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2007年,百家讲坛年度主讲人王立群,一位研读《史记》四十年的学者,将从一代帝王汉武帝入手,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帝王本纪、王侯世家、将相列传、布衣游侠,人物群像奔来眼底;国运兴衰、王朝更替、事件始末、命运浮沉,沧桑往事涌上心头。

内容推荐

此为王立群“百家讲坛”录制年度大型系列节目《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本书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全书分为9个大章,共36集;分别从汉武帝与司马迁、武帝继位、武帝新政、武帝军事外交、武帝朝堂、武帝平叛、武帝弄臣、武帝家庭关系、武帝功过,9大块进行精彩讲评。

目录

司马迁与《史记》

 1.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

武帝继位

 2.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思念迭生

 3. 宫闱角逐:五女人争宠 悉数登场

 4. 立储风波:太子位角逐 暗斗明争

 5. 继位太子:皇十子胜出 吉人天相

 6. 景帝清障:皇长于自尽 干系难脱

 7. 平安太子:周亚夫就范 除却心患

武帝新政

 8. 董生对策:仲舒定大政 独尊儒术

 9. 窦婴为相:汉武帝钦点 新政栋梁

 10. 太后下政:汉武帝隐忍 皇权旁落

 11. 田窦交恶:权力更迭口 干戈必起

 12. 窦婴之死:离奇兔假案 武帝缄默

武帝军威

 13. 汉匈交兵:苟和至绝路 唯有一战

 14. 马邑之谋:汉武第一击 诱敌聚歼

 15. 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

 16.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吋乖

 17. 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赛胜小

武帝朝堂

 18. 公孙丞相:八十岁终老 官运奇异

 19. 煽风点火:公孙弘弄权 机关算尽

 20. 惜刀杀人:主父偃屈死 公孙谗方

 21. 以死杀人:一命换四命 张汤昭雪

 22.童言无忌:巧语胜直言 汲黯败阵

武帝平判

 23. 淮南大家:刘皇叔谋逆 恩怨久长

 24. 皇室恩怨:淮南王策反 杀父仇深

 25. 一错再错:汉武帝平叛 兵不血刃

武帝弄臣

 26. 另类奇才:厚待东方朔 匪夷所思

 27. 庐山真面:经纬天地才 屈尊界臣

 28. 琴挑文君:千年一骗局 劫色劫财

 29. 情变之谜:卓文君胆识 成就情圣

武帝家事

 30. 宠信江充:小人竟得志 武帝受骗

 31. 金屋藏娇:轻狂不自知 命中必废

 32. 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 双子星座

 33. 太子失宠:汉武帝多疑 杯弓蛇影

 34. 巫蛊之祸:戾太子蒙冤 武帝丧子

 35. 临终托孤:汉武帝罪己 顾托得人

武帝功过

 36. 千秋功过:文治与武功 谁与评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个女人,薄皇后。她是汉景帝的第一个皇后。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祖母就给他指定了这个皇后。

汉景帝的祖母是谁?她也姓薄,即薄太后。这个薄太后曾经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嫔妃。后来,魏豹兵败荥阳,被刘邦所杀,薄姬被刘邦收留。身为败将妻眷,薄姬在刘邦军中只能做一个普通女工。一次,刘邦偶然发现薄姬长得很漂亮,就把她选人后宫。当时正是楚汉战争的荥阳会战时期,历时漫长。刘邦的结发妻子吕后正在项羽的大营里做人质,刘邦身边早已聚集了很多女人。老实巴交的薄姬并没有引起他的关注。刘邦的这些嫔妃里有两个是薄姬的“发小”,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姐妹淘”。有一天.这两个女人聊天,嘲笑薄姬,说:我们姐妹曾经约好了,将来无论谁被皇上宠幸,千万别忘记了另外两个伙伴。现在我们都被宠幸了,就剩薄姬,运气不好,魅力不大,还在后宫里傻等着呢!这话刚好被刘邦听见,他顿生怜悯之心,就召见薄姬,要她伴寝。

薄姬一直是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不过,给刘邦伴寝的这天晚上,她突然开了窍,变得很会说话。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今天您就宠幸了我。这是一个贵征啊!意味着刘耶就是将来的“真龙天子”。薄姬这样善良木讷的老实人,也学会了不失时机地自我营销,可见宫闱竞争之激烈。不管此话是真是假,反正刘邦听了十分欢喜。为这一夜情,薄姬很幸运地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高祖刘邦八子中的第四子刘恒。这是她第一个幸运。

