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国,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这是架在轮子上的国家。后来人们把“轮子上的国家”习惯地看作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是现代化的概念。本书就是反映以近20年来将中国架在轮子上为背景的各个侧面中的有关人物,让人重温逝去的岁月和正在发生变化的中国社会,以及汽车叩响世纪大门的脚步声。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汽油味”,呈现出中国人走近汽车时代独特景观。全书分为“风云际会”、“名流荟萃”、“商海横流”、“激情人生”、“历史钩沉”和“岁月流年”六个专辑。通览全书,融新闻性、趣味性、纪实性和人文性与一炉,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撩开了我国在汽车发展中鲜为人知的一些前台幕后的故事。
本书就是反映以近20年来将中国架在轮子上为背景的各个侧面中的有关人物,让人重温逝去的岁月和正在发生变化的中国社会,以及汽车叩响世纪大门的脚步声。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汽油味”,呈现出中国人走近汽车时代独特景观。全书分为“风云际会”、“名流荟萃”、“商海横流”、“激情人生”、“历史钩沉”和“岁月流年”六个专辑。
丰田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东和南先生介绍,章一郎在上海逗留时间两天都不到,主要是看丰田车的专卖店,走访丰田公司在上海的旧址,再是会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丰田旗下的商社和关系企业的主管。
在丰田章一郎的行程安排中,第一站就是访问永达丰田专卖店。
2004年5月29日上午9点,一家商务专机降落在浦东机场,从机舱里走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健步走向悬梯。他不顾从欧洲长途飞行的劳顿,提出要乘坐磁悬浮列车。他要亲自体验一下这新玩意新在哪里,回绝了前来接他的专车。
老人一出空港,指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就问东和南,这些树木花草你们都叫得出是什么树什么花吗?
了解丰田章一郎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不耻下问,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老人。他对什么都感兴趣,天生有一股好奇心。如果手下和随从答不上来,他就会生气。在他看来,活到老问到老,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一样,属于追求勤奋,善于思考的智者。他有个习惯,随身总带着一本小本子,颇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遗风。所以,这位丰田“太上皇”的驾到无疑是件大事。谁也不敢怠慢,手下早已将他要经过的地方和街景勘查了一遍,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还是诚惶诚恐,甚怕回答不上来(不仅要答得上,还要准确,非常严格)。
乘坐磁悬浮列车这是丰田章一郎早就向往的事。他说,磁悬浮列车日本没有,这是高科技。
从浦东到龙阳路地铁站,全长30余公里,仅用了8分钟。章一郎眼睛为此一亮,不得不感叹上海变化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在他的记忆里,上海早在20世纪初就比东京繁华。用章一郎的话说,他与上海有缘,连他的生命也是在上海孕育的,8个月后才回日本出生。上海对章一郎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不仅有他家族的产业,而且对丰田家族来说,更是有割不断千丝万缕的联系。
恍如梦回故里。章一郎说,我总算乘上了磁悬浮。在他看来,上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就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堪称东方明珠当之无愧。
私访丰田专卖店
“这里怎么会有美国的丰田车?”
丰田章一郎下了磁悬浮列车就来到了永达丰田专卖店,直奔维修车间,他一眼就看到在台架上待修的一辆挂黑牌照的丰田面包车问,“我们没有出口到中国这样规格的车”。永达集团副总裁蔡英杰先生解释说,这是外商前几年从国外带进来的免税车。消除了他心头的疑惑(怕水货车)。
当介绍这样的车也能在永达修理时,章一郎马上又问:“配件如何供应?”蔡答:“从美国进口。”再问:“在修理上有什么困难?”修理工回答:“除了配件外,技术上难不倒我们。”
章一郎和蔼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负责接待的蔡英杰说,80多岁的老人对自己的产品了如指掌,连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叫出型号的车型,他不仅叫得出,还一眼就能认出,像他这样身居高位的人不简单。说明老人实际上并没有退休,还在管事。据美国一本商业周刊介绍丰田章一郎时说,他虽然名义上退下来了,由外姓在经营丰田的业务,而实权还是掌控在这位老人手里。
在展示厅里章一朗问永达专卖店的总经理薛廷,“假如让你选择(购车)你将选择怎样的型?”回答是“经济性,高性能,低油耗的车型。”
老人接下来又问,“将来汽车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安全和环保。”
章一郎拿着本子不停地问,不停地记。这种认真和仔细完全不像是个年逾80的老人在做“现场调查”,而且问的问题都是前瞻性,又不拘泥于操作层面,却是深层次的宏观思考。薛廷说,老人对专卖店的布局、陈列、服务规范和销售情况都十分满意。他说,在日本像永达丰田专卖店的业绩可以算是旗舰店了,硬件和软件都很到位。由此他放心了,看到了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后劲和希望。
丰田公司历来要求他的专卖店是稳中发展,任何大起大落都视为不正常,成长的幅度正负不得超过上下5%~10%。追求实效,讲究基础。
开张一年多来,永达丰田专卖店已经是全国的样板店。薛廷说,章一郎没有官话,也没有刻意提问,而是十分随意地问了几个有关汽车方面的问题。显然,他是有所指的,如轮胎与环保,混合动力汽车的前景等。老人从专卖店里了解到了中国汽车消费者所关注的问题,摸到了市场需求是什么。如经济性轿车,便利的售后服务,品牌的影响力以及使用成本等。
我问,“章一郎看了之后有何评价?”
