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颠覆以往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以大量的史实为支撑,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在政局大坏的局势下,独臂苦苦支撑封建没落王朝的李鸿章的新形象。本书以小说体裁行文,使得本书更为轻松耐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日孤臣李鸿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高翠莲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颠覆以往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以大量的史实为支撑,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在政局大坏的局势下,独臂苦苦支撑封建没落王朝的李鸿章的新形象。本书以小说体裁行文,使得本书更为轻松耐读。 内容推荐 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在生前死后招致如此猛烈而持久的抨击。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近代史中所记录的众多屈辱与不公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然而,西方国家却做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评价:“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不可否认的是,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晚年更是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的主梁,没有他的晚清史几乎是无法叙述的。 但这位“独一无二”的晚清政权代表人的命运又是孤独悲凉的,梁启超以一个政敌的身份却恰当地评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道出了李鸿章至死挥之不去的满腹辛酸和遗憾。 目录 第一章 迫切功名心 一、百喙莫辩 二、耕读传家苦乐多 三、车不驷马不返乡 四、惊醒南柯梦 第二章 戎马生涯 一、书剑飘零 二、受尽天下百官气 三、笑到最后 四、乞丐兵卧薪尝胆 五、新官头三脚 六、心明手辣 第三章 宦途扶摇 一、位列封疆的感觉 二、禠褂拔翎 三、天助“英雄” 四、倚为支柱 五、春风得意 第四章 喜谈洋务 一、大清何处去 二、洋务战略 三、海军梦 四、生死牌 第五章 内外交困 一、也敢理直气壮 二、长身玉立与委曲求全 三、唇焦舌燥 四、性格与宦海命运 第六章 跌落深渊 一、海军这张牌哟 二、祸福所倚 三、战和之间 四、全无指望 五、海葬 六、春帆楼血泪 第七章 韬光养晦 一、有舌烧城 二、僵卧孤村 第八章 异国殊荣 一、隆重礼遇的背后 二、东方俾斯麦的感觉 三、东来紫气 第九章 复出路迢迢 一、东坡还朝 二、臣是康党 三、此一时,彼一时 第十章 风中残烛 一、叛逆与忠诚 二、残躯拯倾厦 三、“臣命已如丝” 试读章节 路在何方?没有。就此沉沦吗?不能。天无绝人之路。1859年1月,李鸿章这个书剑飘零的失意客在最落魄之时得到了一次命运之神的惠顾。 在李鸿章屡遭失败之时,他的老师曾国藩却凭借一支自己独创一帜的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开创了一番新局面。同时,他那一篇《讨伐粤匪檄》好像一面战斗的旗帜,在捍卫“名教”的号召下,一批两湖三江地区“立志”于“卫吾道”的功名之士、苦读寒窗的学人、辛勤劳作的乡民汇集到他的旗帜下。曾国藩以同乡、亲友、师生、血缘等关系为纽带、以三湘子弟为主要成员,组成了完全有别于清朝经制兵的“湘军”,自1854年成立后,先清两湖,稳定后方,然后驰骋于江苏和安徽。成为清政府多年来很少见的一支“精锐”。而1858年,太平军在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的联合作战下,不仅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而且在安徽三河全歼李续宾所部湘军精锐6000余人,也击毙李续宾和曾国藩的胞弟曾国华以及文武官员400多人。曾国藩鉴于“江北军情突变”,奉命移师援皖,整束队伍,网罗“才志之士”。至此李鸿章经历千折百转,终于找到了一次机会。 最了解李鸿章苦衷的还是他的手足胞兄李瀚章。虽然或许由于“百口荷一身”之故,李瀚章没有像鸿章一样得中进士,但也于1849年以拔贡朝考出入曾氏门下,也开始了仕途生涯。此时李瀚章正效力于曾国藩大营在江西负责粮台事务,深得曾国藩的器重,而瀚章当然也把这位父亲的同年倚为靠山。他以特殊的身份沟通着自己崇拜的上司与深爱的兄弟的情感,为二者的相投搭建起桥梁。曾国藩终于在李鸿章前来拜望自己母亲的时候邀请了鸿章前来会晤。1859年1月,这对师生再度会面了。 通过师生早年的接触以及李瀚章从中多次沟通,曾国藩早就认定李鸿章“才可大用”,是“伟器’;而李鸿章更是从第一眼见到曾国藩起就敬佩其师如“神圣”。此次会面使李鸿章觉得,自己这条在外面游荡了多年的“鱼”终于投入久违的“水”中。在彼此相惜的会面中,师生之间畅谈军务,时事,曾国藩仍然是那样厚重深邃,经纶满腹;李鸿章依然是那样才华横溢,意气昂扬。曾国藩要用李鸿章完成“剿匪大业”,而李鸿章更要靠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报公恨私仇,同时建立根基,攀援于功名路。 留在了曾国藩幕中,李鸿章起先掌管文书,继则负责向朝廷拟订奏稿。