生了坍塌变形,而通道内又连续出现多处地方需要支撑,仅靠徒步行军时所带的几件器械已经难以继续作业。救援队员一边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抠动通道内的石块,一边等待救援车队的到来。30多分钟后,载有物资设备的车辆终于开过滑坡地段,将工具运至现场。
“最后等我们往里面去了,发现这个幸存者的时候,发现这个幸存者夹在两个死人中间。”
P32-36
黄国柱 崔福兴
这部彰显时代风采、颇具个性特色的人物采访实录,是从CCTV《军事纪实》栏目100期节目中精选成集的。之所以用《如此出色》为其命名,是因为书中所记述的主人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是当代军人,他们是所在部队的明星,他们的人生故事富有个性、充满魅力。
他们——的确是如此出色的一个军人群体,从而构成了透视当代中国军营的亮点。
当前,中国军队正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紧随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以更迅猛的步伐在加速自己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次人民军队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跨越,全军都面临着机械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重大转变。点击世界现代军事发展史的浩瀚篇页,类似的“跨越”和“转变”史无前例,而要完成这样的“跨越”和“转变”,无论是思想上或是实践上,都无异于一场革命!当代中国军人就是面对这样一种军事变革的探索-9创新。进行如此巨大的革旧图新,势必会在精神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层面上极大地改变中国军队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中国军人所经历的历史性“跨越”和“转变”,最终的价值将是在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利益的国际舞台上,重新塑造“中国军人”的整体形象。
21世纪的中国军事志会用这样的文字纪录他们的脚步——完成如此重任的军人,一定是出色的军人!
检阅本书选载的16篇人物采访实录,他们中间既有《闯出“魔鬼训练营”》的商亮、《特别警卫》和《中国“炮王”》,也有《天女“伞”花》、《陆战女兵》和《炊事班丽人》;无论是《从“猎人学校”回来的连长》、《徒步长征的新兵》,还是《试飞英雄》、《废墟上的生命使者》……所有的故事都以独特的视角宣传当代中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重大典型、重要事件,以发现的态度关注军营、纪录军营、探索军营——而这些,正是CCTV<<军事纪实》栏目创办的初衷。
《军事纪实》是CCTV军事节目中心于2006年6月强力推出的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为了“零距离触摸军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展现军营独具的形象风采”,他们深入军营,走近官兵,“所有具备人格魅力、为军队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都是拍摄对象,所有9军事有关的事件都是纪录现场”,并要求自己做到:为观众奉献的每一个军事人物,都应当具备真实生动、充满悬念的故事特点;引领观众走进的每一个事件现场,都必须揭开层层面纱,探寻事实真相,呈现第一现场的独特魅力。
今天,他们的创作追求,以及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已经通过这本《如此出色》得到了证实:《军事纪实》在为电视观众展现一大批出色的军人群体的同时,也造就了创作团队所希冀的栏目特仁。
出色的军人必然拥有富有个性的故事,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具体实践环境和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无怪乎《军事纪实》十分年轻的创作团队会这样说:《军事纪实》是一个纯粹靠讲故事支撑的军事纪录片栏目,“选故事”是栏目铁定的选题原则,“讲故事”是栏目刻意强调的创作理念。
首先是“选故事”,也就是在选择纪录片题材时把“有故事”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首位。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在于纪录性,而有故事的纪录才是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纪录。因此,选择“有故事的人”以及“有故事的事”来拍摄,是保证“有故事的纪录”的先决条件。围绕着给观众选择故事这一前提,《军事纪实》不仅确立了“直击军事现场,披露精彩内幕,展现魅力人物,解读用兵方略”的具体尺度,而且把眼光穿越人民军队的历史深层,把视野扩展到国际军事舞台,力图实现“揭密历史,纪录今天,关注未来”的创作追求。
其次是“讲故事”,就是说在记录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故事手法于叙述过程中渲染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以完整的、感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以翔实鲜活的人物个性打动观众。《军事纪实》的“讲故事”概括起来,是“悬念切入、故事框架和矛盾冲突,从而最终实现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正因为他们所营造的故事,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表现了一个相对完整、连贯延续的矛盾冲突过程,人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及其开端、发展、高潮都得到充分地铺陈与关照,所以《军事纪实》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故事,其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当一大批正在实践着历史性跨越的当代中国军人,带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吸引观众、走近观众、感动观众的时候,《军事纪实》的创作团队会有一种完成使命的慰藉感——因为,他们正在与如此出色的军人们同行。
《军事纪实》刚播出100期节目,就由军事谊文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本《如此出色》。这是一种肯定,抑或更是一种鞭策!值本书付梓之际,祝愿这支年轻的创作团队励志精进,再创佳绩。
2006年1明16日
(黄国柱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主任兼总编辑,少将军衔;
崔福兴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政委,少将军衔)
一个“婴儿”的成长手札
(代后记)
《军事纪实》正式开播至今已是整l D0期,但就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的成长期而言,它还如同襁褓中的“婴儿”。
对于一个新生“婴儿”,其实没有太多的历史可讲,因为它还构不成一段历史。然而为了更好地成长,也不妨回过头做仔细的张望。
我知道,认识过去的任何一段经历,不仅需要睿智的心灵,需要适当的审视位置,更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可眼前的情况是,置身于繁琐的栏目日常事务和疲于奔命的日播节目压力,很难有回首张望的那一份恬静。但我依然会时时泛起写作的冲动,因为我的身后站着一支50人的创作团队,因为像“婴儿”一般的《军事纪实》总是能够轻易地就让我们怀念从前……