东和南说,除了点头,就是微笑。
“私访永达店是有意安排,还是例行公事?”
“从章一郎退下来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私人访问。但从丰田人的角度看,章一郎还保持着深入现场,眼见为实的职业习惯,又恢复了他在位时视察工作的常态。”
东和南告诉我,此次章一郎私访专卖店没有让外界知道,陪同他的随从除了东和南外,还有负责中国事务的丰田章男(儿子),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服部悦雄先生等,范围很小,这在丰田公司也不多见。
家族情结的沉淀
丰田英二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听说我以前居住过的佐吉大洋房,现已改为美国领事馆,还有人拿了照片给我看,但我总觉得有点不一样,今年3月我亲自前往上海,确认了当时的佐吉洋房,并非现今天的美国领事馆,而好像是日本领事馆。无奈孩提时代的记忆已不清晰了。”
东和南拿出一本日文版的《丰田章一郎传》说,书里详细记载了佐吉大洋房并配有照片。现在考证下来,就是在美国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之间的“上海新村”前身(此房早已不在)。这段历史正好在1910~1930年之间,也就是丰田在上海开设纱厂和织布机的时期。
P4-5
中国汽车社会的良知所在
徐茜
我都想不起来怎么认识老颜的了,总之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但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是肯定的。那是因为许多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沉淀下来什么,但老颜不同,他像个修行的圣徒,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执著前行,穿行在岁月中,他付出心血艰辛,为了得到什么?估计他自己都没弄清楚,只是追随心里那个神圣的声音:往前走!继续往前走!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这本书里辑录(和没辑录)的一篇篇文稿,以及文稿背后近20年奔波在汽车圈方方面面听、说、看的过程。
这不是一般的新闻稿,也不是一般的人物采访报道,因为,这里的每篇文章无论对象、角度、文笔怎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浸淫着老颜津津有味的、独特而深邃的思考。
对此,我感慨万千。
首先,我为我的同行中有这样的角色感到自豪。毕竟,这些年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业尚不成熟,大量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有赖这个产业圈(生产厂商、经销商、相关服务行业、政府、媒体等)中每一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媒体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或缺也不可估量的,但身在其中的许多人未必能够从这个层面去看待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眼前的诱惑往往更现实,从而随波逐流成为利益的附庸和工具。
但老颜不同,虽然他不会清高到要跟行业的潜规则唱对台戏,但他守着自己的良心,总会在每一个大家都当作过眼烟云的浮华秀场中发现亮点,在每一个汽车厂商的事件和人物里苦苦挖掘内在的价值。他的举动有时候甚至显得迂腐,与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自得其乐,孜孜不倦,最终赢得业界的尊重。
其次,我感到汗颜。同处中国汽车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他的目光涉及之广、思维透视之深,远远超出了一个记者的范畴。
他关注国际汽车巨头的动作、国际汽车设计大师的究竟、国内汽车企业领军人物的内心、汽车市场佼佼者的运筹帷幄、汽车修理工的前世今生、赛车手无怨无悔的特殊生涯、演艺明星的汽车情节……,这种全景式的观照,无疑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据我所知,老颜并没有处心积虑出这本书,所以,很多文章都几乎来不及仔细整理。但是,我想,我也不用多说什么了。如今,中国的汽车业已经注定成为世界汽车业大局的一颗重要棋子,因此,也就注定要走向辉煌。这中间会发生太多的故事,那么,我们要庆幸有老颜,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小颜、张三和李四。因为,通过品味他们的文字,体会他们的良苦用心,你就会知道,他们就是中国汽车社会的良知所在!