薄姬的第二个幸运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她的不受宠。刘邦活着的时候,除了和薄姬有过一夜情,再也没有召弛过她。在后宫的众多妃嫔中,薄姬最受冷落。所以,吕后掌权时,她把刘邦的屺嫔全关在宫中,唯独放走了这个薄姬。为什么?吕后觉得薄姬无足轻重,量她到哪里也成不了气候。

薄姬到哪儿去呢?她去了代地,和她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在戚夫人等众多妃嫔受迫害的时候,薄姬1F常意外地被放出了宫。

这还没完,吕后“清君侧”的第二步就是剪除皇子。在吕后最后疯狂的高后七年,三任刘姓赵王被害之后,H后召薄姬之子刘恒改任赵王,刘恒借口为嫡母守边,婉辞相拒,远离了这次对刘姓诸皇子的大屠杀。我们不知道刘恒顺利躲过这一劫,薄姬是不是发挥了作用无论如何,刘恒躲过去了,薄姬也躲过去了。这是薄姬的第三个幸运。

薄姬的守拙,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臭椿树。它的树干长满疙瘩不合绳墨,树枝弯弯曲曲也不合规矩;长在路边,木匠都不愿回头多看一眼。正是臭椿耐的“一无是处”,才保全了性命。

这就说到薄姬的第四个幸运高后八年(前180),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内应,里外夹击,一举消灭了京城诸吕。荡平诸吕谁的功劳最大?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章。但是,最后在继承人问题上,大臣们各自打了一番“小儿九”,不愿意拥立刘襄和刘章。因为他们年龄虽小,却非常能干。大臣们断定,如果这兄弟二人上台,以后局面将难以控制。倒是那个驽钝愚呆的代王刘恒,最适合做个傀儡皇帝;而且,刘恒的母亲薄太后非常谦恭,她的娘家人也奉公守法,不会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吕后临朝称制、手握帝位的废立大权,对西汉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是一个深刻教训。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皇室子弟的娘家素质也成了一项重要标准。

于是,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汉文帝初一上位,马上露出了真面目,这是后话。我们要说的薄姬的第四个幸运就是:她的这个儿子刘恒,别人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在代地休息;等诸吕除完了,他不费吹灰之力当了皇帝,薄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后。

我们感叹薄姬“吉星高照”。没有任何护佑,也从来与世无争;不存在朋友,也就无所谓敌人。她始终处于政治斗争的盲点,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也毫发无伤。

但是,人的心气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儿子当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如今的薄太后既不是当年的织布女工,也不是不受宠的普通妃嫔;她现在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让帝国荣光从此照进娘家人永享富贵。儿子,薄太后已经管不了了。事不宜迟,就从孙子着手。薄太后的孙子正是当时的太子,日后的汉景帝。薄太后处心积虑,要为孙子选妃,点名薄家孙女。太子妃是什么前景啊?太子即位是皇帝,太子妃将来就是皇后。当年吕后不是专门给姓刘的皇子配姓吕的后人,刘吕配?薄太后也要“拉郎配”,搞刘薄配。可是,太子能喜欢祖母给他选的这个太子妃吗?不能。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老太后钦点的,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如果不服从,他极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

这个太子妃在汉景帝即位以后,就是薄皇后。同样姓薄,薄太后是命超硬,薄皇后却实在命太薄。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日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

薄皇后的一生,始终没有生孩子。这在“母以子贵”的帝王之家是致命伤!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牌皇后没有儿子,的确匪夷所思。汉景帝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他有十四个儿子为证啊。莫非薄皇后有问题,不具备生育能力?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景帝不喜欢薄皇后,导致皇后无子。吕后也曾为她的儿子汉惠帝选了一个亲外甥女,做惠帝的皇后。汉惠帝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和这个张皇后却一个孩子也没有。这里面恐怕还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因此,“皇后无子”,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能生,一是不受宠。这就在汉景帝的宫闱之中,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局面。毕竟汉景帝即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立嫡”无所依凭,皇后的位置能够坐得稳吗?一场宫闱角逐,就因为薄皇后无子、无宠而引发了。

“宠幸”突然变得很玄。薄太后因“无宠”而“幸”,薄皇后却因“无宠”而“不幸”。《庄子·逍遥游》中另有一说:农家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主人杀掉了那只不会叫的罹招待客人。薄家两代女人的“同途殊归”,恰恰对应了臭椿“无用”而保全、大雁“无用”而被杀。所以,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正因为“皇后无子”,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了被立为太子的可能。这样,刘彘突破了“立嫡”第一关。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还有第二关——“立长”。排行第十的刘彘距离太子之位依然遥遥无期。这时,刘彘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P12-16

后记

《王立群读(史记)》的汉武帝部分终于于版了,这是我自2006年在《百家讲坛》开讲以来出的第一本书。

“读《史记》”何以从汉武帝读起?

