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披露了一些邮票在选题、发行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还是首次公开。书中介绍的内容不仅有邮票的发行背景,有与邮票相关的知识,还有作者的观感和评析。由于本书作者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邮票选题、设计、发行工作的决策过程,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心得。本书是集邮爱好者、集邮业务工作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理性集邮的重要参考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邮票背后的故事(龚达才集邮散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龚达才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披露了一些邮票在选题、发行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还是首次公开。书中介绍的内容不仅有邮票的发行背景,有与邮票相关的知识,还有作者的观感和评析。由于本书作者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邮票选题、设计、发行工作的决策过程,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心得。本书是集邮爱好者、集邮业务工作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理性集邮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对邮票在选题、发行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事进行了披露。全书分为记实、游记、随想三部分,共77个故事。主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邮票上缘何加上“中国”二字、三峡邮情、千年古刹少林寺、浙江邮票景点巡礼、屡上邮票的遵义会议、“福娃”热销带给集邮经营的几点启示等。书中汇集了邮票的发行背景,有与邮票相关的知识,还有作者的观感和评析,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心得。 目录 一、纪实 1、野生麋鹿在大丰滩涂徜徉 2、“以邻为伴”的亚洲象群——纪念《中泰建交20周年》邮票发行10周年 3、《太湖》邮票 太多感慨——纪念《太湖》邮票发行10周年 4、香港特别行政区邮票上缘何加上“中国”二字 5、“熊猫”与“考拉”的故事——中澳联合发行《珍稀动物》邮票10周年回眸 6、钱江涌潮天下无 7、大师雕刻的《珍禽》邮票 8、一套过了发行日期才出售的邮票——《中韩海底光缆系统开通》邮票发行10周年回顾 9、“皇帝御批”引发的故事 10、“百年难得一遇”的纪念邮折 11、玫瑰月季 万里飘香——中国和新西兰联合发行《花卉》邮票纪实 12、方寸之间尽显奥运情结 13、《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上的时间标注并非有误 14、苏州盘门与鱼尾狮像——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发行邮票纪实 15、《丁丑年》邮票引发的“志号”颠倒 16、“风雨桥”邮票在风雨中首发 17、天坛,你是中外游客的“天堂” 18、三峡邮情 19、值得纪念的“钢产量突破一亿吨” 20、到德国邮电部长家乡作客——《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邮票发行纪实 21、“众志成城”的《抗洪赈灾》邮票 22、回味玻璃金字塔下的邮票首发式 23、《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蕴涵的有趣情节 2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邮票的欣赏价值 25、中央党校学员与邮票亲密接触 26、“特事特办”的《科技成果》邮票 27、佛教名山与邮票结缘 28、一次展示空间探索成就的集邮盛会——2000年美国洛杉矶世界邮票展览回眸 29、邮迷戏迷 人人着迷——与梅葆玖先生一起参加邮品首发式 30、《君子兰》邮票留下的深刻印象 31、令人难忘的大家风范 二、游记 1、千年古刹少林寺 2、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邮票发行10周年 3、天山天池的梦幻之旅 4、喜闻梦笔又生花 5、世界因你变得更精彩——写在《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发行10周年前夕 6、浙江邮票景点巡礼 7、名楼、名篇与邮票 8、“塞上明珠”的怀古之旅 9、在安徒生的故乡看望“海的女儿” 10、邮筒成就了聊斋——访蒲松龄故居有感 11、漫步在丽江街头 12、置身洱海“画中游” 13、神农架的神奇之旅 14、寻幽探访青城山 15、慕名游览都江堰 16、“人间仙境”九寨沟 17、草堂美名天下扬 18、邮票好似神奇的茶叶 三、随想 1、“芒友”在哪里?——邮票图名“芒友会师”释疑 2、要像呵护母亲那样呵护土地——从《珍惜土地》邮票说起 3、用邮票谱写生命的赞歌——关于《震后新唐山》邮票的联想 4、“岳麓书院”邮票与“实事求是”精神 5、诗词·邮票·新长征 6、屡上邮票的遵义会议 7、踏尽坎坷重返奥运 8、妇女邮票占了“半边天” 9、让“推敲”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读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诗有感 10、纪念邮票名称中要不要“纪念”二字? 11、冷静观察集邮所涉及的几个关系问题 12、集邮品开发需要强化“三个意识” 13、试析邮票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4、加强集邮营销战略的研究 15、坚持“六个统一” 打造集邮精品 16、大力推进集邮文化建设 17、提倡节约型的邮票首发式 18、防止邮品过度包装 19、多在“集”字上下些功夫 20、“福娃”热销带给集邮经营的几点启示 21、热情关注“红领巾”和“夕阳红”集邮群体 22、解读集邮消费的“需要”与“需求” 23、《集邮何去何从?》