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民国浙江史研究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袁成毅//丁贤勇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记录浙江抗日战争事迹的口述访谈录,访谈中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中难以看到的历史细节,而访谈对象则主要是现在生活在浙江、亲历抗日战争的人们。其中以浙江人在浙江经历了抗日战争,谈浙江抗日战争的故事为主要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原籍山东、安徽、广东等外省人,他们在外省经历了抗日战争,但是今天生活在了浙江,他们所谈的多是省外抗日战争的人和事,也有少部分浙江人在外省经历的抗日战争。

内容推荐

近年来,口述历史在史学研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者在2005年举国上下大规模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组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在全省范围内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访谈活动。

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现在生活在浙江、亲历抗日战争的人们。其中以浙江人在浙江经历了抗日战争,谈浙江抗日战争的故事为主要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原籍山东、安徽、广东等外省人,他们在外省经历了抗日战争,但是今天生活在了浙江(如南下干部),他们所谈的多是省外抗日战争的人和事,也有少部分浙江人在外省经历的抗日战争。补编中所列的《身在浙江的异乡老人忆抗战》就是记载了后者的抗日战争中抗击敌人的英勇岁月。

访谈中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中难以看到的历史细节。访谈者听到了自己的先祖、亲友们的故事,真切地感受了过去岁月中的苦难与光荣。那些山村乡民,原本过着恬静自然的生活,但日本侵略者打进来了,他们背井离乡,成了难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激起了浙江人民的义愤,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浙江军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不屈、无畏、勇敢的另一个面相。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侵华日军在浙江的暴行

第一章 枪刺下的百姓生活

1.地主家酿的酒,日本人用来洗脚

2.鸡鸭抢走了,长凳烧光了

3.大家偷偷叫他“野狗队长”

4.公路两旁的房屋、树木统统烧光

5.杀人,就像杀死一只老鼠

6.千万不能去看热闹,也不要求饶

7.“别忘了,见了鬼子要礼貌”

8.柴仓里的几个番薯也抢走了

9.看我摇头,“啪”给了一巴掌

10.整个全公亭,烧成一片废墟

11.大火烧到了亭子桥,全长约有十多里

12.看见老百姓逃,他们就打

13.东躲西藏的日子,永远都不会忘

14.我爸不懂水性,渡河时淹死

15.到了第三天,鬼子没来,还没人敢下山

16.一听到守夜人喊,鬼子来了,就马上跑

17.在两位妇人的撑扶下,来到石滩上生下了女儿

18.带着炒熟的米,逃日本佬

19.我和父母、爷爷都走散了

20.回来之后,家里已被翻了个底朝天

21.学校停课,我只能逃难回家

22.鬼子抓了很多人去挖萤石

23.只要见到长得壮的青年男子,不由分说就抓走

24.成了俘虏,作为劳工,替他们干体力活

25.吃吃六谷糊,做做汽车路,性命还在司令部

26.被抓去做挑夫的,没有一个活着回来

第二章 随处可见的空袭与屠杀

1.一个炸弹,投到了我娘家后院

2.一位妇女被炸死,头发飞到墙上

3.飞炮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轰炸

4.飞去,又调头飞来,再次扔下一串炸弹

5.来不及躲的,就躲到床底下、桌底下

6.一来轰炸,不管穷人富人,统统没了

7.受降“千人坑”

8.衙前“百人坑”

9.三江口村惨案

10.东溪村惨案

11.被杀的中国人尸体横七竖八

12.只要有日本人死,老百姓就遭殃

13.稍微惹了他们,就会被杀掉

14.送米走上不归路

15.他们朝山里开枪,老百姓一害怕就四处逃窜

16.生怕一出声,我俩就成刀下鬼了

17.将开水倒人口中、鼻中,折磨至死

第三章 惨无人道的性暴力与细菌战

1.“要是被东洋人强奸,我宁可死在河里”

2.日本人看见就追,她被逼得跳河自杀

3.误以为“花姑娘”,发现是个男孩,残忍地将他杀害

4.日本人不时地到村子里找“花姑娘”