其实,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始于2005年炎热的夏季。蓦然回首一年多来的人和事,思绪也一点点在内心深处扩张——最初,仅仅因为要创办一档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的动议,却在相当的范围内引起了异议的“波澜”。接着,是一个个“没有”接踵而来:在军事电视节目范畴内没有可借鉴的栏目模式,也没有齐整的创作队伍,甚至没有充裕的资金……就在这种艰难程度超乎想象的情况下,《军事纪实》开始上路。从2005年7月栏目制片人和两位主编倾巢出动赴南海舰队拍摄第一部样片算起,一干人马真正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诸般艰辛,终于在2006年的6月26日,《军事纪实》栏目正式开播了。
直到今天,直到栏目播出100期节目之后,我们还时时感念一些老前辈们的谆谆教导:创办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不仅仅需要年轻人鼓足勇气,还要拿出科学办法。是的,老前辈们说得很对,栏目开播以来所经受的身心煎熬与考验,时至今日还萦绕眼前。我清晰地记得,由于身体和内心承受的双重压迫,栏目开播一个半月时,团队骨干成员几乎都在感冒发烧,像要全军覆没似的!那情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让人鼻子发酸,令人难以忘怀。
最终,这支团队勇敢地站了起来,并且愈发顽强地站了起来。开播仅两个月,《好医生华益慰》、《“地狱”神兵商亮》分别获得2006·中国纪录片(长片类、短片类)十佳作品大奖,还有数百封网友发来的祝贺邮件,都在说明《军事纪实》栏目正在健康成长。
从艰难起步到开播百期,这一路上,我们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信任、帮助与鼓励,感受到无数默默期待的目光。虽然《军事纪实》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留下了很多遗憾,或许今后的路上我们仍会流泪,仍有失落,但我们会记住那些关爱,记住那些美好的一幕幕——
2006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1 l楼审片间里,我第一次见到刚刚调到中心工作的黄国柱主任。没有客套,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军事纪录片的创作,挑战很严峻,发挥创造力,相信你们能干好。话语中充满了理性的判断,还有信任与恳切。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心崔福兴政委在2006年6月21日讲过的话:《军事纪实》栏目刚上马,但队伍建设很整齐,过去完成工作很出色,下一步任务很艰巨,要确保“一炮打响”,我们会全力支持你们。后来,他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我们、鼓励我们,尽可能给我们这个新生的栏目多一点儿支持。
孙军副总编曾经给予栏目定位上的指导,肖平副总编曾经给予新闻影像资源的帮助,谢仁明副主任曾经给予技术保障上的关照,王平副主任曾经给予人力资源上的合理配置,石礼文副总编、黄齐国副总编曾经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这些,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能够温暖这支团队的每一个人。
徐海鹰副总编是我们的业务分管领导,《军事纪实》的成长、进步,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无法忘记,许多次,只要栏目审片需要,他都准时出现在审片间里。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他和我们一样熬了一个通宵。 李文朝、董滨、李士文、赵明、于军、倪玉江,他们都是栏目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同行者,对《军事纪实》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对于上述这样的感人往事,简单的一个谢字,远远不足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他们给予《军事纪实》的,不仅仅是一种帮助与支持,更是一种让军事纪录片事业前行的助力。
同样,这支团队的每一天,忘我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在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大家——
这是一支特别团结的团队,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这是一支特别能适应高端电视要求的团队。
这支团队的三位主编——侯晓东、王灿坤、苑新景,是《军事纪实》得以顺利运转的核心力量。是他们,用自己没日没夜的劳动,换来了栏目今天的平稳发展。每一天我都在期盼,期盼他们能够有机会安心的休息两天,哪怕是短短的两天。因为他们太累了!
常常,我很自豪地逢人便说:《军事纪实》拥有最棒的编导和摄像。他们是栏目的中坚力量,他们决定着栏目的成败。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每一期节目的创意与创新,在感动着我的同时,也在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常常,我很自豪地逢人便说:《军事纪实》拥有最棒的责任编辑组和包装组。他们是栏目的支撑力量,他们贯穿了节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正是有了责编组细致入微的工作和包装组几乎每天通宵熬夜的打拼,才让栏目每一期节目的品质都站立在电视节目制作的潮头。
还有我们的制片主任高政斌,有了他默默无闻的工作,才让这支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创作。
常常,当我深夜回到临时租用的那个小机房时,最期盼地是听不到任何声响——这就意味着今天没有人在加班,意味着没有人又会一夜熬红了眼睛,意味着我又可以少一点歉疚。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疲惫到靠在沙发上就睡着的时候,尽管表面还能保持平静,但内心早已涌满了眼泪——那是感动、心疼,还有沉重的无奈!
常常……
他们让我不得不逢人便说。
记得以前看过的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谢天》,文中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珍惜今天的拥有,珍惜平凡的生活,珍惜身边的朋友。我想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正是怀着这般感恩的情怀在忘我工作的。
今天,坦率地说我们依然没有丝毫的轻松,因为《军事纪实》前方的路还很漫长。过去所有的信任与帮助在成为美好记忆的同时,已化作一种精神元素沉淀于心中,并且时时都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哭过也好,笑过也好,最重要的是这支团队的所有人都知道,明天还需要付出比昨天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军事纪实》注定要在磕磕碰碰中告别婴儿的摇篮,练就稳健,开步远行。这支团队给予自己的鼓励和自信是:我们脚踏实地,我们富有爱心,我们是一支充满阳光的军事电视团队。
这些是对《军事纪实》栏目过去的小结,它抑或也是对未来继续前行的预言。
魏纪奎·2006年仲秋
(魏纪奎《军事纪实》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