一文引发的思考 24、多搞一些科技题材的集邮产品 25、积极发展集邮消费 26、集邮应该力戒浮躁 27、时刻不忘集邮的“群众性” 28、有感于神农架景区“休游” 试读章节 1988年12月20日,邮电部发行《麋鹿》邮票一套2枚,图名分别为“麋鹿”和“麋鹿群”。 濒临灭绝 据《辞海》介绍:“麋鹿,亦称‘四不像’。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2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的有角,多回两叉分枝。尾长,下垂到脚髁。一般认为它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名‘四不像’。性温驯,以植物为食。是我国特产珍贵动物。” 由出土的化石资料推测,早在二三百万年前,中国东部的平原、盆地上就出现了麋鹿这种奇特的动物。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至东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盛。古代先民们以狩猎为生,曾经大量捕杀麋鹿。仅从上海出土的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中,便发现猪骨161件,麋骨179件。 尔后麋鹿曾被饲养在皇家林苑里,供统治者观赏和狩猎。《汉书·蒯通传》记述:“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下》中说:“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唐代魏征《述怀》诗中称:“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比喻争夺政权的成语,最初都是由皇家园林狩猎鹿群引申而来的。这里所指的鹿群,其中就包括麋鹿。 公元18世纪,中国野生麋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圈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麋鹿群。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隔墙发现了南苑皇家猎苑中的世界上最后一群麇鹿,并向欧洲作了介绍,经巴黎自然博物馆鉴定属于新种,从而使麋鹿名扬海外。 1900年,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乘机瓜分中国,借口清政府“排外”,大举进犯大沽炮台和天津,8月13日攻陷北京,杀人抢劫,无恶不作。一天夜晚,八国联军闯入南苑,将那里饲养的麋鹿洗劫一空,全部运往欧洲。从此这一稀有的物种在中国销声匿迹。麋鹿流落他乡之后,分别被饲养于德、法、荷、比等国动物园,但数量日益减少。后来英国人贝福特公爵收集到散落在欧洲各处的麋鹿18头,并在自己的庄园内放养,1945年发展到200多头,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麋鹿种群,现在世界上的麋鹿都是它们的后裔。 回归故里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中国林业部门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多次协商,终于开始实施麋鹿回归故里的计划。20年前,即1985年8月,首批20头麋鹿从英国乘飞机返回中国故土,被放养在北京南海子公园。这里作为麋鹿模式标本的命名地、皇家猎苑故地、当年灭绝之地和当时依稀尚存的湿地,被中外专家公认为最合适的麋鹿回归点,被国际动物保护人士誉为“世界上最准确的动物重新引入项目”。北京市政府在那里成立了南海子麋鹿苑。 1986年,从英国引进的第二批39头麋鹿,投放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大丰县的沿海滩涂,建立了麋鹿回归故里的另一处实验基地。1995年4月,笔者在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挂职锻炼期间,利用出差盐城地区的机会,抽空慕名参观了设在大丰的麋鹿放养基地。陪同参观的有盐城地区邮电局局长和大丰县邮电局的负责同志。大丰县的沿海滩涂曾经出土大量麋鹿化石,是历史上野生麋鹿最后的一块栖息地。此处湿地广布,水草丰美,适宜于麋鹿的生活。经过近10年的时间,重回故里的麋鹿逐渐适应了沿海滩涂的自然环境与气候,顺利地在那里繁衍生息。麋鹿放养场地由很高的围栏围着。远处望去,成群的麋鹿在一起悠然自得地吃草、嬉戏。当游人靠近围栏时,鹿群便飞快奔跑,四处逃窜。记得那里还建有一个了望塔,游人们可以登上塔顶利用望远镜观看麋鹿放养基地全景。 据鹿场有关人员介绍,麋鹿生性机警,当年从英国引进的麋鹿原为40头,在飘洋过海的运输途中丢失了一头,因此抵达大丰的麋鹿只有39头。麋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全身是宝,不仅它的“四不像”外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鹿皮、鹿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鹿茸、鹿鞭、鹿血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今,在大丰麋鹿放养之地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占地达3000公顷,拥有森林、沼泽、草地等多种地貌,区内还有芦苇、白茅等90多种植物可供麋鹿食用。这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和条件。 大丰县邮电局的负责同志谈到,1988年12月邮电部之所以发行《麋鹿》邮票,而且还分有齿和无齿两种,这跟1985年北京南海子公园和1986年大丰滩涂引回麋鹿有着很大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纪念麋鹿回归故里这一历史性事件,唤起人们对这一濒临灭绝动物的保护意识。 