5.施暴之后,还用刺刀往她的脸上砍去

6.抢花姑娘,不管六岁的还是六十岁的都不放过

7.老的不会嫌老,小的不会嫌小

8.我那时还年轻,最怕被鬼子糟蹋

9.妇女嘛,见到就要强占

10.她被鬼子糟蹋了,还生了个小孩,我们叫他“小日本”

11.每天都看见村子里有死人被抬出去埋葬

12.全村在饮水之后,发生皮肤溃烂,俗称“烂痨疤”

13.飞机没扔炸弹,投下面粉麦粒,整个天都是黄色的

14.母亲只给他喂开水,眼睁睁看他上吐下泻,离开人世

15.柴家巷那边,有些人家全家死光

16.儿子下巴底部,大腿内侧长满了淋巴结,就这样去了

下编 浙江军民的抗日斗争

第一章 同仇敌忾打东洋

1.“我把他,笃个把倒”

2.队士从祠堂里冲出,同日军死拼

3.日本人武器很厉害,我们就退了

4.新兵经历的“七·一七”戚家山战役

5.齐心奋斗,全力抵抗,中国不会亡

6.以拔青草、挖猪菜的模样,把密件按时送到

7.在对敌时,我倒一点也不怕,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8.两挺轻机枪、二十多支步枪一起开火,打得敌人懵头转向

9.不能与他们正面打,只能在后面开枪

10.打得过呢就打,打不过呢就跑

11.参加“八大”闹革命,拿起锄头和它拼

第二章 浙江有了新四军

1.拿石头枪托砸,也有抱着鬼子一块摔下悬崖

2.敌多我少,就退;敌少我多,就打

3.打埋伏战,让敌人措手不及

4.背负家仇国恨,回家人伍打敌人

5.日本人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不打,就晚了一步

6.运用灵活的战术,还是经常打胜仗

7.抓到一个落伍的日本兵,上级奖了一斤红烧肉

8.在横河与日军血战一个半小时

9与鬼子激战四个多钟头

10.我是一名机枪手,在战斗中冲锋陷阵

11.新登的围墙是土墙,用梯子爬过去

12.利用有利地形埋伏,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13.全班只一枚手榴弹,却与敌人周旋七天七夜

14.早晨4点从临安出发,一直徒步至金华

15.山上全是碉堡,可我们还是把它炸了

16.搞通讯是很危险的,在硝烟中穿梭

17.为保证安全,把情报看成比生命更重要

18.有支队伍,不打人骂人,还打日本佬

补编 身在浙江的异乡老人忆抗战

第一章 苦难岁月

1.鬼子一进村,百姓不安宁

2.搬不动的砸了,搬得动的抢了

3.我外婆家却是遭了殃,被日本人洗劫一空

4.一个邻居,被鬼子刺死,名叫梁奎

5.野狗吃尸体,吃得眼睛都发红

6.皇军宽待你们,上东北挖煤去

第二章 奋起抵抗

1.四人两支半步枪,其中一支的木柄只剩半支

2.“小左,冲上去,掩护他们!”

3.对日军展开大规模的破袭战

4.打死一名日军和一个汉奸

5.敌人以为是炸药包,20辆坦克乱成一团

6.在敌人据点的门窗和桌子上倒上油,一把火烧了

7.冲过封锁线,向阵地送饭菜

8.主动袭击,不让日本人出来做坏事

9.打中机枪手,甩了一个手榴弹,打退敌人

10.利用反奸计,杀死特务李后远

11.我去放哨,鬼子来了,马上报告

12.在枪林弹雨中,准确及时地传递消息

13.肉搏中,左手大拇指被日军刺刀刺伤

14.子弹打光了,最后跳下悬崖

15.只有抗争,拿起刀枪铁棍

附录

附一.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各县沦陷及克复时间表

附二.口述历史访谈中的技术问题

附三.“追忆烽火岁月,感受抗日情怀”活动方案

后记

试读章节

4.公路两旁的房屋、树木统统烧光

调查时间:2005年7月13日

调查地点:桐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1919年我出生于吴兴县埭溪镇,七七事变爆发时我才18岁。那时吴兴县有七八个大镇。埭溪处于浙江北部,又有苕溪流过,虽然地处山区,但是当地土特产的集散地,周围的茶叶、芝麻、笋干等都在此销售,经济还是比较好。那时交通并不发达,运输都是靠流水竹排来进行的。埭溪当时有72个村坊,人口密集,有三四千人。抗日战争爆发前,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我和家里人也过着平静的生活。