在这里,李鸿章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凡他所批阅的公文、起草的书牍和奏折或干净利索,或心气相贯,甚为得体。没多久,李鸿章的工作就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常当着别人的面夸奖李鸿章:“少荃天资于公牍最为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恩师的褒奖与赞赏宛如甘露滋润着李鸿章久渴的心房。投笔从戎,颠簸几年,怀才不遇,如今终于有了着落。渐渐地,李鸿章在曾幕中起草的一份份书牍、奏折在幕僚之中传播着,在皇帝与权臣中传播着,李鸿章的名声也会从那压不住的文字华彩中脱颖而出,红杏出墙,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却原来,他在功名路上探索了这许多年,“登鏊顶”、“入风池”、“夺龙头”、“封侯相”的台阶是从这里起步的。他为自己找到了这样一条通往功名路的“捷径”而感到暗自庆幸,也找回了自己与生俱来那份自信。自负与傲慢、骄矜与盛气渐渐地爬进他的每一寸体肤。除了对老师毕恭毕敬外,他待人接物常显出一种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毕露锋芒。 然而在他傲慢与骄矜的背后,李鸿章总感到心中有隐隐的孤独。看看自己的周围,大多数都是抱成一团的湘籍人士,自己这个暂受老师重用的“少数分子”能被湘系人士接纳吗?在这个问题上,李鸿章心里是敏感的。有一次几个幕客在往谒曾大帅时,湘人彭刚直发几句牢骚,忽然说到皖人的粗鲁,李鸿章气得与之辩论起来。辩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李硬硬地说: “皖人是不是没有好东西?不过你别忘了,令尊大人久任合肥青阳司巡检,他怎么也算半个皖人了吧?”彭刚直看李鸿章竟敢把自己的令尊大人都带上,竞控制不住地动起手来,两个人便扭打起来。 这件事不难看出,湘集团的人是排外的,皖人是敏感的。这就更使李鸿章以傲慢与盛气、狂傲不羁来表现出内心的不满。 曾国藩也感觉到了李鸿章的骄矜之气日盛,有意挫一挫他的锐气。长期的官宦生涯使曾国藩养成了严格的生活习惯,每天黎明他都了邀集幕僚共进早餐,有时候谈谈公事,发发议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他的幕客中只有李鸿章最怕起早。一日他索性以头疼为辞,赖在床上继续睡大觉。 这下子可惹怒了曾大帅。他叫亲随、差弁一拨拨上李鸿章卧室里来催。李鸿章把心…横,来个不理不睬。于是曾国藩派来了专管护卫宣传的巡捕老爷,大声告诉躲在被窝里的李鸿章说:“大帅交代了,非得人到齐了不开饭!” 李鸿章自知拗不过老师的“挺经”了,仓惶披衣而起,赶到了饭桌子上。这一天的早餐会,曾国藩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一直等到他把饭吃完,放下筷子,才开始在极度的僵窘难堪中,正色说道:“少荃,你既入我幕,我有一言相告,我这里只讲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从未领教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不仅他平时的傲气有所收敛,每日良好的生活规律也在此养成,并在曾国藩面前处处小心谨慎,历练得老成起来。李鸿章忍受了一时的难堪,却终生受益并感激他的老师。后来他在跟自己的幕僚谈起这件事时还说“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堂课。” 李鸿章的才华曾国藩看在眼里,曾想让他单独去皖北组建马队,以试试他的真才实干。但当时太平军在皖北一带的势力十分活跃,迫使李鸿章空手而归。5月,正值太平军大军回师江西,直趋景德镇。曾国藩于6月令李鸿章到自己的胞弟曾国荃部参赞军务,向景德镇进发。李鸿章又一次犹豫不前。心高气傲的他愿意独统一军,不愿寄人篱下,心情抑郁,有推卸之意。 在恩师势与理的说动下,李鸿章来到了曾国荃的军营,他不禁心内发寒:原来他要面对的是年龄比自己仅大一岁、狂傲之气比自己还重的“师叔”!无奈自己的前途还要仰仗老师曾国藩提拔,这位小“师叔”也自然得罪不起。他曾硬着头皮请这位小师叔提词,以示尊重。曾国荃提起大笔手书,联语中的狂傲之气却咄咄逼人:“门多将相文中子,身系安危郭令公”。 李鸿章的反感与恼怒差点流露出来,他勉强地笑着收起这副对联,心里又充满了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李鸿章仅仅与曾国荃合作了两个多月,虚骄与虚骄的碰撞,怀才不遇的压抑,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使自己两个多月来的心气不顺畅再也不愿抑制,他回到了曾国藩的大营,却暗想着日后有机会舒解自己这两个多月来的怒气。 失意与沮丧弥漫在李鸿章的心头。而曾国藩却因为自己幕府中人才济济,十分得意。当曾国藩高兴地在抚州晚霞楼大宴群僚时,别的群僚大都是歌功颂德,抒豪情壮志,李鸿章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失落,发泄出心中的郁闷: 二十学书剑,北登黄金台;三十负弓弩,弃儒归去来。…… 李鸿章看着杯中晃动的美酒,好像照到了自己年近四十岁的双鬓影影绰绰的白发。内心暗暗赋道: “……流光瞥眼倏警电,青春不回缘鬓衰。送尽茫茫几辈人,中夜起舞泪如霰。灞陵猎马短后衣,昨梦封侯今已非。……任人呼牛或呼马,长醉不醒胡为者。” “去年三月梁园住,明年春日知何处?……千秋之名身后事,归老湖边埋姓字。” 李鸿章越想越觉得失魂落魄。回想刚入幕时的得意,老师夸奖时的甜蜜,原来都是自己自作多情,夺龙头、封侯相的路在哪里?思前想后还只有曾国藩才是自己唯一可攀援的“大树”。尽管前途渺茫,眼前也只有忍耐和等待。 11月李鸿章才得到清政府授予他的福建延建邵遗缺道,但是又无缺可补,李鸿章觉得进退难决。曾国藩便又以“赞襄需人”为由,奏准把他继续留在戎幕。 P25-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