野外繁衍 离开江苏回到北京已经10年,然而麋鹿那段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以及在大丰沿海滩涂观赏那活蹦乱跳的麋鹿鹿群的情景,却常常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因此,对于有关麋鹿的新闻和消息,也总是格外地留心与关注。 2005年9月1日,首都一家报纸上刊登一篇文章,报道“中国培育成功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文章披露,在地处黄海沿岸的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1998年11月起,已先后分三次将32头麋鹿放出保护区围栏,让其在纯自然环境中生存。麋鹿在野外自主觅食、如期脱角、正常生茸,活动区域扩展,并在完全野生环境下发情、交配、产仔、哺乳。2003年3月,一头完全在野外出生、发育、成熟的麋鹿又在野外顺利产下一仔(即子二代)。它的出现,结束了全世界300多年来没有野生麋鹿的历史。2005年在野外降生的麋鹿幼仔,已达7头,至此,这里已拥有野生麋鹿52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包括这52头野生麋鹿,目前该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已达819头,繁殖速度和种群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读完这些内容,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感慨。麋鹿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祖国昌盛,滩涂才能草美,鹿群才能兴旺。(P1-3) 序言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到了那间屋子。” 我接触邮票和集邮工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1969年我从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73年调到邮电部机关,长期从事邮电宣传和政策法规研究,担任过许多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1994年5月,从邮电部政策法规司被派往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挂职锻炼。1995年6月回部里后被调到邮政司任职,主持邮政司工作三年有余,负责邮政行业管理和邮资凭证发行工作。1998年邮电分营以后,又被安排到中国集邮总公司,继续与邮票和集邮品打交道。在大学读的是电信专业,搞邮政并不是笔者的本意,研究邮票更不是本人的初衷。既然已经接受了邮票和集邮工作,那就不能长期充当“门外汉”,必须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逐步加深对邮票的认识和理解,力求真正走进邮票的“那间屋子”里。 邮票和集邮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从事邮票和集邮工作期间,正处于世纪之交,经历了香港和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三峡工程截流发电和十六大胜利召开等重大事件,参与了不少纪特邮票和纪念邮品的立项研究与图稿评审,并游览过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邮票景点。邮票发行和邮品开发过程,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与决策内幕。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幕常常比画面更生动,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人生的丰富经历可以视为一种潜在的资源,资源应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财富,财富就有必要将它写成文章,文章发表以后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共同欣赏与借鉴。 最初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了一篇亲身经历的关于江泽民同志三次为纪念封题词的稿件,发表在2004年10月29日的《中国集邮报》上,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赞扬。由此,我彻底放弃了“已经为邮电做了大半辈子文字工作,以后不再动笔写稿”的念头。于是,一边翻阅邮票目录,一边查找工作日记,一边勤跑书店,一边学习电脑,一边潜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突出“邮味”,力求做到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地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写成与邮票有关的纪实、感悟、随想等各类文章近百篇。说心里话,当初也并没有想到能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也版发行。根据出版社同志的建议,此书定名为《邮票背后的故事——龚达才集邮散记》,书名邀请原中共中央委员、邮电部部长杨泰芳题写。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书中发生差错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此书出版发行是作者的一个意外收获。在写稿和编书的过程中,采用了相关同志提供的部分资料和照片,并得到《集邮》杂志和《中国集邮报》编辑部的热情帮助与支持,在此深表谓谢意!同时,还要向为本书题写书名的杨泰芳部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龚达才 2006年12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