1937年日本侵人中国,埭溪的房屋全被烧光了。那时的京杭国道(南京到杭州)是这里最大的公路。日本人侵占公路后,为了不让群众或是抗日军队通过,也避免行军被突袭,就把公路两旁的房屋、树木全部烧光。日本人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家中抢鸡,抢鸭,抢猪,抢牛。他们抓了很多年轻男子做苦工,挑水,做杂工,筑碉堡。光天化日之下随意施暴,强奸妇女的事到处可见。当时,吴兴有一位老妇和她的儿媳妇正在路上走,一个日本骑兵经过看到,就下马想对她们施暴,但是当时的树木全都被日军烧光了,马没有地方栓,于是这个日本兵将马绑在自己的腿上。这时老妇手上的伞不小心触碰了马,马一惊撒腿就跑,把这个罪恶的日本兵活活拖死了。可见,日本人的暴行终会有报应的。

日本人占领了我家乡后,我和家里人就开始了逃难的生活。因为家在山区,就往东南面的抗日后方跑,逃到了德清县一个叫洛舍的地方。那时洛舍是抗战大后方。在逃难的过程中,我的第四个兄弟活活饿死。我妻子的父亲,也就是我丈人,也是那时被日本人活活杀死的。

1939年我20岁,在洛舍,先是做着刻字的生意,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被迫为日本人刻字,想反抗但又不敢。那时有维持会,也算是一个汉奸组织,为虎作伥,帮日本人做尽坏事。那时我想不能就这样下去。当时天目山上省政府政工队专门在做抗日宣传工作,组织群众进行抗日,还组织了三四百人的土枪队。游击队当时又叫“游吃队”。我不愿意参加,觉得这种不是真正的抗日。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我觉得共产党作风严谨,对抗日的态度非常坚定,而且爱护老百姓,是真正的在抗日,所以我自己非常想加入共产党。正巧当时洛舍正好在发展党员,一位埭溪的老乡向组织推荐了我,于是1940年3月我加人了共产党,并且在民众夜校学习。经过党的教育,我在思想上更加进步了。天目山省政工队有十多个党员,包括省政工队队长、书记等。而洛舍有三个党员。入党后,我开始了地下党的生活,平时写反日标语,拿到城里去贴,还编辑报刊,画图画,搞宣传,喊口号,组织土枪队游行等。而共产党的积极抗日却使得国民党认为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国民党大肆剿共,全国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皖南事变。国民党在德清县抓捕共产党员的过程中,我也被捕,幸好我的个人资料已被战友烧毁,国民党无凭无据,最后只能把我放了。记忆中我还被日本鬼子抓过一次,但具体时间已经记不起来了。释放后,我在一个小学教书。

这段时间里我和家里人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有一次家里穷,我拿了四五十斤米去卖,半路遭受日军袭击。那时人们穷,有的人为了活命,会跑到被日本人烧毁的地主或富农的房子废墟中,找一些残留食物吃。

1947年我在湖州月河小学教书,全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我发起了罢教运动,因此被学校解聘,离开了月河小学,回到家乡埭溪继续教书。1948年我又遭追捕,逃往金华磐安县丽坑村教书,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1949年我返回德清,向德清组织部报到,在德清县秘书处工作,了解民情,发动群众开展反土霸活动,鼓励群众参军。50年代,我调到嘉兴地委工作,地委管理10个县,后又在杭州省委党校学习一年。1958年我来到嘉兴组织崇德县,任文教科长、秘书处秘书。1958年我被打成右派,回到埭溪做了21年农民。1979年我得到平反,并离休。我平时喜欢写字,刻图章,做诗,刻字,画画。桐乡第一届老年大学开办时,我是第一批老师。