2006年10月26日
汽车,时代的“表情”
当编完《轮上风流》这本书稿时,心里顿时惆怅起来。望着沉甸甸的一摞书稿,方知“散书”的秋意悄然袭来,码字的艰辛尚未走完的苦短,以及在风里来雨里去用脚写出来的文字,竟会感叹许久难以释怀。这倒不是仅仅因稻粱谋的无奈,而是被消耗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手指缝里溜走的叹息。
现在回想起来,选择汽车,并以汽车为业,这全是偶然。这就像是人的命运,不全是听凭自己所能安排,有时歪打正着,反倒修得“正果”,如手里这本几十万字的集子就是意外的收获。但我并不觉得欣慰,而是岁月留下的印痕,披星戴月的佐证,是一个笨鸟并不得意的营生。
其实,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一个人,穿梭于生活的剪影,虽说是与汽车有关,实际上也是社会的缩影。当初从事汽车新闻的动机很单纯,就是先饭碗后职业的驱使,但未必想到会把零散的文字集结起来出书,以求得虚名的奢望,要不是上海交大出版社陈玉兴兄的一再敦促,还下不了决心。现在顿生感激,由《轮上风流》又衍生出《轮上风云》和《轮上硝烟》(也已集结待出),形成了汽车人物、汽车事件、汽车品牌系列书稿。这也就为今后转向汽车写作增强了一点信心。
很久以来,我就关注起汽车。从被看作是生产资料时,就觉得汽车产业是一个很有故事和内涵的行当,以致后来被当作生活消费时,故事的生动和内涵的丰富就有了嚼头,而且有意思起来,使本来单调乏味,枯燥僵硬的人和事变得有色彩了,捕捉到了有趣的见闻和逸事。当然,我注意到汽车与人物的关系又都与事件有关,是从社会、人文、民生的角度观察,这就为我提供了新闻以外的跋涉空间,一同卷入了书中人物的漩涡里,盘桓脑际,挥之不去。
因为不愿做看客,有时就会认真起来,去付出更多的辛劳留住一些东西。在别人看来好像在犯傻,尤其在进入商业社会的今天,有谁还瞧得起码字的?但我固守文字的念头,视为存在的方式,并不以为这是价值判断的依据,而是一种活法。这倒不是受半部红楼(曹雪芹)的影响,而是来自地坛心灵(史铁生)的对话。
收集在这本书里的人物,都与汽车有关,可以说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回避不了社会的影子。
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轿车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就连会修进口汽车的老师傅也成了新闻,被看作是“身怀绝技”的人才;对从事汽车行当的白领女性连方向盘都没摸过就被冠以“红粉车族”,现在看来好像夸张了,但在十多年前却是生活的真实,甚至有人找上门来要编电视剧;还有在民间造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设计师,以为“点子”就能成就事业,“设计”能够诱惑厂商,真知灼见能够打动官方,却屡遭拒绝,撞得头破血流,倾家荡产,用长达8年的跟踪采访,记录了一个“汽车疯子”在体制外的造车梦;同样,用三年时间跟踪上海屋檐下最后一批三轮车夫在这座城市角落里的生存状态,从采访时的36名老车工到完稿时只剩下16名(平均年龄70岁,最高82岁,最小的也有65岁)的孤单只影,寻访老城厢、大小码头、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最后在茅屋简棚,亭子间里找到了生活的真实,好不凄楚。
但更多的是,在汽车大潮的席卷下,芸芸众生在面对四个轮子的器物所表示出来的态度和欲望,以及在消费中释放出来的人生百态,无奇不有,看到了一个时代转身时的背影,物欲横流的世态炎凉。
汽车是社会的载体。20余年来与汽车打交道,我是把它当作生活的投影,时代变迁的缩影。这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商品,乃至作为文化,汽车常使我感到好奇,有时还为之感动,这倒不是它的诱惑,或是解析其奥秘,而是背后故事的吸引。 比如,以市场换技术背景下的桑车(上海大众合资项目)谈判,与虎谋皮的桑车续约;用冒险的方式闯荡达喀尔一炮走红,请来名角走秀为商家吆喝,将时尚与汽车搭伴,你方唱罢我登场,巧舌如簧,忽悠大众,娱乐媒体,就像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大世界”。
但也不乏老学究们终日孜孜不倦地在故纸堆里考古钻研学问,熬白了头发,落下病残也矢志不渝;还有那身患绝症的女孩对于汽车的向往所编织的美丽童话,以及父女情深的悲情为之潸然泪下;得益于汽车恩泽的一对法国古稀老人用横跨欧亚大陆的壮举,从法国驾车来到中国,陶醉在古丝绸之路上,感悟到生命晚霞的灿烂;同样是法国人的年轻小伙却在上海街头找到了“新天地”的浪漫。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最早的私家车都是作为营生的手段被记录在这个城市经济复苏的档案里;追溯历史,汽车又成了老上海的怀旧遗物;重要的是,在一条街的记忆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中国汽车产业萌芽的遗址时,却被摩天大楼所取代,又再次被淹埋;而在历史的海洋里,世界汽车鼻祖(汽车概念)竞出在中国,却浑然不知,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恩,盲目的崇洋媚外,以至数典忘祖,迷失了方位。
这就是汽车带来的沉重。万花筒下的精彩,其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尽管这些都是零散的故事和片断,但都是原生态的纪录,不想刻意地去归类,或编撰,固执地保留,不管是粗粝,还是稚嫩,只是为了记录,辅以部分“附录”,旨在提供背景,求得真实。我以为这是当下最要紧的,诚如当下所呼唤的那样,唯其真实才会有底线,汽车是如此,何况是人?
遗憾的是,有些不适时宜的人物没有收入,或最终被撤下,这都因客观因素所致,好在作为一本书的容量早已超出,也就作罢。
最后,感谢《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先生,《汽车导报》杂志社总编徐茜女士,在百忙之中审读了书稿,并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序言,还有催生这本书稿的陈玉兴先生,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谢意。
汽车,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是时代的“表情”,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当汽车成为民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这个时代也就架在了车轮上,本书也就成了历史的回忆。
颜光明
写于2006年11月12日江浦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