《史记》共130篇,其中112篇是人物传记;《百家讲坛》是电视讲座节目,二者共同决定了我的读《史记》只能是以讲人物为主。但是,《史记》中的人物非常繁杂,大体集中于春秋战国、西汉开同、汉武帝三个时期。就汉代部分而言,西汉开围,有易中天教授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我去年也已经讲过项羽、吕后。因此,《史记》中的西汉中期人物就成为我此次“读《史记》”的首选。

西汉中期,人才辈出。如果一个一个人物单独开讲,势必支离破碎,缺乏相互照应。因此,我有必要采取一个妥当的办法,这就是选择此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以他的一生为线索,将其他人物穿插其中而这个中心人物非汉武帝莫属。

这就有了本书的“武帝继位”、“武帝军嘁”、“武帝朝堂”等若干单元。这些单元的取舍,颇费周折,而且,难免失衡。我只能尽其所能,保持一个相对的均衡。

本书所述人物以外,武帝朝还有些人物非常重要,但是,不得不舍,如桑弘羊。他是汉武帝一朝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但《史记》无传。再如苏武,《史记》也无传,我既是“渎《史记》”,为名正训顷计,只有忍痛割爱。

也有些人物,《史记》写得过于简清,仿佛流水帐,寥寥几句,某年某月某事而已,缺乏细节,人物形象难以确立,当然不适合在电视上讲,只能舍弃。

因此,本书名为“读《史记》之汉武帝”,并非备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只是扼要地介绍了武帝一朝的一些主要人物,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史记》原文扫清一些障碍而已。

大家或许还会疑虑,《史记》中的《今本纪》(《武帝本纪》)早已佚失,“读《史记》”何以还从汉武帝人手? 

《史记》中《今上本纪》确实早已佚失,但是,《今上本纪》佚失了,不等于汉武帝不能讲,也不等于我不能从汉武帝人手讲《史记》。因为,我所讲的“汉武帝”,是从《史记》其他传记中抓取、提炼、重塑的一个汉武帝。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传记中都写到了汉武帝,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多朝臣、众多嫔妃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血肉丰满,令人爱恨交织的汉武帝。所以,相对于本纪而言,阅读以列传为主的史料,反倒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汉武帝。

同理,“读《史记》”虽然理所当然以《史记》为主,但是,必须兼及《汉书》《资治通鉴》《汉纪》等史料。这是研究历史的常识。

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我们只能称之为第一历史,而第一历史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旦过去,就永远消失了。史学家们记载下来的历史我们称之为第二历史,第二历史是对第一历史的再现。第二历史由于史学家本人的观点、立场、视角不同,即使是同一历史事件,记述得也往往很不相同。

比如司马相如赴卓王孙之宴请,《史记·司马相如传》的记述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司马相如传》的记载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这一“为”字深刻地揭露了司马相如极想去赴宴而又故作姿态的心理,实在是妙不可言。如果没有《汉书》的记载,我们对司马相如的作秀可能还看得不那么深刻,由于有了《汉书》的记载,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解读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真相。

因此,广泛占有第二历史的资料是我们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第一历史的关键。  这里的资料还不仅仅是指史学文献,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必须充分占有。我们还以《琴挑文君》为例。

最早提出司马相如劫财的是特别仰慕司马相如的西汉著名作家扬雄,他的《解嘲》一文中说:“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扬雄此文名气极大,又收在《昭明文选》之中,古代哪个“文化人”没有读过《昭明文选》?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说:“相如纵诞,窃赀卓氏。”司马贞的《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读《史记》者又有谁不读《史记索隐》?因此,我提出司马相如劫财,只不过是对古人的定评作了论证。

至于《百家讲坛》主讲人讲的历史,则是第三三历史,是主讲人心中理解的历史,同样甚至更多地需要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通俗的讲述,让受众了解一个王朝,一段历史。

汉武一代,辉煌威武,值得讲述的人和事很多很多,本书因受种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尽现,是为遗憾,亦为必然。

借此机会,向全国广大观众,向《百家讲坛》,向长江文艺m版社,向为本书审稿的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教授、俞樟华教授,河南大学巩留柱教授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的博士生郭宝军、刘九伟、张自然,硕士生侯冬梅、胡晓杰、段黎、王晓阳,参与了本书最后的制表、文献覆核等工作,在此一并答谢。

王立群2007年4月5日于河南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9:29:36