现在的生活好了,不像从前日本人侵略中国时那样整天逃来逃去,我也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张雨声口述  江齐里姚宇星整理

注:张雨声,男,1919年生,吴兴县(现为湖州)埭溪镇人。1940年3月加入共产党。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现在在桐乡生活。

5.杀人,就像杀死一只老鼠

调查时间:2005年7月27日下午

调查地点:永嘉县瓯北镇三巷路3号

我记得日本侵略者曾经三次侵略永嘉。第一次7天。第二次民国三十一年(1942)7月,日军动用了陆军一个旅团的兵力,沿着金华一丽水一青田一温州路线窜至永嘉县林福下村,分两路进犯,盘踞35天,当时我们当地的日军头领名为谷本。那时候由于缺真枪真炮,人们便用晒谷子用的“筛子”卷成假的炮和枪摆在山上。许多村民逃到山上,有一住30天的,也有因为还有农田要播种而冒着危险下山的。人们在山上吃番薯、树皮,住茅草棚,生活很艰苦。第三次驻扎时间长一些。日军在永嘉的指挥部设在菜桥,当时的日军已经开始打着“要照顾老百姓,不伤害村民”的幌子了。乡长是由日军指派的,主要由那些曾经去过台湾等地投靠日本的中国人来充当,日军印纸币供当地人没用,掠夺中国的财产,抢占人民的土地,抓壮丁来当挑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那时候我才十二三岁,有100人的中国军队驻扎在罗浮村,一方面保护时民,另一方面想突袭日本兵。但日本兵却得知消息,派了军队分三路在晚上12点进入罗浮村。但在这之前,潜伏在日本军队中的中国人(是个大学生,名字不详,后来被日本人发觉,在乐清被杀)已经提前通知中国军队转移。那时候,街道上已经是没人走动,每户人家大门紧闭,由于当时粮食自给,且“捣米”都要到特定的人家,我就趁着天黑想去碾点米,没想到与日本兵碰个正着,他们共有3个人,一人拿着冲锋枪,一人拿着步枪,另一个是跟班。有一人只冲着我开枪,幸好没打中,还有一人冲着天开枪,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后来可能因为我人还小,对他们构不成威胁,他们没杀我,但把我带走了。我跟在他们后面走,一路上他们四处放枪,如果看到有人逃窜,不论老幼妇孺,一律开枪打死。我亲眼看到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中弹倒地,他们杀人就像杀死一只老鼠那么轻而易举。村里面只剩下很少的人了,他们三个冲进房子就像走街逛道一样趾高气扬,后来他们把我带到了一个日军聚集地,把我绑在那里,还有五六个人(都是国民政府的官员)也被绑在那里。在那里我看到一个挑夫(是个哑巴),因为与日军抢食物吃,活生生被枪打死。我一直被绑在那里,脑子一片空白,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后来那些日本兵出去聚头了,只有一个生病的日本兵躺在那里,我自己悄悄解开了绳子,站了起来。因为当时已经11月份了,天气也有些冷了,我对那个日本兵比划,示意我愿意替他再找一些柴火取暖,他同意了。我趁着这个机会左右观望了一下,发现身后越过猪栏就是开阔的田地了,我马上扔了捡好的柴火,撒腿就跑。那时候日本鬼子驻扎在山上观望,看到风吹草动就会扫射,他们看见我逃跑的身影,就开了枪,幸好当晚下了雨,枪的威力不大,我吓坏了,就静静地趴着不动,最后我一直呆到天黑,才勉强逃脱。

那时候的日本兵常常会到村民家中抢东西,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看到惨绝人寰的事情,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比较软弱的,很少集体组织起来反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很支持共产党的事业,常常会送些粮食或者帮忙一起搬东西。现在国家进步了,没人敢欺负咱们了,现在再来几个日本兵,看我们怎么对付他们。  戴显华口述 戴佩佩郭继勇整理 P6-9

序言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带给我们的既有胜利后的喜悦,也有遭受苦难的惨痛记忆。60年前的往事虽然距今久远,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绝不应该忘却这段历史,必须时时牢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鲜血的洗礼以及在烈火中的涅椠。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师生们就是这样一群有责任心的人。2005年的夏天,大家利用暑假,在学院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115人的志愿者队伍。经过精心挑选的115名同学和部分教师,凭着神圣的使命感,走出校门,足迹遍及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舟山等11个地市。他们通过走访浙江省内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及70岁以上的老人,采用口述访谈的方式,掌握了大量抗战期间的史事,收集和抢救了非常难得的“三亲”史料,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浙江的暴行以及浙江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事迹。

夏日的浙江,酷热难耐。在两个月的调查走访中,大家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小分队的成员们先是通过查阅书报、登陆网站,获取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详实的采访计划。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台风“麦莎”来袭,采访活动不得不数次变更时间;许多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多久居山野,联系非常不便,但成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出色地完成了口述访谈的实践任务。他们这种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和宣传了抗日的民族精神!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受到了共青团浙江省委、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师范大学团委的高度重视,《奉化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多次对本活动作了报道,获得社会舆论好评。经过队员们的努力,最后征集到了采访稿120余篇(约20万字),照片200余张,光盘、磁带20余份。

《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这部书就是从上述征集到的材料中经过认真筛选后汇总的成果,她的出版,是口述访谈组全体成员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展现抗战史实,宣扬民族精神是他们神圣的使命,也是无法推卸的责任。相信这部书会使更多的人清醒地认识这段历史,将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和伤痛、光荣与希望牢记于心,时时鞭策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2007年3月28日

后记

近年来,口述历史在史学研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口述历史学会纷纷建立,口述历史研究成果大量面世,相对而言,浙江史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涉足还比较晚,系统的口述历史调查活动开展得也比较少,有鉴于此,我们在2005年举国上下大规模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决定组织师生在全省范围内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访谈活动。

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现在生活在浙江、亲历抗日战争的人们。其中以浙江人在浙江经历了抗日战争,谈浙江抗日战争的故事为主要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原籍山东、安徽、广东等外省人,他们在外省经历了抗日战争,但是今天生活在了浙江(如南下干部),他们所谈的多是省外抗日战争的人和事,也有少部分浙江人在外省经历的抗日战争。补编中所列的《身在浙江的异乡老人忆抗战》就是记载了后者的抗日战争中抗击敌人的英勇岁月。

访谈中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中难以看到的历史细节。访谈者听到了自己的先祖、亲友们的故事,真切地感受了过去岁月中的苦难与光荣。那些山村乡民,原本过着恬静自然的生活,但日本侵略者打进来了,他们背井离乡,成了难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激起了浙江人民的义愤,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浙江军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不屈、无畏、勇敢的另一个面相。

我们的初衷是想对浙江抗日战争的活史料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抢救,但事实证明,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是困难的。尽管这次我们派出了一支由一百多名师生组成的访谈队伍,但当年浙江省有1市69县沦陷,以百余人的规模来开展大面积的访谈活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另外,我们这支队伍远远没能达到口述访谈的专业水准,这都使我们感到此项工作的难度。同时,亲历抗战的健在老人,今天也大多年老体弱,记忆模糊,有的重病在床,甚至我们都感到不忍去打扰他们。好在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集、抢救了这些史料,这将有助于浙江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同时,发动在校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把这一活动与其在校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把思想情感与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这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

本课题从策划至今已近两年,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先后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和杭州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本书编纂几近一年,期间得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曾骅主任的大力支持;同时,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军同志和谢大伟、何军、吴兴农等同志一直关心、支持和督促本课题的进展和本书的编写,作为本书编委会成员的陈净野、江齐里、葛如雄等同志则在组织落实、反复核对等方面做了主要的工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尤其是殷梦霞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操劳良多,在此一并诚致谢意!

编者

2007年3月2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